学年高二语文每课一练:4单元 文明的踪迹 单元测试(鲁人版必修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惊悸.(jì)流觞.(shānɡ)遴.选(lín)衮衮.(ɡǔn)
B.傩.戏(nuó) 长锸.(chā) 癸.丑(kuǐ) 邈.远(miǎo)
C.修禊.(qì) 激湍.(tuān) 濡.养(rú) 驰骋.(chěnɡ)
D.嗟悼.(dào) 虚诞.(yàn) 暧昧.(mèi) 赘.肉(zhuì)
解析B.癸.丑ɡuǐ;C.修禊.xì;D.虚诞.dàn。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熔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

B.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

C.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

D.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沧生。

解析A.熔成—溶成;B.洒—撒;D.沧生—苍生。

答案 C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我一直追到汽车________之后,然后对着自己哈哈大笑,但是我马上发现
笑得太厉害会影响呼吸,于是立刻不笑了。

(2)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淘米回来时,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的看见一个男
人在对岸________,很像夫家的堂伯,恐怕是正为寻她而来的。

(3)这种鱼天生地要吃海里一切鱼,它们游得那么快,身子那么强健,战斗的
武器那么好,________于没有别的任何的敌手。

A.消失徜徉以至B.消逝徘徊以致
C.消逝徜徉以致D.消失徘徊以至
解析“消失”重过程,与上文“追”相呼应;“消逝”重结果。

“徜徉”
是说来回走动,但是有轻松自在的意思。

“徘徊”只是说来回走动。

“夫家的堂伯,恐怕是正为寻她而来的”不应该是轻松自在的,因为他在找人,在窥探。

“以致”相当于“以至于”。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深谋远虑
....,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

B.海水是雍容大
...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

C.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
冰清玉洁
....的政治纲领。

D.脚下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反顾
....的决绝势头。

解析A项“深谋远虑”应改为“雄才大略”。

答案 A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B.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

C.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

D.在玄学盛行、崇尚清谈的东晋,王羲之能反对“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可谓独树一帜。

解析B项括号部分移到第二个逗号前。

答案 D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祭孔大典
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

祭孔大典是山东省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

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

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直至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

元、明、清三个朝代的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的主要场所在北京孔庙。

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

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

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称作“国之大典”。

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

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

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达到了顶峰。

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祭孔子。

民国政府明令全国祭孔,其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

1986年,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祭孔大典经曲阜市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当年的“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得以重现。

祭孔大典的神奇魅力,充分表现在乐、歌、舞、礼四种艺术形式上。

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

祭孔大典用艺术的形式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的“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

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祭孔大典”,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它所阐释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髓,将对中国乃至华人世界的文化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

6.下列选项中关于“祭孔大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孔大典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主要在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

B.祭孔大典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

C.祭孔大典历经两千多年从未间断,是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

D.祭孔大典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表演紧紧围绕“礼”而进行。

解析C项“从未间断”不正确,可参考第四段最后一句话。

答案 C
7.下列对历代祭孔活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汉高祖用“太牢”祭祀孔子,祭孔活动逐步升级。

B.祭祀孔子的活动升格为国之大典,是自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以后开始的。

C.清代,祭祀孔子最为隆重盛大,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祭孔子。

D.民国政府对祭孔的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明令全国各地都要祭孔。

解析B项原文没说“祭祀孔子的活动升格为国之大典”是从唐代。

答案 B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达到了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

B.中国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都对孔子进行过祭祀。

C.祭孔大典用艺术的形式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的“礼”的涵义。

D.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祭孔大典”,对于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解析B项中国历代帝王都对孔子进行过祭祀,说法有误。

答案 B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隋论
[宋]苏辙
昔者三代之君,享国长远,后世莫能及。

然而亡国之暴,未有如秦、隋之速,二世而亡者也。

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

韩、魏压其冲.,楚协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

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
一。

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

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

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

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

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

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

盖自东晋以来,刘聪、石勒、慕容、苻坚、姚兴、赫连之徒,纷纷而起者,不可胜数。

至于元氏,并吞灭取,略.已尽矣,而南方未服。

元氏自分而为周、齐,周并齐而授之隋。

隋文取梁灭陈,而后天下为一。

彼也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既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

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

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

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

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

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

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

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

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

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选自《苏辙文集》,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魏压其冲.冲:要塞。

B.并吞灭取,略.已尽矣略:侵夺。

C .皆有曩.
者英雄割据之怀 曩:从前。

D .修德以来.
天下 来:使……归附。

解析 B 项,略:大体上。

答案 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而.秦独得山西之地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 B.⎩⎨⎧ 以.绝天下之望作《师说》以.
贻之 C.⎩⎨⎧ 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
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解析 C .之:前一个是助词,“的”;后一个是代词,“这件事”。

A.而:连词,表转折。

B.以:连词,表目的关系,“来”。

D.乃:副词,起确认作用,“是”。

答案 C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揭示秦、隋灭亡的共同原因的一组是( ) ①然而亡国之暴,未有如秦、隋之速 ②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 ③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 ④制为严法峻令 ⑤故其视失天下甚轻 ⑥唯不忍失之
A .①③⑤
B .①②⑥
C .③④⑤
D .③④⑥
解析 要注意题目中的“全都揭示”“共同原因”的要求,③④⑥符合要求。

其他句子都不符合要求:①是秦、隋灭亡的结果,不是原因;②是秦亡的一
个原因,而非隋亡的原因;⑤是兴国的原因。

答案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人披着甲胄,拿着兵器,两代人都不能解除,一寸一寸地夺取土地,直到秦始皇才统一了天下,秦朝统治者看到了夺天下的不易。

B.隋文帝看到天下长久地不安定,因此在取得天下之后,担心百姓不能够长久地享有这种快乐,虽在万民之上,却常常忧思苦闷。

C.本文以秦朝、隋朝为例,来说明统治者面对获得的天下,过于紧张,害怕失去,最后往往适得其反,天下反而很容易失去的道理。

D.像太王那样,只要拥有一颗平常之心,用宽松仁爱来治理天下,即使一时土地没有了,甚至于失去民心,最终天下还是他的。

解析A.是“七代”而不是“两代”。

B.隋文帝担心的是自己享有天下的快乐不能长久,而不是为天下百姓着想。

D.“只要”绝对化,“失去民心”
说法错。

答案 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但是四海之内的人民忧愁困苦、无所依赖,都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

(2)(他的那些)谋臣、猛将基本上被他杀得差不多了,而他却偏偏死在杨素手
中,以至于发生了大变故。

(3)正因为把失去天下看得很轻,所以他的心态平和,他制定政策就宽松。

【参考译文】
从前三代的君主,长久地拥有国家,后代是赶不上的。

然而国家灭亡之快,没有赶得上秦朝和隋朝的,它们都是二世就灭亡了。

秦朝、隋朝的灭亡,它们的弊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霸,但是秦国单独拥有崤山以西的土地,方圆不过千里。

(却有)韩国、魏国扼住它的要塞,楚国威胁它的肩头,燕国、赵国窥伺它的北面,齐国牵制它的东面。

秦国的人披着甲胄,拿着兵器,七代都不能够解除,一寸一寸地夺取土地,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

秦朝看到夺取天下是如此的困难,于是认为如果不迅速地守护天下,国家以后还会分裂割据,各个地方又会变成与自己敌对的势力。

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英雄豪杰,销毁兵器,来消灭分裂天下的念头。

他们用来预防祸患和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

但是四海之内的人民忧愁困苦、无所依赖,都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

因此,陈胜、项羽他们这些人能够借助百姓的这种不满,高呼起义,天下响应。

这么看来,这不是秦朝因为太害怕失去天下,而防备过分的弊病吗?
隋文帝的时代,也是因为看到天下长久没有安定,非常害怕天下再变得混乱。

大概是因为从东晋以来,刘聪、石勒、慕容、苻坚、姚兴、赫连这些人,连续不断地崛起,多得让人数都数不过来。

到了北魏的元氏,兼并灭取,大体上已经统一了,只有南方还没征服。

北魏后来分为周、齐,周国兼并了齐国,周禅位给了隋。

隋文帝攻取梁国,灭掉陈国,统一了天下。

他也看到天下长久地不安定,因此得到天下之后,就非常害怕失去它;享受拥有天下的快乐,却担心天下不能够长久;处在万民之上的高位,但心里却经常猜疑提防,惴惴不安,认为天下的人,都有以前的那种英雄割据的情怀。

所以就
制定了很严酷的法令来防止天下变乱。

(他的那些)谋臣、猛将基本上被他杀得差不多了,而他却偏偏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了大变故。

终于在隋炀帝的时候,天下大乱,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挽救。

这样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

可悲啊!古代的超凡出众的帝王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归附,天下的人是决定依附还是决定离开,主动权都掌握在帝王的手中,所以超凡出众的帝王把失去天下看得很轻。

正因为把失去天下看得很轻,所以他的心态平和,他制定政策就宽松。

宽松的政策来自无忧虑,严刑峻法来自于无所依赖。

过去曾经听说,周朝的兴起,太王为躲避狄人而跑到岐山,而豳地的人民,扶老携幼也跟随他来到岐山,络绎不绝,虽然失去了原来的国土,但是随后再次振兴。

再来看看秦朝和隋朝,正是因为舍不得失去天下,最后导致了灭亡。

然后才明白那些超凡出众的帝王制定的宽松舒缓的政策,正是他们能够深深吸引住天下人的好办法。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和“摩”二字的表达效果。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
作简要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
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此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有____________,映带左右。

(2)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足
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

答案(1)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3)齐彭殇为妄作
五、(12分)
16.概括下面语段的内容。

(不得超过25个字)(4分)
用激光使水蒸气“冷凝”成为雨滴,称为激光造雨。

研究表明,利用激光脉冲从空气当中的原子里分离出电子的过程有助于生成羟基原子团,这些原子团可将空气中的硫和二氧化氮变成能够“附着”水蒸气的凝结核,进而使水蒸气“冷凝”成水滴。

这就和浴室中的镜子表面出现水雾的原理相同。

比起在大气层中撒播盐粒或碘化银颗粒等人工降雨方式,激光造雨是一种更加“清洁”的选择。

此项技术尚处初级阶段,能否大规模推广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语段概括,主要是把握住段落的中心句和中心意思。

本段话是关于“激光造雨”的介绍,包括概念、原理、功效和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提炼时不能顾此失彼,遗漏要点。

答案激光造雨的定义、原理、优点及研究现状。

17.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使之与上句句式相仿,意境相近。

(4分)
如果生命是一杯酒,我愿相信它是世上最醇美的酒。

它是用大地的收获酿制的,它是以满天的星雨调成的。

它美丽,如盛装的少女,玉立于岁月的河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生命是一杯酒,我愿是那技艺精湛的调酒师。

答案(示例)它芳醇似夜晚的玉兰驻足在灵魂的深处
18.请说明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不超过80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漫画的观察理解能力,也考查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评说能力。

说明漫画内容时,要注意全面性,既要看到跌倒的老人,还要看到旁观者;
既要看清图形语言,也不能忽视人物的心理语言。

揭示寓意时,不能单纯指责旁观者的冷漠,要结合当前屡屡出现的扶老人反遭诬陷的现实,指出诬陷好心救助的人,反倒会给自己招致更大的伤害。

答案内容:一位老人跌倒在地,而不少旁观者无人搀扶。

有的想:“会不会诬陷我是肇事者?”有的想:“扶了要遭殃!”
寓意:扶老人反被诬,伤到的不仅是老人自己,还有世道人心。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神秘的战栗
刘克敌
①公元前514年,一位伟大的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率领百万大军西征希
腊。

当他登高远眺,看到自己的部队正在踏桥西渡时,突然萌生出一丝悲凉:如此生龙活虎之战士纵然不牺牲于战场,数十年后也必然化为尘埃。

他思来想去,悲从心来,禁不住潸然泪下。

可以想见,这位伟大帝王的内心深处,那一刻一定有神秘的战栗掠过——这该是灵魂的洗礼、良知的发现,更是对造化的敬畏、对人生的慨叹。

在那一刻,这位君主所感受到的,不再是自己的权力有多么大,而只是感到人类的渺小和宇宙的永恒。

他所能领悟到的,恐怕就是“刹那见终古”的境界吧。

②混迹于滚滚红尘之中,我们似乎应该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不是吗?当
酷暑难挨的夏日,你的午睡被鸣蝉的聒噪所惊醒,于不经意间瞥见窗外那一枝摇曳的树枝时;当风袭来,你站立水边看那片片枯叶坠入水中时;或者在漫长的旅途中,邂逅一双纯洁而又美丽的眼睛然后又不得不分手时;或者在寂静清冷的冬夜,聆听到远方传来的一声汽笛时……每当此时,是否你的内心深处,会像风吹过湖面激起一层涟漪,使你感到一阵莫名其妙的悲哀,产生那神秘的战栗?
③遗憾的是,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对于这种人生的悲凉感和幻灭感,已
经没有体验,抑或不再有时间体验——因为平庸的我们,都活得实在过于匆忙,以至忘记了拨动那可能生锈的心弦。

④这是怎样的不幸和悲哀啊,可惜我们不能发现,或者说不愿发现。

面对一个日益沉沦的世界,好像我们已做好与其一同沦陷的准备。

⑤——倘如此,则人类存在的价值何在?
⑥人类本不能指望上帝的拯救——假如有,上帝的旨意其实也必然是让人类自救,但迄今为止,人类好像还没有表现出这样的自觉和能力——追求物欲的力量看来总是大于追求精神的力量,我们似乎只有束手待毙,悲夫!
⑦唯一的出路在哪里?大概还是只有回到内心。

心弦如果生锈,那就设法把它擦亮吧,至于得到拯救的机会有多少,且不去管它,聊胜于无毕竟也是一种希望。

⑧1888年,时已近疯狂的天才大哲学家尼采在被好友接送回家的路上,竟然即兴创作出一首后人命名之为《威尼斯》的极为优美感伤的诗歌,这该是他幸福的绝唱:
褐色的夜,
我伫立街头,
远处飘来歌声;
金色的雨滴
在颤动的水面上溅涌。

游艇、灯光、音乐——
醉醺醺地游荡在朦胧中……
我的心弦,
被无形地拨动了,
悄悄弹奏一支船歌,
战栗在绚丽的欢乐前。

——你们可有谁听见?
⑨在自己生命的终点就要到来之时,尼采又有这么一次心灵的战栗,他
该是带着无上的幸福感离开人世的吧。

⑩不是哪个人都能有幸感受到如此美丽幸福的瞬间的,即便是天才的诗人也无法从容把握。

此时此刻,诗人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就在于他不仅能够幸运而深刻地感受此种美丽和幸福,而且可以把它抓住并传达给我们:“我的心弦/被无形地拨动了/悄悄弹奏一支船歌……”,这“船歌”不就是诗人奉献给我们并要我们感受的“幸福之歌”和“艺术之歌”吗?
⑪当然,我们也想成为诗人,但愿望是一回事,而能否实现是另一回事。

我们更能指望的,也许只有某种程度的自欺欺人而已。

好在这方面,古人已经给我们做好了准备。

于是,我们最后看到了陶渊明的聪明与机智、无奈与怅惘: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⑫问题解决了吗?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解决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诗人的心弦,应该是雪亮、一触即响的,时刻准备聆听来自宇宙的黄钟大吕之声,让自己的灵魂得以飞升、飞升、飞升……而我们唯一的希望,也只是渴盼自己偶尔会有几丝向上的冲动,如此而已,而已。

19.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神秘的战栗”的理解。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神秘的战栗是指人的内心因受现实某种情景的触发而瞬间产生的一
种强烈的反应。

②这种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对造化的敬畏、对人生的慨叹,是一种灵魂的洗礼,良知的发现。

(意思对即可)
20.文章第②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一段运用了比喻、反问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现实生活中能够触发神秘的战栗的情景比比皆是。

(2)承上启下(或“过渡”),既是对上文内容的丰富和拓展,又引出下文作者
对许多人缺乏神秘的战栗的感慨。

(意思对即可)
21.“心弦如果生锈,那就设法把它擦亮吧,至于得到拯救的机会有多少,且不去管它,聊胜于无毕竟也是一种希望。

”联系上下文,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世俗社会中追求物欲的力量使人的心灵受到束缚,人们很难体验到神秘的战栗。

应当回到内心,让心灵从世俗的羁绊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的力量,不论灵魂是否得以飞升,总比跟随日益沉沦的世界一同沦陷强得多。

(意思对即可)
22.文章最后一段说:“诗人的心弦,应该是雪亮、一触即响的,时刻准备聆听来自宇宙的黄钟大吕之声,让自己的灵魂得以飞升、飞升、飞升……”请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的心灵对造化对人生更为敏感,很容易被现实中的情景触动而产生神秘的战栗,从而净化自己的心灵,获得美丽幸福的体验。

在世俗社会中,人不应只追求物欲而忽视了精神的力量,要回到内心,用心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丰富自己的心灵空间。

(必须结合全文,联系现实作答,否则酌情扣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战国时一些有学问的人游说诸侯,争相兜售自己的学说,以图施展抱负。

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