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温江区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温江区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基础题 (共3题;共10分)
1. (6分)文言重点字词解释
①不亦说乎________
②沿溯阻绝________
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
④卒获有所闻________
⑤度已失期________
⑥小大之狱________
2. (2分)下列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 . 从纽约弃儿到北京英雄,从昔日的“独狼”到如今的“马政委”和“马大帅”,马布里已成为CBA中家喻户晓的人物。
B . 环境问题错综复杂,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国民经济再生产的全过程。
C . 这次会议,领导的讲话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言简意赅。
D . 今天他们在约定好的地方见了面,这次不期而遇的谈话加深了两人的友谊。
3. (2分)(2018·邵阳)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 . 鲁迅的《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记叙了他童年的生活和求学的历程,追述那些难以忘怀的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思念之情,同时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讽刺。
B . 我国古代科举制中有“连中三元”的说法,“三元”分别指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C .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都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
D .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汉代的一首乐府民歌。
二、字词书写 (共2题;共8分)
4. (4分) (2019七下·湘桥期末)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fán zào________。
(2)刺骨的寒冷tūn shì________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
(3)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hān rán rù mèng________了。
(4)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diān pèi liú lí________。
5. (4分) (2016九上·单县期末) 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趋之若________ ________枯拉朽居心________测________不成军
三、句子默写 (共1题;共12分)
6. (12分) (2017七下·大石桥期末) 文言诗文填空。
诗词默写填空。
(1)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
(辛弃疾《西江月》)
(2) ________,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3) ________,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4) ________,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
(5)纷纷暮雪下辕门,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 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潮平两岸阔,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8)此中有真意,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夸张地极写北地荒寒,使人不胜苦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
(10)杜甫《春望》中诗人触景生情表达感时伤世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四、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5分)
7. (2分) (2020七上·文水期末) 名著阅读。
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実枪,站在那中间的一辆小车儿上,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了两拳。
八戒笑道:“这厮放赖不羞!你好道捶破鼻子,淌出些血来,搽红了脸,往那里告我们去耶?”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眨眨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
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这行者神通广大,捏着避火诀,撞入火中,寻那妖怪。
那妖怪见行者来,又吐上几口,那火比前更胜。
行者被他烟火飞腾,不能寻怪,看不见他洞门前路径,抽身跳出火中。
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选段的故事情节是:________。
8. (18分)品读选文《翻过那道墙》,完成小题。
翻过那道墙
文/祝师基
那年,园子的李子刚刚成熟。
我就背着父母偷偷溜进去摘着啃。
父亲发现了,把园子门上了锁。
那时候,我只有七八岁,特别馋,常盯着高墙围住的李树挪不动脚步,李子的香味实在诱人。
我多次让父亲打开门,父亲总是摆手。
有一天傍晚,我围着父亲身前身后,一遍一遍地不停地央求,摘几个李子。
父亲仔细打量了我好久,才指着高高的园子墙说:“想吃李子,你就翻过墙,自己去摘。
”我欢喜地跑到墙根儿,试了试,墙太高过不去。
我乞求地望着父亲。
父亲慢慢摇着头,眼睛向四周巡视。
我灵机一动,找来几块砖垫在脚下使劲向上蹿,还是上不去。
寻来一小木墩搭上砖,刚一踏上双脚,哗哗、吭哧,木墩倒了,我栽了个跟头。
喘着粗气,带着哭脸,我瞅父亲。
父亲不理不睬,只顾嘿嘿地笑。
我急了,挣扎着爬起来,飞快地跑进屋,搬出一把椅子。
踩着椅子,我登上了墙。
蹲在墙顶,我浑身发抖,不敢往下跳。
这时,母亲惊讶地向我扑来,父亲拉住她,大声喊:“没事!跳!跳!”在父亲
的鼓励、威迫下,我翻过了那道墙,摘到了甜甜的李子。
父亲轻轻抚摸我的头,一字一字地说:“孩子,记住!你翻过了墙,吃到了李子。
好样的!”当时,我不明白父亲说这些话的意思,只知道终于吃到渴望已久的李子,又得到父亲的夸奖,心里美美的,十分得意。
翻过那道墙,摘到李子的事,我渐渐地淡忘了。
直到读高二,我因感到升学无望,告诉家里想退学的念头。
父亲来信又重新提起。
父亲上过私塾,总给我写很长的信。
这次写得很短,结尾用特大字写道:七岁时,价钱就能翻过高墙,吃到了李子,使劲翻过眼前的墙,墙那边才有最好的果子。
捧着信,想起那时翻墙、摘李子的情景。
猛然间,我醒悟了,打消了退学的念头,全部心思用在刻苦学习上。
经历了下岗,找工作,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也算饱尝了生活的艰难,体味了求生的苦辣酸甜。
但我从未彷徨、自卑、绝望过,总是时刻要求自己鼓足勇气挺直腰,咬紧牙关大步向前走。
因为“果实”就在“墙”那边。
现在,我又有了一份很体面的工作。
常常想起翻墙摘到李子的经历。
其实,我们所要摘取的人生果,也在前面时时隔着一道墙,想得到并不容易,只有心存希望,不停用汗水和智慧铸造向上的阶梯,竭力攀登,翻过那道墙,才会真实幸福地拥有。
(1)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2)
文中说“因为果实”就在墙“那边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 修辞手法?“果实”指的是________ 。
“墙”指是的________
(3)
文中写道“猛然间,我醒悟了,打消了退学的念头……”我悟到了什么?
(4)
文中父亲鼓励“我翻墙去摘李子,这种教育方式正确吗?谈谈你的看法。
9. (15分)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空虚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
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定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
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
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甘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进快乐。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生若能永远像三岁小孩子。
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选自《饮冰室全集》)
(1)
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 ,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 。
(2)
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①“卸却”责任指________
②“解除”责任指________
(3)
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4)
读完全文后,概括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10. (10分) (2017七上·淅川月考) 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暗,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暗”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谊染了怎样的气氛?
(2)从“我肯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六、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
11. (14分)(2017·杭州模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洪渥,抚州临川人,为人和平。
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
家贫。
以进士从乡举,有能赋名。
初进于有司,连辄出;久之乃得官。
官不自驰骋,又久不进,卒监黄州麻城之茶场以死。
死不能归葬,亦不能返其孥①。
里中人闻渥死,无贤愚皆恨失之。
予少与渥相识,而不深知其为人。
渥死,乃闻有兄年七十余,渥得官而兄已老,不可与俱行。
渥至官,量口用俸,掇②其余以归,买田百亩,居其兄,复去而之官,则心安焉。
渥既死,兄无子,数使人至麻城,抚其孥,欲返之而居以其田。
其孥盖弱,力不能自致。
其兄益已老矣无可奈何则念辄悲之其经营之由不已忘其老也。
渥兄弟如此,无愧矣。
渥平居若不可任以事,及至赴人之急,早夜不少懈。
其与人真有恩者也。
予观古今豪杰士传,论人行义,不列于史者,往往务摭③奇以动俗;亦或事高而不可为继;或伸一人之善而诬天下以不及。
虽归之辅教警世,然考之《中庸》或过矣。
如渥所存,盖人人所易到,故载之云。
【注释】①孥:儿女。
②掇:留取。
③摭:拾取。
(1)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A . 渥既死,兄无子(已经)
B . 买田百亩,居其兄(使……居住)
C . 无贤愚皆恨失之(痛恨)
D . 乃闻有兄年七十余(才)
(2)
对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 . 其兄益已老矣/无可奈何则念/辄悲之其经营之由/不已/忘其老也。
B . 其兄益已老矣/无可奈何则念辄/悲之其经营之由/不已忘其老也。
C . 其兄益已老矣/无可奈何则念/辄悲之其经营之由/不已忘其老也。
D . 其兄益已老矣/无可奈何/则念辄悲之/其经营之由不已/忘其老也。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死不能归葬,亦不能返其孥。
里中人闻渥死,无贤愚皆恨失之。
②如渥所存,盖人人所易到,故载之云。
(4)
洪渥的哪些可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结合文中材料加以分析。
七、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2011·湖州) 请以“温暖,就是那么简单”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
②字数不少于600字(如写成诗歌,则要求不少于16行)。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一、基础题 (共3题;共10分)
1-1、
2-1、
3-1、
二、字词书写 (共2题;共8分)
4-1、
4-2、
4-3、
4-4、
5-1、
三、句子默写 (共1题;共12分)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6-10、
四、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5分)
7-1、
8-1、
8-2、
8-3、
8-4、
9-1、
9-2、
9-3、
9-4、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10-1、
10-2、
六、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
11-1、
11-2、
11-3、
11-4、
七、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