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理论作为一种文化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第4期No.4,2020
浙江社会科学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2020年4月
Apr.,2020文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学术主持人:金惠敏
主持人语:什么是“文化”?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样的问题虽然可以分头回答,但若是合在一起来问“何为文化马克思主义”,那就不是分别作答即可明了其大概的问题了。
“文化马克思主义”不是“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物理聚合,甚至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观察,即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而是在这一观察中,“文化”被特殊地赋义(例如从人类学和后结构主义符号学等角度),并因而从作为研究的对象上升到作为研究的方法论,于是所谓“文化马克思主义”便意味着从作为理论的文化重访作为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其新意所在。
“重访”其实即是“互访”,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各种文化理论之挑战的回应,是彼此之间的协商、对话和相互涵养。
本栏目三篇文章各有侧重,或于某一趋势,或于某一人物,但对于回答何为“文化马克思主义”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当前中国的政治和思想话语中,文化(自信、软实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被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深沉和更持久的力量。
在西方,冷战以后,意识形态的冲突被更替为文化(文明)的冲突。
文化对话或文明对话,成为近些年国际社会的共同吁求。
我们冀望本栏目文章能够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以及国际文化竞争和对话提供有益一份知识或智慧。
日常生活的文化马克思主义
—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理论作为一种文化理论
□易晓明
内容提要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理论,对之前卢卡奇的日常生活理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以大众文化批判为基础的审美救赎理论都有所超越,它走出了从哲学定位
日常生活的框架,视日常生活为独立空间,建构出一种日常生活的文化理论。
它批判了“消费受控制的科层社会”日常生活的全面异化,并寄望于日常生活领域的文化革命。
列斐伏尔日常生
活理论是一种文化理论,一种文化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理论文化马克思主义
作者易晓明,湖南科技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特聘教授,首都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南425100)
亨利•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具有哲
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文学等综合视域,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化转向”或者说在“文化马克
思主义”之形成中占有独特的位置。
我们可以将其
定位于“日常生活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的文化马克思主义”、较早的葛兰西的“领导权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以及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相映成趣,构成一幅交相辉映的理论景观。
列斐伏尔将日常生活分为前现代、19世纪与
116
浙江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
二战后三个阶段,其理论聚焦点则集中在第三个阶段。
列斐伏尔将二战后的西方社会界定为“消费受控制的科层社会”,这个社会形态中的日常生活,其特点是被技术所殖民、被消费所控制。
日常生活一般具有亘古不变的重复与停滞的一面,而发达的技术社会的日常生活,则包含了技术、市场、消费等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和塑形,因而它一方面具有同质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比之前的日常生活更大的异质化的潜存性,被生产为一个独立的空间,成为文化斗争中的一个重要场域:
日常生活自身的重复性与慢变化,使它过去
一直为哲学所排斥。
应该说,20世纪初超现实主义致力于突破日常生活的日常性、并转向日常生
活的神秘,对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理论的形成产生
了重要启示。
当然,20世纪特别是战后的西方世界,技术加速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对日常生活实施组织化,加大了日常生活的新奇与创造的偏向,日常生活因此平添了一定的变化性与新奇性,更具包含性,从而演变成一个具有吸引力的领域。
日常生活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并存,重复性与创造性并存,异化与去异化并存,还有压迫与解放并存,它日益被扩大呈现为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引起了文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对它的共同关注。
列斐伏尔历时三十余年,写下了三卷本的《日常生活批判》以及《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敏锐地把握了二战之后技术渗透到日常生活、消费主导着日常生活的时代新动向。
列斐伏尔建构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已不同于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框架中的日常生活批判,也不同于卢卡奇在《审美特性》中建构的日常生活与哲学、科学、艺术等非日常生活对照考察的知识框架,还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注重对日常生活中的大众文化批判基础上倡导审美革命的理论视域,总体上,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注劳动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批判,但他将日常生活视为政治经济之外的独立平台;在继承了黑格尔、马克思的辩证哲学的同时,又调和了尼采的非理性哲学与存在主义哲学,强化了日常生活中的个体维度与空间维度;此外还吸取了现代主义文学对日常生活神秘化的向往。
其所形成的思路,基本摆脱了对日常生活的政治化、经济化或历史化的一体化整体认知,真正完成了日常生活作为一个独立领域的综合理论建构。
另一位日常生活理论家赫勒指出:“日常生活领域,是一个充斥着异质活动的领域,但是其中的确存在着起支配作用的同质的图式”$。
在赫勒看来,马克思的异化观侧重劳动的异化,强调商品拜物教,即以财产的占有为社会存在的重心②,其关注的是类本质,个体被看作自觉地同类本质相关联。
而赫勒则注意到了日常生活的“个体”再生产问题。
“为了再生产作为’个人’的自身,人必须工作”,而“工作的本质属性在于,它既是日常生活,同时又是超越日常的直接类本质活动”。
③马克思认为,产品对于劳动者,是外在的东西,他生产的越多,他自己越贫乏。
赫勒则认识到现代技术社会中劳动过程与技能的复杂关系,复杂的技能会形成排他性等,“没有一定程度的或多或少的排他主义的动机,人类将无法存在。
”④这就产生了个人的位置,凸显个体,有了个体再生产的提法。
赫勒受卢卡奇的直接影响,将马克思的“自在的类本质”与“自为的类本质”应用到日常生活,并做了相应的区分,后者是与个体自由相关的问题,这样,赫勒就释放出了日常生活最具活力的部分作为一位东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她将革命与日常生活结合,强调自己的日常生活研究宗旨就是要寻求日常生活在人道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方向上的改变。
20世纪后半期.日常生活开始成为理论家们关注的交叉领域。
在其《保卫马克思》一书,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会像空气一样,进入日常生活,形成意识形态无意识。
;而齐泽克在《图绘意识形态》一书导言“意识形态的幽灵”中也提到:“马克思拒绝将商品拜物教归类为意识形态,在他看来,意识形态永远是国家性的,而且,诚如恩格斯所言,国家本身是首要的意识形态力量。
”⑥应该说,国家或者意识形态的视域.被列斐伏尔、赫勒等带入日常生活,也是作为他们将异化区分为资本主义的异化与社会主义的异化的基石。
当然,列斐伏尔的重心是对二战后西方的“消费受控制的科层社会”中的日常生活异化的批判,他跨越到了主导日常生活消费及其与个体欲望、激情相关联的个体问题的思考,进而再关联到尼采的创造、身体、本能等视域,拓展了对日常生活
117
易晓明:日常生活的文化马克思主义—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理论作为一种文化理论
的认知。
这意味着,在日常生活是日常的、又是超越日常的之间,列斐伏尔关注到了日常生活中的神奇与创造的“瞬间”。
这正是现代主义突破生活的日常性之所在。
列斐伏尔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扩大到日常生活的全面异化,同时又看到了全面异化的日常生活中包含的瞬间所具有的解放潜力,从而他以日常生活的文化革命取代政治革命,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图绘。
他的理论作为一种文化理论,突破了对日常生活认识的政治经济视角,但最终又与政治目标建立了联系。
就经济视角而言,列斐伏尔不仅看到了当代社会的技术渗透与消费控制,而且看到了商品与消费中的广告、宣传等信息,使现代日常生活进一步碎片化,尤其是这些信息具有符号效应。
符号的诱导,致使欲望、想象、创造与真实需求脱节,带来消费者的客体化,这也是一直被寄予厚望的革命的工人阶级逐渐失去斗志的一个原因。
相比法兰克福学派转向现代社会的审美拯救,列斐伏尔开辟了日常生活的文化革命的社会出路,这应该更加切实可行。
他相信未来的社会变革,不再是阶级的政治革命,而将是发生在日常生活领域的文化革命。
当实现日常生活的节日化的时候,也就是文化革命的成功和全面的人实现的时候。
列斐伏尔说:“社会,包括不能还原为经济关系的关系及不能还原为生产和财产关系的关系,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整体—
—日常生活。
”⑦正是这样的定位,使他修正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的框架,其日常生活理论改写了政治、经济、历史的认知路径,体现为宏大的文化视域。
列斐伏尔不将日常生活作为社会的剩余物,而是将其作为日常生活总体看待,这也是一种文化总体观的体现。
基于此,他从马克思的“全面的人”引申出他的“总体的人”的概念。
所谓“总体的人”,即创造性的、自我创造的人在世界历史中的生成。
⑧他认识到人的理想是总体的人,即人不是经济人、理性人、技术人、劳动人、政治人、商业人、学术人等单一维度的人,而只有日常生活中的人能成为总体的人,就是消除了人与自然的分裂、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社会的对立,达到自然性与社会性、感性与理性、抽象与具体、物质与精神等的全面和谐统一,成为全面的、完整的人,这就是列斐伏尔的人的理想。
他以人的理想为终极目标.而这种目标,是包含了政治与经济在内的一种文化理想。
最古老的日常生活领域,如今成为了最新的革命领域,这是列斐伏尔对现代日常生活新的定位的结果。
列斐伏尔将日常生活联系到创造生活方式层面,甚至提升到要创造一种文明。
生活方式与文明都是全面的生活,日常生活的演变,就成为了一场持续的“总体性”革命,这种革命不是政治革命、经济革命,而是日常生活的空间生产与空间变革。
可以看出,列斐伏尔不仅扩大了日常生活批判的范围,也生成了新的审视与批判日常生活的途径,相对于传统哲学,有了自己的独创性。
他说,日常生活这个最不起眼的对象依然与艺术、“文化”、文明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⑨这也是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理论转向文化的一个鲜明的标志,以此突破了经济与政治的视角,摆脱了过去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知识框架,以无所不包的艺术、文化、文明的路径看待日常生活,是对这个知识领域的非常重大的重构。
文化与文明的视角有着宏大的包容性,日常生活就不止是一个对象,而成为了“一种活动形式的出发点”⑩。
它摆脱了社会理性与等级思维,所凸显出的非社会理性与非等级化,有着前逻辑的原始浑融特征,包含着强大的生命力。
列斐伏尔不抱守哲学视角看待日常生活,也不把日常生活完全看成是非哲学的。
现代日常生活的复杂与丰富成就了这个领域的新的吸引力。
日常生活具有日常性,而“日常性是一种原始本能”⑪;但消费社会的现代日常生活同时又呈现出更多的新奇,所生成的瞬间,被列斐伏尔看作是创造与进化的力量。
日常生活不只是表象,包含有许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所涉及的深层的东西,从而使日常生活成为了一个深邃的、神秘的领域。
作为消费及消费符号化所控制的社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自然形成社会的“潜意识”,即对符号诱惑的想象。
在消费社会语境中,这种想象通常指向财富,也指幸福幻想它们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却同时又在日常生活之外。
日常生活中的潜意识或想象,成为对日常生活的诱导,这种潜意识想象滋养了想象力,也可能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
这是列斐伏尔肯定日常生活与
118
浙江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
批判日常生活的一个基点。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热衷表现日常生活的神秘,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理论就受到了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影响
说到文学与艺术,列斐伏尔不止于受到了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他接受各种流派的启示。
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他就提出了布莱希特和卓别林作为反转的理论与反转的形象的代表。
首先,这个反转的一层意思是建立起对熟悉的日常生活的陌生化。
布莱希特强调戏剧的间离效果,实现与日常现实的疏离,而卓别林以一个小丑的形象实现对日常生活新奇的审视。
这种反转形象被列斐伏尔借鉴过来,揭示日常生活新奇的一面。
在第一卷中提到“超现实主义”,也是着眼于它努力摆脱日常的平庸。
超现实主义确实是一个相当具有革命性的先锋流派,寻求对日常化的梦境化超越。
该卷的第一章都在谈1880-1900年的文学和艺术的革新,列斐伏尔以一章的篇幅谈现代主
义对日常现实的各种新奇化处理,现代主义艺术家们对日常生活的新奇创造。
也涉及到波德莱尔,列斐伏尔阐释了他对待日常生活的双重性,认为他的诗歌体现了不变的元素与可变的元素的人的双重性以及美的双重成分,认定波德莱尔对日常生活的感知具有变革性。
随后界定福楼拜之后,“文学日益卷入了理性主义和超级理性主义”⑫,他再以兰波为例,说明“借助于词汇,现实变成了诗”的日常生活魔幻化,强调“这种魔力在日常生活的现实层面上运行”⑬。
他认为超现实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都轻视日常生活,“超现实主义开始对现实世界不感兴趣”⑭,追求日常生活的神秘。
这已经背离了近代以来文学的理性思维与客观社会现实作为参照。
最后,列斐伏尔提到存在主义,通过存在主义的瞬间、短暂,揭示其在日常生活的对立面运行。
《等待戈多》这样的存在主义作品,虚化生活与现实,目的在于揭示存在的无意义。
如所周知.存在主义的思考往往依托日常生活又虚化日常生活。
研究列斐伏尔的学者刘怀玉提到,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首先发现了日常生活,却不理解日常生活,并将其神秘化,这正是列斐夫尔所抓住的话题。
⑮
在《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一书中,列斐伏尔提到了乔伊斯的无意识,还提到了他的《芬尼根守灵》对日常生活的呈现。
实际上,意识流对日常生活理论有过巨大的启示,反过来,日常生活理论也为意识流的无意识提供了重要的阐释视角。
过去解读意识流的无意识特征,都是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心理学进行认知。
这在现有的各种外国文学史教材中随处可见,基本已成为一个固定的模式。
其实,无论是伍尔夫还是乔伊斯,都是在写20世纪碎片化的都市日常生活,表现的是日常生活无意识。
包括列斐伏尔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中的论粗俗一节,也特别能对应到乔伊斯小说中的粗俗性。
乔伊斯小说中的粗俗,被学者认为是自然主义的风格,其实不是,它是作者忠实于日常生活的粗俗与平庸的方面的体现。
笔者写过《论〈尤利西斯〉的粗俗性》一文,还专门写过《意识流与日常生活》的文章,强调意识流小说的无意识主要是日常生活的无意识,而非弗洛伊德的性压抑的无意识。
我们都知道伍尔夫的作品基本不涉及性,这与她小时候受到过轻微的性侵有关系,以至于她婚后都没有和谐的性生活。
这也说明意识流小说中的无意识,并不适合对应性的无意识,而更适合从日常生活的无意识解读。
列斐伏尔的理论,大量涉及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这说明它与现代主义文学的无意识存在对应性。
当然,第一卷以很大篇幅,突显对日常生活的文学艺术批判,本身也体现了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理论的文化理论属性。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还有很大篇幅在阐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建构的是对日常生活的艺术批判与哲学批判,而第二、三卷则明显转
向社会学与文化理论视角。
加拿大的学者R・谢尔兹说:“要完整地理解列斐伏尔的著作,他的尼采的与超现实主义的思想家底绝不能忽视。
”⑯列斐伏尔在《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一书的开头,明确表示,我们要从新的哲学视角出发,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而新的哲学包括了尼采哲学与存在主义。
列斐伏尔以不同视角与知识视野,综合建构了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揭开了文化视域下现代日常生活的丰富性。
哲学过去高于日常生活而排斥日常生活,对
119
易晓明:日常生活的文化马克思主义—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理论作为一种文化理论
日常生活不屑一顾。
而列斐伏尔认为,哲学无法脱离日常生活,但不是科学也不是哲学的专属领域,对日常生活的哲学批判是有限的,日常生活无法单纯靠哲学来阐释。
一是因为日常生活本身有较大的自然性,二是现代技术社会的日常生活加大了实践活动,而哲学主要长于解释世界,不长于改造世界。
列斐伏尔将异化定位为包括日常生活的“全方位的异化”。
日常生活就不是立足于哲学收编的领域,而主要被作为现代性带来的文化问题看待。
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神话》中指岀:日常生活是一个“自然的(所有那些取之自然的和部分的完全社会化建构物)与人工的(所谓来自于文化,仅就文化是相对于自然而又来自于并脱离自然,这个意义上文化而言的)多重的交汇之所在。
它是一个私与公对峙的所在。
”⑰日常生活被整合于文化整体中,因而不是可作为哪个已有学科的专门研究领域的。
随着技术对日常生活的组织化,它更显示出文化的复杂性,趋向与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游离而成为独立的领域,需要综合研究,而文化视角本身就是综合视角。
日常生活涉及需求问题。
那么,需要一劳动一愉悦的三段论中,在“消费受控制的科层社会”,满足也主要不依赖于劳动,因为自动化与信息化使劳动贬值,技术手段更受依赖。
同时也出现了愉悦也不完全依赖于艺术,反而更依赖于日常生活中的时尚或休闲。
很多东西可在技术卷入与消费主导的、实践的日常生活领域就可获得满足,不需要去寻求非日常生活的哲学、科学与艺术等系统,这样哲学与经典艺术就出现了衰落。
在20世纪消费受控制的科层社会体系下,技术带来社会实践的急剧扩大,知识的参照也发生了改变。
列斐伏尔强调批判性思维趋向于消失或者说批判性思维日益被边缘化。
⑱而“实践和日常生活保存了传统参照系和价值。
在这个转折点里,(20世纪)现代性的三个方面——技术、劳动和话语浮出水面。
”⑲话语和劳动一样,在“技术一劳动—话语”的连续性过程中,也出现了贬值。
日常生活话语跟着实践活动被延伸到日常的伦理学和日常美学,因而经验美学流行,经验与生活的审美以及带有生活实践性的行为艺术兴起。
它们有着日常话语的模糊性的影响,也带来一些实践范围的新型艺术的模糊性定位—
—介于艺术与生活之间,也可以说属于日常生活中的泛艺术,这都属于新的实践带来的知识形态变化。
现代性卷入日常生活,技术被引进日常生活,形成对日常生活的殖民,引起日常生活的巨大变迁。
列斐伏尔支持技术对日常生活的改造。
他倡导“让技术为日常生活服务”,“让每一种技术方式都被用来改变日常生活”。
⑳技术形成一定的同质化,也提供异质化的机遇,同质化与异质化在日常生活中同时存在。
但现代性与技术都是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同质化力量,人们满足于技术带来的享受以及技术所带来的日常生活范式,科技理性已经成为一种合理的统治力量。
在消费的主导下,工人阶级也失去了其革命的主体地位,阶级也慢慢走向了解体,因而革命也就不可能以阶级革命的社会总体方式发生,列斐伏尔于是转向日常生活领域总体的文化革命。
M.伽丁纳是西方研究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理论的著名学者,他认为列斐伏尔的社会解放是总体性的,不是某个领域的,即不是政治或经济单个领域的。
㉑日常生活的解放势必是总体的,因为日常生活本身是总体的,不可单项分开,这基于日常生活的“含糊性”,也就是其无意识特质。
《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多处提到了含糊性。
㉒所以,日常生活的解放是总体解放,以总体的人的实现为目标,立足于人本主义的总体,不是一种社会运动式的社会革命。
列斐伏尔的文化革命理论,强调日常生活与艺术性的结合,日常生活与创造性结合,实现一种诗意创造,也包含对现代性的反抗。
日常生活的艺术化具体指日常生活的节庆化,就是在节日中实现日常生活的解放。
日常生活的奇遇,表现为瞬间。
“瞬间是日常生活的一种拯救。
”㉓瞬间作为节日的狂欢,无疑带有感性色彩,能够冲破与抵制技术理性的统治。
它涉及人类实践方面的“爱,激情,身体、感受----充沛过剩的创造力、冲动激动与想象实践……诗创活动。
”㉔这一实践涉及空间生产,也就是要生产出“一个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的全球的人类乐园。
”㉕过去,空间生产具有生产的实体内核,列斐伏尔与德勒兹等理论家,则拓宽出欲望生产等非实体的生产。
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生产,放大为包括欲望生产,即欲望中的一切、欲望本身,都可以被生产出来。
这种理论也被称之为欲望经济学,它已经超出了经济的边界,与自我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