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村古文明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中村古文明初探
文/郑自强
周宁建县时间短,有文字记载的史志资料大部分只溯源于宋代,而具有丰富文化积淀的川中村则肇起于唐朝,堪称我县古文明村落之首。
据川中《汤氏族谱》所载,其始祖汤耳(字闻之)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生于宁德黄檀,后与其弟汤鼻举家迁至里渺兴居(今川中)。
宣中间考中进士,任长溪县(今霞浦)知县,汤鼻任晋陵州知州(其科名和政绩还待进一步考证)。
兄弟辞官后回村垦荒种田、务农为生。
咸通二年(861)捐舍基地建凤山寺,造普济桥,积德行善,为世人所称羡。
汤耳晚年遣长子汤让迁居咸村之梅山村,次子汤谦迁居玛坑之孝悌,三子汤讲留居川中,世代繁衍生息,形成汤氏望族。
汤耳卒于唐昭宗景福二年(893),享年88岁,墓葬川中南山岭。
汤耳故居遗址现尚存一对唐代石狮,虽往历千余年雨雪风霜,总体保存完好,是其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
该石狮之造型与福安廉村薛令之(开闽第一进士)故居门前的一对唐代石狮子完全相同,确认为唐代文物。
唐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
据清乾隆四十六年版《宁德县志》载:“明代进士晋安黄世德作《建寺记》,咸通二年(861)高僧宗据师云游至川中,见群山叠翠,前支提,后檀香,左梅岭,右桃源,独中峰秀出,冈峦翔舞,如凤仪之状,名曰‘凤山’,遂在此建寺,赐额‘崇胜’。
”清乾隆二十七年版《福宁府志》载:“凤山在十四都,矗立万仞,旁分两翼如飞凤。
上有凤池,又有圣僧岩,相传罗汉圣僧现其中,紫云缭绕,音乐腾沸。
又有虚石岩,八面玲珑。
又有卓锡家,旧传僧湛庵遇大旱无水供浴,乃以锡杖卓地,泉水涌出。
”唐中和四年(881),妙觉师始建佛殿。
后历经五代、宋、元数百年间陆续重建佛殿、诸堂、别殿、楼阁廊庑、香积、寮舍等。
明、清两代又加以扩建修葺,凤山寺成为闽东名刹。
清代乾隆间福宁郡守李拔诗:“天外飞鸾奠海疆,肯教凤顶独朝阳。
等闲矗立三千丈,百鸟回头不敢翔。
”宁德知县徐梦发诗“百役经尘吏,过门一解鞍。
频来
无事忧,孤作有山看。
留月不掩户,抬风长倚拦,马嘶催去路,吾道尚盘桓。
”俱为赞美凤山寺景观。
川中《汤氏族谱》亦有记载嫡孙愈火良所撰“凤山寺写景回文诗”。
可惜巍巍凤山寺不幸于清末毁于火,民国时期尚存遗址,解放后被垦为田园,现遗址已荡然无存。
川中民居大都为明、清两代所建,尚存几座元代建筑,规模之大,历史文物之丰富是我县村落之最,但史料多已散佚,亟待收集考证。
川中的由来
文/佚名
据周宁《汤氏宗谱》记载:河南固始朱皋里人、唐太师汤泽为避祸,率汤小录、汤福、汤时进、汤开、汤寿、汤庆、汤泰、汤道、汤德、汤仁、汤奉直、汤奉敬、汤艺十三子及仆从由安徽渡江,途经浙江平阳,留八子汤道于此;而后率众入闽。
汤泽认为川中(福建周宁里亩、凤山、凤洋)是发祥之地,于是让五子汤寿迁居福建川中(周宁)开基;而其长子汤小录则迁居福建闽城开基;次子汤福迁居福建侯官开基;三子汤时进迁居福建古田开基;四子汤开迁居福建罗源开基;七子汤泰迁居福建南剑开基;九子汤德迁居福建永福开基;十子汤仁迁居福建泉州开基;十一子汤奉直迁居福建泉州洛阳镇开基;十二子汤奉敬迁居福建连江开基;十三子汤艺迁居福建建宁开基,形成福建汤氏十大望族。
由此福建成为汤氏郡望;因此,唐文宗开成年(836——840年)朝廷委任汤克卿为福建建宁州剌史。
但是《固始县志》、《光州县志》、《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查到有关唐太师汤泽、殷泽、阳泽、温泽的资料;所以,汤泽很有可能是从浙江平阳人,而河南固始只是东晋以前祖籍,因而汤泽墓在浙江平阳吴岙山。
而《周宁县志》则认为汤氏始迁川中(周宁县)的不是汤寿,而是他的两个儿子汤鼻、汤耳。
宁德网消息 (唐颐) 读魏敬中老先生,最使人感动和钦佩的是,他21年七折七考的科举之路的韧劲和一生严谨治学的宽广与厚重的功底。
魏敬中,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生于今周宁县咸村镇樟源村。
他幼年聪敏好学,5岁入私塾启蒙,有人问他:“独不恋母乎?”答之:“恋学即恋母也。
”读《易·乾象》,立言:“欲为君子宜法天。
”要祖父替他书“天”字贴在书房墙壁上,以自励。
11岁能下笔成文,文章跌宕有奇气,不同凡响。
当时,福安名儒郑英山视之为奇才,曾留之在家中读书,福宁知府秋涛亦常招之入府厚待,面授诗文。
嘉庆六年(1801年),魏敬中23岁便考选拔贡,并为本科乡试经魁。
但之后考进士之途却十分坎坷,曾接连七次赴京应试不中,长达21载,直到44岁那年,参加嘉庆皇帝的殿试,获二甲第6名,赐进士出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任国史馆总纂,加七级诰授奉政大夫,晋封朝议大夫。
魏敬中年幼时,简直是在一片赞扬声中成长的“神童”,年纪轻轻就考中举人,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但随后却是三年一次的苦读—希望—幻灭,周而复始,七折七考,屡败屡战。
试想,如果没有超乎常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21载寒窗如何能成就最后的辉煌。
我有一位周宁籍的朋友,现在是省直部门的厅级领导,恢复高考那年,就去应考,落榜;于是经历六折六考,终于考上大学。
他曾对我说,十分崇敬魏老先生,但自己比他幸运,少考了一次,而且不必三年考一次;当他考了第三次时,改名字为“韧”。
这说明周宁人的韧劲还是有传统的。
一个不上20万人口的高山小县,改革开放以来,竟有六七万人到上海创业。
这些年,上海钢材市场排行榜的前10位,有一半是周宁人执牛耳。
每逢春节,上千辆小车鱼贯式地从上海驶回山城,多有“宝马”、“奔驰”,相伴“拜年”之声络绎不绝。
但是上海滩的创业史没有百折不回的韧劲就不会有如此的风光亮丽。
一位周宁籍大企业家陈翔闭先生曾对我说:刚到
上海打拼的头几年,没有盘缠回家过年,有一年,实在想回家,只好去卖血,换来返乡的车票。
看来这韧劲还是有共性的,连自然风光也如此。
周宁有个著名的瀑布群,俗名:“九龙漈”,由形态各异的九级瀑布组成,一瀑连一瀑,首尾流程1000米,落差300多米。
第一级瀑布高46米,宽76米,最为壮观。
老省长胡平曾赞之“八闽之最,华东无双”。
伫立在对岸山顶,九级瀑布尽收眼底;千军万马,气势磅薄,百折不回,一泻到底,真有一种“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坚韧之劲。
每每沿着悬崖峭壁的栈道,伴着峡谷间争先恐后的狂野之水走到九级后,总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那是一种力量的角逐,那是一种精神的引导。
如果说九折不回的瀑布汇入江河,最终融入了大海的宽广与厚重,那魏敬中七败七战的经历也造就了他一生严谨治学、学富九车的文化功底。
他出仕后,为史官忠于职守,勤于笔耕,敢于直笔,以文载道,不少纂述都为同仁所推崇。
更难得的是,他从不钻营名位利禄,赢得官场德文双馨的美誉。
时任直隶总督的那彦成曾赞赏他说:“此他日上书房选也。
”清朝的上书房乃皇子皇孙读书的地方,是封建王朝培养接班人的根基所在皇脉所系,可见其重要性。
但仕途总是坎坷的,魏敬中当京官十多年后,因一次大考笔误,被降为一般京官,他深感宦途艰难,便辞职回福州。
不久,接受闽浙总督程祖洛聘任《福建通志》总纂。
这是一项棘手的工作,由于当年达官名士对原总纂陈寿祺的志稿一些观点存在两派纷争,难以调和,陈病故后,纷争更趋复杂。
但魏敬中迎难而上,以其过人的胆识和敬业的作为,花费四年时间,于道光十九年(1839)终于完成了总纂任务。
《福建通志》内容详实、观点鲜明、体例完备,平息了困扰福建编志多年的两派纷争,赢得了史学界的认可。
此事在当时影响颇大,直到上世纪初,著名画家陈子奋与徐悲鸿曾慕名联袂前往福州井楼门街访其后裔,绘制了《炳烛轩修志图》,魏敬中夜以继日修志的情状跃然纸上。
说来十分有趣,林则徐和魏敬中是同时代的人,而且前半生的经历惊人的相似,林则徐于嘉庆三年(1798)中秀才后,历9年中举人,经16年中进士,之后选
为庶吉士,授编修。
林则徐的科举之路也是屡败屡战,入仕后也一样以做文字工作为主。
也正是这个原因,林则徐认为地方志是地方官的《资治通鉴》,十分重视修志工作。
他对魏敬中的胆识、史识、学问功底甚为钦佩。
在书赠魏敬中的一副对联中写道:“大乐正教崇四术,太史公言成一家。
”上款“和斋文史大人正之”,下署“少穆弟林则徐”。
足见其在林则徐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魏敬中,又名建中,字治原,号和斋、和宇,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生于福建宁德县东洋里樟源村(今周宁县樟源村)。
祖父魏昌佐,父亲魏德化,读书未仕,为人纯谨。
魏敬中幼年聪明好学,5岁入塾启蒙。
读《易·乾象》,叹息道:“欲为君子宜法天”,要其祖父大书“天”字贴在书房,以自惕励。
11岁能下笔成文;稍长,博览经史典籍,立志远大,为文跌宕有奇气,不同凡响。
福安名士郑英山发现魏敬中是个人才,曾留其在家中读书。
魏敬中18岁进县学,嘉庆六年(1801年),考选拔贡,为本科经魁。
翌年春天,赴京参加会试,没有考取,回闽主讲于松溪湛卢书院和星溪书院。
后7次赴京应试,候试期中,曾暂任教职。
在京闻房山县名士邢家藏书万卷,便前往潜心攻读,学业大进。
其间,霞浦一王姓旅客死于旅舍,魏敬中为之料理后事,且典当自己衣物,助运其棺回籍,因此颇有义名。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魏敬中得中进士,殿试获二甲第六名,授职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任国史馆总纂。
魏敬中勤慎行事,每有纂述,都为同僚所推重;遇有疑义,则认真剖析,不肯随便放过。
为官不钻营名位利禄,闲时只与前辈及同乡作文字交往,与当时负有文名的同年进士蕲水陈秋舫、钱塘邵鱼竹、婺源俞茗溪等相交至好。
不久,魏敬中因母丧返乡,主讲于宁德莲峰书院。
讲学之余,校刊先儒陈普(石堂)的著作,保存乡邦文献;还在宁德倡修白鹤岭道路,以便行人;又倡修龙山塔,以壮观瞻。
魏敬中服满回京后,因大考笔误,从翰林院清贵职务降为普通京官,自觉失意,便辞职回到福州。
闽浙总督孙尔准慕名聘之任鳌峰书院山长,未赴任,到浦城主讲南浦书院。
道光十五年(1835年),闽浙总督程祖洛将陈寿祺主纂的《福建通志》交魏敬中处理。
该志因梁章钜等人异议,而形成陈、梁两派,纷争多年,未有定论。
魏敬中接
任总纂后,居中十分为难。
翌年,魏敬中任福州凤池书院山长,一边教学,一边折衷处理志稿。
经常五更起床,伏案写作,直至深夜。
其间,通志馆经费一度支绌,魏敬中自捐脩金以充经费。
道光十九年(1839年),终于完成重新修纂《福建通志》的繁重任务。
重纂的《福建通志》与原稿比较,除内容上有所补充、修改外,主要有以下变动:(一)“儒林传”中剔除林一桂、万世美、谢震三人,补入郑光策、陈寿祺;(二)“道学”复立传;(三)“山川”删繁就简;(四)全书由原稿400卷缩为278卷,“经籍志”由16册裁为6册。
由此平息了两派纷争,《福建通志》最终定稿。
魏敬中主讲凤池书院长达17年,治学有方,教绩懋著。
咸丰二年(1852年),因年迈体弱而辞职,诸生恋恋不舍,联名请求留院执教,终因体力不支而坚辞。
在福州期间,林则徐曾与之订交,研讨诗书艺文。
地方官员也常以时事及水利、赈灾等事向魏敬中请教,魏敬中都能竭诚以告,备供采择。
咸丰十年(1860年)六月,魏敬中病故,墓葬福州西门外文山。
浦城凤池书院学生闻耗,哀悼不已,即在书院名师祠中供奉魏敬中神主。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奉旨入祀乡贤。
魏敬中毕生致力于编史修志,在学术界颇有声望。
魏敬中的遗作有《屋漏讼过录》、《观我生日记》、《炳烛轩抄撮》及诗文集,还有由其主修、人称善本的《政和县志》。
周宁县礼门乡的滴水岩曾被誉为八闽首景,那里流传着几首诗,其中《游显迹岩》曰:“隐现楼台缥缈岑,滴珠帘下洞门深。
天开石壁群灵会,路转溪桥独客寻。
化境自然归杖履,好山大半占禅林。
水流花放人间外,一洗尘缘万古心。
”
另一首《滴珠帘》曰:“洞门百尺送飞泉,珠串珠圆散九天。
好是夜半新月上,一钩恰挂水晶帘。
”
还有一首《灵岩井》曰:“灵泉一勺涌岩隈,想是当年射箭开。
会得源头活泼地,菩提无树镜无台。
”
这三首诗语言灵动、想象丰富、意境悠远、禅意绵长,不仅将滴水岩美景勾勒得淋漓尽致,更令读者都顿生幻念,想象无限。
后来这三首诗被收入《周墩区志》,为许多古诗词爱好者争相吟咏。
诗的作者魏敬中及其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更为周宁人所津津乐道。
而这魏敬中究竟何许人也?在他的一生中,有哪些故事?他是如何从那偏僻的小山村脱颖而出的?对此,我开始了寻访之旅。
据《周宁县志》记载:魏敬中,又名建中,字治原,号和斋,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生于周宁县樟源村(清代属宁德县)。
祖父昌佐,父亲德化。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魏敬中中进士,殿试获二甲第六名,赐进士出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任国史馆总纂,加七级诰授奉政大夫,晋封朝议大夫。
期间,勤于笔耕,善于剖析,考辨真伪,为同僚所推重。
此外,他还致力于教育事业,先后主讲松溪湛卢书院、政和星溪书院、浦城南浦书院等,辞官后任福州凤池书院山长,主讲凤池书院17年,期间因治学有方,教绩显著,深受后人敬仰,并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受闽浙总督程祖洛聘任,重纂《福建通志》,历时4年,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完成总纂。
著有《屋漏讼过录》《观我生日记》《炳烛轩抄撮》及诗文集等,其主修的《政和县志》,人称善本……
虽然魏敬中已故100多年,但在他的老家——周宁咸村镇樟源村,我们依然可以很清晰地找到他的一些线索。
樟源村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村中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以溪石为基黄土为墙黑瓦盖顶的三重进五重进的老房子,据说,这些房子曾经每隔二三栋就有一座学堂或是私塾,仅在清朝就出了一个进士、3个举人、20个秀才。
几经问询,我们终于找到了魏敬中及其养母的故居,历经风雨洗礼,长期缺乏修缮的老房子显得有些不堪重负,屋颓墙废,荒草满园,但一提到魏敬中,村人便来了精神,于是,关于魏敬中的种种传说便如村中那条澄澈的溪流般,温婉而宁静地从我们脑海中缓缓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