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正课程”的实践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改前沿【项目简介】
沛县正阳小学创建于1990年,地处微LU湖畔,是汉高祖故里、两汉文化的发祥地,素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美誉,且是全国武术之乡。

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始终在追求和探索属于自己的教育哲学。

学校通过对办学传统的挖掘、现实困境的反思和未来发展的定位,提出了“养正教育”理念,确立了"惟正而行,向阳而生”的发展愿景,设定了培养“品端、行矩、思无邪的阳光少年”的育人目标。

在这一学校教育哲学的烛照下,秉持“正武强体魄,正德育人格,正行重创新,正知明智慧,正雅有情趣”的功能定位,设计了正武课程、正德课程、正行课程、正知课程、正雅课程五大模块课程,五种课程有机统一,形成了“养正课程”体系,彰显了“正心养性”的教育价值旨向。

“养正课程”的实践探索
姚恺
A 笊眾嚅沟X
摘要:课程建设是在学校教育哲学引领下的学校课程系统架构,它是撬动学校发展的杠杆。

学校依托“养正教育”的学校教育哲学,确立“惟正而行,向阳而生”的发展愿景,秉持“正武强体魄,正德育人格,正行重创新,正知明智慧,正雅有情趣”的功能定位,设计了正武课程、正德课程、正行课程、正知课程、正雅课程五大课程模块。

对应“五正课程”,学校有机统整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品牌课程,形成了结构化的“养正课程”体系,进一步探索了校本化的实施路径,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了可能的思路。

关键词:养正课程;课程规划;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5A-0018-05
总第445期202?
5 A 18
沛县正阳小学始终追求“养正”教育理念,秉
持“正武强体魄,正德育人格,正行重创新,正知
明智慧,正雅有情趣”的功能定位,彰显“正心养
性”的教育价值旨向。

一、“养正课程”的学校教育哲学
“养正教育”是我校的教育哲学,它的价值旨
向是正心养性。

正心,出自《礼记•大学》"欲正
其心者,先诚其意”,是指口己的知、情、意与外
界融合。

养性,出自《孟子•尽心上》,“存其心,
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意思是使心智本性不受损
害。

所谓正心养性,从学校教育的层面来说就是
指立足教育原点,遵循教育规律,从“正武、正德、
正行、正知、正雅”五个维度出发,内化于心,夕卜
显于行,不断提升学生的品格。

具体来讲,“养正教育”的内涵包括正直、正
气、正性三层含义。

“正直”指向人的品格,意指
培养品格端正之人,这是一个人的正身之本。


*本文系2018年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基地建设项日“正心养性:养正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苏教办基〔2018〕5号)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0-04-12
作者简介:姚恺,沛县正阳小学(江苏徐州,221600)校长,高级教师。

立是一种遵从良知与口我约束的咼贵品质,是一*种明辨是非与曲直的道德准则,正直是美德形成的基石。

正直的品格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是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直人格的养成,是美德培养的骨骼和血脉。

“正气”,指向人的言行气度,意指培养学生言行得宜,正气浩然。

正气是儒家人格的核心构件,是立身处世的人生准则,“养浩然之气”一直是中国文化追求的精神境界。

“养正教育”秉持学生立场,意图通过文化传承和行为塑造,让学生存心养性,崇德向善,一身正气。

“正性”,指向天性纯良,葆有一颗赤子之心。

明代文学家李贽在其《童心说》一文中提到:“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的观点表明,“童心”即“真心”,是人的口然人性和素朴心灵。

赤子之心作为一种最原始的东西,本身具有本色、纯真之美,是人性中最真诚、最口然状态的代表。

赤子之心是心灵之源,是智慧之眼,“养正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适应、引导、涵养人的天性,呵护最初的真心。

“养正教育”既是学校的教育哲学,也是学校文化精神的内核。

它是指导师生行为的价值准则,是学校课程建设的航标。

在“养正课程”体系构建中,学校围绕这一教育哲学进行顶层架构,把课程规划与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文化内核紧密联系,通过“以武养正强体魄,以德养正育人格,以行养正重创新,以知养正明智慧,以雅养正有情趣”的路径,实现培养“品端、行正、思无邪的阳光少年”育人目标,形成正阳特有的学校文化,并以此作为“养正课程”体系的价值引领。

二、“养正课程”的规划设计
课程规划是学校的课程建设蓝图,它是学校课程顶层设计和系统建构的活动。

课程规划需要明确课程建设的价值旨向,厘清课程的功能定位,设矩课程的组合路径,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课程的系统架构和有机统整。

在“养正课程”的规划设计中,我们主要明确了“素养本位”和“一核五维”两个要点。

1.“素养本位”的课程规划旨向
“养正”一词语出《易经•蒙卦》,意指培养纯正崇高的道德品行。

所谓“养”是指在道德品行方面正确地培养,“正”是一种对价值的取向和精神上的追求,“养正”合在一起意指正心养性,崇德向善,它是人格塑造、德性养成的内核。

“养正
教育”着眼于心灵改造与装备、品格构建与塑造、
道德自觉与和谐、智慧挖掘与创造,其本质是让教
育的本体再次回归到人的本质需要。

课程设计突
出教育的“素养本位”,把全人教育放在育人的优
先地位,既符合“以人为本”之观念,更体现教育
的最高级功能和最理想的目标。

当前,学校立足
核心素养培育这一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
设计,通过分类开发、统筹规划,已基本形成囊括
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品牌课程的“养正课程”体
系。

“养正课程”体系是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
顶层设计,以学生健全人格之养成为统领,对国家
课程、校本课程进行系统的整合和优化,架构全面
育人的学校课程体系。

2.设定“一核五维”的课程规划路径
学校课程规划是对学校课程蓝图的勾i田i,是
学校整体发展的核心内容,它需要综合考虑各方
面的因素,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具体内容和
构架进行分析。

课程规划的路径就是要不断调适
学校的发展愿景和学校现有基础之间的差距,探
寻适切的组合方式,使各种形态的课程在类型、
层次、序列上有机统整,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地
图”。

“养正课程”遵循“一核五维”架构路径,
形成了养正课程规划图谱(如图1)o



沿
A



沟X
图1“养正教育”课程规划图
“一核”是指以“养正教育”为内核,它是学校
的教育哲学,也是“养正”课程建设构建的根基。

这一教育哲学在育人目标层面指向培养“品端、行
矩、思无邪”的阳光少年。

“五维”是根据“养正”
课程的功能足位从整体上分为五个维度,我们用
“正”字的五笔分別表示不同课程:“正武课程”“正
德课程”“正行课程”“正知课程”“正雅课程”O
毎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独具地位并具备不同的教


445

202?
5
A
19



沿
A 笊眾嚅沟X

第445期202? 5
A 20育功能,旨在实现身心健康、品格咼尚、志趣咼雅
的全人教育。

三、“养正课程”的结构图谱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
带,是课程规划的具体呈现,也是课程实施活动顺
利开展的依据。

它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的整体
结构,包含组成课程的各个部分及各部分间的关
系。

我们围绕学校教育哲学,考量课程要素之间
的内在关联及其相互作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和素养为主线,运用
课程结构整合的方式建构了合乎育人目标的课程
体系。

“养正课程”体系,从整体上来讲分成三大
模块,即“基础课程”、“扔展课程”和“品牌课程”。

“养正课程”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属性,可以分
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品牌课程三种类型,每种
类型的课程都有口己特定的价值旨向。

基础课程是指向“全面发展”的课程。

它是指
向博学、创新、德性、审美、健康等基础能力培养
的国家课程,它解决的是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问
题。

基础课程是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支脉和学生发
展重要的基石。

这类课程主要通过国家课程的功
能化整合,着眼于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提升学生
的学习能力。

拓展课程是指向“个性发展”的课程。

“全面
发展”不是平均发展,而是要学生根据口己的志趣
把属于口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没有“选择自
由”,没有“口我意识”的发展,绝不可能是“全面
发展”。

因此,在基础性课程开设的基础上,我们
设置了拓展课程,以保证学生的“个性发展”。


展课程强调开放,注重选择,能够关注个体差异,
释放个人潜质,从而让学生找到最佳的生长方式。

学校以“五正”为脉络设置了拓展课程,开发出剪
纸表演、创意手丁、名著欣赏、玩转数学等十余门
课程。

正阳的扔展课程强调开放,注重选择,能够
关注个体差异,释放个人潜质,从而让学生找到最
佳的生长方式。

品牌课程是指向学生“特色发展”的课程。


牌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最能凸显学校特色的
课程,它是区別于其他学校最鲜明的标签,同时也
是学生特色发展最有力的支撑。

我校注重传统文
化传承,在传统“六艺”基础上,依照“五正”课程
理念,整合形成“砺身”“习典”“善器”“弘道”“养
艺”五位一体的品牌课程。

品牌课程的开发与实
施,彰显了学校“养正教育”的教育理念,回应了
学校“惟正而行,向阳而生”的发展愿景,为正阳
学子涂抹上正阳底色。

在“养正课程”中,我们依据不同的培养目标,
将课程整合为五类,分别指向“正武”“正知”“正
行”“正德”“正雅”,开发了系列相关课程,这些
课程功能互补、有机耦合,组成了“养正”课程的
课程结构体系。

“正武”课程强调健康。

它的直接目标是增强
体质、强健精神,根本目的则在以武养正。

“正武
课程”是以运动技能与健康知识传授和学习为主
要内容的课程,以体育课程为基础课程,并根据学
生运动的生理规律开设以沛县“武”文化为特色的
各类拓展课程,其主要手段和形式是承载一定负
荷的身体练习,而且这种身体练习是具备一定技
术含量并带有创造性和审美性的体育运动。

“正武
课程”其价值不仅在于强学生之体魄,也包含发展
学生情感和意志、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正知”课程注重智慧。

它强调在汲取知识的
过程中,不以知识获取为终点,而以明智慧和爱创
新为追求,最终达到以知养正。

“正知课程”以学
科课程为基础课程,以经典思想渗透和学科技能
发展为拓展课程,是通过教授学生完整的学科知
识体系与综合性学科技能,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
力,帮助学生探寻智慧并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
础的课程。

“正知课程”其价值在于帮学生学会理
解,学会思维,学会生存。

“正行”课程凸显践行,它主张“做中学”“行
中思”,在经验中发展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
能力,从而实现以行养正。

“正行课程”以综合实
践活动为基础课程,并开展一系列与生活经验相
结合的拓展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
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
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课
程。

正行课程”的价值在于既强调知识的综合运
用,也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融合,帮助
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口我建构知识的过程。

“正德”课程崇尚德性。

它主张通过重视教育
中的情感因素,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并培育
其健全人格,达到以德养正的目的。

“正德课程”
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基础课程,以实践性德育活
动为拓展课程,是以学生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
础,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通过学校组织和学生
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增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和
实践能力,改善其道德生活而实施的课程。

“正德
课程”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有关的道德规范、原则和
价值观的认知课程,也是强调和重视在实践中通过活动和交往来获得相应的价值观念,并养成相应行为习惯的活动课程。

“正雅”课程重视审美。

它强调通过引导学生审视生活中的美,在艺术中创造与享受审美经验,提升艺术修养,从而以雅养正。

“正雅课程”以美术、音乐等艺术类课程为基础课程,开设以欣赏和创造为主的多样化的艺术实践课程为拓展课程,是有机融合音乐、美术、舞蹈和戏剧等学科,充分体现人的感性与理性、欲求与伦理、个体与集体所有关乎人的本性特征的课程,使受教育者的学习领域从传统学科的逻辑体系变为符合人的发展的学习领域,是人文精神培养和艺术教育实践的载体。

“正雅课程”提倡学科综合,从复杂的生活出发,全面地认识世界,多元地培养人的人文精神,是促成“养正教育”培育完整人目标的重要因素。

四、养正课程的实施路径
从传统育人模式走向“课程化”的教育综合体,项目组成员不断打破思维常规,努力探索学校养正课程实施路径,以“融合”为显著特征,形成正心养性的“核聚变”,释放出动态的、创新的、交融的课程能量场。

1.打造“养正课堂”,保证国家课程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被矩位为’容器’o这种定位限矩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位,他们作为一个’待成熟’的群体,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不论这些知识是否符合认知特点,是否遵循心理发展规律,是否和生活经验相关,是否对口己有意义、有价值…
…统统囊而括之。

学生的情感、人格受到漠视,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抑,以维持教师至高无上的权威形象,学生作为人已失去了他的中心地位”⑴。

事实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口己的生活世界里能动地设计着自己的未来,但缺乏一个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学习空间,缺乏一种对其内在潜能客观的、肯定性的评价。

“养正课堂”主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口主建构者,要支持学习者以主体的身份进入学习,以使全部问题或任务成为学习者口己的问题或任务。

基于这样的理解,“养正课堂”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思维在问题解决中不断深化。

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和主张,我们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习一疑一享一言一思”五步教学模式。

习是指前置学习,预习是学习的起始环节,也
是博学的基础。

好的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学能
力,培养学生博学的兴趣和习惯。

疑是指思维困
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生在预习和独学的过程常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
不理解的问题,这是有效学习的前提。

教师要鼓
励学生敢于质疑,提出问题,支持学生自己解决问
题。

享是指智慧分享,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
到的关键性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互学,在交流讨
论中进行头脑风暴。

在互学过程中,学生之间进
行思维碰撞,进而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

言是指
言语外显,学生如果能够把所学知识讲清楚、讲明
白,就可以说明他完全学懂了知识。

通过“教別人”
的“笃行”实践,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

思是指学
会反思,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帮助学生掌
握知识体系,厘清知识的内在关系,让学生学会谨
慎而深入地思考。

“养正课堂”强调学习要以学习者已有的经验
为基础,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
促使经验系统不断发生变化。

当知识进入个体的
经验,成为经验的一部分时,知识才是“活”的知
识,是“生活的知识”,即“生活的智慧”。

2.设计活动样态,明晰拓展课程的开展方式
作为基础课程的补充,扔展课程是指向学生
个性发展的课程,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注力、动
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
的团体协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课程具有四个特点,即重体验、重探究、重统
整、重兴趣。

基于拓展课程的本质特征,正阳小学
拓展课程设计了4种活动样态,即强调探究的项
目式学习,注重体验的研学旅行,指向统整的主题
活动,强调兴趣的社团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形式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探究意识,进而
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3.借助场馆学习,创新品牌课程的推进方略
品牌课程是学校在传承古代“六艺”教育基础
上,根据“五正”课程理念,打造的凸显“养正教
育”精神的特色课程群,它包括“励身”“习典”“善
器”“弘道,,“养艺”五种课程形态。

品牌课程以
场馆学习为课程开展的主要方式,依托儿童创意
中心作为活动基地,强调打造“学习者中心”的无
边界教育情境。

场馆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情境化学
习,是在信息刺激丰富的场馆环境基础上开展的,
它重视情境嵌入、具身体验、学用交互。

相较于传
统的学校教育,场馆学习具备更广阔的教学空间



沿
A



沟X


445

202?
5
A
21



沿
A 笊眾嚅沟X 和更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场馆学习中,学生通过观
摩、探究、体验和口我建构,培养跨学科素养。


于这样的理解,品牌课程的场馆学习方式呈现出
多样化的特征,可以是“龙狮欢腾”的亲身参与,
或是“纸模天地”的动手创作,抑或“民俗传承”
的对话式学习。

场馆教育的核心是“意义的生成”,
我校开展场馆学习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在资源开放
的场域中实现口我建构,希望借助儿童创意中心
的平台帮助学生寻找更具口由意义的成长可能。

虽然每项场馆学习的具体情境和主题活动不
同,但其中的操作路径基本相同,概括起来有以
下几个步骤。

其一,情境嵌入。

情境嵌入是场馆
学习的前提条件,场馆学习需要根据教学需要布
置场馆环境,在此基础上,运用语言、图片、音乐
等手段创设与活动内容有关的情景,进一步丰富
场馆的教育意蕴,通过情境嵌入营造积极活泼的
学习氛围。

这种方式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二,
主题导引。

主题导引是场馆学习的引发机制,教
师或学习组织者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根据活动
主题设定学习对象,提出学习问题和基本要求。

主题导引能把隐藏在学习活动中的潜在的学习目
标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向导,启迪学生发散思
维并引导他们开始学习活动。

其三,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是场馆学习的中心环节,场馆学习倡导
学生的具身体验,赋予儿童更多自主活动、亲身实
践的机会,有利于丰富儿童的直接经验。

在体验
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情感和认知的有机交互,引导
学生走向深度学习,从而达成更复杂的高阶思维
培养的目的。

其四,学用交互。

学用交互是场馆
学习的主要特征,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或技能与
实际情境相结合,通过运用、尝试、改造等实践活
动,实现学生的经验落地。

学用交互时,学生能够
通过自主或合作的方式解决现实问题,真实地经
历学以致用的过程,从而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

杜威说:“理性不是经验以外的东西,遥远、
孤零属于和生活中经验的事实无关的崇高领域,
理性是经验所固有的,它使过去的经验得以纯化,
使过去经验成为发现和进步的T-具的因素”⑵。


前,我们学校的“养正课程”还处在实践探索阶段,
我们将通过实践,不断反思经验,升华理性,探寻
校本化的课程建设路径,真正让“养正课程”成为
撬动学校发展的杠杆和支点。

参考文献:
[1]代建军.课堂教学理念:转型与建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2001(2):34.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I t,2001:242.
责任编辑:颜莹
总第445期202?
5 A 22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6<Cultivating-Correctness Curriculum"
YAO Kai
(Peixian Zhengyang Primaiy School,Xuzhou221600,China)
Abstract: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s the systematic framework of school curriculum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hool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it is also a lever for school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schooling philosophy of"cultivating-correctness education95,our school has established the developmental visions of"correct action and positive living".Our school adheres to the functional orientation of"correct martial arts to build up physique,correct morals to educate personality,correct action to emphasize innovation, correct cognition to clarify intelligence,and correct elegance to foster emotion and interest5\Meanwhile, our school has designed five modules of courses:correct martial arts,morals,action,cognition and elegance. Corresponding to the"five-correct curriculum二our school has organically integrated the basic,expanding and brand curricula to form the structured system of"cultivating-correctness curriculum55.On the basis,our school has further explored the school-based path for implementation,hoping to provide possible ideas for schoo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Key words:cultivating-correctness curriculum;curriculum planning;curriculum
struc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