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初一上学期生物期末试卷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州市初一上学期生物期末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
1.在使用显微镜时,要想使视野中A点到达视野中央,应
A.向上移动装片B.向左移动装片C.向下移动装片D.向右移动装片
2.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物共有特征的一组是()
A.生长和生殖B.具有细胞结构C.不断从外界吸收营养D.能排出代谢废物
3.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将狼杀绝,野兔的数量()
A.迅速上升B.缓慢上升C.保持相对稳定D.先上升后下降
4.关于动、植物细胞分裂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核先分裂、细胞质后分裂
B.图A、图B依次表示的是动、植物细胞分裂
C.植物体内所有细胞均能进行图B所示的细胞分裂
D.分裂形成的新细胞所含的染色体数目与原细胞相同
5.下列关于植物细胞分裂、生长与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细胞分裂时先细胞质分裂,然后细胞核分裂
B.细胞分化使植物体形成不同的组织
C.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是细胞分裂、生长、分化的结果
D.植物细胞生长过程中,小液泡会逐渐融合成为一个大液泡
6.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的生存都会因食物关系对别的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哪种消费者灭绝一定会导致另一种生物灭绝()
A.乙B.丙
C.丁D.己
7.如图是绿色植物植株、花、果实、种子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甲所示农作物根吸收的水分是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运输到植物各处的
B.图甲中的①和③分别是由图丁中的①和③发育来的
C.图丙中的①和②分别是由图乙中的⑤子房壁和⑥胚珠发育来的
D.大豆油是烹调时常用食用油,它主要来自图丁中的④子叶
8.北宋欧阳修的诗句中“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以及唐朝刘禹锡的诗句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分别描述了两类植物大量繁殖后的自然景观,它们是()
A.藻类植物和蕨类植物B.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
C.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D.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
9.下表所列实验的相关操作与所要达到的目的,对应错误的是()
A.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用碘液染色一一便于观察到细胞核
B.观察草履虫,在载玻片的培养液里放几丝棉花纤维——防止草履虫运动过快
C.观察叶片的结构,用镊子撕取蚕豆叶片的上表皮——便于观察到更多的气孔
D.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一一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10.若用示意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分化过程,则图中的①②过程代表( )
A.细胞的分化;细胞的分裂
B.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化
C.细胞的分裂;细胞的生长
D.细胞的分化;细胞的生长
11.图表示物质进出细胞示意图,据图分析,物质能否进出细胞,起关键作用的结构是()
A.细胞壁B.细胞质
C.细胞核D.细胞膜
12.下图为“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的部分操作步骤,请你据图回答步骤①和④中滴加的液体分别是()
A.清水、碘液B.碘液、清水
C.生理盐水、碘液D.碘液、生理盐水
13.图一至图四是某同学制作并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部分图片。
据图判断,错误的是()
A.图一中制作临时装片正确的操作顺序是c→a→d→b
B.图二中③将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来,使细胞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
C.若该同学在显微镜下看到如图三所示的视野,则说明在制作临时装片时,图一中步骤d操作不当
D.若该同学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图四甲,要从图四甲变成图四乙,需先将临时装片向右上方移动,再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物镜
14.如图是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材料及观察到的现象,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45倍
B.制作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选用图乙中的清水
C.显微镜下我们可以观察到口腔上皮细胞不具有细胞壁
D.要使图丙中的细胞移到视野中央需向左下方移动装片
15.如图是用天竺葵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步骤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天竺葵叶片的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在光下都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B.该实验的结论是:①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②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
C.b步骤用黑纸从上下两面遮住叶片同一部分是为了形成对照,变量是光照
D.通过c步骤可以推断叶片中的叶绿素可以溶解到酒精中
16.图是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蚕豆叶表皮气孔时的一个视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气孔,②是保卫细胞B.①是保卫细胞,②是气孔
C.蚕豆叶表皮属于输导组织D.蚕豆不能通过气孔散失水分
17.当你走进温暖多雨的地区,也许会踩上一块毛茸茸的绿毯,这矮小的植物易受到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侵入,它是什么植物以及有什么用途()
A.被子植物绿化环境的主要植物
B.蕨类植物美化环境的观赏植物
C.苔藓植物监测空气的指示植物
D.藻类植物制造氧气最多的植物
二、实验探究综合题
18.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通常需要将观察的标本制成临时装片。
下面是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操作步骤:
①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②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③把洋葱鳞片叶折断,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侧撕下一小块透明的薄膜。
④把撕下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镊子轻轻地把它展平。
⑤用镊子夹住盖玻片一侧的边缘,将它的另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缓慢地放平,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
⑥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酒。
⑦,使碘酒浸润标本的全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完善步骤③、⑦中的相关内容。
____、_____。
(2)步骤⑤的规范操作可以避免_____;步骤⑥、⑦的处理主要是为了能更清晰地观察到_____(填细胞结构)。
(3)如果是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则步骤②中的“清水”应该改成_____。
19.下图表示一昼夜中,植物叶片上二氧化碳、氧气的进出情况,你认为哪幅图所示的现象发生在夜晚()A.B.C.D.
20.在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中,要用黑色的塑料袋装蔬菜,而不用透明塑料袋,其主要原因是()A.防止袋内蔬菜进行光合作用B.在黑色的背景下,呼吸作用更强烈
C.防止二氧化碳气体见光分解D.有利于保温,可促进呼吸作用
21.下面是某小组进行实验时设置的装置图,能验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是()
A.B.C.D.
22.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据图回答:
(1)除图中所示组成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组成还应有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
(2)图中共有几条食物链__________ ,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 。
食草昆虫和兔之间的关系是
__________ 。
如果某有毒物质通过此食物链不断积累,则体内有毒物质最多的是__________ 。
(3)该生态系统中草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__________ 。
(4)在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繁茂,兔的数量并不会因此无限制地增加,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 能力。
23.下图为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1、2、3、4组成的结构称为___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___发育而来的。
(2)种子萌发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图A中的[ ]___________。
(3)E图中的6是由D图中的___________发育来的,E图中的7是由D图中的___________发育来的,6和7组成了大豆的___________。
果实里4枚种子,其原因是子房里有___________个胚珠受精。
(4)平时我们吃的长长的“豆芽”菜,主要是由图A中豆子的[ ]___________发育而来的。
24.实验探究题。
(一)提出问题:光对鼠妇分布有影响吗?
(二)作出假设:
(1)_______。
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地方。
(三)制定计划:
(2)设置相同点。
在铁盘内放一层湿土。
将10只鼠妇平均分成组,分别放入铁盘两侧的中央。
(3)设计实验。
在铁盘内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在盘内就形成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
境,就形成一组____________ ,该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_。
(四)实施计划:
(4)计算实验结果时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是鼠妇在阴暗处的明显多于有光处的。
(五)(5)得出结论:_________。
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地方。
(六)表达和交流:
(6)在交流中,有位同学提出为什么不能用1只鼠妇做实验,你认为理由是_____。
25.小麦是人类的主粮之一,在我国北方广泛种植。
河南是全国小麦第一生产大省,被誉为“中原粮仓”。
(1)面粉主要来自小麦种子的_____,可用来制作面包、馒头等食物。
(2)图1为小麦叶肉细胞结构示意图。
小麦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经_____运输到种子内储存。
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细胞内的[ ]_____。
(3)某科研团队测量了不同光照强度下,密闭容器内小麦叶片二氧化碳的吸收量,结果如图2所示(忽略其他因素的影响)。
分析曲线可知: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的点是_____点;当光照强度为_____lx时,小麦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最多。
(4)AB段植物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分析】
普通的光学显微镜是根据凸透镜的成像原理,要经过凸透镜的两次成像。
是倒立的放大的虚像。
因此移动玻片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
【详解】
由于在视野中观察到的是实物的倒像,图中物像从视野上方移到中央,装片一定是要向上方移动,物像才能移向下方,因为显微镜呈倒像,物像移动方向与实际方向相反。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显微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显微镜成倒立的像。
2.B
【分析】
生物具有一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析:B
【分析】
生物具有一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能繁殖后代,属于生物。
具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物必须具有的特征。
可以说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的特征.病毒的知识学生平时接触的较少,容易忘记。
3.D
【分析】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这种能力就越强。
【详解】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导致其他生物数量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总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若大量捕杀狼,则兔的数量先因狼的减少而增加,此时,草的数量因兔的增加而减少,兔又因草的减少而减少。
因此大量捕杀狼群,导致狼在草原中灭绝,草原中的兔子将会先上升后下降。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4.C
【分析】
(1)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
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
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
如图:
(2)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是明显。
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也就是说,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因此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详解】
A.动、植物细胞分裂时,都是细胞核先分裂、细胞质后分裂,A正确。
B.图A表示动物细胞的分裂,图B表示植物细胞的分裂,B正确。
C.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能分裂,只有分生组织细胞具有分裂能力,C错误。
D.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数量自我复制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也就是说,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因此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D正
确。
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动、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
5.A
【分析】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的分化。
【详解】
ABC.一粒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
新产生的细胞体积都很小,通过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
其结果使细胞的体积增大;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分裂时细胞核先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
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分化使植物体形成不同的组织,如保护组织、营养组织等。
因此,一粒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这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有关,A错误,BC正确。
D.植物细胞在生长过程中,除了细胞体积明显扩大,在内部结构上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液泡数目和大小的变化,即细胞内原来小而分散的液泡逐渐长大和合并,最后成为中央大液泡,正确。
故选A。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基础知识。
6.B
【分析】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食物网形象地反映了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有机体之间的营养位置和相互关系,生物正通过食物网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保持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详解】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食物网形象地反映了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有机体之间的营养位置和相互关系,生物正通过食物网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保持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图中包含的食物链有:甲→乙→戊;甲→乙→丙→戊;甲→乙→丙→己→戊;甲→丙→戊;甲→丁→丙→戊;甲→丁→丙→己→戊;甲→丙→己→戊;甲→丁→戊,共八条食物链,从食物链中可以看出己的食物只有一种,就是丙,所以丙灭绝一定会引起己的灭绝。
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食物链的结构特点。
7.B
【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甲是种子的萌发形成的幼苗①叶、②茎、③根;图乙是花的结构①柱头、②花药、③花丝、④花柱、⑤子房壁、⑥胚珠;图丙是果实的结构①果皮、②种子;图丁是种子的结构①胚轴、②胚芽、③胚根、④子叶、⑤种皮。
【详解】
植物的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沿导管运输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A正确;
图甲中的①叶和③根分别是由图丁中的②胚芽和③胚根发育而来的,B错误;
图丙中的①果皮和②种子分别是由图乙中的⑤子房壁和⑥胚珠发育而来的,C正确;
大豆油是烹调时常用的食用油,它主要来自图丁中的④子叶,因为大豆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所以大豆油
主要来自于图丁中的4子叶,D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绿色植物的一生,特别是种子的发育过程和果实种子的形成。
8.B
【分析】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含叶绿体;苔藓植物无根,起固着作用的是假根,有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植株矮小,受精过程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处.
【详解】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含叶绿体,湖水中富含有机物,使得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使得湖水呈现出绿色,因此“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这句诗描写的是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无根,起固着作用的是假根,有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植株矮小,受精过程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处,可见“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描写的应该是低矮的苔藓植物。
故选:B。
【点睛】
熟练掌握藻类植物、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再仔细分析题中的诗句,应该能作出正确的答案。
9.C
【分析】
本题考查课本相关实验的操作步骤和目的要求,只有平时多积累该部分知识,才能解答相关题目。
【详解】
A.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时,用碘液染色便于观察到细胞核,因为细胞核中有能够被碱性燃料染成深色的物质,A正确。
B.观察草履虫时,在载玻片的培养液里放几丝棉花纤维是为了限制草履虫的运动,便于观察,B正确。
C.观察叶片的结构用镊子撕取蚕豆叶片的下表皮便于观察到更多的气孔,因为蚕豆叶片的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多,C 错误。
D.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D正确。
故选C。
【点睛】
理解掌握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步骤,观察草履虫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观察叶片结构的操作步骤等实验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0.B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2)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如动物的肌肉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植物的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和输导组织。
(3)图中①代表细胞分裂、②代表细胞分化。
【详解】
图中①过程中只有细胞数目的增加,细胞的形态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因此①代表细胞分裂;②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②代表细胞分化。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的特点。
11.D
【分析】
细胞膜具有保护,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作用,图中②③是进入细胞的物质,①④是排出的物质,解答即可。
【详解】
A.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
B.细胞质能不断的流动,它的流动加速了细胞与外界之间的物质交换,故B不符合题意。
C.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
D.细胞膜保护细胞内部结构,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
对物质具有选择透过性,对细胞有用的物质可以进入,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则不能进入,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并具有保护作用。
12.A
【分析】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擦→滴→撕→展→盖→染→吸。
【详解】
步骤①表示滴加液体,滴加的液体是清水,目的是为了维持洋葱鳞片叶细胞的正常状态。
④表示染色,用的液体应为碘液,目的是为了把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染成深色,便于观察。
故选A。
【点睛】
牢记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具体操作步骤是解题的关键。
13.D
【分析】
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顺序是:擦→滴→刮→涂→盖→染。
图二中①是细胞膜、②是细胞核、③是细胞膜,解答即可。
【详解】
A、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可以简单记忆为:擦、滴、刮、涂、盖、染。
图中a是图,b是染色,c是滴,d是盖,所以正确顺序为c→a→d→b,A正确。
B、细胞膜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所以图二中③将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来,使细胞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B正确。
C、若该同学在显微镜下看到如图三所示的视野,则说明在制作临时装片时,图一中步骤d操作不当,C正确。
D、显微镜呈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若该同学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图四甲,要从图四甲变成图四乙,需先将临时装片向左下方移动,再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物镜,D错误。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制作临时装片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14.C
【分析】
制作如图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选用生理盐水;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倒立的。
【详解】
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目镜是5×,物镜是40×,所以放大倍数是
5×40═200倍,A错误。
B.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应在载玻片的中央滴加生理盐水,保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状,B错误。
C.动物细胞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
故显微镜下我们可以观察到口腔上皮细胞不具有细胞壁,C正确。
D.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倒立的,因此像的移动方向和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
即要使图丙中细胞移到视野中央需向右上方移动装片,D错误。
故选C。
15.B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图示a表示暗处理,b表示选叶遮光照射,c表示酒精脱色,d表示滴加碘液,观察颜色。
【详解】
A.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肉细胞包括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细胞内都含有叶绿体,保卫细胞内也有叶绿体,因此天竺葵叶片的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在光下都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A正确。
B.该实验能证明的是①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②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该实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B错误。
C.b步骤用黑纸从上下两面遮住,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用黑纸从上下两面遮住叶片同一部分是为了形成对照,C正确。
D.通过c步骤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D 正确。
故选B。
【点睛】
牢记探究实验中的步骤以及具体做法是解题关键。
16.B
【详解】
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表皮由上、下表皮组成,由保护组织构成,表皮是有②气孔,由一对半月形的①保卫细胞构成,控制气孔的大小,气孔是由植物气体进出和水分散失的门户。
故选B。
17.C
【分析】
苔藓植物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原因是苔藓植物体内无输导组织,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容易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而威胁苔藓植物的生活,据此解答。
【详解】
A.被子植物,是绿化环境常见的植物,但是不能监测空气中有害物质,A不符合题意。
B.蕨类植物有根,茎和叶的分化,有输导组织,能制造氧气,不少蕨类植物也是绿化环境的植物,但是不能监测空气中有害物质,B不符合题意。
C.苔藓植物的受精离不开水,无根,茎和叶无输导组织,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走进温暖多雨地区,也许会踩上一块毛茸茸的绿毯,毛茸茸的绿毯主要是苔藓植物。
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但体内无输导组织,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容易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而威胁苔藓植物的生活,因此我们常把苔藓植物作为检测空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C符合题意。
D.藻类植物生活在水中,无根茎叶的分化,与题意不符,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苔藓植物的结构特点。
二、实验探究综合题
18.内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重复2~3次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答案合理即可)细胞核生理盐水
【分析】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
解析:内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重复2~3次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答案合理即可)细胞核生理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