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2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八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的第二节,教学内容主要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是本节课的难点。

摩擦起电现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熟悉,而且在小学时已经学过摩擦起电;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则需要在学习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人学习、理解。

本节内容安排在这一章,是作为人类探究物质微观结构(原子结构)所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主要是为说明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这一点不同于老教材。

通过对摩擦起电的体验和观察,在交流分析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活动认识到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通过利用简易器材创设条件让学生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在指导学生观察现象、阅读资料中,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归纳规律,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2.教学难点: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四、教学媒体
活动器材:塑料吸管、糖纸、纸、一次性纸杯、牙签;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泡沫、塑料尺、塑料细丝、碎纸屑。

五、教学处理
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便是做好实验。

静电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规律的得出,做好静电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由于静电实验易受绝缘性能及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课前,我会把所有的实验器材充分晒干或烘干,防止当天由于天气等原因不能做,在课前专门拍摄了活动视频,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明显,通过
仿佛亲身经历,体会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享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六、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启发对比、讨论交流、逻辑推理、归纳总结、阅读提取信息,总结归纳得出规律。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内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一、引入
新课
魔术展

1.(活动一)魔术表演
教师展示(请一位刚洗
过头的学生帮忙)用摩擦
过的气球靠近铝罐,观察
现象。

2.媒体展示并板书课题:
7.2 静电现象
1.学生参与魔
术表演
铝罐会跟着气
球走。

2.观察活动只
思考不回答
此处为了激
发学生的求
知欲,增加
趣味性;而
实验,充分
调动了学生
的多种感官
共同作用。

新课学习
摩擦起电二、摩擦
起电
1.活动
一:
吸引
碎纸屑。

2.活动:
7.4
摩擦
起电
3.摩擦
3.(活动二)师问:
(1)演示摩擦后炸开的塑
料丝;
(2)指导学生活动:要想
把纸屑吸起我们有什么方
法吸起这些纸屑?
4.师问:物体能够吸引轻
小物体,说明了什么?还记
得吗?
(或者说带了电荷)
5.师问:我们是用什么方
3.学生活动并
观察思考。

4.小组内交流
5.展示吸起纸
屑的方法。

6.生集体回
答:说明物体
带了电。

7.生集体回
答:用摩擦的
通过这个实
验唤起学生
的记忆;从
而引出当前
学习的新知
识,实现新
知识的主动
建构的构
成。

这样设计,
感觉概念的
得出就水到
渠成了,而
下定义的过
程就是引导
学生归纳的
过程。

起电(概念)法使它们带上电的?
6.师板书:
一、摩擦起电,
并问:什么叫摩擦起电呢?
7.板书:
1.定义
并媒体展示摩擦起电定
义。

8.师媒体展示提出问题:
我们如何知道物体是否带
电?
9.板书:
2.带电体的特点:
带电物体吸引轻小物

方法。

8.生尝试归纳
9.交流:
请举出生
活中物体带电
现象
进行学以致
用,感受物
理就在生活
中。

两种电荷三、两种
电荷
1.体验
自然界
中只有
10.两个都带有电荷的物
体相互靠近,会有什么现
象发生呢?
11.(活动三)师演示:
把用糖纸摩擦过的吸
管(中部有孔的一根)插
到牙签上,后用纸摩擦过
的吸管去靠近,观察现象。

12.媒体展示如何进行
活动。

用吸管与糖纸纸、牙
签、一次性纸杯
(活动设计)
先将一次性纸杯倒放
10.学生猜一
猜:
(1)相吸
(2)相排斥
(3)互不影响
11.各组按要
求组装器材
此处采用让
学生猜想,
进一步激发
学生的求知
欲望。

(也可以让
学生提出问
题,进行探
究。


采用从生活
中找到的器
材,让学生
发现器材就
在我们身
边,使学生
感受物理来
源于生活。

实现从猜想
——实验验
证——得出
静电现象24.板书:
有利:(静电除尘、静电
植绒等)
危害:(涤纶衣物容易吸
附灰尘变脏、羽绒服内的
羽绒,拿塑料袋“粘手”
等)
23.看书总结:
有利:
危害:
摩擦起电的
愿因,留待
下节课在学
习;
对于静电的
利用与危
害,可让学
生列举。

课堂巩固我来应用(观看视频)
1.“怒发冲冠”与梳子吸引头发有什么区别?
2. 下列现象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A.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吸引纸屑
B.在干燥的天气里脱毛衣,会听到轻微的劈啪声
C.用干净的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能竖起且分

D.写错字时,用橡皮把错字擦掉
3.一个轻小的气球靠近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时相互排斥,由此可知,这个气球
A.一定不带电
B.一定带正电
C.可能不带电
D.一定带负电
作业
布置1.课后通过与糖纸过的吸管间吸引与排斥情况,判定不同物体摩擦带电情况。

2.制作一个简单的验电器(见课本WWW2)。

作业安排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

同时培养理解应用的能力.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了多个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规律,真正实现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的目标。

特色是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设计实验的能力,并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习,体会一个物理知识,可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培养
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力求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有兴趣,学有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