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doc
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
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为规范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加强对传染病的管理,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卫生部《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制定本制度。
一、传染病预检分诊点设在门诊的导诊台、急诊预检分诊处。
二、传染病预检分诊点工作人员应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流行特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有针对性对就诊患者进行预检分诊。
三、普通专科医师在接诊患者过程中,应当注意询问患者有关的流行病学史、职业、结合患者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就诊患者进行传染病预检分诊。
四、经预检分诊点护士或普通专科医师预检为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的,导诊护士指导其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病情允许)并立即将患者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就诊,就诊结束后,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清洁消毒措施。
五、感染性疾病就诊处应具有消毒隔离条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按照标准预防采取防护措施,按照消毒规范严格消毒,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处理医疗废物。
六、在传染病流行季节或接到上级部门发布特定传染病预警信息后,要按照规范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必要时,所有就诊患者首先到分诊点检诊,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专科就诊。
七、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患者,感染性疾病就诊处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疾病传播的措施,并按照规定对患者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和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八、对须进行归口管理和定点收治的特定传染病,分诊点应当及时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将患者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
九、从事接诊、传染病预检分诊的所有医护人员必须不断学习传染病防治知识、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传染病流行动态、传染病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
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做好个人防护。
预检分诊处医院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预检分诊处医院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预检分诊处医院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确保医院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2. 传染病防控措施2.1 预检分诊处的职责- 严格筛查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判断是否存在传染病的风险。
- 快速分类患者,将有传染病可能的患者与正常病情的患者分开,减少传播风险。
- 为有传染病可能的患者提供相应的隔离和防护。
2.2 预检分诊处的防护设施- 配备防护面罩、手套、隔离衣等防护装备,确保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
- 设置合理的空气流通系统,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和循环,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 定期对防护装备和设施进行维护和消毒,确保其功能完好且卫生。
3. 传染病疫情报告与上报3.1 疫情报告制度-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及时汇总和上报传染病相关信息。
- 报告内容包括病例数、分类、感染途径等信息,以及医院采取的防控措施和效果。
3.2 上报机构- 医院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府要求,将传染病疫情信息及时上报给卫生健康部门。
3.3 疫情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 当出现传染病疫情紧急情况时,医院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向上级卫生健康部门报告。
- 医院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防控措施和指导,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控制和管理。
4. 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传染病防控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
5. 监测与评估医院应建立传染病监测和评估机制,对传染病防控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6. 管理体系与责任6.1 预检分诊处的管理体系- 医院应建立健全的预检分诊处管理体系,明确各级负责人的职责和权限。
- 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确保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6.2 违规处理和责任追究- 对于违反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的行为,医院应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并进行责任追究。
7. 总结本文档所述预检分诊处医院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旨在确保医院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医院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医院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为了规范本院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等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门诊大厅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标示明确,相对独立;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须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并做好消毒、医疗废物本的相关登记。
二、从事预检分诊的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规、法律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到岗必须采取医疗防护措施佩戴口罩、帽子等防护用品做好个人防护,岗位实习双岗排班,不得空岗。
三、预检分诊工作人员在预检分诊过程中,应当注意询问病人有关的流行病史、职业史,结合病人状况和体征等对来诊的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
对发热患者给予体温测定,体温37.5℃以上伴有流感样症状、具有流行病病史、来至疫区或与疫区人接触的疑似患者,佩戴口罩,对患者详细情况及联系方式做好登记(记录到分钟),挂号后陪同患者到发热门诊就诊,并负责陪同患者到指定地点缴费检查;对体温37.5℃以上伴有流感样症状,询问无疫区接触史、流行病史者,分诊到普通门诊就诊。
四、预检分诊工作人员定期参加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及时了解
传染病流行动态、诊断、治疗、防御、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
服从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预检分诊工作的监督管理;不得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规定,否者依法查处。
五、根据传染病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门诊部做好监督管理工作,保持预检分诊工作的持续性、稳定性。
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制度
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制度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制度是医疗机构应对传染病疫情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
该制度的实施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提前识别传染病病例,有效隔离患者,防止传播蔓延。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预检分诊的目的、工作流程、执行要求以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目的传染病预检分诊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隔离能力,保护医护人员及患者的个人安全,遏制传染病的传播,保障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
二、工作流程1. 接待与登记患者进入医疗机构后,前台接待人员应主动询问患者是否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是否有去过疫情严重地区或与病例接触史。
若患者符合相关条件,应立即引导至传染病预检分诊区域,并进行登记。
2. 风险评估在传染病预检分诊区域,医护人员应进行患者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的症状、接触史等信息,将其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三个等级。
3. 分诊判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患者分配至不同的诊疗区域。
低风险患者将分配至普通诊疗区域,中风险患者应隔离至单间,高风险患者则需要立即转诊至专门的传染病隔离病房。
4. 隔离与观察在分诊判定后,医护人员应将中、高风险患者隔离,并进行必要的生物安全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等。
对已分诊的患者,应进行定期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5. 通报与转诊若有疑似或确诊传染病病例,医疗机构应及时通报卫生行政部门,并协助完成患者的转诊手续,确保其及时得到专业治疗。
三、执行要求1.人员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风险评估与分诊技能,掌握应对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能力。
2.信息记录医护人员在进行分诊判定时,应认真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症状描述和分诊结果,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还应遵守个人隐私保护原则,不泄露患者的个人隐私信息。
3.设备与物资支持医疗机构应配备充足的个人防护装备、隔离病房及相关设施,确保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还需加强对相关物资的储备和管理,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需求。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规定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防控传染病的扩散蔓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二条本管理规定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工作。
第三条传染病预检分诊是指对来院就诊人员进行传染病筛查,以判断是否有传染病风险,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患者分流至不同区域进行进一步处理的工作。
第四条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是医疗机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环节,医疗机构负有按照规定和标准对来院就诊人员进行传染病预检分诊的责任。
第二章机构设置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机构,并指定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
医疗机构可以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传染病预检分诊科室。
第六条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机构应当配备相应的设施和设备,保证预检分诊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章员工管理第七条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流程和标准。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组织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九条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相关的卫生制度和规定,做好个人防护工作,保证自身和患者的安全。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人员的考核制度,对其进行定期评估和奖惩。
第四章工作流程第十一条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的流程包括预检分诊登记、传染病风险评估、分流处理和结果报告等环节。
第十二条预检分诊登记环节是指对来院就诊人员进行登记,采集相关个人信息和病情症状,以便进行后续的传染病风险评估。
第十三条传染病风险评估环节是指根据登记信息对来院就诊人员的传染病风险进行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分流处理。
第十四条分流处理环节是指根据传染病风险评估结果将患者分流至相应的诊疗区域进行进一步处理,以减少传染病的扩散和蔓延。
第十五条结果报告环节是指将传染病预检分诊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患者,并在需要的情况下向相关主管部门进行报告。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2)咳嗽、咽痛、乏力、肌肉酸痛、头痛等症状;
(3)近14天内有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
(4)近14天内接触过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者;
(5)其他与传染病有关的症状和流行病学史。
3.3对疑似传染病患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及相关部门。
3.4对确诊传染病患者,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隔离治疗,并做好疫情报告工作。
17.7医院应定期组织内部评审,对新的防控措施、流程、技术等进行评估和推广。
17.8医院应与专业研究机构合作,参与传染病防控相关的科研项目,提升预检分诊工作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十八、法律责任与合规性
18.1医院应确保预检分诊工作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对违反规定造成后果的行为,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18.2医院应建立健全内部法律责任制度,明确各岗位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14.3医院应根据监测数据,及时发布传染病预警信息,指导预检分诊工作。
14.4医院应定期对监测预警系统进行评估,不断完善预警阈值和响应措施。
十五、国际合作与交流
15.1医院应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传染病防控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防控经验和做法。
15.2医院应与国际组织、外国医疗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享传染病疫情信息,共同应对全球传染病威胁。
10.3医院应设立专门的物资储备区域,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够快速调配使用。
10.4医院应对预检分诊区域的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处理,防止环境污染和交叉感染。
十一、患者教育与沟通
11.1医院应通过宣传栏、电子屏幕、宣传册等形式,向患者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能力。
11.2预检分诊岗位的医务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减少患者恐慌情绪。
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1.1 为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公众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办法。
1.2 本办法适用于各类医疗机构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或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的预检分诊工作。
1.3 医疗机构应建立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明确预检分诊的流程、责任和要求。
第二章组织管理2.1 医疗机构应成立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小组,由医疗、护理、感染控制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2.2 工作小组负责制定预检分诊的具体操作规程,并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2.3 医疗机构应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预检分诊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章预检分诊流程3.1 医疗机构应在入口处设立预检分诊点,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和消毒用品。
3.2 预检分诊点工作人员应对所有进入医疗机构的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和健康状况询问。
3.3 对疑似传染病患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引导至专门的隔离区域等待进一步检查。
3.4 预检分诊点应详细记录患者信息,包括姓名、联系方式、症状、旅行史等。
第四章疫情报告4.1 医疗机构发现传染病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立即向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
4.2 报告内容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等。
4.3 医疗机构应协助疾控机构进行疫情调查和处置。
第五章医务人员培训5.1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5.2 培训内容应包括传染病的识别、防护、报告和处理流程。
5.3 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和传染病患者的处理技巧。
第六章监督检查6.1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定期对医疗机构的预检分诊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6.2 对于违反本管理办法的医疗机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依法予以处罚。
6.3 医疗机构应配合监督检查,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
第七章附则7.1 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7.2 对本管理办法的解释权归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所有。
7.3 本管理办法如与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相抵触,按新法律法规执行。
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
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
是一种管理制度,旨在通过对疾病传播风险的评估,对患者进行预检分诊,将可疑的传染病患者与非传染病患者分开,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该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人员培训和质控: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了解各种传染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掌握预检分诊的知识和技能,并定期进行质量控制和继续教育。
2. 预检分诊流程:制定预检分诊流程,包括病人签到、测量体温、填写病史问诊表、进行初步症状评估和风险评估等环节,确定患者的传染病风险等级。
3. 传染病风险评估:通过询问患者的旅行史、接触史、病情和病史等信息,评估患者的传染病风险等级,确定进一步检查和隔离的需要。
4. 隔离和转诊:根据患者的传染病风险等级,将高风险患者隔离并进行相应的防护措施,对可疑病例进行转诊,确保其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5. 疫情监测和报告:对于出现疫情暴发的传染病,要及时进行监测和报告,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疫情的扩散。
通过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能够提高对传染病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能力,减少传染病在医疗机构内的传播风险,保护医务人员和病人的健康安全。
第 1 页共 1 页。
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
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一、引言:1.1 本文档旨在规范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的流程和程序。
1.2 传染病预检分诊是指将可能患有传染病的患者进行初步筛查和分诊,以便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1.3 预检分诊的目的是保护患者与医务人员的健康,防止传播传染病。
二、患者登记与信息收集2.1 患者到达接待台进行登记,提供个人基本信息。
2.2 接待台工作人员收集患者的病例史、旅行史、接触史等相关信息。
2.3 患者的个人信息和疾病信息应当按照相关法规进行保密处理。
三、症状评估与风险判断3.1 医务人员进行患者症状评估,根据患者的表现判断是否有传染病的风险。
3.2 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症状特点,对患者进行风险判断,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三类。
四、流行病学调查与情况记录4.1 医务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接触史和感染源等信息。
4.2 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疾病起始时间、接触过的人员和地点、近期旅行史等。
4.3 医务人员记录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五、分类分诊与安排5.1 根据风险判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将患者进行分诊分类,分为隔离诊区、观察诊区和普通诊区等。
5.2 高风险患者应当立即转至隔离诊区,等待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5.3 中风险患者应当进行观察,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应立即改变其分类,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5.4 低风险患者可以进入普通诊区进行常规诊疗。
六、隔离与防护措施6.1 隔离诊区应当设立隔离病房,对高风险患者进行严格的隔离与防护。
6.2 隔离病房应具备相应的空气处理设施和感染防控设备。
6.3 所有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应当佩戴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和防护服等。
七、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的反馈和追踪7.1 对于经过预检分诊的患者,应当将分诊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医务人员。
7.2 针对高风险患者,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追踪和监测,确保其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附件:1、预检分诊登记表2、患者个人信息保密协议3、分类分诊标准表4、隔离病房设备清单法律名词及注释:1、传染病:由感染病原体引起,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空气或飞沫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一、感染科门诊负责本院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感染科住院部承担住院传染病病人的诊疗及转诊工作。
二、各科室门诊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对来诊的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
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将病人分诊至感染科门诊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三、感染科门诊应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经预检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门诊就诊。
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如非典等)或疑似病人,应当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和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四、对某些特殊传染病我院不具备救治能力时,应及时将病人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定点医院诊疗,并将病历资料复印件转至定点医院。
五、感染科应当采取标准防护措施,按照规范严格消毒,并按照我院《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方案》处理医疗废物。
六、从事传染病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将依法查处。
医院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
医院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院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提高传染病防控能力,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身体健康,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
第三条医院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四条医院应建立健全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加强培训,提高传染病防控水平。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医院应成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组织,由医院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分管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第六条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组织负责制定本院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定期检查,总结经验,持续改进。
第七条医院应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明确分诊流程,合理配置分诊设施和人员。
第八条医院应配备足够数量的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三章预检分诊流程第九条医院预检分诊工作人员应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要求,对来院就诊的患者进行传染病预检分诊。
第十条预检分诊工作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流行病学史等,初步判断患者可能感染的传染病种类。
第十一条预检分诊工作人员对疑似传染病患者,应立即将其引导至隔离观察区,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或相关科室。
第十二条医院感染管理科或相关科室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会诊,确诊传染病患者,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隔离治疗。
第十三条医院应做好传染病患者的信息登记、报告和转诊工作,确保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第四章培训与考核第十四条医院应定期对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传染病防控能力。
第十五条医院应定期对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进行质量评估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五章监督与检查第十六条医院应加强对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第十七条医院应定期对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跟踪整改效果。
第六章法律责任第十八条医院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人员违反本制度,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提高传染病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报告和早期治疗的能力,有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传染病预检分诊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明确职责分工,规范工作流程,确保预检分诊工作的有效实施。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成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小组,由医务、护理、感染控制、后勤保障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预检分诊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第五条管理小组应当制定预检分诊工作规范和操作流程,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自我防护意识。
第三章预检分诊流程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在门诊、急诊等患者就诊区域设立预检分诊点,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设施。
第七条预检分诊点应当对所有就诊患者进行体温检测、流行病学史询问和症状筛查,对疑似传染病患者进行登记,并引导至专门的隔离区域。
第八条对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当立即采取隔离措施,进行必要的医学检查,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预检分诊登记档案,记录患者信息、就诊时间、症状、接触史等,便于追踪和疫情分析。
第四章人员培训与防护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控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对传染病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在预检分诊工作中应当严格遵守个人防护规范,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防止交叉感染。
第五章监督管理第十二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依法予以处理。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的自查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第六章附则第十四条各医疗机构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十五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请注意,以上内容是一个示例性的管理办法,具体实施时应根据当地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制度
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制度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制度第一章总则为了做好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保障地区居民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制度,明确预检分诊工作的组织、职责、流程等方面的规定。
第二章工作职责1.各医疗机构要对本机构开展的检查项目与检测方法、操作规程及标准、设备仪器等均进行统计,并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确定有职业暴露史和近期疫区来京、来津、来渝等地人员的病人,必须由医疗机构专职医务人员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卫生部门规定进行预检分诊,并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向有关卫生部门报告。
如有需要,应及时联系专业防控机构协助处置。
3.开展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检分诊工作组,明确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等事项,并定期组织开展预检分诊培训、演练、检查等工作。
第三章工作流程1.医疗机构负责人和专职医务人员应及时熟悉和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预检分诊工作的流程和操作程序。
2.医疗机构专职医务人员在接到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严格按照预检分诊流程进行操作,首先确认病人是否具有职业暴露史和近期疫情地区旅游史等情况,并在第一时间进行病情评估。
评估结果为疑似病例的,应当立即通知专业防控机构并按相关规定启动应急预案。
3.对于病人接收环节,应当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确保医务人员和其他病人不会被传染。
同时,要对病人家属做好宣传工作,加强控制和隔离措施。
4.疑似病例隔离时,应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控规定进行隔离,并配合专业防控机构开展病原学样品采集、实验室检测等工作。
同时,要做好病人隔离照顾工作,提供必要的医疗看护服务。
5.对于确诊病例的处置,应当遵循《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卫生部门规定,实施强有力的疫情措施,并及时向有关卫生部门报告。
第四章工作措施1.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作和防控工作,对于因预防措施不力而发生的疫情,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做好疫情控制。
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提高传染病防控效能,保障群众健康,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学校及其他管理单位的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
第三条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的核心原则是预防为主,分级管理,全程闭环,确保患者真正得到准确、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第四条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应保护患者隐私及个人信息的安全,并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二章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的组织机构与功能第五条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的组织机构包括: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委员会、传染病预检分诊指导与培训小组、传染病监测与分析组织、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协调小组。
第六条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传染病预检分诊相关制度、规范,并对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第七条传染病预检分诊指导与培训小组负责制定传染病预检分诊的标准及操作流程,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第八条传染病监测与分析组织负责对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报告传染病疫情。
第九条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各相关单位之间的协调工作,确保预检分诊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章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的人员要求与职责第十条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相关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并接受专业培训。
第十一条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的人员应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严守工作纪律,保密工作信息。
第十二条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的人员应具备以下职责:(一)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诊断和自我护理,提供相关健康知识。
(二)对病情轻微的患者进行初步预检分诊,提供合理的治疗建议。
(三)对病情复杂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进行排查和初步诊断,迅速转诊至相应医疗机构。
(四)记录患者信息,及时上报传染病监测与分析组织。
第四章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的流程与方法第十三条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的流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接待、登记、诊断、分流、转诊、跟踪。
第十四条接待环节:接待员应耐心询问患者就诊目的和病情,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建议和指导。
工厂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
工厂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1. 背景和目的由于传染病在工厂环境中易于传播和蔓延,为了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本文档旨在制定工厂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
2.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在工厂工作的职员和访客。
3. 定义- 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传播性疾病,包括但不限于流感、感冒、肺结核等。
- 预检分诊:对来访人员进行病症初步检查和分类,以识别患者是否有传染病的可能。
4. 流程和责任分工4.1 工厂入口处- 在工厂入口处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区域。
- 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接待和检查来访者。
- 来访者应配合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和简单的健康状况问询。
- 根据来访者的体温和病症状况,工作人员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红色类:体温异常或有明显病症状者,需进一步检查和隔离。
- 黄色类:体温正常但有较轻微病症状者,建议戴口罩并注意防护。
- 绿色类:体温正常且无明显病症状者,可正常进入工厂。
4.2 工作人员责任- 工作人员需接受培训,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
- 工作人员应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和手套。
- 工作人员应及时向上级报告发现有病症的来访者,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 工作人员需严格遵守机密原则,保护来访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
4.3 来访者责任- 来访者应如实回答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问询。
- 来访者应自觉配合体温测量和其他检查。
- 来访者应在工厂内遵守传染病预防措施,如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等。
5. 处理措施5.1 红色类- 工作人员应引导红色类来访者前往隔离区域等待进一步检查。
- 红色类来访者应佩戴口罩,避免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
5.2 黄色类- 工作人员应提醒黄色类来访者戴口罩,并指导其正确佩戴。
- 黄色类来访者应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如勤洗手、避免近距离接触他人等。
5.3 绿色类- 工作人员应引导绿色类来访者按照工厂内预防措施正常工作。
- 绿色类来访者应继续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
6. 监管和改进- 工厂管理部门应定期对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进行监督和检查。
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模版
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模版一、总则为了加强传染病的预检分诊管理工作,确保群众的健康与安全,加强疫情防控工作,制定本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工作。
三、工作目标1. 确保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2. 提高分诊效率,合理利用资源,优化医疗服务;3. 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报告,及时掌握疫情信息,做好疫情预警和应急响应。
四、工作职责与权限1.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组,负责传染病预检分诊相关工作;2. 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组负责制定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工作的具体制度和操作规程,并组织实施;3. 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专门的传染病预检分诊人员,负责接待患者,实施分诊工作;4. 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组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5. 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组有权指派工作人员参与其他传染病防控工作。
五、工作流程1. 接待患者:医疗机构应当针对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设置专门的接待窗口,接待患者并及时核实其相关信息;2. 登记信息:工作人员应当准确登记患者的姓名、手机号码和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并确保信息的保密性;3. 询问症状:工作人员应当询问患者的症状情况,特别是与传染病相关的症状;4. 分诊判断:根据患者的症状情况,工作人员应当进行分诊判断,并将患者分派到相应的诊区;5. 引导就诊:工作人员应当根据分诊结果,引导患者前往相应的就诊区域,并告知就诊流程;6. 监测与报告:工作人员应当定期监测就诊区域的传染病情况,并及时上报相关信息。
六、工作要求1. 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要求;2. 工作人员应当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3. 工作人员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加强卫生消毒工作;4. 工作人员应当充分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及时掌握最新的防控措施;5. 工作人员应当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与其他工作人员密切配合;6. 工作人员应当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
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doc
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为了规范医院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防止院内交叉感染,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特制定本办法:一、按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规定,在门诊大厅设立感染性疾病科的分诊点,并负责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由科主任负责进行组织管理。
二、预检分诊点标识、流程醒目明确,预检分诊点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标准防护程序,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三、各科室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注意询问病人有关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病人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来诊的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四、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同期和流行趋势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医院当接到卫生部和省市地发布特定传染病预警信息后,或按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加强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必要时设立相对独立的针对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处,并引导分诊病人首先到预检处检诊,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五、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应依法采取隔离或控制传播措施,并按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和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六、医院不具备传染病救治病人能力时,应及时报告科主任及医务科,将病人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院诊疗,并将病历资料复印件转至相应的医院。
七、转诊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病人时,应按规定使用专用车辆。
八、感染性疾病科应采取标准防护措施按照规范严格消毒,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理医疗废物。
九、科主任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培训应包括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及传染病流行动态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从事传染病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及有关工作制度。
十、医务科加强对预检分诊工作的监督管理,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应依法查处。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1、背景介绍1.1 前言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细菌、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传播给其他人的疾病。
有效的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于及早发现、隔离和治疗患者,防止传染病的扩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目的本文档的目的是制定一套便于各医疗机构使用的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以确保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能够得到及时和正确的预检分诊,提高公共卫生安全水平。
2、术语定义2.1 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其他人的疾病。
2.2 预检分诊预检分诊是指在患者就医过程中,对患者的症状、医疗史等进行初步评估并做出初步诊断和分类的过程。
3、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3.1 目标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的目标是:- 及时发现患者可能患有传染病的症状;- 隔离疑似传染病患者,防止传播;- 合理安排患者就医顺序和途径,减少传染风险;- 加强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
3.2 流程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的流程如下:1、患者到达医疗机构并进行初步登记;2、工作人员进行症状评估,在登记表中记录患者的症状、医疗史等信息;3、根据症状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不同风险等级;4、高风险患者需进行隔离,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5、低风险患者可按正常就医流程进行;6、向患者提供有关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7、定期对预检分诊制度进行评估并进行改进。
4、附件- 附件1:传染病预检分诊登记表格- 附件2:传染病隔离通知单样本5、法律名词及注释- 传染病防治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律,旨在规范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保护公众健康。
【注】本文档仅供参考,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为了规范医院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防止院内交叉感染,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特制定本办法:
一、按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规定,在门诊大厅设立感染性疾病科的分诊点,并负责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由科主任负责进行组织管理。
二、预检分诊点标识、流程醒目明确,预检分诊点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标准防护程序,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三、各科室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注意询问病人有关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病人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来诊的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四、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同期和流行趋势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医院当接到卫生部和省市地发布特定传染病预警信息后,或按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加强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必要时设立相对独立的针对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处,并引导分诊病人首先到预检处检诊,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五、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应依法采取隔离或控制传播措施,并按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和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六、医院不具备传染病救治病人能力时,应及时报告科主任及医务科,将病人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院诊疗,并将病历资料复印件转至相应的医院。
七、转诊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病人时,应按规定使用专用车辆。
八、感染性疾病科应采取标准防护措施按照规范严格消毒,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理医疗废物。
九、科主任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培训应包括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及传染病流行动态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从事传染病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及有关工作制度。
十、医务科加强对预检分诊工作的监督管理,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应依法查处。
预检分诊处人员工作职责
从事传染病预检分诊的工作人员要掌握感染性疾病病人诊疗流程,熟悉各种法定传染病的特点。
对来院就诊的每位患者进行询问病史,并按病种进行分诊。
凡体温在38℃以上呼吸道症状的病人,免费提供一次性口罩,先就诊后挂号。
分诊处工作人员应将发热呼吸道疾病介绍到发热门诊并做好登记工作。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体温计一用一消毒,接触要求进行消毒隔离处理。
预检分诊处工作人员应知应会
一、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到专用隔离诊室或引导至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治疗,可能污染的区域应及时消毒,及时采取隔离措施,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进行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二、加强医务人员的卫生,在诊疗护理病人后,特别是直接接触病人的分泌液,血液,口腔黏膜,皮肤疱疹等高危操作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遇污染时要随时清洗消毒,病人流量多时需要增加清洁次数。
三、医护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按照六部洗手法用流动水洗手
1.接触病人前后,特别接触有破损的皮肤,粘膜和侵蚀性操作前后;
2.进行无菌操作前后,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TCU,新生儿室,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等重点部门时,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
3.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4.脱手套后。
四、医护人员下列情况下应进行手的消毒
1.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
2.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物品后;
3.接触特殊感染病原后;
具体方法为用快速消毒剂揉搓双手或用消毒剂浸泡双手。
预检分诊处患儿及陪人所产生的生活用品一律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或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两者都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其中有传染性的疾病才称为传染病。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有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病原体。
构成流行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包括①患者、②隐性感染者、③病原携带者、④受感染的动物等。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其中有:①空气、飞沫②水、食物、苍蝇等③手、用具、玩具④吸血节动物⑤血液、体液、血制品⑥土壤。
易感人群: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
易感性。
传播方式有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
我国传染病分类及病种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计38种。
甲类传染病(2种):为强制性管理的传染病。
发现后城镇6小时上报。
包括:1.霍乱 2.鼠疫共2种
乙类传染病(25种):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发现后要求12小时内上报。
包括:3.传染性非典型型肺炎4.艾滋病5.病毒性肝炎6..脊髓灰质炎7.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8. 麻疹9. 流行性出血热10. 狂犬病11. 流行性乙型脑炎12.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13.伤寒与副伤寒14.淋病15.梅毒16.百日咳17.白喉1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9.猩红热20.钩端螺旋体病21.布鲁氏菌病22..炭疽23. 血吸虫病24. 疟疾25登革热26肺结核. 27. 新生儿破伤风
丙类传染病(11种):为监督管理传染病。
发现后要求24小时内上报。
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
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都可成为肝炎的传染源。
其中甲型和戊型肝炎的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未见报道,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极少。
甲型和戊型肝炎患者都仅从粪便中排除病原体。
乙、丙、丁、庚、TTV等则通过血和/或体液而排除病原体。
肝炎病毒类型有:甲型肝炎(HAV)、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丁型肝炎(HDV)、戊型肝炎(HEV)、己型肝炎(HFV)、庚型肝炎(HGV)、及输血传播性肝炎病毒(TTV)。
隔离: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着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隔离预防技术:为达到隔离预防的目的而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和操作统称为隔离预防技术。
常用的隔离方法有:
1.严格隔离:为黄色标记,针对的主要疾病包括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2.接触隔离:为橙色标记,针对的主要疾病为新生儿淋球菌眼结合膜炎、新生儿脓疱病、狂犬病、多重
耐药菌株感染或定植。
3.呼吸道隔离:为蓝色标记,针对的主要疾病有结核、百日咳、白喉、水痘、麻疹、病毒性腮腺炎、流
行性脑膜炎等。
4.肠道隔离:为棕色标记,针对的主要疾病为甲型肝炎、脊髓灰质炎、传染性腹泻。
5.血液、体液隔离:为红色标记,针对的主要疾病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
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措施,基于所有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因子的原则。
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有:1手卫生;2戴手套;3正确使用口罩、防护镜和面罩;4适时穿隔离衣、防护衣、鞋套;5污染的医疗仪器及物品及时处理。
预检分诊工作常规
为了防止在候诊患者中发生交叉感染,预检分诊点应对内科,中医科,儿科患者挂号前进行传染病的预检工作,由总护理部派护士主持。
1.设备预检处设在挂号处附近,备有诊桌、压舌板、手电筒、体温表、塑料盆内盛0.1%过氧乙酸消毒液,擦手毛巾或纱布块,血、尿、便常规及肝功能和消毒性肝炎抗原抗体检验申请单。
2.方法与步骤患者挂号前,由预检护士扼要了解病情,重点观察体征,必要时填写各项常规及肝功能,病毒性肝炎抗原抗体检验申请单。
病情着重了解有无新生儿的发热、乏力、纳差、肝区痛、呕吐、腹泻、脓血便,体征着重观察两腮有无肿大、压痛、观察面、颈、手、必要时观察胸部有无皮疹,眼结膜及皮肤有无黄染,颊部及齿龈粘膜有无麻疹斑,扁桃体有无白膜,触诊囟门有无紧张隆起,颈项是否强硬,肢体运动又无障碍。
检出麻疹、水痘、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白喉、猩红热、脑膜炎、肝炎、菌痢、流感、脊髓灰质炎的患者及可疑者,应立即陪同患者到隔离室或传染病科就诊,挂号手续由患者家属或工会等人员代办。
复诊的传染病患者,持预约券直接到传染病科或隔离室就诊。
导医工作常规
为了提高门诊工作质量与效率,方便患者就诊,开展导医导诊服务,由有总护理部派护士担任。
1.导医台应设在门诊大厅挂号处门外,备有电话、门诊时间表、医院特色介绍、专家门诊时间表、车船飞机时刻表、信封、信纸、邮票、拐杖、轮椅、推车、开水等;
2.导医在门诊部主任及护士长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以流动性服务为主;
3.负责管理医疗区的医疗秩序,理疗咨询,就医指南,负责老、弱、病、残患者的陪同就诊(指行走不便而又无陪人陪伴者);
4.认真观察候诊、待查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做好应急救治准备,遇有病情突变的候诊患者,应及时与医师联系,尽早救治;
5.保持着装整洁,坚持挂牌上岗,言谈举止要庄重,对患者态度热情,语言文明,耐心周到,做到“口勤、眼勤、腿勤”;
6.自觉执行医疗规章制度,主动搞好医护间,科室间协调配合,发挥导医在医患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7.每日工作完毕,认真做好接待患者的统计,及时上报门诊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