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学习缩写》教案(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
学习缩写
1.学会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

2.缩写时应忠于原文,不改变原文的主题或中心思想,不改变原文的体裁,保存原文的主要内容。

3.思路清晰,畅通连贯,结构完整。

一、导入新课
有句幽默的小品语言“浓缩的都是精华〞,今天我们就把这句话放到写作中来谈谈。

大家知道,以往我们写作文往往要求写细致、写具体、巧用修辞方法,尽可能写得生动形象,但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我们长话短说,言简意赅。

你知道哪些情况下需要长话短说,言简意赅吗?(例如:遇到紧急情况向上级或向有关单位汇报时,向别人推荐一本书时,……) 确实,把事件表达具体是一种表达能力,长话短说也是一种必需的交际能力,这节课我们主要就是学习在写作中如何长话短说,言简意赅。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明确概念,整体感知
缩写是作文中的一种常用形式。

所谓缩写,就是把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文章通过压缩、删减、提炼,在不改变根本内容、不改变中心、不改变体裁、不改变顺序的情况下,把长文章改写成短文章的一种写作训练。

学会缩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进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目标导学二:学习方法,深入探究
那么怎样进行缩写呢?具体的缩写方法有以下几种:
1.摘录法。

抓住原文的中心和要点,以摘录原文重要语句为主,适当增加衔接语言,连缀成文。

缩写记叙文可摘录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重要语句。

缩写议论文可摘录原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保存主要论据;次要的事例、引文等,有的可以略去,有的可以从中作些摘录。

缩写说明文,可把最能说明事物主要特征的局部较多地摘录下来,而文中的枝节问题、与事物本质特征关系不大的局部可少量摘录或不录。

2.删减法。

原文表达或说明具体而细致,缩写时将这些删除,剪掉枝叶,留下主干。

缩写句子,保存强调的分句。

段落缩写可以抓住段中主句,其余的字句适当保存。

如记叙文,可删除次要人物、次要情节、非关键性的细节,以及一些描写和渲染性的语言等。

说明文可删除局部重复的例证、描写、议论性的文字,删除那些不直接影响说明对象的修饰性语言、表达和次要细节,保存事物特征和本质的局部。

议论文可删除重复的分析、次要的例子以及非论证的局部。

3.概括法。

用简练的语言去概括原文的意思。

记叙文,细致描写的局部可压缩成粗略的描写,详尽表达的局部可压缩为概括表达,详细的对话可以改为简略的对话等。

说明文,可概括那些对特征、本质解释的文字。

议论文,可将道理论据由具体引用压缩成概括引用,事实论据可由具体详细表达变成概括略述,有的论据还可以一语带过。

也可以把几段文字压缩成一段文字。

还可以把段缩成句,长句缩成短句,以及把抒情性的句子缩成一般的陈述句。

以上三种方法可以结合使用,务必使缩写后的文章尽量保存原文精彩的句子或中心句,做到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语言流畅,特别要使保存的局部和变更的局部衔接自然。

不能改变原文的体裁,打乱原文的顺序,另起炉灶,重新组织材料,更不能随意发挥,添枝加叶。

目标导学三:写作训练,提升能力
两题任选一题写作:
1.从学过的小说里选择一篇,写一那么故事梗概。

300字左右。

提示:(1)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列出缩写提纲。

(2)概括要准确,线索要清晰,结构要完整。

(3)语言要简明扼要,流畅通顺。

2.班上要举行一次读书报告会,要求每位同学向全班介绍一本书。

请以《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为题,写一篇文章,介绍一本你读过的书。

不少于600字。

3.佳作欣赏
缩写《我的叔叔于勒》
我家在勒阿弗尔。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那么是全家的恐怖。

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

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局部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局部。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勒阿弗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

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发了财就会回勒阿弗尔的。

可以和我们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后来,有一个公务员看上了我的二姐,并且在看过了于勒叔叔的来信后决定和我姐姐订婚。

于是,父母决定在婚礼后,全家一起到哲尔赛岛去作一次小小的旅游。

我们终于动身去哲尔赛的旅行了。

我们上了轮船,感到快活而骄傲。

父亲突然看见卖牡蛎的,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父亲向船长了解到,这就是于勒,船长在美洲把他带回国。

父亲突然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长进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我看了看于勒叔叔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从此以后就再没见到过于勒叔叔了。

【名师点评】
小作者在充分掌握故事内容的根底上,突出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保存了于勒叔叔的两次来信、我们一家去哲尔赛岛旅行的原因、以及在船上偶遇于勒叔叔的情景。

缩写后文章结构完整,语句通顺连贯,中心突出。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分析细节描写和关键词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复杂情感。

2.在品读中了解本文的抒情特色,懂得感恩,珍惜生命。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交流展示
师指名学生展示作业成果并点评。

预设〔1〕三个“悄悄地〞的细节,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细心〞“耐心〞和“小心〞,更让人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和“苦口婆心〞,使得母亲的形象在细微之处变得感人。

删去后那么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共同的东西是母亲的爱。

二、研读课文,理解母爱
师:读过课文后,我们知道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直到临终前还牵挂自己的孩子的人,这种伟大的母爱令人动容。

文中有哪些细节表达了母爱呢?文中的母亲具体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思考一下。

1.自读课文,理解母爱
圈点出文中表达母爱的词句,并用“文中的母亲是一个________的人,这表达在________〞的句式说说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预设〔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寂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细心的人,这表达在三个“悄悄地〞的细节,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细心〞“耐心〞和“小心〞,更是让人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和“苦口婆心〞。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坚强的人,这表达在她面对“我〞痛苦地捶打自己的腿绝望地喊时,忍住哭声劝“我〞。

“扑〞“抓〞两个动词形象地再现了母亲的痛心焦急。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慈祥的人,这表达在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容儿子的暴怒,她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屡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

〔4〕她快乐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乐观慈祥的人,这表达在她兴奋的动作语言中表现出的喜出望外。

〔5〕她突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敏感细心的人,这表达在她“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等细节描写中。

“好好儿活〞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这两处“好好儿活〞的含义与作用是什么?
预设第1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表现出母亲对子女的鼓励与爱,告诫儿子对生活中的艰苦要有坚强积极的态度。

第7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表现出儿女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告诉读者儿女已经读懂了母亲的一言一行。

作用:从表象看,前者是母亲劝慰我的话,后者是我感悟后重复母亲的话。

从结构上看,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从内容上看,前者是母亲劝慰我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不放弃生活,坚强地活着;后者是我读懂母亲此话的含义,勇敢地面对苦难生活,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与感谢。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加深对母亲形象的理解。

三、拓展思考,感悟母爱
师:曾经,儿子理解不了母亲,秋天过去了,儿子终于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了。

大家回忆一下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补充母亲未说完的话。

课件出示: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小组讨论后自由答复〕
预设在一起要好好活,活得坚强,活出尊严。

阅读以下选段,自由谈谈后来的史铁生是如何理解“好好儿活〞的。

课件出示:
随着小说获奖的冲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预设后来的史铁生认为,母亲的“好好儿活〞,就是教给儿子坚强地面对有缺憾的生命,不向命运低头。

师补充:由于身体原因,史铁生经常发高烧,有好几次昏迷,但他依然平静淡然地看待这一切,依然坚守着“好好儿活〞。

残疾的是身体,健康的是精神,所以推荐课后读一读他的几本书——《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2.诵读结尾,理解主题
再次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对于史铁生的“好好儿活〞,你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启发?
预设感受:是佩服,是敬重,也是敬仰——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

我在报纸上看到史铁生和世界长跑冠军刘易斯的合影,身体衰弱的史铁生虽然连站也站不起来,但他的灵魂却在无羁地奔跑着,跑得跟刘易斯一样快,甚至比刘易斯还快。

启发: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

有缺憾有痛苦,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依然能找到生命的价值,我们也应该对生活、对克服困难抱有信心,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

结束语:如果你在本文中读出了属于你的思考,当你面对困境时,一定能想起老师和你讨论的这个话题,想起史铁生,想起他的这篇《秋天的思念》给你带来的启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对细节的研读感悟中,在补句训练中,在相关文字的延伸阅读中,深刻领悟“好好儿活〞的内涵,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
语言及思维能力,深化学生对母爱丰富内涵的理解和对生命的珍惜。

四、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写一篇100字左右的文章。

〔1〕《妈妈,我想对您说》
〔2〕《史铁生,我想对您说》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

而写作训练与阅读有机结合,凸显了素养提升的途径。

作业的设计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

【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
朗读是本单元、本课学习的重要内容。

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提升学生素养。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将朗读感悟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品味思考,从对内容的理解,到对情感的逐步深入领悟,到联系现实思考,逐层达成教学目标。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有层次地将朗读技巧的训练、对课文的理解感知和学生的朗读体验有机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看似平静的表达中饱含的深情,突出了朗读教学与情感教育之间的联系。

第1课时在朗读技巧的指导中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第2课时那么围绕母亲的让儿子“好好儿活〞,采用细节分析、品味重点词语、想象写句等方法,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帮助学生细细品味母爱的深刻内涵——不仅有无私的关爱,更有生命的启迪与人生的责任。

通过细细品味作者的悔责之情和对生命的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名家点评】
1.这篇《秋天的思念》承袭了作者回忆性文章一贯清新质朴、感人肺腑的特色,以歉疚的笔调追忆了自己瘫痪后和母亲去世前的一段相处时光。

母亲为了不增加儿子烦恼,隐瞒了自己早已病入膏肓的实情,仍旧无怨无悔地照料抚慰脾气暴躁的儿子,看似平凡的母亲,在看似平常的日子里,一言一行中却藏匿了对孩
子无限深沉的母爱,读来感人至深。

〔文珍《大语文·童年的铁皮鼓》〕
2.这种在菊花盛开季节中的思念,是那样的苦涩、凄切而悲凉。

〔李朝全《散文百年经典〔1917—2021〕》〕
3.情真是散文的灵魂。

情真与质朴是密不可分的。

《秋天的思念》是作者用心血写成的文字,它不同于一般作家体验生活、观察生活而得出的情思与颖悟。

〔崔宝国《看山集》〕
4.全文无一处、无一字提及母爱,但母爱渗透于每件事、每句话、每一表情动作,甚至每个字上;句句含情,字字如金,铸就一篇感人至深的经典美文。

〔胡山林《史铁生散文精选》〕
【素养提升】
如何在指导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都需要通过培养语感来获得。

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的结构美,都需要通过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来感受,使学生能够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

本文的朗读语气不容易把握,因此要从四个方面突破。

一是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适宜的语气,如“她突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和“‘你要是愿意,就明天?’〞这两个句子在朗读时语气、语调、语速完全不一样,应在这种不一样中揣摩母亲的内心世界,读出母亲对残疾儿子的用心与爱心。

二是在阅读训练中,如删减三个“悄悄地〞的训练,在删减关键词进行比拟朗读中体会感情。

三是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忧伤的,表达的语气平静而内敛,朗读时要用丰富细腻的语气读出深沉的感情。

四是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呈现一张一弛的波澜变化,富有节奏感,与作者内心的情感状态到达了和谐一致,如第一段对话中“我〞的绝望与暴躁〔语调上升〕,母亲的隐忍与劝慰〔语气轻缓、谨慎〕;第三段对话中,母亲的喜出望外、絮絮叨叨〔语速快、充满喜悦〕,说到敏感字词,突然停止的消沉。

如“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体会“再也〞所表达的无比痛苦和遗恨终生的感情,然后反复朗读。

【疑难探究】
文中三次写到“看花〞,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写“看花〞是春天,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想让“我〞在盛开的春花中感受生命的美好,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第二次写“看花〞是秋天,母亲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她想在所剩不多的日子里陪“我〞去看看象征生命力的菊花,渴望“我〞从绝望中走出来;第三次写“看花〞是在秋天,“我〞和妹妹去看花,实现了母亲临终的愿望。

菊花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

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深情解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三次看花,串起了人物的情感轨迹,让我们体会到“看花〞已不仅仅是看菊花,而是象征着母亲的人生信念:无论命运怎样,人生如何,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生命的价值。

“好好儿活〞——是对瘫痪儿子与未成年女儿的深深期待,这里的母爱也不仅仅是生活中的关心保护,更是母亲博大的胸怀和人生信念。

【文化素养】
菊与人文精神
1.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屈原《九歌·礼魂》〔殉道者的信仰〕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中国文人的傲骨〕
3.至死不变英气多,举头南山高嵯峨。

——郑思肖《菊花歌》〔正气凛然的民族精神〕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回归自然、物我两忘的情怀〕
5.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对失意人生的有情关心〕
6.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黄巢《不第后赋菊》〔蓬勃生命力的象征〕
【延伸阅读】
史铁生文章的节选片段
1.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

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
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黄昏,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
2.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

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

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

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病隙碎笔》〕
【推荐阅读】
《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