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50-70年代末实行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影响的体现:过渡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十 年建设时期“左”倾错误不断发展;“文化大革命”)
(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 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 健康协调发展。 (3)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20C20S年代中期-20C50S初: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世界工业强国
改 革 斯 大 林 模 式
赫尔晓夫改革
效果不大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苏联解体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 余粮收集制 农业 (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 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 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 制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 中管理) 取消自由贸易
内 政 容 治
体制”,完善计划 经济和加强工业生 产的经济刺激。
对经济的促进。试图 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 行政命令。
反对个人崇 拜强调集体 领导原则; 平反冤假错 案
加强党的集 体领导,强 调党的核心 领导地位
提出“人 道的民主 的社会主 义”;推 行政治多 元化,实 行多党制。
与前两次改革相比,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不同?
俄国: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美国: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局部调整。
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林模式”,与“斯大林模 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吸取了什么经验 教训?
知识归纳 1953~1991年苏联的改革 背景 执政 赫鲁晓夫 勃烈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964~1982 1985~1991 时间 1953~1964 经 农业:扩大自主权;削 重点在工业国营企 制定“加速发展战 济 减农业税;削减农业 业,推行“新经济 略”,重视科技进步 税。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 制,扩大地方权力。
实行工资制 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 (按劳取酬) 极性
拓展比较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 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一次是20 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 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结合相关史实,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不同时期俄、美、中的“改革调整”各指什么? 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三国的“改革调整”的实质各是什么?
指导思想: 内容侧重: 成效: 性质: 社会主义/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经济(农业/重工业)/政治 一定的成效/矛盾丛生,完全失败 坚持苏共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局部改革/背离 社会主义的根本改革
失败根因: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根 本上叛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苏联解体的原因
内因 历史原因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 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 政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外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改革的历程说明了什么?
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 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
不同结果: 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差异原因: ①指导思想不同。 ②具体做法不同。 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 ③对待“和平演变” 的态度不同。 ④对改革认识不同。 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 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 也化为乌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1、简述十月革命后苏俄或苏联经济政策的 演变。 2、简述苏联的三次改革(赫、勃、戈)内 容的侧重点、结果及导致结果的主要原因。
•
1918-1920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1928年:新经济政策
巩固苏维埃政权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925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1927农业集体化
说明:苏联改革的失败不能表明社火主义制度的失败,只是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遭受的挫折
新经济政策
固定粮食税 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 (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政府对国企实行经济核算,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 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并存)
贸易
实行自由贸易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
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普遍义 务劳动制 (平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