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堂演练
二、三省制度的演变之三省六部制
唐朝初年出现的中央政府机构包括许多有汉代名称的官署,但这 一机构的许多方面是新的,已经预先呈现出唐代中央政府的轮 廓”。材料中的“轮廓”(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C.保证了皇权独尊
C
D.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
新知讲解
三、三省制度的合流之中书门下省
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昨日输残税,
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
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重赋》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
【参考答案】两税法保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政府对 农民的人身控制;但地主千方百计地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使 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03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 了科举考试的地位,诗赋 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唐朝科举制
02 武则天
扩大科举考试人数, 首创武举和殿试, 开“糊名法”的先河
新知讲解
三、门阀制度的衰落之科举制兴起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赵嘏《残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宋·汪洙《神童诗》
门阀贵族在各方面享受特权。
——唐长孺《门阀的形成及其衰落》
1、光元二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建立起 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孝谓曰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 ——班固《汉书·武帝纪》
歆谓之曰:“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令,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
报国家,尔助我求之。”
【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 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初期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解决了选官无标准的 问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吏治清明;将评议权收归 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新知讲解
二、门阀制度的鼎盛之九品中正制
5.为了满足和维护世家大族的既得利益,西成。
4.西晋时,开始设立门下省,原为分中书省之权,有“宰相便坐”之称。
5.北魏孝文帝曾于493年和499年两次颁布职员令,在中央逐步建立三省制。
新知讲解
二、三省制度的演变之三省六部制
1.隋文帝时,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继续沿用,并有所创新。
①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互相 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 于提高办事效率。③三省集 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 断造成的决策失误。④三省 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 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 这种制度。
3.政事堂: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皇帝所 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 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
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
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绝望一廛。 ——《魏书•高祖孝文帝纪》
1.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魏孝文帝颁布法令,实行均田制。
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度,可以耕种但不得买卖。
诸男 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 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信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 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 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隋朝
三省六部
东汉
尚书台
西晋
门下省
唐朝
中书门下
唐朝
政事堂
新知讲解
一、三省制度的滥觞之东汉到南朝
1.东汉光武帝扩大了尚书台的职权,既为决策机构又为执行机构, 从而形成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
2.曹魏时尚书台改为尚书省。南朝时,其职能渐渐转化为一般的办事机构。
3.曹魏时还新设了中书省,南朝时权力越来越大,掌起草诏令、 政令、接受尚书奏事等机要大事。中书通事舍人多由寒人担任, 当时甚至有“宁拒至尊敕,不可违舍人命”的说法。
2.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后来又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 庸”。唐武德二年,初定租、庸、调制。五年后,与均田制一起 颁布实行。唐朝的租庸调制不再有年龄的限制。
实施办法: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1)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劳动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2)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3)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保障。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A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03 衣食租税总关情
时空定位
春秋战国
相地而衰征 初税亩
魏晋
均田制、 租调制
西周
井田制
秦汉
编户齐民 口赋、户赋、田赋
唐朝
均田制、租庸制、 两税法
隋朝
均田制 租调、庸
新知讲解
一、衣食租税的平均之均田制形成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新知讲解
二、门阀制度的鼎盛之九品中正制
6.琅琊王氏王导、王敦兄弟与司马氏“共天下”,开创了东晋门阀士族政治 的格局,建立了祭则司马,政在士族的政治模式。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7.孝文帝分定姓族,标志着北朝门阀序列的最终确立。
——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
次等士族[指刘裕作为军事将领,然不必 将其作为士族]的势力业已转化为皇权, 中枢和藩镇总是控制在皇室手里,门阀 士族任务虽然还可能兴风浪于一时,形 成政局的暂时反复,但是严格意义的门 阀政治是确定不移地一去不返了。
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A
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
本课小结
1 门阀来去一场梦
(一)门阀制度的雏形之 察举制余音 (二)门阀制度的鼎盛之 九品中正制 (三)门阀制度的衰落之 科举制兴起
2 三省离合自有因
(一)三省制度的滥觞之 东汉到南朝 (二)三省制度的演变之 三省六部制 (三)三省制度的合流之 中书门下省
3 衣食租税总关情
(一)衣食租税的平均之 均田制形成 (二)衣食租税的调整之 租庸调制度 (三)衣食租税的统一之 两税法实施
谢谢聆听
课后作业
三、衣食租税的统一之两税法实施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 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
——范晔《后汉书·种暠传》
材料导入
二、门阀制度的鼎盛之九品中正制
2、东汉光武帝继续推行察举制,同时提倡清议,重气节,喜欢品评人物。
3.东汉王充首先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汉末刘劭《人物志》对汉魏以来的 才性之辩作了系统总结,曹操顺应历史潮流,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制度。
4.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采纳尚书陈群的 建议,设立九品中正制。
新知讲解
三、衣食租税的统一之两税法实施
1.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 两税法。
实施办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 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 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的产生,与中唐以后土地兼并盛行, 均田制崩溃和租庸调制难以继续实行,有 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安史之乱后,南方 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按赀纳税” 和“以钱为税”的条件。
——《魏书•食货志》
根据材料,分析说明北魏实行均田制能否解决“富强者并兼山泽” 的社会现象。并指出其积极影响。
新知讲解
二、衣食租税的调整之租庸调制度
1.租调制(魏晋)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租”“调”即为“田赋” 和“户调”。租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的。受田农民承担 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盛世风华之典章制度
——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湘军高级中学
陈海燕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选官制度、中 枢机构、赋税制度的演变等重要史实,认识三国两晋南北 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目录
01
门阀来去一场梦
02
三省离合自有因
03
衣食租税总关情
01 门阀来去一场梦
时空定位
战国
军功爵制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规定:士人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
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推荐,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以进士
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这从侧面体现了科举取士
()
A. 为了加强专制需要
B. 仍受门阀制度影响
B
C. 认可才能的唯一性
D. 强调品德的重要性
02 三省离合自有因
时空定位
曹魏
尚书省、中 书省
——袁英光、李晓露《唐代财政 重心的南移与两税法的产生》
随堂演练
三、衣食租税的统一之两税法实施
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 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 策( )
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新知讲解
三、门阀制度的衰落之科举制兴起
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
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
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
样的氛围中确立。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下卷
1、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以“志行修 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开分科取士的先河,是科 举制的滥觞。
2.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以“试策”(时务 策)取士,又设明经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
新知讲解
三、门阀制度的衰落之科举制兴起
3.唐朝沿用隋朝的制度,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01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 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
据材料,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参考答案】变化:唐初,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政的场所;后来,改为中书 门下,成为国家的行政机构。
随堂演练
二、三省制度的演变之三省六部制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 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 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 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 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
——唐·韦庄《秦妇吟》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唐·郑樵《通志·氏族略第一》
随堂演练
三、门阀制度的衰落之科举制兴起
魏晋
九品中正制
废除
1905年
西周
世卿世禄制
汉朝
察举制
隋唐
科举制
材料导入
一、门阀制度的萌芽之察举制余音
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 权政治的变态……皇权政治的各种制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终于与北朝合流
而形成隋唐制度的重要渊源。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门阀制度】按照门户等级区别士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所处的不同地位。
(九品之制开始)犹有乡论余风(指根据德才评定)。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
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
——《晋书》卷三六《卫瓘传》
中古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 于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前者派
生的。
——祝总斌《门阀制度》
尽管创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在于将选举权收归中央,但却无法逆转门阀专政 的历史倾向,九品中正制最终还是巩固了门阀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