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打通拜泉扶贫“经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色产业打通拜泉扶贫“经络”
作者:杨和勇王传鹏邢丹
来源:《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8年第10期
清晨 4 点,晨光熹微,拜泉县富强镇茸兴梅花鹿养殖基地宛如仙境。

“呦呦……呦呦……”循着鹿鸣望去,鹿农迟庆玉正熟练地从饲料箱里铲起黄豆皮,挨个笼子给鹿加“早餐”。

“这140 多只梅花鹿、马鹿,就是我们发家致富的希望。

”从过去被帮扶,到现在带动村
里9个贫困户脱贫,迟庆玉的“脱贫路线”颇具代表性。

如今,在拜泉县近360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精准脱贫已进入最后“啃硬骨头”的攻坚期。

如何向历史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拜泉县委、县政府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关键,发挥产
业扶贫的“造血”功能和“管长远”的作用,用特色产业打通全县扶贫的“经络”。

拜泉县地处松嫩平原,旧名巴拜泉,蒙古语为“巴拜布拉克”。

“巴拜”意为“宝
贝”“贵重的”,而“布拉克”意为“泉水”,二者合称为“宝贵的泉水”,寓意水草丰美之地。

尽管自然资源丰富,但拜泉的经济发展水平却长期不尽如人意——不仅是国家级扶贫开发
工作重点县,还是大兴安岭南麓连片特殊困难片区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5 013 人、贫
困村104 个。

经过各级党组织的不懈努力,虽然现已退出贫困人口29 999 人、贫困村10 个,但扶贫任务仍很艰巨。

面对接下来的脱贫“硬骨头”,拜泉县委因地制宜,将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

2017 年以来,拜泉县先后制定出台《发展重点扶贫产业促进精准脱贫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产业扶
贫实施方案》,以做好“三篇大文章”和“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以粮食加工、林
业经济、生猪肉牛等三大“主导产业”为牵动,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围绕产业培育、合作社围绕
产业发展、贫困户围绕产业增收、项目资金围绕产业投放的“四围绕”产业扶贫模式。

“过去,我们守着绿水青山,却看不见金山银山。

如今,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对于脱
贫攻坚,拜泉县委书记刘雁冬的体会是,产业扶贫的核心是选准产业,而选准产业首先要“认
清自己”。

对于拜泉而言,优质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便是潜在的“金山银山”。

拜泉县国富林场地域内的居民,早在清朝时期就有驯养梅花鹿的历史。

近年来,该县仙洞
山野生梅花鹿自然保护区晋级为国家级保护区。

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脱
贫动能,推动“创业贷款”等一系列扶贫政策落地。

如今,仅国富镇的养鹿农民就达36 户,
养殖数量2200 只,年收入总额660 万元。

水草丰美之地,不仅发展林业经济有天然优势,农产品品质也属上乘。

2018 年8 月28 日,在第六届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博览会开幕式上,来自拜泉的木耳、香菇、鸭稻米、苏打水、葱蒜、农家菜等绿色食品,被前来参会的顾客抢购一空。

而这些产品,
正是近两年拜泉县委、县政府依托黑土地天然的“绿色名片”,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
品”“多村一品”产业扶贫的成果。

不仅如此,近年来拜泉县还先后引进中储粮大豆仓储加工、东玉集团120 万吨玉米深加工、波巴布食用菌产业园区、东方希望集团120 万头生猪繁养加工等项目,推动尚禾谷营养食品、
鸿翔亨利米业等企业的升级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可持续的产业支撑。

金秋时节,稻麦翻滚,瓜果飘香。

走进拜泉县三道镇和乐村,在和乐林下生态黑猪饲养专
业合作社,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林德峰正扛着一袋子饲料,边走边吆喝猪宝
宝“开会”;在村部,贫困户张亚范正在领取入股合作社的分红款——2017 年下半年,张亚范通过扶贫贷款的方式入股7000 元,这次他领到了分红款2566 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和乐村,贫困户入股合作社有现金、贷款、土地流转饲料田等三
种方式。

目前,已入社的35 家贫困户当年即实现脱贫,没入股的64 家贫困户也拿到了普惠金。

入股能分红,没入股有普惠,这样的好事不光是黑猪养殖一项,也不只出现在和乐一个村。

三道镇合心村珠葱紫皮蒜、时中乡军民村南瓜、大众乡长征村香瓜等特色种植,以及拜泉镇民
权村林蛙、爱农乡中起村大雁等特色养殖,不仅让入股村民拿到了实实在在的分红金,还为贫
困户提供了种类丰富的增收渠道。

其中,鑫鑫菌业有限公司作为拜泉县招商引资的新秀,在助力扶贫工作上主动作为,采取
折股量化、订购入股、自主经营、择岗就业“四种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

利民村54 岁的贫困户宋祥因病致贫,如今虽已痊愈,可他一没资金、二没技术,想脱贫
十分困难。

自2017 年起,鑫鑫菌业有限公司为贫困户提供了200 余个用工岗位,宋祥被安排
到保安的岗位,每月能收入2000 元,这让他看到了脱贫希望。

“产业扶贫不是简单的产业化,扶贫才是它的本质属性。

”拜泉县扶贫办主任张立军告诉
记者,县里鼓励并支持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入股分红”“合作社+务
工”“合作社+土地”等多种形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对此,民权村的贫困户徐军感触颇深。

前几年,由于庄稼连续受灾、孩子结婚欠债,他家
一直在贫困中挣扎。

这两年,该村成立了绿泉春生态提子种植专业合作社,他用4800 元扶贫
贷款入股合作社,农闲时又到合作社打工,每年增收5000余元,终于走出了贫困阴影。

与之相类似,兴国乡彭家绿色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自2015年成立以来,为21户贫困户提
供育苗、采摘、浇水、嫁接等工作岗位,户均年增收5800余元。

截至2018 年9 月,拜泉县各村发展各类合作社总计256 个,通过乡村特色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达4655 人。

目前,在一些地区,产业是扶持上去了,但农产品“运不出、卖不掉、价不高”依然是一个共性问题。

此外,
如何保持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也是不少贫困地区的共同烦恼。

那么,面对产业扶贫工作可持续发展这一难题,拜泉县委是如何思与行的呢?县发改局副
局长谢世辉介绍说,抓产业扶贫,不能只抓生产不抓市场,关键在于整合资源,“生产、技术、资金服务要跟上,市场营销服务也要跟上,提升农民的创业就业能力,让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
得到延伸”。

“我们村的农产品在网上很受欢迎,尤其是五谷杂粮、特色干菜,不仅不愁没销路,还能
卖个好价钱。

”在拜泉县永勤乡永勤村,记者见到了颇有名气的“淘宝达人”、返乡创业大学
生崔光远,他正在将村里的干菜、豆角丝、土豆干等特色农产品发往全国各地,仅干菜一项,
月销售额就超过1 万元。

小小的淘宝店,带动了全村40 余户贫困户增收。

早在2016 年,拜泉县就积极构建“1+16+N”的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创建多个电商品牌。

2018 年前三季度,全县实现线上销售农产品750 吨,收入总额4850万元。

除了“合作社+电商”,拜泉县还通过整合扶贫资金,创新拓展“金融+”扶贫模式,大力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旅游、电商物流和光伏发电,完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让每
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个持续稳定的脱贫项目,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

“要是没这个‘蓝板板’,
我还不知道咋脱贫呢。

”在拜泉县兴华乡集体村,年近八旬的韩永和对村里的光伏电站赞不绝口。

韩永和是集体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年事已高,无力打理家里的承包地,只能流转出去,过日子就靠低保金。

转变发生在2017 年——集体村建起了单体容量300 千瓦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仅一个电
站就能带动60 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000 元。

就这样,韩永和借着“阳光红利”脱了贫。

如今,拜泉县光伏扶贫项目已正式启动,计划建设99 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目前已建成13 座,受益贫困户5940 人。

“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是推动脱贫攻坚,所以只有抓住‘造血’和‘长远’两条主线,才能真正让乡村美丽,让百姓脱贫致富。

”刘雁冬书记表示,拜泉县要立下愚公志,用“绣花”的功夫和务求必胜的意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