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家长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的意识的现状调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岁幼儿家长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的意识的现状调查
摘要
性别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引起社会关注,性别角色教育更是影响幼儿一生的性教育话题。

专家认为3—6岁是幼儿性别教育的敏感期,家长在幼儿的性别角色教育中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拟调查3—6岁幼儿家长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的意识的现状情况。

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收集有效问卷84份,统计了来自公立园、私立园3—6岁的幼儿家长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的意识的现状情况。

从家长的性别角色教育观念和性别角色教育行为两个方面针对家长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的意识现状进行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发现: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对性别角色教育意识产生重要影响,多数家长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在性别教育的过程中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幼儿正确的认识两性关系,在性器官的认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该调查范围较小,仅供日后较为家长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性别角色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性别角色教育;意识;现状
A Research of Present condition on parents of young children awareness of
gender role education at the age of 3--6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sex education has draw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public. The education of sex role is a topic that will influence the child;s whole life. Experts think that it is a sensitive period of children;s sex education from 3-6years old, during which pare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his study will interview the parents whose children;s ages are ranged from 3-6years old. With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84 pieces of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which include the state quo of parents’ attitude and awareness toward sex role education in both public kindergarten and private kindergarten. It analyzed the sex role education to children both from parents’ awareness and behavior.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what influe nces the sex education most are 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income. Most of the parents don’t only know how to introduce the sex relations to the children but also have a right understanding of sex organs. Due to the limited survey range, this study is only a reference to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sex education.
Key words: gender role education; Consciousness; The status quo
一、问题提出
随着儿童性侵犯问题被越来越多暴露在大众视野之下,幼儿性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家长,急切的想知道关于幼儿的性教育方面的各种问题。

应该说在一些发达国家尤其瑞典等国的儿童性教育是相对完善的,我们国家在幼儿性教育这方面才刚刚起步。

由于性教育问题的高频出现,近年来关于幼儿性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论文,涉及到性教育的诸多方面,如性别角色教育、性别平等意识、注意力相对集中的点是幼儿的性保护问题,而笔者倾向于意识层面上的性别教育问题。

性别角色是以性别社会为基础划分的社会角色,它标志着一个人的行为标准、行为习惯和行为模式。

它不是单纯生理意义上的性别,而是从心理上和社会文化的多方面所产生的性别差异而造成的性格分化,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个体通过在社会和群体中学习模仿同性别的性格、态度、言行服装、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以符合社会期待的行为特征。

所以性别角色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性别角色的正确认识会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带来很多影响,甚至可能直接影响一个人能否正确的认识自己,自我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富足程度等多方面社会化因素。

其次,基于3—6岁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关注于该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发展特点,以此确定教育的方向和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由于3—6岁幼儿的性别意识较难测试,故笔者选取家长作为研究对象。

在3—6岁这个年龄阶段,家长的行为是对幼儿产生最大影响的人。

家长是否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以及如何进行性别角色教育,对幼儿性别意识的产生和形成意义重大,甚至可能产生决定性作用。

而家长的性别角色教育意识指导着他们的实践,所以笔者选择对家长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的意识进行调查。

本研究旨对家长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的意识的现状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收集数据的分析整理得到家长的一些共性情况,找到家长在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存在的意识层面问题,以期为今后性别角色教育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支持,使得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

进而促进幼儿性别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使我们的幼儿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自信地面对自己的性别,身心健
康的成长。

二、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由于性别角色教育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刚刚开展,很多概念存在较大的分歧,所以综述相关概念为接下来的论文写作明确概念和方向。

首先明确3—6岁幼儿的概念,这个时期的幼儿的性别角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研究家庭教育中的性别角色教育,所以首先明确性别角色概念及相关的刻板印象等性别方面的相关概念并作对比分析。

1. 3-6岁幼儿
本研究中研究对象界定为3—6岁的在园幼儿。

3—6岁为幼儿期,是幼儿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

幼儿参与在园集体教育,扩大了与同伴、与成人、与社会的互动和交流。

在这段关键时期,幼儿的社会性得到快速发展,也是在不断的互动交往中,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的性别角色模式,性别角色观念逐渐定型,进而表现出不一样的性别角色行为,对幼儿未来的人生轨迹和自我概念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因此,3—6岁是培养正确的性别角色的重要阶段。

2. 性别角色
由于性别角色的形成是一个渐进和复杂的过程,所以现今的学术界对性别角色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法之间甚至有些矛盾。

社会学的学者认为“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生活红被模式化定义的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准则和模式,这些行为准则和模式能够体现出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角色差异”;学者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即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所要求与男女两性的行为模式;心理学领域内对性别角色的定义是指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中不同性别的个体被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

所以无论从性别角色的定义内容还是呈现出来的影响来看,它都能够反映出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所具有的特定的社会结构、社会行为水平和心理特征,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

张积家的界定是:性别角色是基于解剖反应出的生理性别,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之下所反映出来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另外国外的性教育方面的专家也给出了一些定义:Spence认为,性别角色特征
是“社会大众都赞同的男性和女性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Gilbert认为“性别角色是某个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下特征之下,对两性的社会地位、在社会中的明确分工和社会对两性的行为习惯模式的期待和定义”。

Schaffer:认为,性别角色是文化对男性或女性行为的适当期待。

综上概念,性别角色不是单纯的生理意义上的性别差异。

而是从社会层面和心理研究层面等多个方面产生的的性别差异,是在人不断融入社会,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个体通过在社会和群体中学习模仿同性别的性格、态度、言行服装、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以符合社会期待的行为特征。

3. 性别角色与性别角色教育
性别教育从内容有性别角色教育、性别差异教育、性别平等教育、性别差异教育、性别平等教育、性别意识教育六种内容。

而性别角色教育是一个涉及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领域的概念。

对性别教育的概念界定如上。

性别角色教育相比于性别教育更加具体,更加关注性别教育的类型: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

双性化教育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点。

4.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也称为性别刻板印象,指社会对男性以及女性在性格、态度、行为方式等多个侧面的期望,这些期望导致了固化的态度和行为模式。

这种印象并不能够精确的测算出来,不一定有事实依据,也不考虑个别差异,它仅仅是在人们头脑中存在并能够使人们认为某类性别角色具有某种指定特点的固定的观念。

某种程度上,性别刻板印象是滞后于时代发展的、但却普遍存在并被人们认可的模式化的性别角色。

在个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性别刻板印象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态度、价值观等诸多方面。

个体通过学习和社会化的不断深化,对自己的性别所应有的性别角色产生了条件性反映,并试图改变周围做出超越了社会定义下的不同行为在社会允许的不同性别的行为模式,对其进行同化,使其更好的社会化。

它标志了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规范,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性别角色的规范,这是性别角色出现社会化的压力来源之一由于大家惧怕自己是否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会选择趋同与相同性别的行为观念和态度。

(二)相关研究
1.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
儿童的性别角色是如何发展的,不同的流派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①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是行为主义学派,然而在行为主义这一学派中也有分歧:Bandura主张间接学习,间接学习包括模仿学习和观察学习;他还认为内心活动的过程是极为重要的,强化和惩罚是能够自动生效的,其效果是通过外界环境的期待的建立而产生的。

Bandura认为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能够使记忆、注意、动机等多种因素得到强化。

Bandura理论的预期是使幼儿能够更加注意与自己想通过性别的人的行为,通过观察并模仿相同性别的同伴的行为模式而使自己的行为被强化。

这些行为模式将会被储存在幼儿的记忆中,幼儿在不断观察和模仿的过程中会不断重复播放这些行为模式,而模仿使其相似就是幼儿进行行为复制能力和行为的动机。

而Michelle认为性别角色的性别差异表现在行为模式中,人们的学习行为和她的行为模式是一致相似的。

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受强化或者是惩罚的影响,Michelle的观点实际上是依托于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学习行为的是通过直接的强化得到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行为是受环境情境制约的,同一儿童在不同情景中会有很不同的行为表现,比如说有的男孩会在家里面穿妈妈的高跟鞋,喜欢想妈妈一样有长长的头发,经常用毛巾绑在自己的头上当头发,但是在幼儿园,男孩子绝对不会这样,因为他发现没有别的男孩会有这样的行为,这就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学习和强化。

行为主义和认知社会的学者将性别角色定义为整体的行为模式的体系,男性和女性的行为都是通过强化和惩罚共同作用形成的,社会环境是对行为造成影响的最主要条件。

②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性别角色产生于对同性父母的认同的过程中,对同性父母的认同程度的不断深化,使得男孩和女孩分别以父亲或母亲为性格、态度、行为等多个方面的学习标准,学习同性父母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使自己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男人或者女人,同时他认为性别角色的正确认识能够帮助幼儿正确认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安全性依恋关系。

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期是性别角色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时期,幼儿的性别意识从幼儿期开始萌
芽,幼儿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关系,所以幼儿期也是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期。

他还认为,社会所认可的性格、态度和行为模式通过时间的沉淀体现在父母的身上,父母的行为模式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所以能够得到父母的赞同的就是正确的行为模式或价值观,父母的认可就是社会的认可,所以父母的认可决定了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方向,成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从精神分析学派分析来看,男女的性别角色存在差异。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霍妮专注于女性的心理特征的研究,她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两个观点:第一,她论述阴茎嫉妒的起源和影响。

最初发现阴茎嫉妒这一现象的人是弗洛伊德,他认为这一发现是十分有价值的,但是将这发现仅仅归因于解剖学的生理差异是不可取的。

因为阴茎嫉妒是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的。

他认为阴茎嫉妒是阴茎与男性文化占主导相联系的文化产物。

在之前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男性占据着社会的主导地位,拥有远高于女性的特权和优势地位,所以说女性的阴茎嫉妒绝不仅仅是生理层面的嫉妒,阴茎嫉妒是对男性的优势社会地位和特权的嫉妒。

另一方面是女性喜欢受虐倾向的分析。

依然是依据弗洛伊德的理论的从女性视角进行深入的分析,她认为女性受虐这一现象中国女性所承担的角色并不是女性喜欢被男西瓜女戴,享受与生理和心理上的快感,而是社会文化的压力下女性接受了受虐这一角色,给女性造成了极强的自卑心理和不可反抗的假象。

③认知发展理论
Kohlberg是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要观点依托于皮亚杰的发现认识理论。

五十多年前,他就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是解释儿童性别角色的产生的理论基础。

他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性别角色的发展与认知理论的发展呈一致性,首先幼儿会对不同性别的人的性格进行了解分析,然后使自己的行为更接近于大众的认可,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在进行社会化的这个过程中不断收到社会经验的影响。

然而他们并不是受社会影响的被动承受者,而是为了的到认可,积极主动的进行自身的社会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他认为,幼儿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1)基本的性别认同阶段(大约在2-3岁),幼儿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但是在这个阶段幼儿是不具有性格恒常性的。

(2)性别的稳定阶段(3-5岁),幼儿认识到一个人的性别不
会随年龄变化;(3)性别的恒常阶段(6-7岁),幼儿在此时认识到性别不会随着时间、情境行为的变化而变化。

幼儿在小的时候会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倾向,但是在6岁以后开始进入性别恒长兴阶段的时候,对于性别角色的认识就根深蒂固于幼儿的思维之中,不会再发生变化了。

④性别图式理论
性别图式理论的提出者是Bern,他将认知发展和社会学习理论结合在一起。

Bern认性别图示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认知模式,通过选择和加工与性别角色有关的信息,以图示为基本单元,对幼儿生活的环境中被定义的性别信息来进行构建,是在不断的观察学习中形成的。

研究者Halverson和Martin的观点是:当幼儿已经确定了自己的性别保持不变后,幼儿就会开时间够自己的性别图示。

他们的头脑中会存在两套图式,一套是普遍的男女性别信息,来判断自己是否符合这些普通信息中对自己性别的定义。

另一套图式则是关于自己性别的详细信息。

在幼儿形成自己的性别图式后,他们就会对与自己性别图式相符的信息进行组织编码,并进行强化记忆,同时也会遗忘信息中与图式不相符的部分或者直接将这些信息转化成与性别图式一致的信息。

性别图示理论既强调了社会因素对儿童性别定性化的作用,也兼顾到了幼儿自身建构性别图式的能动作用,是诠释幼儿性别角色的里程碑式的新型理论。

2.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比如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儿童性别心理差异不仅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周围环境的影响。

首先在家庭层面,父母的态度和行为会严重影响幼儿的性别观念,父母的不断强化使得幼儿形成与札相同的性别刻板印象。

举例说明,王帅,这个名字大家一看就觉得是男孩的名字,家长就算希望自己的女孩将来能够成为将帅之才也是不会给她起这个名字的。

名字往往寄托了父母的期望,比如赵文静,看名字就知道父母是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文文静静;张鹏飞的父母一定是希望自己的男孩在未来鲲鹏展翅,有所成就。

这些小的方面就足以说明家长对幼儿的性别角色影响是从小到大,从细节到整体的。

欧阳晓明认为,独生子女的政策的发展使得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没有了异性兄妹的比较,使得性别歧视逐渐减弱,这样对促进男女平等的意识的深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使得男女在性格、品质、态度、行为等多个方面的社会价值的
平等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两性的和谐发展。

在幼儿园中,老师带领幼儿进行的体育活动、对玩具的分配。

区角活动的选择和安排都会对幼儿的性别角色的认同造成严重的影响。

幼儿园里,老师一般会安排女孩去表演区进行活动,男孩则去科学区,建构区等。

在户外活动中,女孩子一班玩毽子、滑梯。

而男孩子经常骑车、跳远。

社会大众传媒也会对幼儿的性别角色产生很大的影响。

儿童通过给他们读的书、讲的故事很早就开始对男女有了定义,女孩子要当护士,男孩子要当医生;男孩子要当警察,女孩子要当老师。

为日后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和深化提供了基础。

卜卫指出,包括电影、书刊、电视、广播等在内的大众传媒是传播性别角色观念的有效渠道。

幼儿从媒体中看到或听到男性的刚强、稳健和女性的多情、温顺,这必然会影响到儿童对性别角色的学习。

陈剑梅、李方强、郑寒芳均提出,教材作为幼儿经常接触的正式读物,会对幼儿的性别发展起到导向的作用。

台湾的一些学者专门对教材进行过一些研究,教材中国出现的明显的性别角色的偏差都会给幼儿带来不健康的性别观念。

华桦提出,计算机网络的大面积普及传播使得幼儿的性别角色的发展发生了一些与此前不同的变化。

网络媒体的传播使得幼儿接触到了更多的中立取向的性别价值观,比如有一些电影是专门将同性恋的,有的歌曲是歌唱男女之间的纯友谊的,这种更多面立体的性别观念对幼儿突破性别刻板印象起到很大的帮助;而且网络媒体中的一些游戏可以让幼儿能够选择自己的虚拟性别,感受虚拟性别所带来的不同的体验,使其能够更加平衡的去选择性别角色的多样性,也能够更好的把握自己的行为和性别观念。

但同时,由于网络世界中缺少现实世界的规范的压力,在丰富性别角色的同时也会造成一些行为的偏差。

以上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笔者发现对于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影响因素有:家庭、幼儿园、书籍教材、社会环境、大众传媒等。

3. 家长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的一些现状
国内的教育专家阮芳赋曾经谈到过:“3—6岁幼儿期,是对孩子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的关键时期,在周围环境影响下,孩子开始用自己的视角去理解这个世界,进而形成了自己对性别的态度和观念,其中包括性别态度、性别观念和衡量性道德的标准等观念”。

与此同时,国外的教育协会专家马丽·考尔德伦博士也
强调:“性别角色教育是存在关键期的,从小就应该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直到青春期,这个时候的性别角色教育都是相当重要的。

在这个阶段接受的性别教育将会影响其今后整个人生对于“性”的认识和理解。

所以性别教育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社会普遍认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于幼儿的一生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性别角色的教育的过程中也同样如此,家庭对幼儿早期的性健康的发展十分重大的。

另外尹恒的调查研究也显示:一半以上的幼儿家长对孩子进行过性教育,同时多数家长认为性别角色教育十分重要,但是性别角色教育的普及程度仍然不够,家长的性别角色教育观念存在一些问题,与此同时,家长的性别角色教育的观念和行动之间难以同步。

通过调查还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家长对幼儿进行持久的性教育,可以说中国的家长在性别角色教育上还是存在重视程度不够,行动率低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性教育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北京上海等城市家长对于幼儿进行性教育的比例相对较高,但是也存在理念不正确,教育方法不当等情况。

农村家长基本没有性别教育的意识。

而家长科学、文明、正确健康的性观念对幼儿性观念的形成有这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我国的性别教育还需要继续努力。

综上所述,从性别教育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代社会学界、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对3—6岁幼儿的性别角色教育是十分关注的。

可见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要性,由于我国较为特殊的国情,笔者认为从家庭开展性别角色教育是开展性别角色教育最为恰当的途径之一,希望家长能够意识到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要性,笔者也希望通过此次研究,感知不同的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的过程存在哪些问题,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针对这些情况给予家长意见和策略,促进幼儿能够获得更好的性别角色教育,为家庭进行良好的性别角色教育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家长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的意识的现状情况,通过对收集数据的分析整理得到家长的一些共性情况,探究家长在进行性别角色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