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中学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桐城中学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5.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看法、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
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留意。

杰弗里•戈若在 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探讨》中就曾探讨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劝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探讨》。

②《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 60年头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

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
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冲突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

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动身,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③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
征。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特别缓慢,阅历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阅历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

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

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解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解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

④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
学发展斗争失败等缘由。

由于从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供应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

在并喻文化中,年长一代不能接着引导青年前行,导致代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冲突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

⑤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米德创设了她的后喻文化,或曰青年亚文化理论。

她指出,由于二战以来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起先将自己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生活于一个完全生疏的新时代中。

这一情形和当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们的经验颇有相像之处。

所不同的只是,假如说那些新大陆的开拓者经验的是空
间迁徙的话,那么人们今日经验的则是时间迁徙;假如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只占人间人口的一小部分,那么,今日经验时间迁徙的则是整整一代人。

在时代剧变面前,由老一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生怕失新的冲突所酿就的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

而要解决代际之间的冲突与冲突,日益落伍的年长一代就必需向代表将来的年轻一代学习。

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今日的年轻一代经验这样根本的变更,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他们这样“了解、经验和汲取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这就使得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

⑥米德所论述的这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起先在我国出现。

我们将
这种和“嗷嗷林鸟,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特别相像的文化现象称为“文化反哺”,并且认为这种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汲取的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

(选自周晓虹主编的《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有改动)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代沟现象在米德看来主要导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差异。

B.代沟现象很少存在于发展特别缓慢,解除了变革的可能的老年文化当中。

C.代沟现象在开拓新大陆的移民时代已经出现了,在二战后成为文化人类学家关注的问题。

D.在后喻时代中,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使得代沟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第①段从详细说明代沟概念的内涵入于,介绍自杰弗里到米德关于代沟问题探讨的历史沿革,重点确定米德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劝服力的阐释。

B.第②段意在推介米德《文化与承诺》中关于代沟理论的内容,首先说明米德探讨代沟问题的社会背景,然后介绍了米德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石。

C.第③④⑤段论述与第②段论述内容是总分关系,第⑥段承接上文第⑤段论述,进一步指出与生物现象特别相像的“文化反哺”现象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D.第⑤段采纳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与后喻文化作比较,论证了代沟在后喻文化时代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的缘由。

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作者认为,代沟问题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及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无关。

B.在前喻文化时代里,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有确定的权威,归根结底是由于社会发展特别缓慢,使得阅历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C.在并喻文化时代里,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上只有局部冲突冲突;在后喻文化时代里,生怕失新和不敢舍旧的新老两代的对立冲突具有全球性。

D.这几年在我国,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文化汲取的现象起先具有普遍性。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几乎全部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将深刻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我国已有物权法、合同法等众多民事法律,为什么还要编纂民法典?人大代表孙宪忠说,“民法的详细规范和制度数量浩大,但不能毫无章法地堆放在一起。

”孙宪忠认为,民法典以“典”命名,就意味着要把浩大的民法规范和制度依据确定的逻辑整合为一体,以此来消退其中的漏洞、冲突和重复,为社会供应统一和谐的法律遵循。

(摘编自《民事权利爱护即将进入法典时代》,《人民日报》2024年5月23日)材料二:
民法典草案提请审议,是本次全国“两会”最受瞩目的事情之一。

法国谚语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睛里,每一个个人都是完全的国家 --道尽了一部民法典应有的旨趣与精神。

这部法典被誉为“半部宪法”,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的问世,对法治社会建设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如此庞杂的法典,立法也是多少年磨一剑。

我国曾多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并在实际中实行了先制定民事单行法的方式。

2014年提出编纂民法典的任务。

2024年,总则颁行,随后又分别编纂成六个分编,最终整合为民法典草案。

作为权利法,民法典最基本的功能是确认和爱护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作为社会的基本法,民法典对经济社会生活影响广泛。

从目前公布的一些法条来看,民法典亮点不少。

比如,打破世界惯例,人格权独立成鳊,落实“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扰”的宪法要求,重点规定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爱护等。

这一创新既弥补了传统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的缺陷,又呈现了中国民法典对世界民事立法的重要贡献。

侵权责任编规定“自甘风险”,自愿参与具有确定风险的文体活动自担风险;“自助免责”,追小偷,小偷发心脏病死了或摔伤了,再也不用担忧赔医药费、丧葬费了;未对动物实行平安措施或禁止饲养的烈性犬等危急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应担责。

这些规定回应“痛点”,体现进步,符合民情秩序,符合一般人朴实的法感情,彰显个人权利与时代精神。

(摘编自《民法典,你的法典》,《南方周末》2024年5月21日)材料三:
中国依旧走在改革开放的路上。

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集合据有 1260条内容,涉及民众生活的诸多领域,可比肩德国的民法典。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法律的发展令人印象深刻。

这部民法典不仅汲取了法律探讨的成果,还融合了很多实践阅历,并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 42万中国人的100多万条建议和看法。

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实际,法典的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爱护个人信息和互联网虚拟财产的相关段落中,还体现在禁止高利贷和爱护环境的条款里。

备受习近平主席重视的“绿色原则”也首次被写进了民事法律。

与其他领域一样,中国在民事立法中运用了一个事实上很简洁的胜利秘诀,那就是:精确的视察力、常识、不同领域的不同声音、科学的专业学问以及人民群众的实践阅历和建议。

有了民法典,中国也将与其他国家更加兼容,对外国投资者也更有吸引力。

中国要实现最大限度的兼容,还要以敏捷开放的看法面对将来的发展。

所以,这部《民法典》不是终结。

它将保持与时俱进,为今后的改革和发展留下空间。

当一些人在这个充溢挑战的时代里逆潮流而动的时候,中国依旧在开放向前。

这部突破性的民法典说明,中国是值得信任的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其兼容性与日俱增。

(摘编自尼尔斯•贝尔格曼《民法典与改革--中国的兼容性与日俱增》,《中心广电总台国际在线》2024年5月26日)
下列对材料中民法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______
A.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是中国民法典创新性的体现,这一做法打破了传统大陆法系惯例,敬重个人权利,落实宪法要求,是中国对世界立法事业的重要贡献。

B.“自甘风险”“自助免责”等规定,回应了当前中国社会法制实践中的“痛点”,彰显社会进步与时代精神,体现了民法典显明的时代性和中国特色。

C.人民性是民法典的核心,民法典在制定过程中广泛参考了人民群众的建议和看法,贴近生活、合平民情,体现了坚决捍卫人民利益的立法精神。

D.中国民法典是一部具有兼容性的法典,是法律专业成果与人民意愿的集中体现,并以敏捷开放的看法与其他国家民法典兼容,助推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______
A.原有的民事法律诸如物权法、合同法等,存在着数量浩大、内容杂乱的问题,为消退法条中的漏洞、冲突和重复,编纂民法典势在必行。

B.从制定民事单行法入手,既而制定总则,然后从分编到整合,最终形成法典,民法典审慎而漫长的立法过程,体现了立法者对人民负责的看法。

C.敬重事实与常识、敬重科学和专业,敬重人民群众的呼声,是民法典能够顺当立法的关键因素,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法宝。

D.民法典的颁布,表明在充溢挑战的当下,中国依旧坚决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随着进一步改革开放,《民法典》也将不断修订完善。

“典”是指具有垂范价值的重要文献、制度、准则。

民法典为什么称为“典”?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执着者
张丽①时隔十年,我再次因为残疾老师王新来到笔架村。

当年,我那篇《十年坚守,不让一个孩子辍学》的新闻发表后,静默无闻的王新变成了省道德模范,我也因此被领导赏识进了城。

②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

那时我二十出头,才在乡政府当
通讯干事不久,幻想着妙笔生花,一鸣惊人。

大清早在笔架村书记的带领下,翻越八座大山,走过几十道山岭,才在傍晚时分抵达。

③夕阳的余晖把群山抹上了一层金色,散落的泥巴土屋零零星星从密林里冒出来,蓦然
一看,像是插在山腰上的几只狼毫。

学校在一处开阔地上,有四间土砖墙教室。

书记介绍,笔架村方圆十多里,山高石头多,难得有块地势平坦的地。

这房子是李先念带领的新四军第五师建的,做过后方医院。

王新师范学校毕业后来支教,当上了几十个娃娃的孩子王,他的腿就是在冰天雪地里为救学生被野猪追逐咬伤的。

④孩子王正在上课,他一只手拄拐,一只手执粉笔,背影在低矮的课桌前单薄得像悬挂
的毛笔。

我问他,别的老师来了又走,你怎么能在山里扎根呢?他回答,因为这里贫困,交通闭塞,文化落后,我不能眼看孩子们当睁眼瞎,一辈子困在山里……
⑤自那以后,我特别关注王新。

听说他娶了一个山里妹子,媳妇每天帮他接送学生,还
为留校的学生洗衣做饭烧水;他一个人教 5个年级,难得片刻休息;他教过的学生陆接连续有20多个考上了高校;笔架村也被列入省市扶贫重点村,建了新学校,修了马
路。

教化局、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暖和。

⑥新修的马路沿山势回旋,左边是山,右边是悬崖绝壁,我的车时常与私家车、公共汽车相遇。

陪伴我的乡干部说,这路修到村口和学校了,到乡里县里的班车一天十多趟。

我把车停在校内里,种种疑虑涌上心头。

王新出现在眼前,已是两鬓花白。

他并不带我们参观新的校舍,而是请我们去活动室坐坐。

⑦活动室很干净,有办公桌也有棋牌桌。

他边给我们泡茶边说:“我知道你们的来意,咱们是老熟人,我干脆交底 --这学校出名无实,没有学生。

”茶雾袅袅飘散,暮色四合,远山如黛,这样的坦白开场让我无言以对。

王新像是自言自语:“城里教学好,娃娃们都跟爸妈在城里读书,有福啊!”我更加困惑,问道:“没有学生?你还保留学校,接受扶贫资金,岂不是……”他摇头叹气,“我并不想欺瞒。

娃娃们走了,学校空了,我拿退休金落得悠闲自由。

可有人要把学校拆了建祠堂,我哪能情愿?你还记得那篇《为了最终的坚守》吧?”我当然记得,写的是王新为了两个山里娃不辍学,仍旧窝在笔架村教书。

文章煽情,连教化局长都感动了,特批过一笔教化经费。

“那也是我造假!你看,村里路路通,年轻人一个个像燕子往城里飞,赚了钱在城镇买房安家,老屋空了巢,哪还有学生在这里读书?”他顿了下接着说,“那俩学生是我的孙子,我强留他们读书,并让人去宣扬,才保住了学校。


⑧“你可真行!”我由衷地插了一句。

王新苦笑道:“难哪!孙子去年上初中走了,我想学校空着不是个事,就和书记商议,让村里的孤寡老人住进来,可吃住得有钱。

要是把学校废了,我也失去宣扬利用价值,资金从哪儿来?”我接茬说:“把空置的学校变养老院,挪用教化资金养老,难怪有人举报你弄虚作假!”我把举报信递过去。

王新看完,脸涨得通红,急急地说:“这个举报人就是想拆学校建祠堂的,不能让他得逞,学校确定得保住!”我瞅着王新 --这个把青春和热血献给大山,到处为山民着想的执着者,暗暗为他担忧,就问:“你就不怕处分?”“咋不怕?担忧得很哪,可这事不做不行!好在山高皇帝远,又有书记支持,总能化险为夷。

这一年扶贫干部来得多,大多到乡里搞个捐赠仪式就收场。

难得有进村的,书记带着转悠,搞点野味忽悠走。

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哪像你恁细致……”
⑨王新的话让我无语。

他看我的脸色沉重,更加焦急地恳求:“刘记者,咱村能得到上级扶持是享你的福。

这次,你可不能太执着。

笔架村以前穷,男人娶不上媳妇,现如今仅老光棍就有 14个。

有的从来没出过山,苦了一辈子,老了没个亲人,咱不能不管吧?你要笔下留情啊,不能让学校没了!”
⑩窗外群山莽莽,雾霭沉沉,我心潮起伏。

脑子里翻滚出一个又一个新闻标题:《大山里的老年学校》《笔架村最终的乡村老师》《空校,不空心》《执着者》……
(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我”“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这其中截然相反的心境分别是“兴奋、激烈”和“沉重、疑虑”。

B.“教化局、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暖和。

”这既昭示了社会的大爱精神,也说明白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

C.那篇《为了最终的坚守》的相关内容,是王新为了保住学校造的假,他不想将学校改建成祠堂,而是让村里的孤寡老人有个安居之所。

D.“扶贫干部难得有进村的”“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这反映了当时扶贫干部及记者的浮夸的工作作风,揭示了某些社会问题。

小说中的“王新”主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述。

“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9.0分)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叶向高,字进卿,福清人。

举万历十一年进士,授庶吉士,进编修。

二十六年召为左庶子,寻擢南京礼部右侍郎。

三十五年五月,擢向高礼部尚书兼东阁高校士,十一月八朝。

明年,首辅
..赓卒,次辅廷机以人言久杜门,向高遂独相。

当是时,帝在位日久,倦勤,朝事多废弛。

向高用宿望居相位,忧国奉公,每事执争效忠荩。

自独相,即请增阁臣,帝不听。

及吏部尚书孙丕扬以荐贤不用求去,向高特疏请留:亦不报,遂引疾。

屡谕,乃出视事。

四十年春,向高以历代帝王享国四十年以上者,自三代迄今止十君,劝帝力行新政。

复以用人行政请,不报。

向高志不行,无月不求去,帝辄优旨勉留。

向高复言:“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行尽空台谏必不行尽废诸方巡按必不行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闻怨声愤盈。

帷幄不得关其忠,六曹不得举其职,举天下无一可信之人,而自以
为神明之妙用,臣恐自古圣帝明王无此法也。

”熹宗初政,帝本冲年
..,不能辨忠佞,魏
忠贤、客氏渐窃威福。

刑部尚书王纪削籍
..,礼部尚书孙慎行、都御史邹元标先后被攻致仕去。

向高争不得,因请与元标同罢,帝不听。

忠贤益恨向高,而其时朝士与忠贤抗者率倚向高。

忠贤时毛举细故,责向高以困之。

向高以时事不行为,乞归二十余蔬。

乃命加太傅,遣行人护归,所给赐视彝典有加。

寻听辞太傅,有司月给米五石,舆夫八。

向高既罢去,韩嬷、朱国祯相继为首辅,未久皆罢。

居政府者皆小人,清流
..无所依倚。

熹宗崩,向高亦以是月卒,年六十有九。

(选自《明史•叶向高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行尽空/台谏必不行尽废/诸方巡按必不行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
B.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行尽/空台谏必不行尽废/诸方巡按必不行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
C.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行尽空/台谏必不行尽废/诸方巡按必不行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
D.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行/尽空台谏必不行/尽废诸方巡按必不行/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辅,明代内阁高校士中位居第一者的尊称,与内阁“次辅”、“群辅”相对而言。

B.冲年,意为幼年孩童,古人常以发型来区分年龄,如总角、垂髫、束发均指幼年。

C.削籍,旧时指削除名籍被革职,古人常用移病、乞骸骨等来表达自请退职。

D.清流,与“浊流”相对,常喻指德行高洁负出名望的士大夫,古人也称“白马清流”。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______
A.叶向高忧国奉公,独撑朝政。

皇帝长期懒于上朝,国事荒废,官职出缺不补;叶向高德高望重,独居相位,主持政事竭忠尽力。

B.叶向高执着尽忠,敢于直谏。

他规劝皇帝推行新政,直言皇帝不信任百官、剐愎自用的做法,并不是圣明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

C.叶向高力抗奸臣,维护忠良。

奸人窃取国家大权,朝中重臣遭到攻击、排挤之时,叶向高极力抗争,成为与魏忠贤对抗的朝臣首领。

D.叶向高志在救时,毫不恋栈。

他多次因皇帝不听谏言主动请辞,皇帝以加封太傅、赏赐超过常法的荣宠挽留,他却辞去了太傅职衔。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向高特疏请留,亦不报,遂引痰。

屡谕,乃出视事。

②忠贤时毛举细故,责向高以困之。

向高以时事不行为,乞归二十余疏。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浪淘沙•秋夜感怀
宋•刘辰翁
无叶著秋声,凉鬓堪惊。

满城明月半窗横。

惟有老人心似醉,未晓偏醒。

起舞故无成。

此恨难平。

正襟危坐二三更。

除却故人曹孟德,更与谁争。

[注]刘辰翁:南宋末年闻名爱国词人,宋亡后,矢志不仕。

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无叶著秋声”两句写深秋季节,树叶己落光,虽无秋声,但鬓角的凉意让人难耐。

B.“惟有老人心似醉”一句写出作者放下了俗世忧愁,借酒沉醉,希望不用醒来。

C.“未晓偏醒”中的“偏”字强调天未亮不想醒却醒了,写出词人内心的不情愿与无可奈何。

D.“此恨难平”中的“恨”字具有深意,对于词人来讲,国破家亡之痛令他难以释怀。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了“曹孟德”,这首词的下片亦写到了“曹孟德”,两处都借“曹孟德”表情达意,请分析两处所抒情感有什么不同?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6.默写。

在《诗经•氓》中,“ ______ , ______ ”两句运用对比和比兴,反衬氓的变心是无穷无尽、不行捉摸的。

《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的社会中郁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 ______ ,
______ ”。

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 , ______ !”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对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登高》诗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的超群技艺:“______ ,______ ”。

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确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确定比学生贤能”的缘由是:“ ______ , ______ ”。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