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生物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出小题,判断之类的)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
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
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3.生物因素(小题、填空):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
遗传因素
4.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加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加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加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如何应用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转运关系指导处方设计?
不好
溶解度筛选合适的盐
慢筛选不同的晶型
溶出速率改善化合物结构
好快微粉化包含物固体分散物
不好无影响
透过性P-糖蛋白底物增加脂溶性
好相互作用
不稳定改善化合物结构
胃中稳定性以处方保护药物
稳定
代谢稳定性不稳定
肠代谢研究代谢药物
代谢稳定
生物利用度好以自己的理解把图用文字方式描述出来
6.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1、生物膜的结构:三个模型
细胞膜经典模型(lipid bilayer),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晶格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
②、少量糖类
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①膜的流动性膜②结构的不对称性③膜结构的半透性
2、膜转运途径:
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
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加入体循环的过程。
3、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被动转运: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被动转运
膜孔扩散(memberane pore transport) 5.药物的转运机制:
①.单纯扩散: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脂质层的溶解愈大,就愈容易扩散。
特点(2)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属于单纯扩散。
(3)符合一级速率过程
单纯扩散速度公式:R=PA(c-c0)/h
R为扩散速度;P为扩散常数;A为生物膜面积;(c-c0)为浓度梯度;h为生物膜厚度。
若(c-c0) ≈c,假设(PA/h)=K,上式简化为R=PAc/h=Kc
单纯扩散速度属于一级速度方程。
②、膜孔扩散(1)定义:膜孔扩散又称滤过,凡分子量小于100,直径小于0.4nm的水溶性或极性药物,可通过细胞膜的亲水膜孔扩散。
(2)特点:1)膜孔扩散的药物:水、乙醇、尿素等。
2)借助膜两侧的渗透压差、浓度差和电位差而扩散。
③、被动转运的特点:
(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二)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①.定义: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
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
②.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1) 定义:
促进扩散又称易化扩散,是指某些非脂溶性药物也可以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且不消耗能量。
(2) 特点:
1) 促进扩散的药物:氨基酸、D-葡萄糖、D-木糖、季铵盐类药物。
(1).定义:主动转运是指借助载体或酶促进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又称逆流转运。
(2).主动转运的药物:K+、Na+、I-、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以及一些有机弱酸、弱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
(3)部位:药物的主动转运主要在神经元、肾小管及肝细胞中进行。
(4).主动转运的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③需要载体参与④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⑤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⑥受代谢抑制剂影响⑦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三)、膜动转运(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
膜动转运:是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分类
胞饮(pinocytosis) :溶解物、液体
膜动转运
吞噬(phagocytosis):大分子、颗粒状物
膜动转运的药物:
(1)入胞:蛋白质、多肽、脂溶性维生素、甘油三酯和重金属等,对一般药物吸收的意义不大。
(2)出胞: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
膜转运特点:(1)不需要载体;(2)需要能量;(3)有部位特异性
4、pH-分配假说
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
弱酸性药物:p K a-pH=lg(Cu/Ci)
弱碱性药物:p K a-pH=lg(Ci/Cu)
式中Cu,Ci分别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
胃肠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解离常数pKa与消化道pH的函数
⏹当酸性药物的pka值大于消化道体液pH值时(通常是酸性药物在胃中),则未解离型药物浓度Cu占有
较大比例。
⏹当碱性药物pka值大于体液pH值时(通常是弱碱性药物在小肠中),则解离型药物浓度Ci所占比例较高
5.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
①、小肠是吸收药物的主要部位,也是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殊部位。
小肠中各种吸收机制均存在。
②、一些弱酸性药物能在胃内吸收,尤其当给予溶液剂型时。
胃中吸收机制主要是被动扩散。
③、大部分运行至结肠的药物往往是缓释剂型、肠溶制剂或者高部位肠道中溶解不完全的残留部分。
直肠近肛门端是直肠给药剂型如栓剂和其它直肠给药剂型的良好吸收部位。
大肠中药物的吸收也以被动扩散为主,兼有胞饮作用。
胃
十二指肠
胃肠道的构造小肠空肠
回肠
盲肠
大肠结肠
直肠
6、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
(1)消化系统因素:酸性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胃肠液成分的影响、食物的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
小肠的PH适合弱碱性药物吸收,分子型药物比离子型易于吸收
①胃排空和胃空速率:一般药物,胃空速率增加,吸收增加;少数如VB2在十二指肠主动吸收的药物,胃空速率增大,吸收反而减少(饱和)
②肠内运行:有些如阿托品,丙胺太林,减慢胃肠运行速率而加强另一些药物的吸收。
有些如甲氧氯普安加快胃肠运行速率而减少直流时间而减少吸收。
③食物影响:a.吸收肠道水分,使药物制剂崩解溶出变慢,减缓吸收。
b..脂肪类食物可以促进胆汁的分泌,胆汁中胆酸有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可以促进药物的溶解(灰黄霉素)
④胃肠道代谢作用:消化道的酶和菌群可使药物分解,可以视为一种首过效应
(2)循环系统因素:
①胃肠血流速度:药物透膜速率和血流速率中的较小者是吸收的限速过程。
②肝首过效应: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的作用下发生生物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药量减少的现象。
③肠肝循环: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返回肝脏的现象。
肠肝循环在药动学上表现为在药时曲线上出现双峰现象,而在药效学上表现为药物的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④胃肠淋巴系统:淋巴液的流速仅为血液的1/1000-1/500。
但它是大分子药物的吸收的重要途径。
经淋巴系统吸收的药物不经过肝脏,不受肝首过效应的影响。
(3)疾病因素:
①胃肠道疾病:胃部PH异常,腹泻,胃肠手术改变胃空速率
②其它疾病:肝脏疾病(门脉高压—安替比林吸收减缓)(肝硬化—绕过肝门静脉生物利用度增加)甲状腺疾病(不足会减慢肠转运速率而增加VB2的吸收)
(4)药物转运糖蛋白
7、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①解离度:消化道上皮细胞膜是吸收的屏障,脂溶性药物易吸收,离子型不易吸收。
②脂溶性:脂溶性应适中,脂溶性太强的药物可因无法释入水溶性的体液而使药物吸收下降。
分子量小的药物易穿透生物膜。
③溶出度:是指药物在一定溶解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溶解药物的量。
Noyes-Whitney方程:dC/dt=DS(Cs-C)/h
D为药物的扩散系数,S为药物颗粒的表面积,Cs为药物在该介质中的溶解度,
C为药物t时间的浓度,h为扩散层厚度
特定条件下,该公式可以简化为dC/dt=kSCs 由此可见药物的溶出度与S和Cs成正比。
影响药物溶出的因素:a.药物的溶解度(弱酸性药物的溶出速率随着Ph的增加而增加)(弱碱性药物的溶出速率随着Ph的增加而减少)
b.粒子直径:粒子的表面积随着直径的减少而增加。
临界粒径(CPS)是指不影响药物吸收的最大粒径。
c.多晶型:溶出速率—无定型>亚稳型>稳定型
d.溶剂化物:溶出速率—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剂化物
④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药物在胃肠道可能因为不耐酸,酶而降解失活。
可制成衍生物或前体药物避免失活
8、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1)剂型与药物吸收:口服剂型的生物利用度—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胶囊>片剂>包衣剂
溶液剂:增加粘度,通常减慢吸收。
对于主动转运吸收的药物,增加粘度可以增加滞留时间而增加吸收。
高分子物质可以增加溶液的粘度,但是也可能形成络合物而改变吸收度。
乳剂:如果乳剂的粘度不是吸收的限制因素,则乳剂吸收较混悬剂快,如果乳剂中的油相能被吸收则吸收进一步加快。
乳剂的油脂可以促进胆汁的分泌而促进药物向淋巴转运而有利于吸收。
混悬剂:混悬剂中的颗粒是难溶于水的,其粒度大小是吸收的关键因素。
散剂:比表面积大易分散,无崩解和分散过程,易吸潮。
胶囊:崩解快,囊壳破裂后分散迅速,囊壳对溶出有一个10-20分钟的滞后,但是对大多数药物并不重要。
片剂:一般,对于难溶性药物而言k1<k2<k3
2)制剂与药物吸收:①粘合剂:增加颗粒之间的粘性,便于制粒。
②稀释剂:对主要起到吸附和分散作用。
③崩解剂:消除因粘合剂或由于加压而形成的结合力使片剂崩解④润滑剂:大多为疏水性或水不溶性物质,减缓药物的崩解和溶出⑤增稠剂:改变溶液的粘度而影响吸收⑥表面活性剂:增加药物粒子表面的湿润性,提高有效表面积从而改善吸收
3)制备工艺
9、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根据药物体外溶解性和倡导渗透性大的高低,对药物进行分类的一种科学方法。
分类系统有关的参数:
(1)吸收数(An)吸收数是反应药物在胃肠道渗透性高低的函数,与有效渗透率、肠道半径、滞留时间有关。
An=1.15时,药物口服最大吸收分数约为90% An<1.15提示渗透性不高
(2)剂量数(Do)是药物溶解性能的函数,表示药物的当前浓度与该条件下饱和溶解度的比值。
Do≤1显示药物溶解度高
(3)溶出数(Dn)反应药物从制剂中释放速度函数。
与药物的扩散系数,药物半径,溶解度,密度,滞留时
间,溶出时间有关
8.基于BCS的制剂设计基本策略,如何提高各类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1)Ⅰ型药物(高溶解,高渗透):限速过程—胃排空,重点:辅料不显著影响药物吸收的物质,通常无生物利用度问题。
一般的片剂或者胶囊剂即可。
药物的吸收通常很好,改善溶解度对药物吸收影响不大。
(2)Ⅱ型药物(低溶解,高渗透):限速过程—药物的崩解和溶出。
重点:改善崩解溶出,如果药物的体内与体外溶出基本相似,且给药剂量较小时,可通过增加溶解度来改善药物的吸收;若给药剂量很大,存在体液量不足而溶出较慢的问题,仅可通过减少药物的粒径的手段来达到促进吸收的目的。
方法:制成可溶性盐类;选择合适的晶型和溶媒化物;加入表面活性剂;用亲水性材料制成包合物;增加药物的比表面积(固体分散技术,自微乳化技术,纳米技术)增加药物在胃肠道内的滞留时间;一直外排转运及药物的肠壁代谢。
(3)Ⅲ型药物(高溶解,低渗透):限速过程—跨膜转运。
重点:可通过改善药物的脂溶性来增加药物的吸收,可能存在主动转运和特殊转运过程。
方法:加入透膜吸收促进剂;制成前体药物;制成微粒给药系统;增加药物的滞留时间
(4)Ⅳ型药物(低溶解,低渗透)综合因素,药物的水溶性或脂溶性都是影响药物的透膜吸收的主要因素,药物溶解度或油/水分配系数的变化可改变药物的吸收特性,主动转运和P-gp药泵机制可能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10、简述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
答:1、增加药物的溶解度:(1)制成盐类,弱酸性药物制成碱金属盐;弱碱性药物制成强酸盐(2)制成无定型药物(3)加入表面活性剂
OCDDS的主要类型:pH敏感型、时控型、酶解型、压力控制型
2、增加药物的表面积
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1、各种注射给药途径的特点?
答:①. 静脉注射:注射容量一般小于50mL;药物直接进入血循环,注射结束时血药浓度最高;不存在吸收过程,生物利用度100%;存在“肺首过效应”。
②、肌内注射:注射容量2—5mL;有吸收过程,药物以扩散及滤过两种方式转运,存在“肺首过效应”。
③、皮下与皮内注射:吸收速度:大腿皮下﹥上臂﹥腹部。
皮内注射一般作皮肤诊断与过敏试验。
④其他部位注射:动脉内注射、腹腔内注射、鞘内注射
2、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答:(一)生理因素(血流状态):吸收速度: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二)药物理化性质(分子量)
(三)剂型因素(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W/O型乳剂>油混悬液)
3、例举可以避免肝首过效应的主要途径
答:①、静脉、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直接进入体循环,因此不存在首过效应;肌肉注射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不经门肝系统,因此亦不存在首过效应。
②、口腔黏膜吸收:口腔粘膜下有大量的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动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可绕过肝脏的首过效应。
一般可制成口腔粘膜贴片。
③、经皮吸收:药物应用到皮肤上后,首先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通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的界面,再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到达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避开门肝系统。
④、经鼻给药:鼻粘膜内血管丰富,鼻粘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
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无首过效应。
⑤、经肺吸收:肺泡表面积大、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因此肺部给药吸收迅速,而且吸收后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首过效应的影响。
⑥、直肠给药:栓剂距肛门2cm处,可使大部分药物避开肝首过作用,给药生物利用度远高于4cm给药。
当栓剂距肛门6cm处给药时,大部分药物经直肠上静脉进入门静脉-肝脏系统。
第四章药物的分布
1、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影响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而药物与组
织器官的亲和力主要和药物的结构、解离度、脂溶性以及蛋白质结合率有关。
通常血流丰富的组织蛇舞药物的速度快。
2、表观分布容积的意义
答:①Vd值它代表药物透膜转运和分布到体内各部位的特性。
是由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的常数。
②Vd=D/C反映药物剂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利用此公式,若测得血药浓度,乘以其表观分布容积,即可求得药物在体内的总量。
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3、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和组织蛋白结合对表观分布容积和药物消除有何影响?
答:当药物主要与血浆蛋白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小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而当药物主要与血管外的组织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大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
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通常体内消除较慢。
4、讨论药物蛋白结合率的临床意义
答: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若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药物作用将受到显著影响。
由于药理作用主要和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有关,因此血中游离药物浓度的变化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
5、为什么弱碱药物比弱酸性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
答:在血浆pH7.4时,弱酸性药物主要以解离性存在,而弱碱性药物主要以非解离型存在。
一般来说,弱碱性药物容易向脑脊液转运。
如水杨酸和奎宁在血浆pH7.4时,非离子型分别为0.004%-0.01%和9.09%,向脑脊液透过系数分别为0.0026-0.006 min-1和0.078min-1
6、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方法
答:①、颈动脉灌注高渗甘露醇溶液,使血脑屏障暂时打开,增加药物入脑
②、对药物结构进行改造,引入亲脂性基团,制成前药,增加化合物脂溶性
③、使用聚氰基丙烯酸酯、聚乳酸、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等高分子材料,将药物装载制成纳米粒,可提高药物的脑内分布
④、利用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存在的特异性载体
⑤、通过鼻腔途径给药,可以使药物绕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脑组织
7、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答:(1)细胞与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内吞作用;吸附作用;融合作用;膜间作用等
(2)微粒本身的理化性质,包括粒径、电荷、表面性质的影响
(3)微粒的生物降解
(4)机体的病理生理状况
8.药物的分布(distribution)药物从吸收部位进入血液后,在血液和组织间的转运过程。
9.蓄积:当长期连续用药时,在机体的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趋势的现象。
10表观分布容积(V):表示全血或者血浆中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的比例关系。
V= D/C
D=体内药量,C=血药浓度。
具有较大V的药物排泄慢。
药效长、毒性大。
11.血浆蛋白结合率:结合常数K,K越大,药物与蛋白结合能力越强,对药物的贮存能力也越大。
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在血浆中的游离浓度小。
当血浆中的药物浓度达到某个数值时,蛋白结合出现饱和现象,体内的药物总量不变,但是游离型药物的量急剧增加。
对于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在给药剂量增加或者同时服用一种蛋白结合能力更强的药物时,由于竞争作用会被置换下来,导致游离药物浓度的急剧变动。
蛋白结合律从99%降低到95%时,游离药物的浓度从1%增加到4%,即4倍。
米帕林能特异性结合于肝脏,但与扑虐喹啉同时使用时,会被大量游离出来导致严重的胃肠道和血液毒性反应。
地高辛能特异性结合于心肌组织,当与奎尼丁合用时,会使地高辛游离,引起血浆浓度的明显升高。
12.血脑屏障(BBB):血脑屏障包括由生理结构(脑毛细血管网,星型胶质细胞)构成的被动物理屏障以及外排药泵蛋白(P-糖蛋白,MRP,乳腺癌耐药蛋白)构成的主动屏障两部分。
它为脑组织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内环形,维持大脑正常的生理功能,极大地限制了极性小分子,大分子透入脑组织。
第五章药物代谢
1、药物代谢: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可发生转变的过程。
又称生物转化。
2、首过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3、药物代谢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代谢使药物失去活性(普鲁卡因,磺胺类)2)代谢使药物活性降低(氯丙嗪—去甲氯丙嗪)3)代谢使药物活性增强(非那西丁—对乙酰氨基酚)4)代谢使药理作用激活(左旋多巴—多巴胺)5)代谢产生毒性代谢物(异烟肼—乙酰肼)
4、药物代谢反应类型:
1)氧化反应:(一)细胞色素P450系统:①侧链烷基氧化:甲苯磺丁脲中—CH3—> —CH2OH —> —CHO —> —COOH ②醛酮基氧化:视黄醛中—CHO —> —COOH ③氮原子氧化:氨苯砜中—NH2 —> —NHOH ④硫原子氧化:奥美拉唑中—SO —> —SO2
(二)黄素单加氧酶系统:氮原子氧化:他莫昔芬中—NH2 —> —NHOH 硫原子氧化:乙硫异烟肼中—SO —> —SO2
(三) 单胺氧化酶系统:多巴胺中的—NH2 —> —CHO
2)还原反应:(一)CYP参与的还原反应:①脱卤还原反应:—X —> —H或蛋白质②硝基还原反应:齐多夫定中—迭氮基—> —NH2 (二)醛酮还原酶(AKRs)参与的还原反应: 纳洛酮中=O —> —OH
3)水解反应:①酯水解:阿斯匹林中—OCOR —> —OH + —RCOOH ②酰胺水解:利多卡因中—NHCO——> —NH2 + —COOH ③芳烃类药物:罗非考昔中苯环—> 临二苯酚④烯烃类药物:卡马西平中环氧基—> 临二苯酚
4)结合反应:①甲基化结合反应:烟酰胺中—N+ —> —N+—CH3 ②硫酸化结合反应:米诺地尔中—NO —> —SO4 ③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OH —> —OCOR ④乙酰化结合反应:磺胺类中—NH2 + CoA—SCOCH3 —> —NHCOCH3 + CoA—SH ⑤谷胱甘肽结合反应:=CH2 —> —CH2—GS
5、肝提取率ER:经过肝首过效应后,原型药物进入体循环减少的比例。
肝提取率高的药物,肝血流量是主要因素,首过效应明显。
肝提取率低的药物,肝血流量不是主要因素,而受血浆蛋白结合的影响较大,首过效应不明
显。
式中CA和CV分别代表进出肝脏的血中药物浓度。
ER是指药物通过肝脏从门脉血清除的
分数。
6、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①、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②、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③、药物的光学异构特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④、酶抑制和诱导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⑤、生理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第六章药物排泄
1、排泄(excretion): 体内药物或其它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2、药物肾排泄的三种机制答: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
3、肾小球率过滤(GFR): 单位时间内经两肾生成的超滤液流量。
GFR受到肾血流量、肾小球有效过滤压及肾小球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等因素的影响。
肾小球的率过滤可以通过菊粉的清除率和内生肌酐的清除率。
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能被肾小球滤过,经过肾小球滤过的原尿中主要是游离的原型药物和代谢物。
4、肾小管的重吸收: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小管液中的水分和某些溶质,部分地或全部地转运到血液的过程。
重吸收有两种形式: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
主动重吸收的物质主要是身体必须的维生素、电解质、糖、氨基酸。
主动重吸收主要在近曲小管进行。
被动重吸收是指物质顺(电位/浓度/电化学)梯度,从肾小管腔转运到小管外组织间隙液中的过程。
被动重吸收无需耗能。
一般来说水、大部分的CL-和尿素等都属于被动重吸收。
被动重吸收主要在远曲小管进行。
5、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一)通透性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极薄,其上分布着很多直径约为6~10nm的小孔,通透性较高。
②.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之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物质均被滤入肾小囊③.只有未结合的药物才可以从肾小球滤过(二)滤过压①.滤过压与肾血流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静压力密切相关。
②.肾小球滤过是一种加压滤过。
③.肾小球过滤的主要动力是肾小球毛细血管中的静水压。
(三)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①.直接测定GFR(困难)②.由清除率计算肾小球滤过率
6、肾清除率和肾小球的关系
答:以菊粉清除率为指标,可以推测其他各种物质通过肾单位的变化。
①若某一物质只有肾小球滤过,且所有滤过的物质均随尿排泄,则肾清除率等于菊粉清除率。
②若某一物质的肾清除率低于菊粉清除率,表示该物质从肾小球过滤后有一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
③若肾清除率高于菊粉清除率,则表示出肾小球滤过外,还有一部分通过肾小管分泌排泄。
7、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①、药物的脂溶性:脂溶性大的非解离型药物重吸收程度大,自尿中排泄量小。
亲脂类的药物易于被重吸收②、尿pH值和药物的pKa:对于弱酸来说,pH升高将增加解离程度,重吸收减少,肾清除率增加。
巴比妥类、水杨酸类弱酸性药物中毒可以服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减少重吸收而加速排出;相反,氨茶碱、哌替啶、阿托品等弱碱性药物中毒,酸化尿液可加速药物排泄。
对于强碱性药物,在任何尿pH范围内均呈解离状态,几乎不被重吸收,其肾清除率也不受尿pH值得影响且常较高。
③、尿量:当尿量增加时,药物在尿液中的浓度下降,重吸收减少;尿量减少时,药物浓度增大,重吸收量也增多。
8、肾小管的主动分泌:是将药物转运至尿中排泄,该过程是主动转运过程,以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肾小管主动分泌的机制(特征):1)需要载体2)需要能量,可受A TP酶抑制剂二硝基酚抑制3)由低浓度向高浓度逆浓度梯度4)存在竞争抑制5)有饱和现象6) 血浆蛋白结合律一般不影响分泌速度(在分泌部位,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