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点带面 触类旁通——四首古诗词教你学会鉴赏技巧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情感: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春天将要逝去的伤感(爱春、惜春),被柳丝柳絮勾起的离愁和烦乱(孤独、寂寞、愁苦),以及对心上人的思念(思人)。(图景+分析2分;情感3分。)
(二).词的结尾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解题思路及答案】
1、明确手法:词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直接抒情和借物抒情相结合(答出一种即可得1分)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八)这首诗中,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杜甫对他有怎样的感情?(5分)
总括形象(两个以上特征词):李白是一个才华横溢,但怀才不遇(遭人嫉恨)、羁旅飘荡、疏狂自放(豪放不羁、自在随性)的浪漫诗人(1分)
总括形象:本词刻画了正直清高(傲岸高洁)、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忧国忧民的词人(爱国词人、民族英雄)形象。
分析原因:(从诗中找证据证明总括的词语)
1、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
2、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
3、“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澄澈的清溪,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
池塘中春水溶溶,并头的鸳鸯在纵情嬉戏,池南池北,小船儿悠然往返。遥想往昔,心上人登上楼梯,黄昏后,我们在画楼中相偎相依。看如今景物依旧,还是那弯斜月,还是旧日的帘栊。细细品味,离愁别恨竟是如此深重。真不如那桃花杏花,还懂得及时嫁给东风。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闺中人春日登楼引起的相思与愁恨。上片写别后愁怀,下片是回忆当年。最后三句借羡慕桃杏犹解嫁东风,叹息人不如物。词中以桃杏喻人,以无情比有情,设想新颖,颇有艺术魅力。
2、分析作用
(1)、结构上与上句“深秋的金红色在林中也黯淡了许多”相呼应
(2)、修辞效果:描绘了一幅清冷的画面。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3)、表情达意的作用: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观点1分,分析2分,手法1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七)这首诗题为“沧浪亭怀贯之”,诗中是如何具体表现这个“怀”字的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答案示例】
1、诗人独步无聊,危台四望,寻找贯之的踪迹,隐含了“怀”字;
2、诗中所写的危台、林木、翠竹,都留下了贯之的足迹,让人怀念;
3、写酒友离散、诗社凋零,表现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
4、“君又暂来还径往”一句回忆贯之来时和离去时的情景,充满了怀念之情。
每点1分,答满4点满分
第四首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
【注释】
[1]穷:尽,这里有了结之意。
[2]引:招致。
[3]征尘:借指战争
[4]桡:船桨。这里引申为船。桡:一作“桥”。
[5]帘栊:亦作“帘笼”。窗帘和窗牖。也泛指门窗的帘子。
[6]东风:代指春天。
【理解】
伤高怀远(思念故国、家乡或远人)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被引发)千丝(谐音“思”)乱,更东陌,飞絮(暗示暮春,则常有伤春之情)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以点带面触类旁通
——四首古诗词教你学会鉴赏技巧
送给高考的孩子们四首古诗词鉴赏,深入理解、认真领会,便可触类旁通。
第一首
一丛花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4、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景),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2分)
总结: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正直,物我之间亲密融洽。岁暮天寒之景,与我的处境相契合可谓景与情交融。
每点2分,答出三点满分
第三首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③对其才华的赞美和敬重。“敏捷诗千首”,李白写诗快而多,表达赞美羡慕之意。
(4)对朋友的祝福和希望“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期望朋友早日结束飘零生活,找到安宁和快乐。
(九)这首诗歌在表达技巧上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6分)
示例一:对比手法。(1分)
颔联通过“世人”与“我”,“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3分)(意思对即可)
2、分析手法:把人的行为动作赋予自然物,将桃花杏花拟人化,说它们还懂得嫁给东风。富有情味,亲切可感,生动可爱,委婉含蓄。(1分)
比喻,本体为人,喻体为桃杏,生动形象。
沉恨细思,是直抒胸臆。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是间接或者借物抒情。二者结合,突出了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以物结情。
3、点出作用或效果(感情):
答案:
示例一:
1、明确选择:“日光穿竹翠玲珑”更好。
2、翻译诗句: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发玲珑可爱。
3、分析妙处(修辞和情感上):在这红林翠竹之中,本来适宜会集朋友,把酒赋诗,但酒友离散,诗社凋零。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自然地引起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示例二:
1、明确选择:“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好。日光穿过竹林,原本翠绿的颜色变得模糊,
分析内容:由浅到深,浅层翻译诗句,深层点明情感
浅层含义(分析手法):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的梧桐。(1分)
深层主旨:写出了景象的萧条和冷瑟之意(1分),更加重了自身处境的孤独寂寞之感以及对昔日朋友的深沉怀念之情。(2分)
点明效果:生动形象。
对仗(1分)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一).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诗中人物”或“抒情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5分)
【答题思路】
1、先总括(两个以上特征词+时间+地点中心词)
2、再分析(翻译)诗句
3、最后点明情感
【答案】
1、总括:词的三至五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暮春陌上图景。
2、分析:千万条柳丝随风乱拂,东街上柳絮飘飞。
“酒徒”与“诗社”相对,“飘落”与“凋零”相对,“风前燕”与“霜后桐”相对,内容并列,词性相同,词义相并或相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琅琅上口。(1分)
写出了景象的萧条和冷瑟之意(1分),更加重了自身处境的孤独寂寞之感以及对昔日朋友的深沉怀念之情。(2分)
比喻或对仗答出一种即可
(六)有人认为“日光穿竹翠玲珑”描写景色极巧,但也有人认为改作“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妙。你觉得哪句更好?请回答并说明理由。
示例二:直抒胸臆。(1分)这首诗采用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情真意切,质朴自然。(3分)(意思对即可)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本词为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时作。②偃蹇:高耸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三)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5分)
形象题:两个以上特征词+中心词(身份)
双鸳(暗示爱情圆满)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ráo船桨,借指船)通(暗示“船通情难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意境凄清,暗示独对清冷夜色的苦闷)帘栊。沉恨(点出怨悔之情)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花随风去如女嫁人,“嫁”暗示女人有了归宿)东风。
【译文】
登上高阁眺望远方,怀念远在天边的情郎,这无限的情思何时才能了结?世间万物,没有什么能比恋情更加浓烈。分离的愁苦正像那纷纷乱乱的柳丝,更有那东街上飘飞的白絮,令人心烦意乱。想当初,心上人骑着马儿渐渐远去,一路上尘土飞扬,我到哪里去辨识情郎的行迹!
用意在于表达自己的怨悔之情(情感1)以及孤独寂寞哀愁(情感2),思念远人(情感3),期待早日相逢(情感4)的情感(2分)
她觉得桃花杏花在青春快凋谢时还懂得嫁给东风,随风而去,有所归宿;(1分)
而她的情郎远征,自己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言外之意是怨悔未能把握自己婚姻的命运而无所归宿。(1分)
第二首
围绕特征词分析(2分):
1、“世人皆欲杀”表现不为世容,怀才不遇
2、“酒一杯”表现失意落寞
3、“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疏狂自放,自在随意
4、“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杜甫对李白的感情(2分):
①对好友的挂念。“不见李生久”,一“久”字可见二人情谊深厚,思念深深。
②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徉狂真可哀!”“吾意独怜才”“哀”“怜”二字足见对朋友的怜爱和同情
秋色入林红黯淡,目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பைடு நூலகம்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注】①贯之:诗人的朋友。②悰(cóng):快乐。
(五)本诗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5分)
答题区间: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明确手法:颈联使用了比喻、对仗的修辞手法。(1分)
(四)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具体分析。(6分)
先分别列举物与我、景与情的融溶亲密
1、青山(物1)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2分)
2、明月(物2)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2分)
3、《离骚》及其作者屈原和辛弃疾心性情感一致(2分)
(二).词的结尾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解题思路及答案】
1、明确手法:词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直接抒情和借物抒情相结合(答出一种即可得1分)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八)这首诗中,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杜甫对他有怎样的感情?(5分)
总括形象(两个以上特征词):李白是一个才华横溢,但怀才不遇(遭人嫉恨)、羁旅飘荡、疏狂自放(豪放不羁、自在随性)的浪漫诗人(1分)
总括形象:本词刻画了正直清高(傲岸高洁)、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忧国忧民的词人(爱国词人、民族英雄)形象。
分析原因:(从诗中找证据证明总括的词语)
1、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
2、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
3、“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澄澈的清溪,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
池塘中春水溶溶,并头的鸳鸯在纵情嬉戏,池南池北,小船儿悠然往返。遥想往昔,心上人登上楼梯,黄昏后,我们在画楼中相偎相依。看如今景物依旧,还是那弯斜月,还是旧日的帘栊。细细品味,离愁别恨竟是如此深重。真不如那桃花杏花,还懂得及时嫁给东风。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闺中人春日登楼引起的相思与愁恨。上片写别后愁怀,下片是回忆当年。最后三句借羡慕桃杏犹解嫁东风,叹息人不如物。词中以桃杏喻人,以无情比有情,设想新颖,颇有艺术魅力。
2、分析作用
(1)、结构上与上句“深秋的金红色在林中也黯淡了许多”相呼应
(2)、修辞效果:描绘了一幅清冷的画面。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3)、表情达意的作用: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观点1分,分析2分,手法1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七)这首诗题为“沧浪亭怀贯之”,诗中是如何具体表现这个“怀”字的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答案示例】
1、诗人独步无聊,危台四望,寻找贯之的踪迹,隐含了“怀”字;
2、诗中所写的危台、林木、翠竹,都留下了贯之的足迹,让人怀念;
3、写酒友离散、诗社凋零,表现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
4、“君又暂来还径往”一句回忆贯之来时和离去时的情景,充满了怀念之情。
每点1分,答满4点满分
第四首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
【注释】
[1]穷:尽,这里有了结之意。
[2]引:招致。
[3]征尘:借指战争
[4]桡:船桨。这里引申为船。桡:一作“桥”。
[5]帘栊:亦作“帘笼”。窗帘和窗牖。也泛指门窗的帘子。
[6]东风:代指春天。
【理解】
伤高怀远(思念故国、家乡或远人)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被引发)千丝(谐音“思”)乱,更东陌,飞絮(暗示暮春,则常有伤春之情)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以点带面触类旁通
——四首古诗词教你学会鉴赏技巧
送给高考的孩子们四首古诗词鉴赏,深入理解、认真领会,便可触类旁通。
第一首
一丛花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4、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景),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2分)
总结: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正直,物我之间亲密融洽。岁暮天寒之景,与我的处境相契合可谓景与情交融。
每点2分,答出三点满分
第三首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③对其才华的赞美和敬重。“敏捷诗千首”,李白写诗快而多,表达赞美羡慕之意。
(4)对朋友的祝福和希望“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期望朋友早日结束飘零生活,找到安宁和快乐。
(九)这首诗歌在表达技巧上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6分)
示例一:对比手法。(1分)
颔联通过“世人”与“我”,“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3分)(意思对即可)
2、分析手法:把人的行为动作赋予自然物,将桃花杏花拟人化,说它们还懂得嫁给东风。富有情味,亲切可感,生动可爱,委婉含蓄。(1分)
比喻,本体为人,喻体为桃杏,生动形象。
沉恨细思,是直抒胸臆。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是间接或者借物抒情。二者结合,突出了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以物结情。
3、点出作用或效果(感情):
答案:
示例一:
1、明确选择:“日光穿竹翠玲珑”更好。
2、翻译诗句: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发玲珑可爱。
3、分析妙处(修辞和情感上):在这红林翠竹之中,本来适宜会集朋友,把酒赋诗,但酒友离散,诗社凋零。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自然地引起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示例二:
1、明确选择:“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好。日光穿过竹林,原本翠绿的颜色变得模糊,
分析内容:由浅到深,浅层翻译诗句,深层点明情感
浅层含义(分析手法):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的梧桐。(1分)
深层主旨:写出了景象的萧条和冷瑟之意(1分),更加重了自身处境的孤独寂寞之感以及对昔日朋友的深沉怀念之情。(2分)
点明效果:生动形象。
对仗(1分)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一).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诗中人物”或“抒情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5分)
【答题思路】
1、先总括(两个以上特征词+时间+地点中心词)
2、再分析(翻译)诗句
3、最后点明情感
【答案】
1、总括:词的三至五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暮春陌上图景。
2、分析:千万条柳丝随风乱拂,东街上柳絮飘飞。
“酒徒”与“诗社”相对,“飘落”与“凋零”相对,“风前燕”与“霜后桐”相对,内容并列,词性相同,词义相并或相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琅琅上口。(1分)
写出了景象的萧条和冷瑟之意(1分),更加重了自身处境的孤独寂寞之感以及对昔日朋友的深沉怀念之情。(2分)
比喻或对仗答出一种即可
(六)有人认为“日光穿竹翠玲珑”描写景色极巧,但也有人认为改作“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妙。你觉得哪句更好?请回答并说明理由。
示例二:直抒胸臆。(1分)这首诗采用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情真意切,质朴自然。(3分)(意思对即可)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本词为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时作。②偃蹇:高耸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三)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5分)
形象题:两个以上特征词+中心词(身份)
双鸳(暗示爱情圆满)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ráo船桨,借指船)通(暗示“船通情难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意境凄清,暗示独对清冷夜色的苦闷)帘栊。沉恨(点出怨悔之情)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花随风去如女嫁人,“嫁”暗示女人有了归宿)东风。
【译文】
登上高阁眺望远方,怀念远在天边的情郎,这无限的情思何时才能了结?世间万物,没有什么能比恋情更加浓烈。分离的愁苦正像那纷纷乱乱的柳丝,更有那东街上飘飞的白絮,令人心烦意乱。想当初,心上人骑着马儿渐渐远去,一路上尘土飞扬,我到哪里去辨识情郎的行迹!
用意在于表达自己的怨悔之情(情感1)以及孤独寂寞哀愁(情感2),思念远人(情感3),期待早日相逢(情感4)的情感(2分)
她觉得桃花杏花在青春快凋谢时还懂得嫁给东风,随风而去,有所归宿;(1分)
而她的情郎远征,自己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言外之意是怨悔未能把握自己婚姻的命运而无所归宿。(1分)
第二首
围绕特征词分析(2分):
1、“世人皆欲杀”表现不为世容,怀才不遇
2、“酒一杯”表现失意落寞
3、“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疏狂自放,自在随意
4、“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杜甫对李白的感情(2分):
①对好友的挂念。“不见李生久”,一“久”字可见二人情谊深厚,思念深深。
②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徉狂真可哀!”“吾意独怜才”“哀”“怜”二字足见对朋友的怜爱和同情
秋色入林红黯淡,目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பைடு நூலகம்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注】①贯之:诗人的朋友。②悰(cóng):快乐。
(五)本诗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5分)
答题区间: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明确手法:颈联使用了比喻、对仗的修辞手法。(1分)
(四)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具体分析。(6分)
先分别列举物与我、景与情的融溶亲密
1、青山(物1)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2分)
2、明月(物2)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2分)
3、《离骚》及其作者屈原和辛弃疾心性情感一致(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