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道”论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庄道”论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
作者:岳晓波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0期
岳晓波
(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当今,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

生态伦理学作为人类与自然共生存的重要理论领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道家的
思想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道生万物”“万物平等”的思想打破了人与自然对
立的二元论,“道法自然”“顺应自然”的伦理观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人与自然
的和谐协调发展。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对于当今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值得挖掘和探究的价值。

关键词:道家;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伦理思想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117-03
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人类在积极追求物质生产的同时,严重地忽略了
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甚至以牺牲自然界的利益来实现人类发展,从而造成了当今人类正在遭
受生态危机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环境伦理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开
始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

当今的环境伦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这样一
个进步性文化思想中,对自然给予了关怀并肯定了其内在价值。

然而,中国传统道家文化中蕴
意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内涵更是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重视,“道”论中人与自然同源于“道”,“万物平等”以及“效法自然”等的生态伦理思想让人们受益匪浅。

一、人与万物同源
当人类把自然界当作资源不断开发来满足自身需求并沉迷于极大的物质生活中时,在思想
认识上便形成了片面化的观点,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人是独立于自然存在的主体,
自然是纯粹的客体。

这样一种主客体对立的二元论,片面的强调人与自然之间是征服与被征服、主宰与被主宰、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一切都以人的利益出发。

美国著名的生态哲学家林
恩·瓦特曾在《我们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一文中说过,西方的生态危机根源在于他们认为
“人类应该统治自然”的一种观念,完全忽视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规律。

道家的生态伦理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谓的“天”就是指自然界、宇宙,所谓的“人”是指人类。

“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一种追求,更是体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物之间处理
相互间关系的伦理态度。

(一)人与自然同源于“道”
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就指出,“道”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道可道,非
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第1章)老子认
为道是宇宙世界的原初状态,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是万事万物都应遵循的自然法则。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第25章)意思是说有一种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存在了,说它可以称之为天下万物之母是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它演化生成而来,它
就是“道”。

老子又曰:“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道德经》第25章)可见,在老子看来,人是域中四大之一,人类与天地万物一样同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都以“道”为本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第42章)这是老子“道生万物”思想生成过程,道是一个统一体,万物万形都有其自身的本性,因而存在着矛盾和对立,但在一定限度
内万物万形会终归于“一”,形成一种均匀和谐的状态即“道”的状态。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哲学的思想,同样也有万物同源于“道”的观点。

庄子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
鬼神帝,生天生地。

”(《庄子·大宗师》)“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

”(《庄子·渔父》)“夫道,覆载万物者也。

”(《庄子·天地》)庄子认为道自身就是本和根,在没有天地之前,自古以来就已存在,万物都由道而化生,就连鬼神、天地都是由道而产生的。

庄子也继承了老
子“万物一体”(包括人)的思想,曰:“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

”(《庄子·天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

”(《庄子·达生》)“天与人一也。

”(《庄子·秋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天与人不相胜也。

”(《庄子·大宗师》)这些深刻的思想观点都肯定了人与自然是
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两者共生而不相对。

(二)万物平等观
在道家思想中,“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人与天地万物皆由道生,道于人与天地万物之
中无处不在,正如庄子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

”(《庄子·天道》)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人与万物平等,尊重一切自然生命,反对人类以“主人”自居凌驾于自然
之上,对自然无止境的征服和掠夺。

老子所谓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表
明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只是宇宙自然界中的一员,庄子亦云:“号物之数万,人处一焉。

”(《庄子·秋水》)应当彼此尊重和谐共存。

自然界其他生命物与人一样具有其自身内在价值,只是万物都以不同的形态、不同的生存方式存在和发展着。

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
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

”(《庄子·寓言》)又曰:“物固有所然,物固有
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庄子·齐物论》)庄子反对过分强调人的生命价值,他提出“以道观之”的思想,认为万物之间
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庄子·秋水》)就是说从道看来,万物本没有贵贱的分别,只是从物自身
的角度看来,万物都以自身为贵而以他物相互贱视,和从人俗的角度看来,贵贱不在自己而在
自身以外的他物。

庄子强调消除贵贱观念使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人与自然万物之间不仅地位平等,而且两者相互依存。

人类生存在整个大自然的普遍规律
之中,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只有在自然中才能得以生存和谋取自身的发展,
如果人类一定要与万物相争,妄自尊大,最终必将自食恶果。

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58章)万物之间自有依赖和关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因为自然万物本就是在“道”的规律之下交融共处、赖以生息。

老子又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道德经》第32章)意思是天地间阴阳相合化作甘露,公平均匀的滋润了所有人和万物。

二、“人道”效法“天道”
老子认为“道”不仅是万物之源,还是宇宙中统治一切运动的自然法则。

所谓“天道”即
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人道”是指人类行为所应当遵守的道德法则。

老子曰:“故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道德经》第25章)宇宙这四大中“道”居于首位,道是最大的,而人与天地万物都受之于道,一起服从于自然运行法则之下,从而构成了一个宇宙整体。

老子进一步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25章)王弼对这句话解释说:“法,谓法则也。

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

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

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

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
然也。

”“法”是效法、遵循之意。

由此,老子是要告诉我们,天地万物的运行是有其自然规
律的,道生万物而不违背其自然规律,这样万物才能按其本性自然而然,人要法地、法天、法
道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力量去违背和改变自然规律,应当遵守“人道”而顺应“天道”。


子认为,尊“天道”便是崇高的“德”。

“道之尊,徳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德经》第51章)意思是:道之所以受到尊敬,德之所以被尊贵,就是因为道不加干涉而自然而然。

老子继而又曰:“故道生之畜之,长而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
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51章)大意是说道生出万物,养育万物,使其生长成熟,庇佑而不让它受伤。

生出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施恩于万物而不自恃有功,主导万物而不加以主宰,这是玄德矣!既然人与自然界的万物同样都是由道而生,那么他们理应与人一样具有相同
的生存权利,人类应当与他们和谐共处,遵循自然规律而不为了谋取自身发展而违背“天道”。

况且“道”有如此之大的功德,尚能不居功不自恃,难道人类就不能以“道”为师,善待一切
生灵吗?为此,老子教导人们“天之道,不争而善胜”(《道德经》第73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第81章)人要尊敬和服从自然法则才可达到“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

”(《道德经》第23章)“人道”与“天道”协调一致。

庄子哲学思想与老子一脉相承,庄子曰:“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
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庄子·知北游》)大意是说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
得不运行,万物不得不昌盛,这是自然规律的缘故啊。

可见,庄子也认同老子的说法,自然界
自有其法则。

在庄子看来,天下万物在“道”的作用下都是平等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
蛆甘带,鸱鸦嗜鼠。

”(《庄子·齐物论》)人吃牲畜的肉,麋鹿吃草,蜈蚣嗜吃小蛇,猫头
鹰和乌鸦爱吃老鼠,人与其他物种同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应与万物和谐一致,遵从“天道”。

庄子曰:“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

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

”(《庄子·天运》)庄子同样认为“人道”与“天道”应合而为一。

庄子曾在
《应帝王》中讲了一个故事说,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常与中央之帝相会,南北之帝为了感谢中
央之帝的热情款待便说:“人人都有七窍用来视、听、吃和呼吸,唯独你没有,我们试着为你
凿开七窍。

”之后,他们每日为中央之帝凿开一个孔窍,7日中央之帝便死了。

庄子用此来寓
意人们要遵循自然法则,所以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敌灭命。

”(《庄子·秋水》)庄子也
十分推崇保持天然、自然而然的状态,他说:“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
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

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庄子·缮性》)“人道”只有遵从顺应“天道”才能获得快乐并且护卫自身,所谓:“缘督以为经,可
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既然人与自然万物都是“道”的产物,都生存于按自然客观规律运行的这一大生命体中,
人与自然万物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并且共生共荣,那么人类就应当尊重生命,热爱他物,顺
应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不该唯我独尊,任意妄为,一切以人为尺度,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
他物之上。

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发展就必须做到“知常”与“知和”、“知止”与“知足”。

(一)“知常”与“知和”
道家认为,“道”永恒的自然运作,生成了天地万物和自然法则,世间的一切都基于“道”,而这一切的变化也都处于自然而然。

一切万物按其本性自然发展,背阴而向阳,相互
交融,形成了一种均匀和谐的状态,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
以为和。

”(《道德经》第42章)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就不能打破这种原本和谐的状态,“知和”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基准点。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老子提出要“知常”,所谓“常”指的是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老子曰:“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第16章)老
子讲的就是认识和通晓这种自然法则就是明智的,不懂这种自然法则,随意妄为就会招来灾祸。

懂得自然法则的人就会包容一切,包容一切就能公正,公正才能兼爱万物不偏不倚,这样才能
符合自然,符合自然就是道,只有道才能使万物生命长久,不会有灭亡的危险。

老子所说的
“知常”并不是不让人们利用自然来发展自身,而是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开发和利
用自然,不至于过度并使自然能够永续。

如果人类不管不顾,胡作非为,最终不仅危及自然更
毁灭自己。

(二)“知止”与“知足”
人与自然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人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这样就免不了要
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然而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和价值的源泉,离开了自然资源,人类一
刻也不能生存,因此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由此,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道家提出
了“知止”和“知足”的态度去开发和利用自然。

“知止”就是说人们要认识和掌握天地万物
的极限和限度,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把握“度”,不要超出自然界所能承载的能力范围,“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第44章)只有懂得适可而止才不会遭遇危险,才能够永续的利用自然生存下去。

庄子也说:“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庄子·齐物论》)懂
得停止于自己所不知道的境域,那才是绝顶的聪明。

正如庄子在《人世间》中引用古言所云:“‘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

’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做事不能过度要尽量适可而止,一旦做了坏事悔改是来不及的。

因此,老子说不要过分地追求,要懂
得“知足”,过分的追求和放纵自己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
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
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12章)老子劝告人们不要过多的追求物欲,保持安足的生活就够了,圣人只求温饱而不贪求声色之娱,舍弃物欲选择朴素淳厚。

老子又曰:“罪莫大于可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

”(《道德经》第46章)罪恶之中没有大过欲望强烈的,灾祸之中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错误之中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

所以,知足
而足够,就永远会觉得足够。

庄子也持同样的看法曰:“平为福,有余为害者,物莫不然,而
财其甚者也。

”(《庄子·盗跖》)庄子还用小动物的例子来告诉人们“鹪鹩巢于深林,不过
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庄子·逍遥游》)鹪鹩在深林里筑巢也不过一枝足以,鼹
鼠在河边饮水,也不过肚饱而已。

所以人要节制自己过多的欲望,只要能够满足自己基本的生
存需要,就不要过度的贪欲和浪费。

因此老子提倡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第19章)保持纯洁朴素的本性,减少私心和欲望。

“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经》第29章)去除过分极端、奢侈骄纵的行为,过简朴的生活。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文化中,“天人
关系”说的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是与环境伦理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一道哲学命题。

人们只有真正地从思想和行动上做到“知常”、“知和”、“知止”和“知足”,才能认识到
人类自身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责任和义务,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共同
发展的美好环境!
生态文明起源于人类的文明史。

自古以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处于感知的状态,但对人与
自然的关系和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具有一定的认知。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中
如“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思想,对当今生态的保护,例如在全
球化范围内的工业现代化、城市现代化、以及信息现代化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道家生态伦理
思想对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也具有启示意义,现代工业化等经济活动一定要在人与自然和谐并且
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实现社会进步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处理
好人与自然共生关系。

道家以“道”为核心思想,它既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也是万物运行的规
律和人们的行为准则。

老庄“道”论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作为东方具有跨时代性的文化智慧和价
值思想,对当今的生态伦理建构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启迪。

参考文献:
〔1〕[魏]王弼注,楼宇烈校译.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64.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王正平.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4〕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5〕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6〕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姜黎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