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释
⑴从(旧读zòng)弟:堂弟。 ⑵泛泛:水流貌。 ⑶磷磷:形容石头色彩鲜明。 ⑷苹(pín)藻:水草名,古人常采作 祭祀之用。 ⑸华叶:花与叶。 ⑹羞:通"馐"。
嘉客:佳客,贵宾。 ⑺懿(yì):美好。
赠从弟 其三
从弟无意于仕进,诗人又以凤鸟高飞为喻,赞美他不与世俗
同流之志。
凤皇集南岳⒁,
徘徊孤竹根。
思考
“风声”“松枝”各有什么含义? 诗
中“一何盛”“一何劲”又分别写出了 “风”和“松”的什么特点?
“风声”象征险恶的环境, “松枝”象征正直的君子。 “一何盛”突出了风之大, “一何劲”突出了松柏的雄 健挺拔(坚韧)。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通过残酷的冰雪环境 的描写,再一次衬托了松 树不畏严寒的精神与高尚 纯洁的傲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凄惨,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 其二
从弟身罹乱世,诗人即以松柏之抗凝寒为喻,勉其常怀坚贞
之节;
亭亭山上松⑻,
瑟瑟谷中风⑼。
注释
风声一何盛⑽, 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⑾, 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⑿? 松柏有本性⒀。
3.诗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 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句子 是: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谢谢观看
颈联: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 年端端正正。
尾联: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 (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开篇描写出上松柏树的整体形象: 高耸挺拔,立于高山之上,笑迎“瑟 瑟”寒风,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 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本诗前四句主要写松树的形象,后四句 主要写松树的品格。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 何恶劣严酷的环境。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 到完整的表现。
思考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首 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歌咏了松柏刚劲顽强的 “本性”,表达了自己对松柏一样坚贞自守高风亮 节的追求和对弟弟的勉励的情怀。诗中“风声一何 盛,松枝一何劲!”一句运用对比手法,反衬松枝 的刚劲,突出了松柏的可贵品格。“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松柏的 “本性”是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希 望堂弟要像松柏一样坚强不屈,也有自勉的意思。
注释
于心有不厌⒂,
⒁凤皇:即凤凰。
奋翅凌紫氛⒃。 岂不常勤苦? 羞与黄雀群⒄。 何时当来仪⒅?
⒂厌:通"餍(yàn)",满足的意思。
⒃紫氛:高空,云霄。
⒄黄雀:比喻俗士或以闲散自适者。 ⒅来仪:谓凤凰来舞而有容仪,古 人以为瑞应。
将须圣明君。
赠从弟三首
• 作为咏物诗,这三首对苹藻、松柏、凤凰虽然着笔不多,却都是画龙 点睛,使它们个个风骨棱然。这正是诗人自身高洁之性、坚贞之节、 远大怀抱的写照。倘若他自身没有这种"挺挺自持"的气骨,就不能将 这类无情之物铸造得如此"高风跨俗"、富有生气,运笔也摇曳多姿、 富于变化:
⑻亭亭:高耸的样子。 ⑼瑟瑟:形容风声。 ⑽一何:多么。 ⑾惨凄:凛冽、严酷。 ⑿罹(lí)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凝寒,严寒。
⒀本性:固有的性质或个性。
首联: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 瑟呼啸的狂风。
颔联: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风声是如此地猛烈,而松枝是 如此地刚劲!
课外拓展
咏物诗:
• 咏物诗就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 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 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 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赠从弟 其一
从弟出身寒门,诗人即以苹藻之出于幽涧为喻,赞其不坠高 洁之性;
泛泛东流水⑵, 磷磷水中石⑶。 苹藻生其涯⑷, 华叶纷扰溺⑸。 采之荐宗庙, 可以羞嘉客⑹。 岂无园中葵? 懿此出深泽⑺。
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 罪署为小吏。
知人论诗
• 读刘桢的诗,须先了解他的为人。在建安 时代,刘桢是一位很有骨气并有正气的文 士。据《典略》记载,一次曹丕宴请诸文 学,席间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皆 伏",唯独刘桢"平视",不肯折节。曹操 恨他"不敬",差点砍了他的脑袋。以这样 的气骨作诗,其诗自能"挺挺自持""高风 跨俗"。
八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赠从弟
刘祯
作者简介
(186~217)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 之一。字公干。东平(今属山东)人。 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
应玚合称建安七子,他以诗歌见长,
其五言诗颇负盛,后人将他与曹植并 称"曹刘",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 刘桢常与曹操、曹植吟诗作赋,对酒 欢歌,深得曹氏父子喜爱,19岁时任 丞相掾(yuàn)属。与魏文帝兄弟几 人颇相友善,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
思考 自选角度,赏析“亭亭山 上松,瑟瑟谷中风”。
用“亭亭”表现了松的傲岸 姿态,用“瑟瑟”模拟刺骨的风 声,以简洁生动的方式进行视听 结合的描写,突出了松柏挺立不 屈,又以“谷中”映衬“山上”, 更加突出了青松的傲骨。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诗人对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 情状做进一步的具体描写,其目的就是为 了更有力地突出松柏树不畏寒风冰雪、不 惧外在压力的高贵品格。
• 《赠从弟三首》,就带有这样的气骨。诗 中运用比兴之法,分咏苹藻、松柏、凤凰 三物,以其高洁、坚贞的品性、远大的胸 怀、抱负,激励堂弟,亦以自勉。在古人 赠答之作中,堪称创格。下面一起读读, 那一字一句都带着正义的诗吧!
赠从弟:
文题解读
古人以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 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
赠人之作,自汉末蔚然成风, 但大多抒写朋友往还之事、夫妇 离聚之情。刘桢之赠从弟,其劝 勉、赞美之思,全借"咏物"发之, 实在是破了常格。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 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 残暴弯腰的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 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 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 弟。
思考
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 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 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 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堂弟 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 映衬抑扬、着色清淡,
苹藻 正适宜表现它的淡泊
高洁之性。
• 辞气壮盛、笔力遒劲,
松柏 正可与它的抗风傲霜
之节并驱。
• 笔势宕跌、飘逸多姿,
凤凰 正显现了凤凰奋翅高
举的远大志向和潇洒 身影。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思考
诗中描写“风声”“冰霜”
有什么作用?全诗塑造了一个什 么样的松柏形象?
这是环境描写,渲染了风之凛冽 和冬之严寒,)烘托了松柏的坚韧不拔。 塑造了一个雄健挺拔、挺立风中而不 倒,端正、历经严寒而不凋,本性高 洁、内心坚劲的松柏形象。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难道松 柏就不怕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 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作品在此处 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直接 描写了松柏的品格,点明了作品的 主题。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 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 照邻合称“初唐四杰”。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 年(678年)。当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升为侍御 史的骆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 罪名下狱。此诗是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
1.《赠从弟》中写出松树高大傲岸的形象的 诗句是: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2.诗中赞美松柏在狂风中挺立不倒的坚韧精 神的句子是: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