镲片的起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镲片的起源
一说镲片,可能会有人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但是一说爵士鼓上面那个钹,也就是‘咚、咚、咚、咚’敲了一通鼓之后,再‘呛’得来一下。

上面那个圆形的用木棒敲击发出声响的黄铜所制的薄片盘状‘铜盘’,大家就一下子想到是什么了。

没错,通常爵士鼓中的钹指的就是镲片。

作为一种常见的乐器,镲片可以说是是每个使用套鼓的鼓手必不可少的打击单元、必不可少的重要武器,是增加现代打击乐表现力的重要元素之一。

要说镲片的起源,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就开始出现于中东和亚洲。

各种镲在中国流传久远而广泛,种类、大小和形制繁多。

“铙”、
“钹”、“镲”,严格说是分别指形制和大小不同的此类乐器。

最早传入中国的是钹,铙是后来在中国发展起来的,形制和声效有所不同。

“铙”在古代本是指一种用于军中的凹口钟;“铙”字用于指镲类的一种,始见于宋代记载。

铙与钹的差别在于:前者整体较薄,中心半球形鼓包与周边面积比相对较小,按两者的直径比约为1:6;钹的整体相对较厚,中心鼓包较大,与周边的直径比约为1:2。

铙的边缘通常明显有点翘起,发音一般低于相同大小的钹而余音较长(图1)。

“镲”原是民间称较小的铙或钹,但现在通常统称此类乐器为镲(有时又统称铙钹或钹镲)。

如现代管弦乐、军乐等乐队用的,即属铙类型,通常就称军镲。

“京钹”通常也称“水镲”。

明、清时期,锣被广泛的应用于戏曲音乐、舞蹈音乐和传统吹打乐当中。

据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记载,当时的戏曲歌舞中就用到了云锣、小锣、汤锣和大锣等等。

在杜氏《通典》中说:“铜钹亦谓之铜盘,出西戎及南蛮,其圆数寸,隐起如浮沤,贯之以韦,相击以和乐也。

南蛮国大者,国数尺,或谓齐穆王素所造。

”由此可见铜锣和铜钹在中国是有历史。

在英语中,无论“铙”、“钹”、“镲”,都叫做‘Cymbal’。

世界各国的古典/民族乐器中,常见到一种黄铜所制的薄片盘状‘铜盘’,用木棒敲击或让两块"铜盘"互相敲击可以发出响亮的声音,这个就是‘Cymbal’,通常都是由黄铜(铜锡合金)或以黄铜为主的合金制造的,也就是中国所谓的铜锣和铜钹。

镲的大小、种类繁多。

据说蒙古寺院曾有直径达近1米的巨镲,一般直径50厘米上下已属大镲。

镲最早起源于亚述,如埃及、希腊
和罗马古代的镲,一般较小,直径约仅5-6厘米上下。

更小的镲,如装在铃鼓、八角鼓(书鼓)和哗啷棒(又称霸王鞭、金钱棍或花棍)上的镲片,直径仅3厘米上下;古埃及、希腊和罗马的克罗塔尔crotales,以及土耳其和希腊的多头小镲zilia massa,其上也都是很小的镲片。

还有象西班牙响板那样,由舞蹈者套在手指上用的“指镲”finger cymbals。

另有一种拴在一根绳上的一对小钟,中国称碰钟、碰铃、或“星”等,国外也叫镲。

镲自传入中国,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得到重大改进和发展,从宫廷到民间广泛使用,久被视为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乐器。

中国有些类型的镲,又传播到国外,并受到广泛欢迎和闻名于世。

如长期以来,欧美的交响乐、军乐、和节奏乐等乐队,历来祟尚使用的镲,就叫“中国镲”。

中国镲和土耳其镲各具特色,两者都驰名于世。

对于西方乐队常用的大镲,还起了个名称,叫Chinese crash cymbals,直译的意思是“中国轰响镲”。

欧美有些厂家出产的镲和锣,还常在镲锣表面标上一、两个连中国人也难以辨认的墨笔汉字,常见的是“泰来”,以示正宗。

像今天这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爵士鼓上面的镲片在很久以后才发展出来的,也就是到了美国南北内战之后,黑人用各种带响弦或不带响弦的军鼓,加上倒放的铜钹,发明了爵士鼓,而这个‘倒放的铜钹’便是镲片。

再到后来中国也有了一种镲片,是按照中国人铜钹的用法‘正放’的,叫做‘Chinese Cymbal’,国人称之为中国镲或是汉镲,当然,和其他外国的镲片相比而言,Chinese Cymbal才是‘倒置’
的。

中国民间的镲种类繁多,有些名称有别,有些形制和用途特殊。

如西藏用于寺院和藏戏的镲,称“布哉”、“布筒”和“博其”;纳西族的镲似钹而较厚,称“叮响”;蒙古族直径7.6厘米的镲,似钹却称“碰盅”(与小钟形的“碰铃”或“星”同名);河南戏曲、秧歌和乐队用的镲称“铰子”;北京寺院管乐用的小镲称“銛子”。

有些特殊的镲,如宁夏回族的“环镲”,是在成对镲的边缘装有一圈能活动的小环,击镲时环镲相碰,增加一些唰唰声,也可单独摇镲使环碰镲发声。

更奇特的是,镲被用作一种服饰:如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锡伯等族,在萨满服前后挂一些似镲的金属圆盘,表演活动时互碰发声,称“铜镜”,实际也是起自殷商、古代照脸用的、形状像镲的镜子。

无独有偶,西藏珀尼族妇女的服饰,也常在后背挂一面直径约30厘米的钹。

镲普遍用高锡青铜制造,紫铜和锡的比一般为80 :20或81 :19,有时加少量铅以至金银等,加多少即成所谓秘方。

主要成分铜锡,中外近似。

青铜的熔点比紫铜低,便于熔铸;而比紫铜硬,有利于振动发声。

要硬而受重击又不易裂,是造镲合金的要点。

镲的振动和锣相反,而与钟相似,碰击后边缘振动强烈,至中心渐衰减。

镲类都有中心凸起的鼓包,整体也有点隆起,碰击时形成的空腔可起共鸣作用。

中国铙的周边薄而有点翘起,击触面大而利于传播振动,发音响亮、谐音丰富。

镲手猛碰一对镲后,常迅速将双镲举起面向听众,这就象大喇叭口朝向听众辐射声音那样,使镲声听来更响亮。

镲一般不定音;
也有个别种类的镲是定音的,一般是较小的镲,藉大小或厚薄的差异调节音的高低。

较大的镲一般在毛坯上经锤打、车、磨、淬火制成;小的镲常是直接熔铸而成。

极少见也有用紫铜、铁、银等金属制作的镲,但发音均远不如青铜镲。

镲在欧美管弦乐、军乐、鼓号乐队、笛鼓乐队、行进乐队、节奏乐队和伴舞(架子鼓)等各种乐队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乐器。

在近现代,镲也随着这些欧美乐队传播到世界各地。

管弦乐队用的镲,直径在30到65厘米之间。

镲自18世纪前后用于西方管弦乐之后,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作曲家采用。

有些欧美作曲家还想出种种奇特的击镲技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