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观——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3 生育观
7. 3. 1 生育观的涵义与内容
1) 生育观的涵义
生育观, 是指人们对待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
生育观属于社
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育观既
然是意识形态, 它便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也就是说,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 就有什么样的生育观。
生产方式的变化,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的变化, 是生育观变动的决定因素。
此外,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生
育观还具有相对独立性, 也即受社会存在决定的生育观, 不会因为
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立即发生转变, 因而可能在一段时期中落后
于社会存在。
因此, 在社会变革时期, 往往既存在着反映一定社会
经济要求的、起主导作用的生育观, 同时又存在着与一定社会经济
要求不相一致的生育观。
例如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经济转
变时期, 旧的经济基础在逐渐消失, 而新的经济基础在开始建立。
因而, 中国人口群体的生育观也处在一个转变的过程之中。
这期
间, 既有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早婚、早育以及多生、多育与重男轻女等旧的生育观, 也有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晚婚、晚育, 少生、优育, 男女平等的新的生育观。
只有经过一段时期, 当新的经济基础稳固地
发展一个阶段之后, 新的生育观才会占绝对统治的地位。
2) 生育观的内容
生育观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生育的动机和目的。
生育的目的, 就是人们为什么要生育
后代, 是为了传宗接代、养儿防老或增加劳动力呢, 还是为了巩固夫187
妻感情、增加家庭乐趣。
每一个人的生育动机都是不尽相同的。
( 2) 生育数量、质量和性别要求。
在生育数量上, 是愿意多生还
是少生, 对质量的要求是高还是低, 或者根本无任何要求。
有没有
性别偏好, 是想生男孩还是想生女孩。
( 3) 生育的年龄与生育间隔要求。
在生育年龄上, 是愿意早生
还是愿意晚育; 在生育间隔上, 是主张密育还是主张少育稀育。
( 4) 生育态度。
就是如何看待生育, 是以宿命论的观点看待生
育呢, 还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生育。
很多宗教对生育的看法就带着
浓重的宿命论观点。
比如佛教、基督教等, 将一切都看成是命中注定, 在生育观上, 认为生育数量的多少, 生男还是生女, 都是上天安排好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所以在生育上应顺其
自然, 不可以人为地进行干预。
而科学的态度却认为, 人类的生育
行为是可以按人们的主观愿望进行调节的, 人们可以通过有效的避
孕节育手段主宰自己的生育。
以上是生育观的主要内容, 人们的生育行为, 无形中都是受了
以上各个方面的影响, 而其中( 2 ) , ( 3) 款是对人口再生产直接发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7. 3. 2 生育观的演变
人口再生产的发展, 和生育观的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纵
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 可以清晰地了解生育观演变的过程。
原始社会, 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 人口群体的饥饿死亡率
和疾病死亡率很高; 同时, 人类刚刚从动物界分离出来, 生育处于一种自发、盲目的状态, 并且用宗教、迷信来解释生育行为, 把生育和人口的增殖看成是神的意志的表现, 有的地区还形成了对女性和生
殖的崇拜。
因而原始社会的出生率是很高的, 原始氏族公社的存在
和发展, 完全靠人口的高出生率来维持。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由于长期传统文化的影响, 以农业为主
的自然经济条件, 落后的生产力水平, 加上封建的等级制度、家长制度和长子继承制, 使得诸如“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多子多福”、188
“男尊女卑”等观念十分盛行, 人们普遍早婚早育, 并且重男轻女。
在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下, 家庭经济的好坏和家庭劳动力( 尤其是男
劳力) 的数量往往是呈正比关系的, 家庭劳动力越多, 家庭经济状况越好, 反之, 则家庭经济状况越坏。
所以, 人们的生育率普遍较高。
生育观方面主要强调的是人口的数量。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 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生产的高度社
会化、城市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以及子女养老作用的降低与社会养老比重的提高, 使得人们的生育观念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生育的要求, 明显地从重数量转向了重质量,
也即数量求少, 质量求高, 并且一般都晚婚晚育, 在子女性别上没有明显的性别偏好。
这个时期, 由于经济和技术的高度发展, 一方面
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避孕手段, 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生育率; 另一方
面使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因而, 人口再生产呈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三低”类型。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人们的生育观是随着时间的推
移, 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逐步发生着转变。
通观整个人类社
会发展历史, 可以将生育规转变的规律归纳为: 对生育数量的要求
由多向少转变; 对质量要求由低向高转变; 生育性别要求上由重男
轻女转向男女平等; 初育的年龄提高; 生育的目的由增加家庭劳动
力转向增加家庭乐趣等; 从以宿命论观点对待生育, 转向科学地看
待生育; 在生育形式上, 从盲目生育转向有计划地生育。
7. 3. 3 影响生育观的因素
我们已经明确了这样一个观点: 生育观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
变化而发生转变的, 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 人们的生育观是不同的, 那么, 影响生育观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于整个人口再生产过程都起着一种决定性的作用,
189
当然也包括对生育观的作用。
而经济因素中最为重要和突出的, 便
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
一般说来, 生产力落后, 生
产社会化程度低, 人们则倾向于早育、多育; 而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
会化程度越高, 人们则越倾向于晚育、少育。
比如, 在以手工劳动为
基础的自然经济条件下,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家庭是人们进行生
产的基本单位。
家庭的经济收入、经济状况与家庭劳动力数量有着
密切的关系。
家庭劳动力数量多, 则生产的规模比较大, 生产成果
的量也较多, 从而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
反之, 家庭劳动力少, 则家
庭生产的规模小, 生产产品的量也少, 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同时, 在
经济落后的条件下, 家庭是养老的主要承担者, 子女对于父母的养
老价值很大, 人们从“养儿防老”的角度出发, 愿意多生子女, 特别是愿意多生男孩。
而在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现代经济下, 生产
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使得家庭不再是物质生产的基本单位, 子女的
生产性作用降低。
同时,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化, 人们人
生观、价值观的根本性变化, 也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彻底变化, 这个时候, 生产对人的要求已不再是数量而转向了质量。
并且, 随着养老
的社会化, 家庭和子女的养老作用在逐步地减弱。
这些因素的改
变, 导致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由早育、多育, 转变
为晚育、少育。
2) 文化因素
育龄夫妇, 特别是育龄妇女的文化素质和职业结构对生育观也
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说来, 文化水平越高的人口, 愈趋向于少育和
优育, 而文化水平越低的人口, 愈趋向于早育和多育。
而人的职业
性质往往与文化素质有很大的关系。
根据1988 年全国生育节育抽
样调查资料, 对年龄在45 ~55 岁之间的妇女的生育抽样调查表明:
由于文化程度的不同, 平均生育子女数也不同。
不识字的妇女, 平
均生育5. 38 个子女; 小学文化程度的妇女, 平均生育4. 42 个子女;
初中文化程度的妇女, 平均生育子女数是3. 59 子女; 高中文化程度
的妇女, 平均生育2. 88 个子女; 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妇女, 平均生
育2. 46 个子女。
可见, 随着妇女文化程度的提高, 其生育的子女数190
在下降。
同期对不同职业妇女生育调查表明: 农民的平均生育子女数为5. 27 人, 工人为3. 32 人, 干部为2. 80 人。
由此可见, 职业的不同, 也会对妇女的生育产生影响。
科学文化水平较高的妇女, 受
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较小, 易于接受和掌握科学的避孕方法, 并且
对子女的价值有不同于以往的看法, 这些都是导致文化水平高的人口生育率相对较低的原因。
3) 国家的人口政策
人口政策对人们生育观的转变有着直接的影响。
国家可以通
过思想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等措施, 直接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和行为, 有时这种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
此外, 国家还可
通过一些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政策, 间接影响人们生育的生育观念和行为。
在公有制条件下, 国家政策的影响有时是十分巨大的。
思考题
7. 1 为什么说婚姻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7. 2 家庭有哪些主要的职能, 它们如何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
而变化?
7. 3 影响生育观的因素有哪些?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