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训练《月迹-选段》(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阅读《月迹》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
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
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
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
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
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
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
”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
”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
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432.上文主要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433.选段开始说“我们越发觉得奇了”,末尾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请分别写出“奇”和“满足”的具体含义。
434.同样都是小孩子,我和弟弟妹妹们对于月亮的认识完全相同吗?请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435.材料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
《静夜思》)
材料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王昌龄《出塞》)
材料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请你结合以上一首诗或词,说说古人和课文作者对月的理解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432.河中寻月,沙滩议月
433.“奇”指月亮并没走,“满足”指只要我们拥有了月亮,也就拥有了整个天空,拥有了所追求的美。
434.不相同。
寻月时,弟弟妹妹只能寻到水中的月亮,而我却能看到弟妹眼中的月亮并由此发现到处都有月亮;议月时,弟妹只能说出简单的直接感受,而“我”却能想得更加深远。
435.文章借月亮表现孩子的童心的美好,奇特的想像,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给入温馨融洽向上的感觉;而材料一材料二或材料三抒发思乡(战乱或离别)给入带来的愁苦之情,带有伤感之色。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月迹》是贾平凹的第一本散文集。
收入了贾平凹早期的34篇散文。
其意韵之深远,恰似"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令人"欲辩已忘言"。
432.试题分析:围绕着“月”这一线索总结中心事件。
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
433.试题分析: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能力。
有利于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如“奇”应结合前段中奶奶的话语“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进行分析即可。
434.试题分析:该题中考核理解分析文本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我和弟弟妹妹们对于月亮的认识”,回到文本中具体分析即可。
435.试题分析:该题除要正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还要对三首诗词有个了解。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都抒发思乡(战乱或离别)给人带来的愁苦之情,而文本“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可分析是借月亮表现孩子的童心的美好,奇特的想像,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