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完善国有资产“退出”与“进人”机制加强资产评估质量管理(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完善国有资产“退出”与“进人”机制加强资产评估质量管理(一)
作者:张晓光张丽明张悦玲论文关键词:国有资产下退出与进入机制资产评估质量管理
论文摘要:在现阶段,严防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国有资产的运营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从建立国有资产“退出”与“进入”机制入手,分析了建立国有资产’‘退出”与“进入”机制是我国经济体制转换的必然要求L完菩该机制必硕依据我国的羞本国情,并提出国有资产管理应以公共财政为理论墓础,进而阐明国有资产“退出”与“进入’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为加强资产评估的质f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换,必须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的“退出”与“进人”机制,以适应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从而推动国有资产的优化组合,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盘活国有资产、要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活动范围,政府投人要逐渐从一般经营性、竟争性的“私人产品”领域中退出来,而充实到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领域上去、实现职能的转变。
国有资产“退出”与“进人”机制的完善,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资产评估的质量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一、建立国有资产“退出”与“进入”机制是经济体制模式转换的必然要求
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追求生产资料全国性集中、的全民所有制,试图达到行政指令的统一计划管理。
因而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时间内,推行了所有制的高级形式比低级强的硬性强制过度方式,既超越了生产力现实水平,也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极大地挫伤了劳动者积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为基础的,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国有经济处于主导地位。
因此,体制转换的重要内容是调整经济结构。
一方面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还要通过积极发展非国有经济,加大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而调动各方面资源要素的积极性,全面启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各种运行机制,实现经济效率的提高。
对现实国有企业拥有的国有资产进行改组、改造,指导思想上一定要明确“退”是为了更好地“进”,“退”是手段,“进”是目的。
国有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要体现在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仍要占支配地位。
对于一般经营性、竞争性领域、国有资产应有计划地退出来,让位给集体、民营、个体来从事生产经营,这既有利于摘活整个国民经济,更有利于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
通过“退出”与“进人”机制的培育,既要矫正计划经济政府配里资源存在单一性的弊端,又要防止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容易出现忽视公共产品提供的偏差。
二、完善“退出”与“进入”机制的立足点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贫穷社会直接跨人社会主义的,这是国际国内特殊的历史条件促成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艰苦努力,经过国民经济恢复和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但由于长期以来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体制弊端,国有国营的经济构成及集中管理方式,占据了绝对的统格地位,限制了其它经济成分的发展。
加之国家财力不足和科技水平不高的制约,国有资产又多集中于一般性加工制造业。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为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国家实行了让利放权的政策措施、地方出于地区利益,在“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下,重复建设甚至诸候经济不同程度地出现,这样就加剧了资源配里不合理的倾斜,致使产业结构的矛盾明显突出。
优化国有资产的组合,必须明确哪些该进,哪些该退。
一要遵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国有经济要支配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二是针对我国当前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错位的现实矛盾,从加人后国际大市场考虑资源配置,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改组。
对一些重点的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国家仍然要支持其发展,壮大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功能;
对在竞争中有一定实力,且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要吸引多方投资加快发展;对经营竞争性产品的企业,虽有产品市场、但负担过重,经营困难,要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对产品无市场,亏损严重且布局不合理的国有企业资产,要坚决地退。
把劣势企业的经济资源以及一些闲置的国有资产,集中到具有经济技术实力的优势企业和重点行业,由此组建立足国内外市场的企业集团,解决国有资产进入竞争性领域过多、重复建设以及效益低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