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研究假设的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研究假设的方法
建立研究假设的基本方法主要是演绎法和归纳法。

需要说明的是,不论是运用归纳法还是演绎法,都应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

我们可依据前面介绍的发现问题的途径,从理论和实践中寻找问题,然后再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提出研究假设。

一、用演绎的方法提出研究假设
演绎是指从一般到个别,即从某一理论出发考察某一特定的对象,对这一对象的有关情况进行推测。

也就是说,运用一般性理论或规则推测出个别现象或对象的状况。

如,随着一个人从事某一活动能力的提高,他花在这一活动上的时间就会减少。

这是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我们可以按照这个结论推测出下面的假设:学生在其擅长的学习科目方面,可用较少的时间完成作业。

根据变量间的假定关系建立对有关事件的一般推测,然后再根据它对特殊事物及关系做出推测,这就是演绎的方法。

例:“小学快乐教育学习方式的研究”
1.快乐教育的理念
(1)爱是儿童基本的心理需要。

(2)爱美、求美是人的天性,也是儿童基本的心理需要。

(3)兴趣是儿童认知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4)创造是儿童自我发展的需要,每个儿童都有创造的欲望,创造力是蕴藏在每个儿童身上最宝贵的资源。

2.快乐教育的基础
(1)移情效应,教师爱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赖感。

(2)威信效应,教师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必须要有较高的威信,这是教育的需要。

(3)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成功地说明了期望的激励作用。

(4)情感效应,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人们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

……
快乐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而健康地发展。

上述课题假设的提出采用了演绎法,从爱是儿童基本的心理需要、情感效应等一般性结论推论出快乐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快乐教育历经十余年的艰苦探索,已具备了丰富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同时,由于它始终是实践性研究,所以研究探索的思路越发清晰,每一步的研究紧密相扣,产生每一步研究成果的同时,又必然为下一步研究提出研究方向,又与整个理论研究同步,依据已有的研究结论和新的理论成果,可以很自然地合乎逻辑地推断出新的研究假设。

二、用归纳的方法提出研究假设
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即从许多个别事实中概括出有关事物、现象的一般性认识或结论。

研究者通常在对特定现象或事件的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更一般性的假设。

如,某物理教师在其任教生涯中,观察到高中阶段其所教男生比女生的成绩普遍要好。

该物理教师观察的学生相对于全体高中生来说,还只是个别的,但该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在物理学科
中,高中阶段的男性比女性学习成绩要好”带有一般意义的假设,并通过研究对假设进行验证。

又如“应用协同发展教育原理,实施区域性中小衔接改革研究”课题,从对国内外中小衔接问题研究的发展历史和本地区中小衔接问题的调查现状看出,目前中小衔接工作中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中小衔接中教师方面的问题(略);2.中小衔接中课程及教学方面的问题(略);3.中小衔接中学生方面的问题(略)。

此外,家长在中小衔接问题研究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家长、社会舆论往往会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方式起到干预作用。

为促进中小学教育协同发展,课题概括提出了要解决的八个问题:
1.学习环境关进入中学后,学习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

新校园、新环境,要给学生一段适应时间,培养其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尽快做到自我管理、自觉学习,度过新生入学的磨合期。

2.学习方法关小学教学和中学教学在教学方法、教材选取和教学要求上都有极大不同。

3.学习动力关很多初中生入学后,会表现出对学习没兴趣,学习动力弱的情况,其实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的不适应才是导致学生学习动力失衡的主要原因。

4.认知方式关学习中需要学生运用概念去判断,去推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这是中学生和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质的差别。

5.心理转变关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深入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地加强教育,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6.生理转变关进入中学后,学生的生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身体发育进入第二高峰期,新陈代谢快,性心理开始萌芽,心理发育呈半成熟、半幼稚状态,接受社会上的新事物快,易躁、易变。

7.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关学生刚升入初中,在这一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培养,培养技能和能力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8.人际交流关由于心理发展的原因,初中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能力水平与自我评价能力造成极大的反差,易产生偏激心理,良好的人际交流能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缓解由环境变化带来的小学升初中的不适应。

归纳要求研究者先对大量的具体现象进行观察分析,然后再提出一般性假设。

如,该课题的假设是通过调查和文献研究,归纳前人的研究和现实需要,归纳之后,提出研究假设。

从调查数据和座谈结果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均认识到解决“中小衔接”问题的必要性,但中学教师明显比小学教师感觉问题严重。

对于产生的原因,约40%的人认为是由于中小学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育模式不同而造成的;约40%的人认为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自主性较差造成的;还有约20%的人认为是由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环境因素造成的必然现象。

从中学生调查问卷可以发现初中一年级学生遇到的问题依次是学习方法不适应(21%),课程进度快(16%),学习环境不适应(15%),课后作业多(12%),生理、心理不适应等。

在对待考试的态度上,中学生明显要比小学生更加紧张。

从调查结果
得知,对于解决中小衔接问题,中小学教师均提出了中小学要互相加强交流、沟通,互相听课,也即协同发展的愿望。

从文献资料中可知国内外关于中小衔接问题的研究,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目的均是为了保证基础教育的协调一致,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虽然关于中小衔接问题的研究已经获得了相当有价值的结论和经验,但现有的研究成果还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中小学的衔接问题是一个协同发展的问题,中小学是复杂的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要素,如校长、教师、学生、教材和教法等,他们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使这些要素之间呈现出相互联系、相互关联的状态,而不是使其相对独立、相互竞争,最终使中小学达到协调、合作,各自获得最大的发展,系统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即“协同促进发展”。

(选自《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