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氧化合物的控制和处理技术.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碳氧化合物的控制和处理技术
一、前言
自世界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现代生活的出现,大量的生产能源废气、工业生产尾气、交通运输工具的排放气和人类生活过程产生的废气,都排放在大气层中,随着废气排放量的增长,远远超过大气自身清洁的能力,从而破坏了原有的良性循环,使大气受到严重的污染,长此下去,将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
现在看来,对人类至关重要的燃烧,是产生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如CO,CO2,等大部分来自徽烧;其次,工业生产尾气的排放也是重要的空气污染源。
而其中碳氧化合物如CO,CO2对大气有相当大的影响。
因此.具体弄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及危害性,分清主次加以研究和利用,变废为宝,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着重介绍CO,CO2的危害和控制处理技术。
二、碳氧化合物的性质及危害
2.1CO的性质及危害
凡是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都会产生CO它是广泛存在的一种有毒气体,如吸烟、取暖、炊事和汽车驱动都会产生CO,不注意通风时,CO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在工业生产中,CO更是大量地高浓度地存在,如高炉气、转炉气、焦炉气、电石炉气、黄磷炉气、炭黑尾气等都含有浓度较高的CO,通常CO含量为8-90%(体积比)。
随着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
并且发展中国家随着基础工业的发展,含CO的废气的工业数量还会增加。
这些废气中,除大部分高炉
气用于燃烧供热外,其它大多没有充分利用。
有的点火烧掉,有的直接排放在大气中。
此外,火力发电厂、工业和生活锅炉、汽车和民生等燃烧过程都产生CO,其数量是巨大而不易估算的。
由于CO对人体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大210倍,当CO经肺泡进入血液后,很快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红血蛋白,从而使血红蛋白失去正常的携氧功能,造成组织缺氧而引起窒息性中毒。
中毒的程度与空气中CO的浓度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
特别是CO无色无臭,在中毒进行中往往不易被人们所发觉,常常造成严重的后果。
另外,CO在大气中停留时间很长,一般可达二到三年,因而对环境的危害性加大了。
当CO上升至对流层后,大气清除这种污染气体的能力下降,从而对全球气候造成影响。
2.2CO2的性质及危害
常温下二氧化碳无色无嗅、气态, 分子量44.01,俗称碳酸气, 又名碳酸酐。
在自然界中,大气里的CO2 含量为0.03%~0.04%,是最丰富的化学物质之一二氧化碳是一种弱酸性气体, 常温下无色无臭, 在高温时具有轻微刺激性, 为直线型三原子分子。
在标准大气压下, CO2不能以液体存在, 在温度和压力高于三相点,但低于31.1℃时, 在封闭容器中, 其液汽处于平衡状态。
CO2不能维持生命。
大气中的CO2本来是通过生物循环链进行循环的,即CO2和水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变为碳水化合物和氧气,而人和动物消耗碳水化合物和氧,排出CO2,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CO2在大气中的平衡。
同时,动植物的生长和腐烂也参予了这一平衡。
可是,由于人类的活
动,特别是大规模发展工业和生活现代化,消耗大量能源,使得煤、石油和夭然气等含碳燃料消耗大增,因此,人为排放的CO2达到惊人的程度,严重破坏了CO2在大气中的天然平衡。
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
1990-2001 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净增 8.23 亿吨,占世界同期增加量的 27% ;预计到 2020 年,排放量要在 2000 年的基础上增加 1.32 倍,这个增量要比全世界在 1990 年到 2001 年的总排放增量还要大。
预测表明,到 2025 年前后,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很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从人均来看,目前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 2025 年可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虽然仍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水平,但已丧失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低的优势。
CO2本身是一种无害气体,但当人为CO2排放超过了自然界的平衡能力以后,CO2在大气中的积累就会日益增长。
而CO2是一种“温室效应”气体,即它能让太阳的较短波长(约0. 475μ)射线通过而加热地球表面,但却大量地吸收地球辐射的长波(约11μ)能量,阻碍地球上的热量向外传递。
长此下去,就会影响全球的热量平衡,从而导致地表气温上升。
给人类带来如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增加等一系列严重恶果。
三、碳氧化合物排放的控制和处理技术
3.1 CO的吸收处理技术
无论是以煤、石油和天然气通过部分氧化都会产生是含CO混合
气体,为了从混合气中有效地利用CO,减少其排放。
对CO分离和精制是十分必要的。
现在盛行对已有分法的改良,集中在耐水性液状吸收剂的开发上。
新方法的开发主要是固体吸附剂的变压吸附法。
下面对儿个主要方法作简要讨论。
3.1.1 铜氨液吸收法
这种方法是为了从合成氨原料气中除去对催化剂有毒性的CO而发展起来的,应用时间较一长。
现在,由于低温变换触媒的开发,微量CO可以转变为甲烷,使得铜氨液吸收法在合成氨生产中已不采用。
若运用此法分离CO,由于存在一些根本性的缺点,如吸收液中Cu+不安定、对CO2也吸收、分离的CO中混入氨和需要高压与低温条件等,使它显得陈旧了。
为了克服铜氨液吸收法对CO2的吸收和氨的挥发这两个缺点,已开发CuCl一碱土类金属卤化物系吸收液。
它不吸收原料混合气中的CO2,分离的CO中溶剂蒸汽比氨容易除去。
3.1.2 深冷分离法
这是一种物理分离方法,应用较早,但尚在改进中。
它是先将混合气冷却液化,然后在165一一210℃的低温下分馏。
此法缺点较多,如混合气中的水和CO2等在低温下易阻塞管道、对混合气中沸点接近的N2和CO难于分离和冷冻、热回收系统复杂等,因此,应用不普遍。
3.1.3 Cosorb法
该法是70年代初由美国Tennec。
公司开发成功的,它适合于从含CO气流中经济地回收CO。
国内已有许多文章对它进行过详细介绍。
Cosorb,法与铜氮镶吸收法、深冷分离法祖比,在吸收效率、经济效益、工艺操作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显示较大的优越性。
被认为是美国化学工业界划时代的开发工作,曾获得1977年度美国化学工程“KrikPatrick”奖。
我国有许多单位,如浙江大学、上吴淞化工厂、化工部第八设计院等也对Cosorb法作了较多的研究,建立了以钢厂炉气为原料的200吨/年CO提纯装置,在中试基础上,提出了5000吨/年CO提纯装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但是,该法所使用的AlCuCl4甲苯溶液的吸收能力随着其同含有水、硫化氢、氨等C混合气体接触时间的增长而迅速下降。
因为吸收液中的AlCuC14同这些气体发生不可逆反应,例如:
2 AlCuC14+H2O一HCl+AlCuCl4Al(OH)Cl2+CuCl
这样,1分子水能使2分子络合物失活。
因此,实施Cosorb法时,必须对原料混合气中水、硫化氢和氨等进行前处理,使其含量分别降至lppm、5ppm和1ppm。
这就使得前处理工艺变得很复杂,吸附剂的再生也消耗很多能量,还必须除去分离后混入CO中的甲苯蒸汽。
为了解决Cosorb法中吸收液不抗水的缺点,开发了抗水的AlCuCl4一聚苯乙烯高分子络合物吸收液。
它是由CuCl、AlC13和直链聚苯乙烯在甲苯中调制而成的。
这种吸收液适用于水饱和的合成气中H/CO摩尔比的调整。
3.1.4 Hisorb法
本法的吸收液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和耐水性特点。
吸收液有两种,即Hisorb一A液(以氯化亚铜和金属氯化物的络合物为主要成份的水
溶液系吸收液)和Hisorb一B液(氯化亚铜和衍磷酸衍生物的络合物溶于芳烃的非水系吸收液)。
可根据原料气的性质、压力和温度等条件来选择使用吸收液。
两种吸收液均能在常温、常压或加压下吸收CO,然后在80一120℃下解吸。
原料气不经特别的预处理就能直接进入吸收系统。
Hisorb法的CO回收率达99.5%以上,CO纯度达99%以上。
它的显著特点是不需要对原料气中的水和COZ进行预处理,可以减少设备和运转费用,设备紧凑,CO回收量为9万吨/年的工厂只需占地900m2。
可见它比Cosorb法更先进。
3.1.5 固体吸附分离法
固体吸附分离是采用固体吸附剂通过气固接触来分离,有温度变换和压力变换两种吸附分离法。
都是近几年开发的。
它们的共同点是由于分离的CO气体中不混入溶剂蒸汽,不存在溶剂损失和溶剂回收问题,分离精制技术采用充填塔形式,比液状吸收剂简便。
例如铜(1)一沸石吸收剂用CO在300一400℃下将载于Y型沸石上的Cu2+还原成Cu+,这种固体吸附剂吸收的CO能在300一400℃和几百帕斯卡的压力下被回收。
具有高硅/铝比的沸石是疏水性的,所固载Cu+的吸附剂能从水饱和的混合气中分离CO。
但是,水和氨存在时,氧和空气能将Cu+氧化。
还有,高硅/铝比的沸石使铜离子交换率变小。
3.1.6 膜分离法
膜分离法具有节能、体积小和易操作等优点,但至今为止,CO 选择性地透过的分离膜尚未开发出来。
而使用HZ分离膜来调整合成
气中H2/CO的摩尔比的装置已工业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PRISM”分离器和“UBE”分离器。
总之,在CO的诸分离法中,铜氨液法趋子过时,深冷法太复杂,膜分离法尚处于开发阶段,Cosorb法较先进,而固体吸附剂的变压吸附法最有前途。
当然,不同的分离精制法各有特点,可按实际情况选用。
3.2 减少CO2的排放技术
3.2.1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开发
最近几年,国内外的传媒频繁报道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开发动态,表明燃料电动汽车受到世人关注,因为它是零排放汽车。
目前汽车尾气排出CO2不可小视,其CO2排放量占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总CO2排放量的约1/4。
所以减少CO2在大气中的排放是发展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主要目的之一。
3.2.2 减少燃料燃烧或工业生产发生的CO2
使燃料燃烧不生成CO2是减少CO2在大气中的排放的一种重要举措。
例如,最近北美组建了一个零排放煤联盟(Zero Emission Coal Alliance),这一联合体包括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立实验室(LANL)和美国最大的发电公司南方公司(Southern Co.)及加拿大的煤供应公司。
该联合体正在研究利用煤产生氢用于发电不产生CO2的新技术。
日本东京技术学院(the Tokyo Instituate of Tech-nology)研究出一种使甲烷完全分解产生H2,不副产CO2的技术。
该法整个过程约在500℃温度、低于大气压的条件下进行。
甲烷
借助二氧化硅支载的镍催化剂分解成H2和C,后者以可在市场出售的细碳粉形态回收。
产生的含40% H2的气体流过Fe2O3和In2O3等金属氧化物,H2使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并生成水。
用水蒸气在约300℃下使金属重新氧化获得纯H2。
此法的优点是金属可运至其他地点生产H2供使用,例如搭载在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上为燃料电池提供H2。
3.2.3 大量CO2的永久性存放
将产生的大量CO2捕集压缩注入深海底层或废矿坑永久性存放,这是一项抑制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增加,全球气温持续上升的重要应急措施。
例如,前述SACS多家大公司联合机构从1996年10月起,已将270万吨 CO2加压,用泵注入海面以下340 m深的盐水层。
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比将极少量的核废料封存所需费用高昂得多。
如前所述,仅美国现在每年就要排放近50亿吨 CO2,而据SKI咨询公司调查统计,美、日、欧洲诸工业发达国家1998年的液态CO2的使用量总共不足1 000万吨,预一直到2003年世界对液态CO2需求量将以2%~4%年均增长率增长,但这主要是对碳酸化饮料的需求增长之故,并非有什么新用途、新技术出现。
为了减少压缩大量CO2弃置的费用,美国TDA公司发明了可用化石燃料在基本上不排放CO2的情况下发电且发电效率与常规发电厂相近的技术。
在此过程中,燃料在一流化床反应器中燃烧,同时使多种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在1.35 MPa下还原成金属,产生33% CO2和67%水(蒸汽)。
蒸汽凝结,留下压力约为1 MPa的CO2,此CO2可以几乎不用压缩就可封存。
金属氧化物的还原使燃料的能量变成贮藏在金属中的能
量。
金属在另一流化床反应器中氧化释出的热量将空气加热到900℃,用于驱动高温气涡轮机发电。
四、减少碳氧化合物总体对策
1.多途径开发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燃烧
碳氧化合物的产生无不与矿物燃料的燃烧有关。
全世界也在为减少碳氧化合物的排放做着努力。
京都协议就是很好的证明。
减少这些废气的排放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
但随着人日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增长。
解决的办法是多途径开发能源。
而我国情况非常特殊,煤炭在一次能源中占从称,发展其它能源的任务更加艰巨。
从目前科技发展水平来看.能替代的能源主要为水能、核能、大旧能。
其次是风能、潮汐能和地热等。
2.合理燃烧、减少废气排放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而石油和天然气相对偏少,预计几十年内这种主要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但是,煤炭直接燃烧会排出大量灰尘、CO2和CO,应该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把排放的废气降到最低水平。
目前,有一些有效方法可以采用:
(1)燃烧前的处理
煤的燃烧前处理,主要是减少灰分、矸石和硫等杂质,主要方法有洗选、型煤加工和制成水煤浆,通过这些处理可以提高热效率,减少有害气体的生成。
(2)燃烧中的净化
燃烧中的净化,主要是开发先进的燃烧器及燃烧技术,从而提高
燃烧效率和减少废气排放。
(3)燃烧后的烟气处理
燃烧烟气的处理,包括除尘、脱硫、脱硝和二氧化碳回收。
目前,烟气除尘工作已在国内外普遍展开,方法有湿法除尘、布袋除尘和电除尘,平均除尘效率在90%以上,这些方法虽然脱除率高,但成本也较高,目前只是处于开发应用阶段。
CO2的回收已引起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视,由于火力发电厂排放的CO2约占总排放的CO2的四分之一,因此目前正积极开发火电厂烟气CO2回收技术。
加拿大、日本在开发常规的胺溶液吸收法回收CO2技术,在技术上尚需进一步降低能耗、减少胺溶液损耗和减少烟尘含量,从而降低成本,增强竞争优势,如果防止气候变暖到了必须限制CO2的排放时,那将使火力发电厂的CO2回收技术产生极大吸引力。
3.开展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工业废气中的CO和CO2具有浓度低、分布面广、数量大等特点,可都有其利用价值,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更有必要将其转化成为无害物或产品。
例如CO在许多废气中含量较高,回收后不仅可以作燃料,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发展一系列有机化工产品。
在工业生产上,用CO作为碳源生产的主要化工产品有H2、甲醇、醋酸、草酸、甲酸、丙烯酸、光气和碳基合成醇类等,这些都是关系国民经济的大吨位基本有机化工产品。
此外,CO在医药、香料、日用化学品和有机合成等方面应用日益增加。
4.植树造林,增强净化大气能力
植树造林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吸灰除尘、减弱噪声和净化大气的作用。
特别是对CO2的吸收固定作用很大。
通常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一天可以吸收1吨CO2。
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吸收CO2近9.36 ×l08kt 。
美国植物生态学家艾伦·奥克莱尔研究发现,矿物燃料燃烧时产生的CO2,除了储存在大气中和海洋深处外,北半球森林具有“碳汇”作用。
因此,大规模植树造林是净化大气和缓解大气中CO:浓度增加的重要措施。
5.提高能量利用率
我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与所耗能量之比值,比发达国家低得多。
因而提高各种能量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废气的排放量,是极其迫切而重要的。
五、结论
1. 我国工业废气CO, CO2等的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加重,并且排放量任在增加,数量不断变大,对环境压力日益增加。
2. 矿物燃料燃烧是产生工业废气的主要来源,应采用各项技术使燃烧合理化,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废气生成。
3.大力开展工业废气的回收利用,变废为宝。
4. 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要求前提下,逐步减少对煤的依赖.同时发展多种能源,特别要注意发展水电、核电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逐步解决矿物徽料燃烧产生的废气。
5. 大力植树造林,增强净化大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