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8:古诗文赏析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
2012年高考真题语文汇编
古诗欣赏题
一、基本知识
(1)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包含意象、意境两个方面。
(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明确诗歌鉴赏中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以便能够迅速地找到试题切入角度。
(3)鉴赏诗歌的语言——总体的语言特色包括一句话或者全篇的语言特色。
了解一些评价语言特色的术语。
(4)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根据不同诗歌内容,把握不同情感。
二、基本方法
(1)理解诗歌涉及诗歌的形象鉴赏及情感的把握两个考点。
因为感受、理解、分析诗歌形象,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把握了诗歌的基本内容是情感赏析的基础。
读懂诗歌的几个技巧:
从标题切入对诗题材、内容及思路的理解;充分利用作者、背景及注释这些暗示性材料辅助理解; 抓住情感语言,尤其要关注诗歌的尾句,理解诗歌的感情。
(2)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3)常见解题思路
1.根据题材,把握内容,熟悉各类题材表达的情感和内容,根据物象、景物等加以判断。
2.抓住诗眼,领会观点。
3.阅读诗词内容,寻找意象,欣赏画面,分析画面的特点以及对诗歌的中心作用。
4.关注题目,理解内容,诗歌的题目具有很强的暗示和指导性,根据题目去理解诗歌。
5.阅读注解,理解情感,诗歌的注解往往会说明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处境,有利于解读诗歌的情感。
三、考点归纳与基本题型
(1)把握作品内容,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诗歌中的形象。
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2)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
还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3)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
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
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四、答题规范模式
第一种类型:分析形象类(形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中描绘的景物(人物)是怎样的形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人物?
答题步骤:景物(人物)+特征+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种类型: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类型: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类型:表达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六种类型:情感分析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
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
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
答题步骤:步骤一: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情感。
步骤二: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思想感情。
五、重难点、易错点剖析
分析、鉴赏诗歌的创作技巧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易错点。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时要尽量使用规范的、专业的名词术语。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方式主要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等。
表现手法有:欲扬先抑、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卒章显志等。
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不仅要列出术语,还要结合诗歌的情感分析创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六、命题规律及趋势
古典诗词鉴赏以主观题的形式测试考生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体现了较高层次的鉴赏评价,要求考生占有丰富的材料。
通过对高考试题分析,古诗鉴赏试题呈现以下鲜明特点:(1)选材,以浅显为主,选取的是考生比较熟悉的时代、知名度高的诗人;(2)鉴赏材料短小,减少了信息流,降低了揣摩理解上的复杂程度;(3)注重对诗歌本身的考查,要求考生在大致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进行鉴赏;(4)注重考生思维过程的考查,让考生以书面形式作答;(5)命题讲究具体性,试题开口小,难度不大,但答题标准高,要求考生开掘深、采点全。
七、2012年高考真题赏析
(2012﹒上海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和“客船”。
(1分)【答案】津亭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内容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题目中的“江”点明地点,诗句中“江林”、“客船”和“津亭”与江有关。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主旨、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级。
【解析】A、单从诗歌来看,很难断定诗歌有用典;即使对第2句作出注释,也不好说这首诗是用典和写实结合。
从全诗看,应该是虚实结合或情景交融的写法。
B、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而不是咏物诗。
C、两联对仗并不工整。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
【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春江晚景》这首诗写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
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
景象明丽。
三四句用虚笔。
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
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
此两联只写情而景在其中。
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而“眇然“意自见。
(2012﹒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
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
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级。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
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2012﹒北京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答案】C
【命题立意】此题综合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理解文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与诗歌相关的各项信息,包括注释等;其次要认真分析各个选项,将它们与原诗进行比较,从而做出准确判断。
C项“以静写动,借静衬动”有误。
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
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
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
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
(宋•刘子翚《海棠花》)
D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明•邱睿《都城春日》)
【答案】DE
【命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重点词语。
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
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
“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
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
人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不少于150字)(10分)
答:
【答案】答案示例一:由景及理是本诗的写作特点。
这首诗不仅寓情于景,还通过借柳的意象特点,阐发了“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的人生感慨,既赞美了“柳”的旺盛的生命力,又启发人们要自强不息。
(第一问3分。
)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
这首诗的前两句,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
在这首诗里,诗人把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浑然天成,正所谓“景入理势”。
(第二问7分,结合诗句阐述3分,分析阐发,指出特点4分。
或者扣住诗句分析4分,分析阐发、指出特点3分,共10分)答案示例二:《赋得古原草离别》(离离原上草)
原野上的青草繁茂。
一年一度枯萎了又会繁茂起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的焚烧。
只要第二年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这是一曲野草颂,更是生命的颂歌。
“离离”是生长的态势,岁岁枯荣是其生命之律动过程,其意蕴是规律和永恒。
诗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烧,在毁灭与永生的壮烈对比中,验证其生命力之顽强。
野火焚烧象征生命之艰辛和考验;春风吹又生言其顽强不屈,执著不移,如此的野草,才有资格成为宇宙间一切生命的象征,才拥有值得人赞美的生命意义。
全诗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说理水乳交融,意境浑成。
(第二问7分,结合诗句阐述3分,分析阐发,指出特点4分。
或者扣住诗句分析4分,分析阐发、指出特点3分,共10分)
答案示例三:《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借游山的体会阐发人生的哲理。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
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
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②这首诗借助庐山的形象,通过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借景说理,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第二问7分,结合诗句阐述3分,分析阐发,指出特点4分。
或者扣住诗句分析4分,分析阐发、指出特点3分,共10分)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古诗中阅读鉴赏迁移的能力,是探究类的试题,能力层级为F 级。
这是历年来首次将阅读延伸题的关注点正式转向了原始文本的写作思路上。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
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
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2012﹒全国高考大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
落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时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第二联从树叶的角度来写,是树叶在“翻思,”是树叶“肯信”,属拟人;第一、第三联是从诗人的角度来写。
更换角度使全诗富于变化,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增加了情致。
【命题立意】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次为E级“鉴赏评价”。
【解析】首联写诗人看到雨落闲田,红叶纷落;颈联写到如果这些落叶回想起自己春天时的勃勃生机,怎么会相信自己有今天秋风中的落魄呢。
颔联又写诗人看到多处的落叶随流水漂远,河边有很多的落叶。
既使诗歌富于变化,又丰富了内容和意境。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松树冬夏常青,与诗中的落叶形成鲜明对比。
以对松树的赞叹突出了对落叶的无奈和感叹之情。
【命题立意】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次为E级“鉴赏评价”。
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2012﹒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台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重。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3分)
答:
【答案】(1)答题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
“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
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
“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
【解析】要想把此句赏析到位,必须从诗歌形象、语言入手,描绘出诗句所塑造的钓翁的形象特点,画面的整体印象,再从“冰散响”所描绘的声音特点及作用上进行分析,“时振玉花空”的动作也要进行分析,“但”字的作用学生可能想不到。
诗句赏析是有套路的,学生在平日练习时一定每步都要答出。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3分)
答:
【答案】后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
【解析】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江苏无锡人,祖籍邵武(今属福建),自祖父一辈起迁居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
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
他和赵鼎、李光、胡铨合称“南宋四名臣”。
靖康元年(1126)金兵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
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
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
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
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
绍兴二年(1132),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不久,又罢。
多次上疏,陈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
后抑郁而死。
李纲的《望江南》共十一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多描述江南优美的风景,有些则流露一种仕途不顺的归隐的情感。
品读后阕诗人的情感,尽管是后阕但一定要联系全诗的情感。
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不能空谈情感。
学生失分点在于没有联系某具体诗句,对诗句不做简要分析。
(2012﹒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
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和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判断分析理解诗歌中体现出来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
【解析】本类题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上下句,甚至结合全诗,不能单独孤立地分析。
既然是从表现手法上分析,那么既要分析表现手法的特点,又要结合诗歌内容,如此才能做到扣题。
颔联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形式上的对仗工整,而内容上也富于特色,尤其是颜色上的描写,既写出了浓厚的生活情趣,也写出了明显的诗情画意。
从形式上看,“朱”、“青”、“绿”、“白”四种颜色,不仅形成形式上的对仗,也增添了诗歌的诗情画意,让读者觉得本诗真是诗中有画;从内容上看,诗人选取了余杭四月的朱樱、青豆、绿草三种景象,展示出了余杭四月弄弄的春意,白鹅和酒则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
400-688-1789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意思是指余杭晴天的生意很繁忙。
具体体现在颔联和颈链。
商人们用船装着季节蔬菜和水果以及农家养的白鹅和美酒,在余杭河上自由买卖。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能力层级为C。
【解析】本题答题时要注意恰恰当筛选,在诗歌中找准题目中所需要的有用成分。
从字面上看,“一晴生意繁”,肯定是晴天生意好,繁即繁忙之意。
如何体现生意好,显然诗中颔联和颈链所呈现的事物与商业贸易往来有关,而尾联根据注释②,显然并非交易蚕和蚕丝,所以,只能是颔联和颈联为“生意繁”的落脚点,由此展开分析,答案便显而易见。
(2012﹒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4分)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命题立意】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考生须整体感知诗意,抓住能够体现人物特点的语词和句子,如“马不肥”“债多”“书归”等,这些信息透出诗中主人公的清廉形象。
有了这些细节描写内容的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就概括出来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4分)
【答案】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