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位小导游讲解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1、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欢迎您来到世界文化遗产地殷墟参观游览。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殷墟,并非仅仅局限于今天所处的展馆之中,而是以我们现处的展馆为核心,东西南北各延伸3公里,占地面积近36平方公里,气势恢宏的古代都城遗址。
它受到保护的板块含纳了我们现在身处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河北岸,安放去世商王陵寝的位臵,现在同时对外开放的殷墟王陵遗址;以及位于宫殿宗庙遗址东侧3公里处的洹北商城遗址。
这里做为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
历史距今已经有3300多年。
在公元前1300年前后,商代的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从山东曲阜迁到了安阳小屯村,商代被称为殷的这片土地上。
在这里定都255年,传位8代12王,此间商代历史皆被称之为殷。
直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战乱所致,这里逐渐荒芜,沦为废墟,史称殷墟。
直到清末,当地的村民在耕地时,于田间发现了刻有商朝文字的甲骨。
才以此为契机,逐渐发现了这座被尘封了3000余年的古城。
以殷墟的遗址形态来看,今天我们所处的只是古代国王居住、办公以及祭祀的场所,即宫殿宗庙遗址。
纵观殷墟,做为中国考古学的发轫地,自1928年殷墟科学考古工作正式展开,到今天已经过去80年的光景,在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中国的考古学者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找到了大量的古代遗迹,经过学者们细致的研究分析和归类,您会发现,殷墟文化中有这样重要的三大要素,分别是:甲骨文字、青铜文明、都城遗址。
2、石碑
在前方的石碑上您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刻写的大字:甲骨文发现地。
之所以伫立它,是因为我们想藉此景观向您指出,现世中华文明最为重要的文化承载体系——汉字,它的早期形态甲骨文,便是诞生于今天咱们所处的洹河之滨的。
大门
面前的这扇大门,便是根据甲骨文的“门”字仿建设计的。
您看到的整扇大门就是根据3个甲骨文中的“门”字组成的。
门两侧的浮雕是根据1976年妇好墓中出土的龙型玉放大仿制而成的。
这是我们中华最早的龙的形象之一。
司母戊鼎
正前我们大家看到的这个便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于1939年出土于武官村王陵遗址。
原件通高一米三三,口长110厘米,重达875公斤。
鼎最初的作用是用来烹煮食物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到夏商周的时候已经成为了权力的象征。
相传,夏朝的国王大禹在统治国家的时候便把天下分为九州。
而每一个州都用一个鼎来表示。
大禹拥有九鼎就代表他统治了九州方圆的领土。
我们平常所说到的“一言九鼎”便是由此而得。
象这个鼎的重量现在咱们的游客朋友问的话没关系。
但在当时是没人敢问这个鼎有多重的。
因为当时谁要是问这个鼎有多重的话表明这个人心存野心。
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曾经专门从武汉来到中原,那个时候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在洛阳。
他到洛阳以后不问别的,只问洛阳的鼎有多重。
在当时谁都能看的出来他问鼎的目的并不是真的想知道鼎的重量,而是心存野心,想得到中原。
有一句话叫做得中原者得天下也。
所以我们平时所用到的“问鼎中原”便是由此而得,另外象“三足鼎立”等等这些含有“鼎”的成语一般都跟权利有关系,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比照原件放大一倍的复制品。
3、大殿外观
我们看到的这个宫殿是在原址上复原的。
商朝的建筑材料主要是以木头为主的。
经过三千多年的变迁如今都已腐朽了,留到今天的只是地基。
原来的地基东西总长51米,现在只复原了31米,我们看到房子的外形是四面坡,双重檐,这样的建筑结构在我们中国历代都是最高级别的象征。
殷墟发掘简史展厅
最早对殷墟科学发掘的时间是1928年,到今天为止已发掘出殷墟的范围是36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家族墓葬地以及洹北商城。
今天我们修复的这座建筑是宫殿宗庙遗址内一座较重要的建筑之一。
清朝末年,附近的小屯村民在此地耕种劳作时,经常刨出一些带字的骨片,上面的文字便是商代的文字,也是中国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
著名的学者夏鼐先生曾说,殷墟闻名世界有三大要素:甲骨文、青铜器、都市。
殷墟的发掘离不开甲骨文的发现。
1899年,著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买药时发现中药“龙骨”上有些奇怪的刻划,他对古文字考订造诣颇深,经过认真研究,他认为“龙骨”上刻的是商代的文字。
王懿荣被人们称作是“甲骨文之父”。
1900年7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王懿荣以身殉国,他死后的第二年,其长子王翰甫为还债,把一千多片甲骨卖给了刘鹗。
刘鹗从自己一共收藏的五千多片刻辞甲骨中,挑选出一千多片,编成《铁云藏龟》一书出版。
这是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著作。
刘氏在自序中指出,甲骨文是“殷人的刀笔文字”,甲骨文的拓片也在众多学者之间广为流传。
然而人们并不清楚甲骨文的真实出土地。
罗振玉经过细心探访,在1908年,他终于最先了解到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就是今天的安阳。
骨文来研究殷代历史。
并把甲骨卜辞中发现殷代先公、先王的名称、世系与《史记〃殷本纪》中所载的殷代先公、先王的名称、世系相互对照,证明《殷本纪》基本上是正确的。
1928年——1937年6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进行了15次大规模科学发掘。
发掘总面积为46000余平方米,在殷墟范围内发掘出宫殿宗庙、王陵、手工作坊等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数以万计的甲骨片、青铜器、玉石器、陶器。
为研究殷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价值。
参与发掘的学者有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人,他们是中国考古界的领军人物,首开先例在殷墟进行野外考古发掘。
所以说,殷墟的考古发掘,是中国考古学者的摇篮。
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野外考古工作者。
4、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殷墟的几次重大考古发现:
(一)后冈“三叠层”的发掘
1934年殷墟第四次发掘时,梁思永先生选择后冈进行发掘,经过一个月,在216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彩陶、黑陶和白陶三种文化的堆积。
彩陶属于仰韶文化、黑陶属于龙山文化、白陶属于殷墟文化。
三层文化有层次的叠压着,它们之间存在着发展关系。
梁思永对后冈三层文化的分析,不仅在殷墟考古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以确凿的事实。
证明中国古代文化自成系列,具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和发展规律。
(二)宫殿宗庙遗址
考古工作者在殷墟小屯发现甲骨文的同时,1934——1937年间陆续发现53座建筑基址,1991年在洹河南岸发现一座凹型基址,截至目前殷商宫殿区内共发现大型宫殿建筑基址54座。
分甲、乙、丙三组,甲组建筑面积较大,推测是殷人居住休息的地方,乙组推测其作用是议政殿堂或宗庙,丙组推测是祭坛。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的发掘向世人揭开了殷商王朝国都神秘的面纱。
(三)王陵遗址的发掘
1934年秋,在富有田野工作经验的梁思永主持下开始对洹河北岸进行发掘。
共发现13座大墓,墓葬的形制分亚字型大墓、中字型大墓和甲字型墓葬。
墓葬虽经多次盗掘,但劫余随葬品仍十分可观。
铜器、石器、玉器、绿松石、白陶等,有的墓葬四壁用木板铺成,上有红黑相间的彩绘,甚至镶有野猪牙饰。
(四)甲骨文的三次重大发掘
从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至今,共发现近16万片,其中有三次重大的发现:分别是1936年YH127甲骨堆积坑、1973年H17甲骨堆积坑、1991年花园庄H3甲骨堆积坑。
这些甲骨片上记载了商代的天文、地理、军事、政治、手工业、农业等各方面的内容,为
甲骨文的单字目前发现近5000字,已释读的有1500个字,甲骨文已“六书”齐备,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转注、指事六种功能。
以象形、会意、形声字为主,比如您看到的“日”、“月”、“云”、“雨”、“水”、“火”,正是商朝人用双眼观察大自然的事物体现在文字上。
5、甲骨窖穴展厅
1936年在这里出土了一坑甲骨,编号为YH127,它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甲骨最多的一坑,17096片,在1996年召开的国际图联大会上被专家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中国最早的档案库”。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发掘情况,这坑甲骨的坑底距地表6米深,考虑到天气的原因和安全的因素,考古学家决定把这坑甲骨整坑运到南京室内发掘,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当时拍摄的照片,它们先把甲骨层做成一个灰土柱,接下来做了一只特制的大木箱,套在甲骨层上,然后通过马道和绳索把这坑甲骨拉到地面上,由于这坑甲骨重达6吨,而1936年安阳没有汽车,也没有起重机,所以他们组织了64个人来抬这坑甲骨,把它送到了火车站,运往南京。
在南京室内花费了半年的时间,分解出17096片。
从这张照片我们可以看到YH127刚出土的原貌,它是一个椭圆形的,直径长1.8米。
我们在2003年5月份揭示了这坑甲骨的原址,现在我们到这边来看一下,大家看到的这坑甲骨是按照原件复原的,我们可以看到甲骨层的旁边有一具尸骨,它是和这坑甲骨埋在一起的,是当时看管这坑甲骨的管理人员,我们还可以看到这坑甲骨表层有很多完整的龟腹甲,其中最大的一版长44厘米,经过鉴定它是马来西亚进贡过来的。
这坑甲骨所记录的内容非常丰富,现在我们大家到这边来具体的了解一下。
商朝人对于当时很多自然的现象不能够解释,所以凡事依赖于鬼神,经常占卜,所用的材料是用的龟腹甲,他们在龟腹甲的背面凿上很多圆孔和长槽,把燃烧的木炭放到其中进行灼烧,甲片的正面会产生裂纹,商人根据裂纹的走向来判断吉凶,然后把结果刻上去,我们它称这上面的文字就为甲骨文。
他们刻词有一定的先后顺序,首先刻叙辞,就是交代一下占卜的时间和贞人名字;接下来命辞,就是说明占卜什么样的内容;紧接着刻占辞,就是商王根据裂纹所判断的吉凶。
占卜过去一段时间以后,他们要刻上验辞,
6、车马坑展
在史书中记载,中国最早的马车是夏朝的奚仲发明的。
可是我们至今没发现夏朝的马车。
目前中国最早的马车就是1935年从殷墟发现的。
我们看到的6辆马车和这段道路遗存是1999年和2000年从殷墟的孝民屯和刘家庄发掘的,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这些车的轮子和车厢等主体结构都是用木头作成的。
这里是马的尸骨,商朝都是驾两匹马,到商朝晚期和周朝才出现了4匹马,随之也有了我们今天讲的成语:驷马难追。
我们再来近距离的看一下这些车。
它们是在国王和贵族的墓葬周围发现的。
商朝的人非常迷信,他们认为生前荣华富贵,死后应该继续享用,所以要把生前用的马车陪葬了。
他们不但要葬马和车,还要葬一个奴隶来伺候他们。
截止到目前为止共发现商朝的马车有40多辆,他们的结构基本是相同的。
您看到的这张图是商朝马车的结构图。
一辆完整的车是由一个车衡,两个车轭,一个车辕,一个车厢组成的。
看过着张图后,我们再来看甲骨文的车字。
最开始是这样写的,您看有车横、车轭、车厢,就象把这辆车画出来的一样。
后来他们觉的这样写太麻烦了,就把他简化了,变成了这样的车字。
最后变成了两个轮的车,直到今天变成了一个轮子的ju 字。
我们从他们殉葬的奴隶还可以间接的看到商朝的刑法是非常残酷的。
您看这个人是被砍掉左臂,腹部掏空后殉葬的,可见,奴隶主对奴隶是相当凶狠和残暴的。
在古时候形容一个国家是否强盛有一个成语:万乘之国。
比喻这个国家的战车达到了上万辆。
商朝也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来看一辆战车清理的非常完好。
您看它的车轭是用青铜铸的,另外您、看车轴两端突出的车wei 也是青铜的,这就象汽车前的保险杠一样,防止两辆车错车的时候把车轴撞断了。
我们特意复制了两辆马车——
7、妇好墓
妇好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女将军,她是商朝武丁国王的妻子,这位国王有三个妻子,但是非常宠爱妇好,因为妇好能文能武,经常帅兵出征,在甲骨文里记载她帅兵最多的一次是13000人。
由于她过度操劳国事,在中年就病故了,国王破例把她葬在了宫殿区中,由于很多人没有料想到宫殿区内有墓葬出现。
所以这个墓葬没有被盗过,保存的非常完好。
随葬品有1928件。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她墓中的随葬品。
首先大家看到的是司母辛铜觥,它是当时盛酒的用具。
您看它的头部是马头,也有人说是牛头。
前边的两条腿很明显是蹄类动物的腿,后边却是鸟的爪子。
倒酒的地方叫做流,您看就在马的下巴。
我们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名叫zeng 形器。
它是一种气锅。
锅的中间有一个气柱,把食物放在气柱的周围,水蒸气从气柱喷出来,能把周围的食物蒸熟了,就象我们吃的云南的气锅鸡一样。
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是孔斗当时舀酒用勺子。
您看到这两件兵器名叫钺,是权利的象征,大的这一件重量是9公斤,另外这一件重8.5公斤,您看这一件上边有两只老虎在吃人头,这叫虎吃人头纹,在商是兵权的象征,另一件上边是一个龙头,两条龙的身子,这在商朝是王权的象征,说明这个女将军当时集军权、王权一身。
在妇好墓中出土的三件珍贵的象牙器,我们看到就是其中的两件象牙杯,您看到的这一件上边是绿色的,其实上面镶嵌的是绿松石,而一件虽然没有镶嵌宝石,但是花纹雕刻的非常精细,手柄雕刻的是一只栩栩如生的大老虎,杯身上的花纹非常有立体感,采用了半浮雕的雕刻手法,完全可以和我们的电脑绘画相媲美。
8、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妇好墓的最底层,墓葬的深度是7.5米,没有墓道,呈竖井形直上直下,我们看到正中间红色的就是妇好棺材的位臵,由于挖掘到6.4米的时候,出现了大量的地下水,而它的棺墓没有任何防水的措施,所以棺材和尸骨都腐烂掉了。
相反我们看到二层平台上奴隶的尸骨反而保留了下来,这是因这它们都在水面之上,没有被水浸泡到,我们看到壁龛里陈列的是妇好生前的贴身侍从,她的右上方是一个婴儿,左过的尸骨是被腰斩和截肢的,在妇好死后一共有16个奴隶来为她殉葬,除此之外还殉葬了6条狗,我们来看一下她墓中出土的随葬品。
正中间黄色的是海贝的化石,海贝是商朝的流通货币。
是我们中国最早的货币之一------贝币。
今天和金钱有关的汉字一般都要加一个贝字旁,如“赏”“赐”贵贱等等。
您看到这些是玉器,有755件。
经过鉴定后大多数是新疆的和田玉。
说明3000多年前从新疆的和田到安阳已经有了一条玉石之路了,比我们了解的丝绸之路还要早1200多年。
四周的是一些青铜器,大部分是酒器和食器。
您看到二层平台上的小圆坑,是三千多年千商人用木头夯土时留下的。
您看周围的土层非常坚实。
他们把土夯实后,在妇好的棺材周围的椁室中放臵随葬品,这就是我们说的棺椁,然后把另外的随葬品摆在椁室的上边,回填一层土,再摆放一层随葬品,再填一层土。
就这样一直到地面上有六层,算上最底层妇好棺木,一共是七层。
我们再来看一下墓葬土层的切块。
您看到第一层的是一些陶器。
第二层白色的是一只玉臼,用来研磨朱砂用的,我们还可以看到上面有红色的粉末。
第三层是一只石磬,这是商朝的乐器。
在一只石头上可以敲出五个音。
我们今天的音乐学家可以在一只石头上完整的演奏出东方红的曲子。
可以看出,妇好墓中的随葬品越往下越丰富和珍贵,您看到的象牙杯和她用的发簪,灰色的是陶埙,商朝的一种乐器。
最外面这一层是铜觚,商人的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