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铸鼎于富平荆山考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铸鼎于富平荆山考略
孟军政
荆山,是块神奇而富有灵气的一块宝地,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的破晓之地。

它西起买家坡(富平、三原交界处,属富平淡村镇),东迄石川河西岸断原处(富平杜村镇姚村一带),绵延数十里,南望中南,北依漆沮(石川河),郁然深秀,气势壮观,素有“金丝吊葫芦”的风水宝地之称。

汉唐时曾是皇家御花园,又是盛唐览胜处。

据史料考证,李白、杜甫、王安石、班固、苏武、曹植、陈觉等文人雅士以及秦穆公、秦孝公、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等无数皇亲贵族到此祭祖、游览;东端原首有汉太上皇刘执嘉万年陵,西端有唐高祖李渊献陵,两陵之间分布有50多座藩王嫔妃陪葬墓群。

在中国古代,鼎是建立国家的标志,是象征国家政权的重器。

司马迁说,“鼎之所在,国都定焉”,所以,它也是王都所在地,同时也是至高无上神(太一神,黄帝把它视为低于太一的神)的象征。

所以,黄帝在富平荆山铸鼎,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国家的建立和中华民族的创立。

之后大禹在荆山铸九鼎,则把九鼎作为传国的重器。

但是,这个影响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多少年来仅仅只是史学界或文化学者讨论的话题,没有把它和鼎的故乡-----“富平”紧紧连在一起。

在西部大开发和建设人文陕西的大背景下,进一步研究、开发黄帝文化,彰显华夏文明,追寻民族之魂,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民族复兴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史料依据
黄帝、大禹在富平荆山铸鼎的史实,史籍多有记载,最主要的有:
1,《淮南子冥览训》
黄帝采首山铜(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市),铸鼎于荆山下(荆山即今富平荆山塬)。

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二人,……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

龙须拔,堕黄帝之弓。

2、《左传·宣三年》
昔之夏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3、《史记·封禅书》
昔闻泰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

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
4、《史记·封禅书》
天下名山八,五在中国。

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常游,……百余岁后得与神通。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二人,龙及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

龙须拔,堕黄帝之弓。

5、《汉书·郊祀志》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6、《通鉴外记》
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隅,鼎成崩焉,其臣左彻取其衣冠几杖而庙祀之。

7、《路史·疏忔记·黄帝》
帝采首山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以象泰乙,能轻能重,能渎能行,存亡是惗,吉凶可知。

八月既望,鼎成死焉,葬上郡阳周之桥山(今黄陵县)。

注:泰乙,同大壹、太一、泰一、终南。

作为北极神,泰乙和天一相同,天地混沌为朴,未造成一物为泰乙、天一,即世界的本原。

黄帝以泰乙象征他建立的国家,国家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8、明嘉靖《陕西通志》文献一圣神
黄帝有熊氏,生于轩辕。

在位百年。

崩于荆山之阳,葬于桥山。

9、明嘉靖《陕西通志》圣神帝王遗迹
桥陵:在中部县北桥山。

《史记》:黄帝铸鼎于荆山,鼎成而帝崩,葬于桥山。

10、《辞海》荆山
《禹贡》:导硏及岐,至于荆山。

《汉书地理志》称为北条荆山,相传禹铸鼎于此。

据《隋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荆山)则在今富平西南。

11、范文澜《中国通史》
禹集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下。

文学资料佐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体系完整,是世界文明的发端之地,也是全世界唯一保留最完整、没有断层的国家。

黄帝在富平荆山铸鼎,最早见诸于《诗经·小雅》的《吉日》和《诗经、周颂》中的《潜》等文学作品,之后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多有描述,这为研究黄帝文化以及富平荆山铸鼎提供了有力
佐证。

1、魏曹植《黄帝三鼎传》
鼎质之精,古之神器。

黄帝是铸,以象泰乙。

能轻能重,知凶知吉。

世衰则隐,世和则出。

2、晋·曹飶《黄帝赞》
轩辕应玄期,幼能总百神。

体炼五灵妙,气含云雾津。

碜石曾城怞,铸鼎荆湖滨
……
3、唐·李白《鼎原》
黄帝铸鼎荆山崖,不炼黄金炼丹砂。

骑龙飞去大清象,云愁海思令人嗟。

……
4、唐·李白诗词全集《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
闻道金陵龙虎盘,还同谢眺望长安……
铜井炎炉歌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
……
5、唐·舒元與《桥山怀古》
……
崆崠问道失遗迹,荆山铸鼎余荒丘。

君不见,
黄龙飞去山下路,断髯成草风飕飕。

6、清陈觉《荆山铸鼎篇》
唯禹实大智,疏浚有后先。

乘辇荆山顶,用鼓洪炉烟。

山峙渭之北,漆沮绕其前。

山明水亦秀,铸鼎辨神奸。

……
昔考轩辕帝,曾铸此山巅。

……
7、清叶映榴《桥山》
采铜首山巅,
铸鼎荆山界……
8、清李因笃《邑里绝句·荆山注鼎》
荆山为大禹铸鼎处,遗宫尚存。

神禹荆山铸鼎宫,古坊疏豁送春风。

我来下马频瞻拜,南望川流砥柱中。

荆山的概念及位置
黄帝、大禹富平荆山铸鼎,已被史学界和考古界所公认。

但由于我国称荆山的地名有五处之多,故而出现过一些争议。

这个问题,《尚书·禹贡》对黄帝和大禹铸鼎的荆山的具体位置做了最确切、最准确的界定:
“黑水、西河惟雍州。

弱水既西,泾属渭汭。

漆、沮既从,沣水攸同。

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

导硏及岐,至于荆山,遇于河。

蟠冢导漾,东流为汉;
导蟠冢,至于荆山。

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以上所提雍州,在当时即指秦岭以北的广大陕西地区,同时还包括了甘肃大部、宁夏一些地区。

颜师古曰:西河即龙门(今韩城)之河,指黄河。

荆、岐二山名也,荆在岐东。

言二山治毕,已旅祭也。

旅祭,指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

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荆山在岐山以东的富平、三原、阎良交界一带,多为富平地盘,今被富平人称作荆山塬或吕村原。

渭即渭河,泾即泾河,漆即漆水河,沮即沮河,漆沮在今耀州合流后从富平流至阎良,尔后从临潼注入渭河,今称石川河。

终南,即大壹山;惇物,山名,在今陕西武功县东;鸟鼠,山名,鸟鼠同穴山的简称,在今甘肃渭源县西;研
(妍山),山名,在今宝鸡,今称千山;岐山,指今岐山;荆,即今富平荆山塬。

以上这些,均是大禹治山治水时的地名,它泛指今陕西关中地区。

问题是《禹贡》中的导山导水为什么都与荆山相关联呢?为什么荆山如此重要呢?为什么要把治山治水胜利这样大的庆典(旅祭)活动放在荆山举行呢?原因是“禹秉黄制”。

据文献记载,荆山不仅是黄帝铸鼎处,也是大禹铸鼎处,康熙年间其遗宫尚存。

禹在位九年,在荆山铸九鼎以象九州,禹根据治山治水之经验,第一次将中华分为九州,对国家实行区域管理,时我们这里属雍州,州府在今淳化一带。

对于先帝铸鼎的荆山,其概念和范围其它史书也多有记述:
1、《汉书·地理志》
首山属河东蒲阪(今山西永济市),荆山在冯翊怀德县(今富平杜村镇谢村一带)。

2、《后汉书·郡国志》
首山属河东蒲阪,荆山在冯翊怀德县(怀德,即今富平县)。

3、晋《帝王世纪》
禹铸鼎于荆山,在冯翊怀德之南,今其下有荆渠也。

4、《通鉴外记》
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隅,鼎成崩焉,其臣左彻取其衣冠几杖而庙祀之。

5、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
渭水之阳即怀德县界也。

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即怀德县古城也。

世谓之高阳城,非矣。

地理志曰:禹贡北条荆山在南山下,有荆渠,即夏后铸九鼎处也。

6、《隋书·地理志》
富平,旧置北地郡,后周改为中华郡,寻罢,有荆山。

7、唐·李泰《括地志》
荆山在雍州富平县,今名掘陵原。

按雍州荆山,即黄帝及禹铸鼎地也。

沮水一名石川水,源出雍州富平县,东入栎阳县南。

8、宋《太平御览》
荆山在雍州富平县,今名掘陵原。

按雍州荆山,即黄帝及禹铸鼎地也。

9、《明史·地理志三》
西安府富平县西南有荆山。

10、明万历《富平县志》
荆山,即《禹贡》掘陵原也。

蔡氏传曰:“荆山,即北条之荆,今耀州富平掘陵原,是铸鼎地也”
11、《清史稿·地理志十》
富平西南有荆山。

12、清《富平县志》吴志山川志
北条荆山属富平之南,三原之东,临潼之北,蒲城之西,皆统一为荆山。

13、清光绪《富平县志》
荆山,一名断原,即荆山脉尽处。

自三原迤俪而来,至富平、临潼两县之交,为漆、沮水冲断,因名断原。

14、新版《富平县志》荆山塬
荆山塬,又名断原,习称南原,吕村原。

该原沿石川河南岸西起买家坡,东迄石川河西岸。

原之东首有汉太上皇陵,东西横列无名冢50多座。

周秦汉唐时这里草木葱翠,蔚然深秀,是文人学士游览胜地。

清代邑人韩文曾作《荆山记》,把荆原当年的自然景色描述的淋漓尽致。

15、新版《临潼县志》荆原
又名北原,位于县北45公里,即荆山尽处,自三原迤俪而来,至富平、临潼两县之交,为漆、沮水冲断,故一名断原。

16、《说文》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于荆山之下。

17、《辞海》荆山
《禹贡》:导硏及岐,至于荆山。

《汉书地理志》称为北条荆山,相传禹铸鼎于此。

据《隋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荆山)则在今富平西南。

富平现存康熙九年“疆域图”对荆山铸鼎的文字记载
荆山铸鼎宫遗址初考
荆原上有个铸鼎村,传说是大禹铸鼎时工匠们的住所。

而铸鼎宫,当时就建在铸鼎村附近,是黄帝和大禹铸鼎时的行宫,明、清时其遗址尚存,这在著名的关学大师李因笃的诗篇里和其它历史著作中已得到明证。

李因笃是个治学非常严谨的人,号称关学三李,能诗能律,著作颇丰,为人耿直刚正,不受清廷宠爱,却得到了当时许多文人雅士和社会名流诸如李柏、冯从吾、顾炎武、康有为等仁人志士的推崇,他不可能扑风捉影。

无独有偶,清代另一位富平学子陈觉,史称他“能文能学、尤邃诗文”,在他的三篇《荆山铸鼎篇》里均提到了荆原铸鼎宫、铸鼎遗宫,可见在康熙和乾隆年间铸鼎宫遗址一定是存在无疑。

另外,传说在民国年间,荆山断原坡头有一石牌坊,其上对联云:“荆山千古秀,漆水逶迤长”,横批为:“人间砥柱”。

试想,没有黄帝和禹帝铸鼎,没有荆山它独有的历史地位,没有它开国帝都之史,哪里敢称人间砥柱呢?
富平荆山塬出土的铸鼎宫瓦当图片
五、富平铸鼎村及附近地名初考
在荆原和铸鼎村附近,有许多和黄帝腾龙升天有关的地名传说,如化龙堡,龙桥沟等,这个化龙堡,传说就是黄帝化龙升天的地方,因而得名;还有附近的盘龙、牛、龙、虎、谢等不少与龙及动物有关的地名。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它是由多个元素组成的,马头、鹿角、鹰爪、鱼尾,在古代就相当于黄帝开国、开创中华的国徽一样,它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国家精神,同时中华民族的血脉也渗透着龙的血脉。

还有附近的郡台、南社、教场这些地名,都集中分布于荆原附近,一则图个吉祥大气,二可断言与黄帝腾龙升天的故事有关;三则与当时的帝都所在、屯军教武、江山社稷息息关联。

荆山铸鼎的年代初断
关于黄帝铸鼎的时间,一般史书上没有详细推断和记载,专家学者也各有己见。

但根据相关史料看,学者刘宏涛和王仲德先生在《黄帝功德大典》中的考证较为科学、翔实。

我国目前有关黄帝纪年有多种说法,据《辞源》并参考商周有关资料,经过精密推算,以黄帝开国之日算起。

孙中山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时发表电文,用国家法令确认皇帝纪年4609年11月13日为中华民国的元年元旦(阳历1912年1月1日),并正式启用中华民国纪年。

如果把阳历和农历相互对照,黄帝开国时间应为公元前2788年10月12日,加上黄帝执政即作为天下共主时间76年,黄帝铸锭的时间应是公元前2712年。

又据《路史疏讫纪黄帝》记载,“帝采首山之铜,铸鼎荆山之阳……八月既望,鼎成死焉……”,既望,即望日的次日;望日,通常指农历每月15日,既望就是16日。

那么鼎城的时间就是公元前2712年农历8月16日。

根据这一推算,黄帝铸鼎距今就是4722年。

当时的冶炼业技术
作为传国宝器,当时的鼎是用青铜制造的。

据初步考证和推断,它的初坯应为陶制。

仰韶文化遗址盘龙湾就和荆山相连,其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灰层遗迹等,传说包括伏羲帝、黄、禹二帝均在此生息活动,这就证明盘龙湾文化于荆山铸鼎有很深的渊源。

作为立国重器和“即旅”所铸宝鼎,则是用青铜所铸。

我国是世界上发明青铜最早的国家,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发现了铜:1973年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发现了一件残铜片,是一件杂质较多的杂铜;1975年在甘肃东乡马家寨遗址中出土了一件含锡量较多的铜刀;在父系制度的齐家文化中曾出土了钻、凿、刀和镜的青铜器。

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

《拾遗记》载,“昆吾山下多赤金,色如火。

昔黄帝伐蚩尤,陈兵于此,掘深百尺,犹未及泉,惟见火光如星,地中多丹,炼石为铜,铜色青而利。

”《史记·封禅书》上还说:“……刀、布之币兴,所从来久矣,自高辛氏之前尚矣。

”高辛氏是黄帝之孙,“币兴”、“之前尚矣”,说明之前就已使用了铜器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青铜器冶炼技术,那么黄帝用铜铸鼎就自然可信了。

当然,那时的青铜,多是铜和锡的合金。

确立黄帝荆山铸鼎的意义
黄帝荆山铸鼎的确立和确认,破解了史学界长期争论的两个难题:一是荆山的判断和概念问题:二是黄帝时期的国都位置问题,同时对于研究史前文化、探寻华夏之源、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带动地方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1、对于研究黄帝文化和黄帝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历史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史前文化,黄帝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史料和物证的空白成了史学研究的桎梏。

随着史料的挖掘和文物不断的发掘、探索、研究,必将对这一时期的史料、史迹给以丰富和补充。

2、对于探索华夏之源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司马迁说,鼎之所在,国都定焉。

在当时游牧部落的大社会背景下,黄帝在这里铸鼎,以昭示中华民族的创立和国家的建立,足见这里当时的繁华和阜物茂美,也证明了这里曾是国家的首都,同时更说明这里是中华民族的破晓之地和发祥之地。

3、对于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促进作用。

黄帝铸三鼎,以象天地人,追求天人合一,本身就含有朴素的环保和人与地球共生的生态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先祖们大一统、大融合、大团结的国家理念,开创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先河,富有极强的民族和谐精神,这对于我们今天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

4、黄帝荆山铸鼎文化,其最深刻、最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大一统”。

黄帝在富平荆山铸鼎,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国家的建立和中华民族的创立。

从此中华民族各部族之间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为五千年中华民族形成凝聚的大家庭奠定了良好基础,使其逐步形成并培养了崇高、伟大、朴实的整体主义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万千劫难始终没有解体,没有屈服,而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在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把先祖铸鼎地尽快确认和确立,把中华民族的共同源头呈现给世人,呈现于世界,使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能找到最古老的文化渊源和灵魂寄托,这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中华复兴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以及文化产业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孟军政,自由学者。

曾发表散文、随笔、文化研究等方面作品数十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