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微博反腐的道义解读与舆论运行机制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博反腐的道义解读与舆论运行机制
[摘要]作为自媒体和类人际传播的典型代表,微博在信息传递与舆论生成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渐显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微博都能触及并对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尤其在反腐领域,微博的信息裂变模式已经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体现,对营造网络民主和社会公正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本文对传播学场域中的微博反腐进行了道义解读,并对其运行机制和优化方式进行了讨论,为微博反腐和网络民主提供借鉴。
[关键词]微博反腐;道义;网络舆论;运行机制优化;传播学作为网络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微博在博客等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为时下使用最为广泛的传播工具,注册用户数量不断增长,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力十分巨大。
微博的门槛较低、使用便利,尤其是微博的信息传递模式符合混沌理论中蝴蝶效应的原理,信息的传递往往会在其固有机制的作用下,呈现出几何级数的传播效果。
作为自媒体和类人际传播的典型代表,微博在信息传递与舆论生成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渐显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微博都能触及并对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1-4]尤其在反腐领域,微博的信息裂变模式已经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体现,对营造网络民主和社会公正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5]当然,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微博反腐体现了我国在网络民主和网络监督方面的极大进步,较之于之前的论坛发帖、博客爆料等,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一、微博反腐的信息传播特征与效应分析一微博反腐的信息传播特征微博反腐以自媒体平台为载体,具有自媒体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
①微博反腐的信息传播完整地体现了蝴蝶效应,其流程为知情者将腐败信息提供给第一传播者爆料人———经爆料后引起网民的关注———对事件进行发掘和发酵———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有关部门的重视。
微博反腐的信息传播主体即微博反腐的主要传播者主要为新闻工作者、民间反腐人士和利益受损的社会公众等。
其中,新闻工作者因其信息来源广泛,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一些腐败案件一
旦经过新闻工作者的报道,其可信度极高,并会第一时间在网络上形成强大的舆论;而对民间反腐人士来说,他们同样具有较强的新闻素养,通常会严格调查取证后才会公布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这类反腐主体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因此,通过网络检举的腐败信息往往具有强大的轰动性,其可信度也较高。
[6]腐败是对社会公正的践踏,是对他人利益的不当谋求,部分社会公众的利益将会受到损害,因此,受害群众也是微博反腐的主要信息提供者,但是他们所检举的腐败案件通常要得到其他传播者的协助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原因在于腐败的受害者一定会站在自己的立场,所传信息可能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只有在新闻工作者或者民间反腐人士的协助下,才能提升其可信度。
二微博反腐的正负效应分析1.正效应。
近年来,以微博这种新的自媒体为平台,大量的腐败案件被挖掘出来,微博反腐的有效性得到了阶段性的印证。
实际上,微博信息传播以混沌理论为基础,传播迅速、范围广泛,尤其在与其他即时通讯工具结合之后,会实现信息的无时滞传播,具有较强的信息时效性。
[7-10]在微博中,简短的字数、简单的操作使反腐消息的传播迅速而便捷,一键式的转发和评论更使消息不断发酵,继而形成巨大的舆论场,对腐败者和腐败的实际监督者以及国家公权力形成强大但无形的压力,能够敦促事件得到快速的解决。
这是因为,在微博的舆论场域中,腐败事件更加透明和公开,加之微博具有互动和开放特征,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意愿更强,行为也更为主动,信息的传播本身也就形成了一种约束和制约,为反腐工作的高效提供了动力。
2.负效应。
虽然借助微博反腐的效率较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微博场域中,信息传播较快以及网络匿名特征,使得信息的生成、传递、反馈等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失真、失实,一些虚假信息甚至包含恶意成分会经过微博在网络和现实世界快速传播,甚至由于事件自身的敏感性,在信息扩散的过程中一些非理性的行为会对当事人可能是无辜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此外,在微博反腐的负面效应中,由于在线上和线下之间、反腐主体和围观者之间、监督者和被监督者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处于信息优势的
一方往往具有话语优势,即便这一方已经部分地失去了社会责任感与自我控制的能力,但是在法不责众的心理支配下,极有可能在一定时间内颠倒事实,使真相埋没在舆论之下。
[11]当然,这种由于网友的盲目跟风形成的网络暴力以及媒介审判也可能进一步影响到司法判断和司法公正。
二、微博反腐的合理性解读———基于公民社会道义的视角腐败行为被受到腐败伤害的民众、知情的网民甚至是官员亲近的人等知情者通过微博揭发出来,使传统的制度反腐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微博反腐被看作是当今监督腐败行为的重要途径,并因其具有民众参与的广泛性、信息传播的高效性、真假信息的混杂性以及事态处理的体制性,使之在处理腐败案件时,显示出了充分的合理性。
以下从公民社会道义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解读。
一微博倒逼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作为人类历史的经验表明,在政治文明的社会中,政府信息公开是必然的选择,并已被世界各国所公认。
在公民社会中,任何公民都对法律特别禁止之外的事件有知情权,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权利的实现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无需申请、无需评判。
只要相关部门公然拒绝了公众的请求,就会导致司法审查介入,为公众谋求其应得的权利。
在我国,目前一些政府部门或者官员在公开服务意识方面显得十分模糊甚至抵触,透明、阳光的公共服务理念尚未形成,而这正为社会公众寻找突破口提供了理由。
[12]随着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信息的传播就变得不同以往,因微博而产生的围观对政府的信息公开形成了强大的压力,这种力量直指政府的作为,尤其在一些热点事件面前,公众借助微博发出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批评和质疑屡见不鲜,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公共机构只有积极地做出回应,才能满足公民的政治利益诉求。
二借助自媒体反腐是公民社会的基本特征在公民社会中,无论政府还是官员,在行使公权力的过程中都要接受人民的监督,这是现代民主宪政精神的体现,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知情权和参与权。
此外,在公民社会中,社会公众不但要对从政者进行政绩评判,还要对其道德情操、私下行为等予以关注,使任何腐败行为都暴露在灯光和阳光之下。
②在当今的自媒体或者新媒体时代,微博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对抗腐败的有力工具,微博场域中的官员或者有腐败倾向的社会成员或组织要承受较之于以往更大的压力,即便其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风险意识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在微博这种表达意见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有效渠道面前,其行为都会因此受限。
更为重要的是,在微博场域中,公众对公共事务的评价和舆论的形成更加便捷和高效,这不但与社会公共的利益诉求相契合,同时也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三微博反腐让腐败者透明化腐败若置于黑暗之中,则是对社会公正最大的威胁和挑战;倘若将其置于阳光之中、灯光之下,腐败者便无处遁形,社会也因此得到消毒和拯救。
在传统社会中,对官员私生活的监督主要由上一级的官员完成,而当上一级官员的私生活隐匿于阳光和灯光时,对下一级官员的监督也就被迫放松了———这种监督机制本身的诟病难以自愈。
[13]而在自媒体时代,对官员私生活的监督可由除官员之外的更多的主体完成,新闻工作者、民间反腐人士、受害群众等,他们进行监督的直接原因便是微博等自媒体的出现。
虽然在文明社会中,任何个人的隐私都要受到高度的尊重,不容窥视、不容干扰。
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个体比如政府官员的私生活与公生活并不存在明显的界限,甚至在某种意义上,私生活是其公生活的集中反应,能够从中获得其行使公权力的目的和实际效果。
因此,当社会公众通过微博监督、揭发腐败者时,腐败者的生活和工作也就透明化了,收入、家属、行踪等几乎完全暴露在民众面前。
而这正是微博反腐的又一个合理性所在,并与世界范围内号召的政府官员无隐私高度吻合。
三、微博反腐的舆论运行机制———基于微博生命周期的分析腐败是全球顽症,反腐败是历史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