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蒙阴县联考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考前模拟考试卷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临沂蒙阴县联考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考前模拟考试卷语文试题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积累
1.下列句子表达无语病的一项是()
A.繁重的学习任务、单调的学校生活、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是导致许多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寻求刺激的重要方式。

B.像“小辣条”这样的垃圾食品不断涌入乡镇市场,不仅对农村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重大威胁,又对正规食品企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C.在纪念我国第40个植树节时,我们更应该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D.这个神奇的产品具有抗紫外线、抗磨擦和防静电,能够满足室内外环境的要求。

2.下列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剽.(piāo)悍取缔.(dì)浮躁.(zào) 相形见绌.(chù)
B.迸.溅(bèng)愧作.(zuò)招徕.(lái)味同嚼.(jué)蜡
C.哺.(pǔ)育伺.(cì)候滂(pāng)沱蓦.(mò)然回首
D.纶.(guān)巾果脯.(fǔ)脊.(jí)梁心宽体胖.(pán)
3.下列词语中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抑扬顿挫直截了当淋漓尽致不记其数
B.好高骛远殚精竭虑博闻强识阴谋诡计
C.梦寐以求刚愎自用按步就班桀骜不驯
D.逆来顺受脍灸人口无精打彩深恶痛疾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
....一项是()
A.班会课上,他夸夸其谈
....,出众的口才使得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B.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
....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C.大理的蝴蝶泉花开似锦,游人如织,美景实在是引人入胜
....。

D.危难时刻,绿色的迷彩撑起生命的希望,人民解放军无愧为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

5.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微动涟漪,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采桑子》)杨花榆荚无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晚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___________________,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诫子书》)《行路难》中表达作者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实现自己伟大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经典,启迪人生,请按照题目要求填空。

(1)《朝花夕拾》是鲁迅描写_____时期的生活的散文集,其中包括《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_______(填写其中一篇的题目)等共十篇。

其中,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有____________(填写其中一篇的题目)等。

(2)《朝花夕拾》中有文章写了,在鲁迅的人生和文学道路上,他做出了一次重大的选择,那就是___。

二、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

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

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

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

转运使黄湜①闻其名,将推毂②之,召诣行台③白④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湜怒,他日行⑤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

湜曰:“君真能吏也。

”率诸使者合荐之。

(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释)①黄湜(shí):人名。

②推毂(gǔ):荐举。

③行台:地方大吏的官署与居所。

④白:禀告。

⑤行:巡视。

1.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

(只画一处
....)
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

3.侯蒙年少时“急义好施”,是__之人。

为官后,转运使黄湜“欲翻致其罪”,却发现“无一疵可指”,通过__(写作手法)表现了侯蒙__的特点。

8.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不幸犯东坡、半山之癖,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

以故虽霜天黑月,纷庞冗杂,意未尝一刻不在宾客山水。

余既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

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

其他如《史记》、杜诗、《水浒传》、元人杂剧畅心之书,又皆素所属厌。

且病余之人,精神眼力几何,焉能兀兀长手一编?邻有朱叟者,善说书,与俗说绝异,听之令人脾健。

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娓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

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

茶铛未热,已至山下。

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

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遣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

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

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游惠山记》袁宏道)
1.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共三处。

而此地去惠山最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举.身如坐热炉(________)
(2)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________)
(3)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________)
(4)至是益.勃勃矣(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为.宫室、器皿、人物②尽日惟以读书为.事
B.①娓娓万言不绝.②佛印绝.类弥勒
C.①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D.①而此地去.惠山最近②信宿始去.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余既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

(2)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

5.结合文意,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讲“读书”“听说书”之事目的是表现作者病愈之初百般无聊的状态,为下文写游惠山之乐做铺垫。

B.“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

”表现出作者“性疏脱,不耐羁锁”的性格。

C.“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一句说明作者对游惠山并不太感兴趣,而是对游览西湖更感兴趣。

D.作者刚刚病愈就去游惠山可以看出本文的中心句是“余性疏脱,不耐羁锁”。

9.阅读《爱莲说》,完成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甲)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乙)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丙)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自.李唐来自.非亭午夜分
B.香远益.清益.慕圣贤之道
C.陶后鲜.有闻无鲜.肥滋味之享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
(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我只喜爱莲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显得分外妖娆。

理解:这句话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自然本真、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

(乙)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翻译:(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理解:这句话通过对莲的形态的描绘,表现了它正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

(丙)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很多了!
理解:作者用菊之爱和牡丹之爱与莲之爱形成对比,肯定了莲之爱,讽刺了菊之爱和牡丹之爱。

3.君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了解中国人人格精神的一把钥匙。

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的两则(链接材料),归纳“君子”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链接材料一)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

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③而无闷”者也。

(节选黄庭坚的《书幽芳亭记》)
(链接材料二)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④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⑤者。

竹心空,空以体道⑥;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⑦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⑧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⑨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①楚之逐臣:指屈原。

②薄丛:贫瘠的丛林。

③不见是:不被赞同。

④拔:改变。

⑤倚:偏,歪。

⑥体道:体悟仁德。

⑦虚受:虚心接受。

⑧砥砺:磨练,锻练。

⑨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

10.片片蝶衣生
①那日闲暇,独自一人到鼓浪屿游走。

挨挨挤挤的游客们,成群结队涌向琴岛。

耳畔不是那些错乱的碎步之音,便是天南海北的吆喝声。

我在嘈杂之中,内心焦躁而又不安。

②走着走着,前方万绿丛中现出几抹蓝色。

那是一片花木丛,繁茂的花枝上缀满蓝色的小花儿,花瓣娇小并不起眼,如果不是花开得很多,我或许真的会忽略它们。

可我到底还是厌倦了嘈杂的人群,被那一抹微蓝所吸引。

③移步花丛中,仔细瞧去,蓝色的花容宛如蝴蝶仙子一般,让人一眼惊艳。

时值冬季,它们的四片花瓣成对绽开,恰如一群翩翩起舞的蓝蝴蝶,生动,活泼。

微风拂来,它们的翅膀随风颤动,飘来幽幽的香气,沁人心脾。

微风吹动蓝色的花朵,花朵起伏,与那身披蓝衫的蝴蝶别无两样。

④借助手机搜索,原来此花实名正是蓝蝴蝶。

我惊叹于造物主的神奇,将这样一朵小花装扮得如此美丽。

它那对生的叶子,平展两侧对称盛开的花瓣,还有那如蝴蝶触角一般细长的雄蕊,无不娇美可人。

在这个微寒的南国之冬,
这蝴蝶花,静守一处,花非花,蝶非蝶,宛若一群蝴蝶仙子,着一身微蓝的薄衫,是那样的惹人怜惜!
⑤我在这片蓝色的花海中徘徊,想起杜甫那首《江畔独步寻花》,想起眷恋芬芳的花间彩蝶,想起自由自在的欢啼黄莺。

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择一西郊草堂为安身之所,他在春暖花开时节,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不正是源于他对生活的知足与热爱吗?
⑥眼前的这片蝴蝶花,生在鼓浪屿这片少人踏足的草地上,将点点微蓝开放在绿丛中。

它们没有娇艳灿烂的三角梅那般耀眼夺目,也没有悬挂在枝头的曼陀罗那般高高在上,不似红粉的合欢那般寓意高雅,更不像月季那般千娇百媚。

它们生来便如蝴蝶一般,长在花丛里,飞在绿叶间,在湿润的草地上,片片蝶衣生。

⑦我常常想,这世间的花不也和寻常的人一样吗?人有人性,花有花性。

有的人生来不甘,总不愿栖息于荒芜之地,纵有迁徙,也难逃“枯萎”的命运;有的人知足惜福,不攀不比,即便生长在乡野间,也是一身正气。

好比这蓝蝴蝶,它形貌小巧,生长于潮湿的山坡草地之中。

它不俗不媚,凭一身高洁之色来示人,在一片淡然的幽香之中静默绽放。

⑧夕阳西下,通往码头的行人越来越多,我流连在这片花丛中,为邂逅此花而欣然。

它们清婉的姿容,密密丛丛的风韵,将永远盛开在我的梦里。

1.依据文章第②③段的内容,概括作者笔下蓝蝴蝶花的特点。

2.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这蝴蝶花,静守一处,花非花,蝶非蝶,宛若一群蝴蝶仙子,着一身微蓝的薄衫,是那样的惹人怜惜!
3.在蓝色的花海中徘徊,作者为什么想起了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4.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片蝴蝶花”给了你什么启示?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诗词大会”的报道阅读
[新闻报道]最近,杭州与诗词的缘分不浅。

一周前,杭州外卖小哥雷海为获得了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的总冠军;而昨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出题专家之一的方笑一,带着他的新书《中华经典诗词2000首》来到杭州,与读者分享如何成为一名诗词达人。

昨天的现场很是热闹,互动环节甚至一座出现抢话筒的场面,讲座结束时,方笑一被妈妈们团团围住,询问如何教小朋友背诗。

《中国诗词大会》在全国掀起了一阵重读古诗词的热潮,第二季中的武亦姝,第三季中的雷海为,都是大热的选手。

[记者采访]方笑一是第二季、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海选面试的评审,他告诉记者,大多数选秀节目参赛选手水平每况愈下,可报名《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水平却一届比一届高,一些选手水平高到令专家都震惊。

比如第三季决赛“诗词接龙”环节中,12岁的上海小朋友钱子昂用五代蜀后主王衍的《醉妆词》“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破解了第三季亚军彭敏的“必杀技”“后不见来者”,赢得专家们一片掌声。

据方笑一的了解,熟记诗词并不是所有选手的“童子功”。

不少人是看了节目之后,才被激发起对古诗词的兴趣,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能在比赛中取得不错的成绩。

“诗词之所以能在当下形成热潮,主要原因是,这种短小精练的文本,相较于其他的文学样式,更符合现代人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的习惯。


方笑一举了刚刚拿下第三季《中国诗调大会》总冠军的雷海为的例子,他认为,这位外卖小哥1000多首的诗词储备。

正是充分利用了工作间隙中大量的碎片时间。

丰富的人生阅历,也会加深对诗调的理解与记忆。

方笑一告诉记者:“其实,古诗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它所表达的真挚情感,所蕴含的人生体验,与你的心,你的人生,你的世界,息息相通。


他个人比较喜欢的出题方向,就是将诗词与人们的生活相联系。

他举了一道自己挺喜欢的题目:宋代朱敦儒《朝中措》词中“汤饼如丝”中的“汤饼”,是今天哪种面食的前身? A.汤面;B.汤包;C汤圓。

方笑一说,这道题的思考方式有很多,有知识储备的人可能会知道,汤饼类似于今天的汤面,还会想到魏明帝请何晏吃热汤饼的典故。

假如不知道的话,从后面“如丝”的形容里可以推断出所描述的食物形状是细长的,就能得出汤面的答案。

“我们总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天文地理、饮食医药,而诗词正是打开中华文化这座宝库的钥匙。

”方笑一说。

[专家支招]想要成为“诗词达人”,你要学会下面几招。

第一招:图。

相比文字、图像更有助于加深记忆。

明朝时,就出过《唐诗画谱》。

在读到一些描写景致的诗句时,可以去网上搜搜图片,就算不能还原诗句中的意境,但能在脑海里形成场景,帮助你记忆。

第二招:唱。

很多人都有课文记不住,但歌词却忘不掉的体验,这就是音乐旋律的功劳。

诗词本身就有格律,诵读时朗朗上口,如果配上旋律,更能进一步加深记忆。

第三招:用。

古人的诗词不是凭空写的,都是有情境的,我们也不妨在合适的情境下,在朋友圈甩一两句古诗表达时下的感受。

比如天冷下雪想喝酒,可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有情有趣,心有关犀的朋友自会来点个赞。

教孩子背诗,可以将诗带入到现实情境中。

比如出去玩看见色彩缤纷的小鸟,就可以背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愉悦感。

第四招:脑补。

如果说前三招是加深记忆的辅助之法,那么最后这招是成为诗词达人的根本,那就是读。

读是有技巧的,可以大开脑洞,展开想象——比如跟随王维去“行到水穷处,空看云起时”,看他看过的风景,走他走过的路,眼前是山涧涓涓细流,坐下抬头看到远处的云蒸霞蔚。

这些只属于你想象的画面,会成为诵读诗词时最好的伴侣。

1.下列对材料内容表述有误
..的一项是()
A.丰富的人生阅历,会加深我们对诗词的理解与记忆,从而能熟练掌握。

B.《中国诗词大会》在全国掀起了一阵重读古诗词的热潮,其原因在于可以激发起对古诗词的兴趣,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C.古诗词所蕴含的人生体验,与读者的心,读者的人生,读者的世界,息息相通。

D.古人的诗词不是凭空写的,都是有情境的,结合情境的观察,可以加深记忆。

2.结合(专家支招)部分内容说说下面古诗适合哪种方法记忆,并阐述理由。

[甲]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3.结合材料内容,说说杭州外卖小哥雷海为获得第三季《中国诗同大会》总冠军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4.《中国诗词大会》出题专家方笑一,喜欢将诗词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于是《中国诗词大会》的题目带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如“名园竞撷绛纱苞,蜜渍琼肤甘且滑。

北游京洛堕红尘,箬笼白晒称最珍。

”这首出自苏辙笔下的诗歌,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水果?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三、应用
12.2018年12月13日我们已迎来第五个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国家为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纪念活动,由国家权力机关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全票通过的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此举的目的非常明显,一是通过高规格的公祭活动,来表达一个国家对在南京大屠杀中不幸遇难的30万同胞的沉痛哀悼;二是以此回顾和铭记历史,警示后人,增强民族凝聚力;三是回击日本国内有关否认南京大屠杀事实的荒谬言论,维护历史真想,表达中国人民捍卫和平的坚定决心。

(1)请给以上的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有人说:“国家公祭日是国家的事,是南京人的事,与我无关。

”请你对这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活动,需要人人以实际行动参与其中。

那么,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们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参与呢?请你发一条微博,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凋敝,人民生活艰难,到处都是战火硝烟留下的疮痍。

一个外国记者被派去德国考查,回国后有人问他,你觉得德国能重新崛起吗?这位记者回答道:“德国肯定会重新站起来的。

我采访中发现,即使是住在地下室,生活十分艰难的家庭,他们的餐桌上也一定会放一瓶新鲜的花,说明他们重来没有放弃过希望!”
学习上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面对很多的困难和不如意,这时候,给自己一个微笑,给自己一朵花,将会让你的心变得宁静平和起来,让你重新看到生命的美好,重燃生活的希望之火,坚强地站起来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
1、C
【解析】
A.主宾搭配不当。

去掉“导致”,把“方式”改为“原因”。

B关联词使用不当。

将“又”改成“而且”。

D缺宾语。

“防静电”后加上“的功能”或“的效果”。

做好本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

(2)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找到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错误。

(3)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

找到逻辑混乱和语序不当等错误。

2、A
【解析】
B.作——怍,嚼jué——jiáo 。

C.哺bǔ。

D.脊jǐ。

3、B
【解析】
A.不计其数;
C.按部就班;
D.脍炙人口、无精打采;
故选B。

4、A
【解析】
A. “夸夸其谈”意思是指浮夸空泛地大发议论。

贬义词褒用。

成语辨析常设制的考点有是否望文生义、感情色彩是否恰当、与语境是否相符、语意是否重复、使用对象是否正确等。

在判断成语使用正确与否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句意,根据句意进行判断。

5、(1)惊起沙禽掠岸飞(2)惟解漫天作雪飞(3)海日生残夜(4)秋天漠漠向昏黑(5)回首向来萧瑟处(6)非宁静无以致远(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惟”“萧瑟”“致”“沧”等字词的书写。

6、童年少年(儿时到辛亥革命)《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弃医从文
【解析】试题分析:
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

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

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二、阅读
7、1.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
2.之后发现没有一点瑕疵可指摘,这才以宾客之礼接见他。

3.(1)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乐于助人等)(2)侧面描写(3)秉公执法(公正无私,办事能力强等)【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的意思是:百姓打官司都是当庭判决,受罚的人都没有任何怨言。

正确的句读是: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既而(不久之后)、疵(瑕疵)、以(用)、见(接见)”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文章采用了下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来突出表现“侯蒙”的特点。

侯蒙年少时“急义好施”,表明他是乐善好施的人;从转运使黄湜“欲翻致其罪”,却发现“无一疵可指”,运用的是侧面描写,突出了侯蒙“秉公执法、公正无私”的特点。

据此可填写作答。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侯蒙,字元功,是密州高密县人。

还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就有好的名声,为正义的事情急于奔走,喜好施救有困难的人,有时一天就花掉千金。

考取进士后,调任宝鸡县尉,后来又任柏乡县知县。

百姓打官司都是当庭判决,受罚的人都没有任何怨言。

转运使黄浞听到他的名声,要推荐他,叫他到衙署禀报事情,侯蒙因越过了自己的县境而不肯前往。

黄浞很生气,过些天来到柏乡县,审阅文书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他获罪;查了一会儿,竟没有一点瑕疵可指摘,这才以宾客之礼接见他,说:“您真是个能干的吏员啊。

”黄浞便率领各位使者一起推荐他。

8、1.而/此地/去惠山/最近
2.(1)全(2)读、看(3)使……快乐(4)更加、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