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蛇灰线伏脉千里r——浅析《背影》伏笔与照应的几种形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r——浅析《背影》伏笔与照应的几种形式寇玉菊
【期刊名称】《语文天地(初中版)》
【年(卷),期】2018(000)008
【总页数】2页(P8-9)
【作者】寇玉菊
【作者单位】重庆市进盛实验中学校 400800
【正文语种】中文
“草蛇灰线”法是指反复使用同一词语,多次交代某一特定事物,可以形成一条若有若无的线索,贯穿于情节之中。

朱自清散文《背影》巧妙使用“草蛇灰线”,具体表现为:在文中以文题照应、首尾照应、前后呼应的形式呈现出伏笔与照应,从而“伏脉千里”,文气贯通,前后勾连。

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到反复使用同一词语,多次交代某一特定事物,可以形成一条若有若无的线索,贯穿于情节之中。

这条线索犹如蛇行草中,时隐时现;灰漏地上,点点相续,故喻之为“草蛇灰线”法。

运用“草蛇灰线”法的意义在于增强情节的有机性。

其作用是通过对特定事物忽断忽续的描写,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线,使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自然而又合乎逻辑,从而形成彼此呼应,首尾贯通的艺术整体。

“草蛇灰线”也是古代小说评点中较为常见的一个技法术语。

它能在行文中巧妙
处理人物和情节之间的微妙关系,在行文中常用于不易被人发现的各种暗伏,遥应,
来做一些暗示。

它实际上是一种明线、暗线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草蛇灰线”法是清代文人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提出来的,他说:“有草蛇灰线法。

如景阳冈勤叙许多‘哨棒’字,紫石街连写若干‘帘子’等是也。

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皆动。

”施耐庵《水浒传》中节选部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从小酒店到草料场到山神庙,用多处伏笔照应,情节环环环扣,跌宕起伏,张弛有致,肌理细密。

文章巧妙使用“草蛇灰线”,从而“伏脉千里”,文气贯通,前后勾连。

小说中的“草蛇灰线”固然比比皆是,其实,在散文行文中也很常见,如朱自清《背影》多次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伏笔与照应。

照应,即前后关照,呼应配合:即前面说的话,后面有个着落;后面讲的事,前面有所暗示。

就是对前文提到的人、事、景、物,提出的问题,原因或结局,后文做必要的交代;后文将要出现的情况,在前文要有所预示。

这样,文章的结构才严谨,情节才周详、缜密。

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一、文题照应
文题照应,就是使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照应,尤其是开头一下笔,就紧扣中心内容,照应题目。

这种照应形式,文章一下笔,就“书归正传”、开宗明义,照应题目,便于把文章写得直截了当、干脆利落,有助于一下子吸引住读者,能有效地避免“偏题”现象。

行文当中,时刻注意将文章主要内容与题目相照应,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而且有利于把文章写得简练、集中;如果不注意照应题目,就容易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错误。

例: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这几个句子都做到了和题目“背影”相照应,不仅如此,还如“草蛇灰线”般,串起了文章。

“背影”在文中时隐时现,点点相续。

难忘背影——刻画背影——惜
别背影——再现背影,并贯穿了多次流泪,使文章浑然一体,这就是文题照应的
效果。

二、首尾照应
首尾照应就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

如文章开头交代背景,描写景物,抒发感情,说明道理等,在文章结尾处再次强调一下,与开头相应和,使文章浑然一体。

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这两个句子属典型的首尾照应,难忘背影——再现背影,因为“难忘”,所以
“再现”,并且还伴随“晶莹的泪光”,是作者感情的升华,是父子情深的深化。

当然,首尾照应的形式还有很多,可以结合其他一些篇章讲析,例如宗璞《紫藤萝瀑布》:
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三、前后呼应
首尾照应也应属于此类,它对于一篇文章格外重要。

前后呼应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圆合照应
即前后内容圆合为一个整体,做到开合自如。

行动上的圆合:见上文宗璞《紫藤萝瀑布》的开头和结尾。

地点上的圆合: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情感上的圆合: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
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2.重复照应
即后文再次重复前文的内容。

见上文文题照应,四次“背影”的重复。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但最近两年不见。

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

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在晶莹的泪光中。

3.因果照应
即前文交代事情的起因或结果,后文点明事情的结果或原因。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背影》中,这些断断续续的“草蛇灰线”似一条不显眼的线索贯穿全文,粗心人未必能看得出来,细心人才能发现它。

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暗线”。

暗线暗伏于情节之中,是一条有力的勾连情节线索。

朱自清先生《背影》这篇散文,父亲的背影像一幅精致的画,更像一首深沉的歌。

它之所以动人,除了情感的真挚,描写的细腻,在很大程度上,“草蛇灰线”使文章前后勾连,伏脉千里。

毛宗岗说:“论其呼应有法,则读前卷定知其后卷;论其变化无方,则看前文更不料其有后文。

”处理伏与应的关系,既应“有法”,又应“无方”。

一文一专题,笔者认为,教师如果能够通过这篇课文,将伏笔照应讲得“精、深、透”,做好伏笔与照应的专题指导,那么学生定能很好地掌握这一技巧。

课堂应以教材为蓝本,一举多得,一讲多用,事半功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