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考传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高考传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河南高考传记阅读原文
梓室,乃赵朴初先生为陈从周书斋起的名字。
典出于厚的《梓人传》。
盖先生工土木,故赵以梓人称之。
陈从周喜甚,晚年以梓翁自喻。
梓室,实为陋室。
“陋”到仅七平米方圆,但文房四宝俱备,书香充盈。
“文革”期间,陈从周白天要进“牛棚”,扫厕所、打杂,晚间归来,家人怕他太累,又担心他写文章再遭横祸,劝止。
但陈从周却常背着家人,半夜起床,挑灯展卷,或夜读或挥毫,将他对古园林事业的研究心得,用蝇头小楷倾洒稿笺。
穷十年之功,完成皇皇八十万言的《梓室余墨》。
这是他园林小品之集大成者。
他的《说园》先后被译成英、日、德、法、西班牙等多种文字。
仅日本,就有六家出版社同时翻译了他的这本著作。
陈从周以古园林专家名世。
他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造诣颇深,其散文有晚明风格、诗词清丽可诵、书画秀润清逸,还擅昆剧。
他交友极广,与建筑大师梁思成、贝聿铭,书画名家张大千、王蘧常,以及京昆大师梅兰芳、俞振飞等社会名流过往甚密。
他凭借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力,把中国古园林艺术的诗情画意诠释得淋漓尽致。
他是匠人。
土木匠,教书匠。
作为土木匠,他走出梓室,考察、修建古建筑及园林工程,事必躬亲,足迹遍踏大江南北;作为教书匠,“传道、授业、解惑”,他把梓室作为教室,常把研究生带回梓室,让学生们看他大学时代的作业、笔记,看他的书画作品,看他那《梓室余墨》的蝇头小楷长卷……为他们上一堂无言的“勤奋课”。
“板凳要坐十年冷”。
他认为,学问之道在于德,有德者,虚怀若谷;想做事业,惟勤是途。
他反对文、理分科太死,倡导文理应互通,提倡多读书,读与专业相关、甚而是专业以外的书。
由博返约。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
为让学生融通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他出奇招,上世纪50年代便把昆曲引进课堂,建议学校开办昆曲研究班,并请昆曲名家到校园进行传授。
为陶冶学生的情操,他自掏腰包请学生去听昆曲,体味古园林建筑与昆曲在艺术趣味上的亲缘关系。
在
他的启发下,昆曲大师俞振飞也请他到昆曲学校讲授古园林建筑。
他讲“园境与曲境”,提倡“曲师知园,园师懂曲,园中拍曲,曲中寓园”,建议戏校学生到苏州园林中体昧古典戏剧之美,去感受“游园”“惊梦”中一招一式的源泉。
他在谈到大园林与小园林的区别时说:“大园林宜动观,如浏览水墨长卷,小园林宜静观,如把玩扇子和册页”;在论述园林应由艳丽而素雅时说,如女孩子“小时候喜欢红皮鞋,大了喜欢白皮鞋”;在讲授园林造型收头处理的重要性时说,“比如旧时相亲,‘男看皮鞋,女看头发’”;称赞朴素的空间效果是“贫家勤扫地,贫女勤梳头”;在阐述保护古建筑与营造新建筑两者的关系时,以“土要土到底,洋要洋到家”一言概括。
他游刃雅俗之间,以至他的众多学生在缅怀先生时都说:“十几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上课的生动情景。
”
他在《苏州园林》中写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1958年,他向苏州市政府呼吁抢救网师园。
市政府很重视,立即行动,予以修葺。
在这非常年代,全国大炼钢铁,有人要拆苏州城墙,用墙砖砌小高炉。
陈从周坚决反对,尽管他振臂疾呼,但无人回应。
当时北京批判梁思成,陈从周也被作为中国营造社的外围分子加以批判。
为江南园林,陈从周吃足了苦头,但他并没有接受教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苏州修复名园。
陈从周认为苏州曲园的文化含量最高,是晚清学者俞樾的故居。
于是他联络叶圣陶等八位社会名流提议修复。
苏州政府请他审核行将开放的“苏州古典园林艺术陈列室”,他顺便考察了艺圃、环秀山庄和拙政园等景点,发现了不少问题,回沪后在媒体上发表《苏州园林今何在?》一文,严肃地批评了苏州园林商业化的世俗之风。
1991年他考察有“江南华厦,水乡名园”之誉的同里的退思园,发现园旁有座水塔,大煞风景。
所幸苏州有关方面对陈从周的意见十分重视,对他提出异议的地方都及时地进行了全面整顿和清理,使苏州园林大有改观。
1978年,他主持了中国第一个整体园林出口项目,以苏州网师园的园中园——殿春簃为蓝本,按照苏州园林的风格,建立一个独立的庭院,并起名为
“明轩”。
方案得到美国认可后,于1980年5月把“明轩”搬到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让美国人一睹中国园林的风采。
1999年苏州古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人尊重、热爱陈从周,聘他为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顾问。
他欣然接受,并题“述古还今”四字,表达他古园林应继承和发扬并重的理念。
陈从周热爱苏州园林,把她视为生命的一部分。
且看他对苏州园林的一段描述:
我曾以宋词喻苏州诸园:网师园如晏小山词,清新不落俗套;留园如吴梦窗词,七宝楼台,拆下不成片断;而拙政园中部,空灵处如闲云野鹤来去无踪,则是姜白石之流了;沧浪亭有若宋诗;怡园仿佛清词,皆能从其境界中揣摩而得之…
河南高考传记阅读题目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陈从周先生不仅是园林建筑专家,还擅长书画、诗词、散文和昆曲等,学养丰厚,多才多艺,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力。
B.作者回顾陈从周先生撰写《梓室余墨》的经历,意在赞颂他安贫乐道、不以被迫害为苦的淡泊情怀,凸显他在园林艺术方面的成就。
C.从陈从周对“园境与曲境”的阐述看,他认为古园林建筑与昆曲艺术可以取长补短,习昆曲者也应有一定的古园林常识。
D.陈从周先生为保护苏州园林奔走呼号,并通过一系列作品展示了苏州园林的魅力,苏州园林最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他功不可没。
E.陈从周以诗词比喻苏州园林,典雅生动,颇具见识,表现出苏州园林风格迥异、境界各一,或清新空灵、或浑然天成等特点。
(2)从文中看,陈从周先生作为“教书匠”,在教书育人方面有哪些特点?(6分)
(3)文中较多地叙述了陈从周与苏州园林的往事,这对表现传主形象有何作用?(6分)
(4)你认为陈从周在园林艺术方面最有价值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和相
关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阐述充分,有一定说服力。
(8分) 河南高考传记阅读答案
(1)(1 )A 2分,E 3分,D 1分。
(B项“意在赞颂他安贫乐道、不以被迫害为苦的淡泊情怀”分析错误,这段文字主要表现陈从周先生即使身处困境,也要潜心研究的执着;C项“可以取长补短”曲解原文,未能理解“亲缘关系”的内涵;D项“展示了苏州园林的魅力”是“明轩”,而非一系列作品)
(2)①注重言传身教,激励学生谦虚勤学;②强调博学多识,重视传统文化的相通性;③授课深人浅出,能生动灵活地教诲学生。
(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3)①介绍传主经历,突出陈从周在古典园林保护和研究方面的卓越建
树;②凸显传主品格,表现其耿介不屈、捍卫传统文化的独立人格;③表现传主影响,表达对陈从周学术及人格的由衷敬意。
(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4)答案示例1:我认为陈从周先生最有价值的观点是注重园林艺术与古文
化的相通,从而使园林更具意境,更有内涵。
教授园林艺术,他希望学生能学习昆曲,体味古园林建筑与昆曲在艺术趣味上的亲缘关系。
研究中国园林,他提出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进而求其本、究其源。
这样的观点可以说抓住了园林艺术的本质,可以使学习者得其精髓,建造者免走弯路。
对文化的触类旁通是一种能力,懂得古文化和园林艺术的共通性,我们便会多一份照耀心灵的感悟。
答案示例2:我认为陈从周先生最有价值的观点是“述古还今”,古园林应继承和发扬并重。
以苏州园林的保护和发展为例,他倡导修复晚清学者俞褪的故居,反对苏州园林商业化的世俗之风,又积极地通过“明轩”把苏州园林介绍到世界,使苏州园林名扬天下。
面对滇池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恶性开发,他愤而写下“回头是岸”,发出不尊重历史和自然,终将“苦海无边”的警告,其情感人。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继承和发展的矛盾处处可见,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懂得“述古还今”四个字的分量。
(观点合理,2分;能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合理阐述,3分;阐述充分,有说服力,3分。
言之成理即可。
)
河南高考传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