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梦孙:只为战鹰傲长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解“零高度弹射”世界级难题,研究制定系统综合高原航卫保障措施,攻关飞行员睡眠检测系统……为了战鹰傲长空,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在航空医学科研一线已战斗了65年。
现任空军某研究所航空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的俞梦孙,是飞行员们公认的“健康卫士”。
已经84高龄的他始终坚持“紧盯作战需求、服务一线部队”的科研方向,成功破解多项航卫保障世界性难题,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
破解“零高度弹射”
1954年,俞梦孙从空军华东中级医校毕业,被分配到了徐州空军第五预备航空学校。
次年2月,又被调往北京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工作。
至此,他开始了关于航空医学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国内航空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由于歼击机高速飞行的特殊要求,飞行员跳伞的有效高度必须在300米以上才能保证安全,低空飞行遇险跳伞时,如何将飞行员安全地弹射出去?
弹射力度的大小对飞行员的生命安全会产生重要影响,飞机座椅弹射
的瞬间,人体能够承受的生理极限范
/本刊记者 史明
俞梦孙:只为战鹰傲长空
围到底是多少,这是前人研究从未涉及过的领域。
当时,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国正式开始研制I型火箭弹射装置。
俞梦孙被指派参与这次任务。
这是一次极其艰巨的尝试,涉及到多个学科,更关键的是,在研究中必须获取火箭弹射时人体脊柱过载的精确数据。
但那时候,俞梦孙仅了解三个耐限标准:火箭弹射时加速度不能超过18个G,增长率不能超过 300G/秒,时间不能超过0.2秒。
关于其他更详细的数据仍一头雾水。
仅凭这些数据,俞梦孙进行了长达3年的试验。
建立了人体脊柱对冲击性加速度作用动力响应模型,在试验中,他发现,试验结果与之前的三个耐限数据存在矛盾。
当时,整个团队都十分焦虑。
就在此时,俞梦孙创造性地提出:利用电子模型,研究脊柱对加速度增长率耐受标准。
除此之外,他还研制出了“人体脊柱力学电子模拟装置”,理论和实践双倍发力,解决了之前的矛盾。
尽管模拟装置试验取得了成功,
但俞梦孙仍遭受了许多质疑。
为了打消外界的疑虑,他决定亲身上阵,做小火箭试验。
火箭试验充满危险,一旦失败,轻则瘫痪、重则丧命。
当时,战友们纷纷劝告他:“你没必要冒这么大风险;我们可以再找其他解决办法。
”但俞梦孙十分坚持,“涉及飞行员生命安全的事,不允许我们再等下去啦!”他说。
通过亲身试验,俞梦孙获取了一组数据,经过仔细对比,他发现这些数据,与模拟装置试验所获取的数据完全一致。
这次尝试,不仅证明了自己的试验结果,也填补了国内航空领域的空白。
如今,“零高度弹射”已被广泛应用在多型飞机上,保护了无数飞行员的生命安全。
制定高原航卫措施
躬身实践、深入科研,无论是飞上天空的火箭试验,还是雪域高原的危险研究,俞梦孙都秉承着这样的
The Scientists 科学家
Report 报道
60 | 创新世界周刊 | 2020.1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信念。
21世纪初,空军多机种小分队在高原进行长期驻训。
当时训练队伍内缺乏有效航卫保障手段,所以在面对低压、低氧、低温的自然环境时,驻训的飞行员体能上承受着极大压力,这也直接影响到了训练任务与飞行安全。
“要让共和国战鹰在雪域高原自由翱翔,尽快形成战斗力!”为此,上级成立了专家团,赶赴高原。
听闻此消息后,年近古稀的俞梦孙主动请缨,想为训练战士们排忧解难。
刚开始,研究所领导并不同意他的请求,但拗不过他再三请战。
“试验队正式名单上可以没有我,就让我当一个‘编外队员’吧!”最终,他还是如愿以偿,和科研团队一起上了雪山高原,开展全军首次成规模、成系统高原军事航空医学科研试验。
雪域高原环境恶劣,头疼、胸闷、呼吸困难……这些高原反应缠着许多科研人员,威胁着队员的健康和生命,给试验带来了诸多困难。
因为害怕感冒,队员们几乎不敢
的重要指标。
Innovation World Weekly| 6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