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孩子学习的内驱力-推荐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唤醒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有没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释放潜能、提升自信与成绩?
历经20年研发、10年实践,生涯规划研究专家沃建中博士个人专利——脑AT整体潜能测试研究项目,综合潜能、人格、兴趣,帮助孩子进行个性化的学业规划。
目前,沃建中博士携该项目走进全国25省市数百所学校,为数万高考学子选定了最佳的志愿方向。
中高考临近,沃建中博士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他用生动详实的案例,结合专业的知识和理念,畅谈如何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如何为孩子合理进行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帮助他们开启一个美好未来——
三种类型家长想助提分却适得其反
无论小时候对孩子奉行的是放养、散养、慢养,等孩子上中学后,许多家长都将关注点放到帮孩子提高分数上。
为此,他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但效果都差强人意。
第一种是包办一切的溺爱型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
他们替孩子整理房间、整理书包,吃穿住行全都不用孩子操心。
家长的唯一要求是孩子能把时间都用在好好学习上。
但却导致孩子丧失了独立性。
“沃老师,我儿子无论跟他说什么,他都回答‘随便’。
问他去哪里玩,他回答‘随便’;问他吃什么,他说‘随便’;问他怎么想的,他也‘随便’。
”这是很多家长向我咨询的常见问题。
这种凡事都“随家长的便”的孩子很多。
根源就在于,家长为孩子安排好了一切,所以他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
还有家长对孩子溺爱到有求必应,导致孩子拿学习作为要挟的条件。
我接触到的一个女孩就很懂得拿捏家长的软肋。
“妈妈,你不给我
买最新的苹果手机是吧?那作业你自己看着办吧。
反正明天我不去学校了。
”于是,妈妈赶紧买手机。
等让她学习时,女孩又指使妈妈:“今天我累了,你给我敲敲背。
”妈妈成了孩子的保姆,天天给孩子洗脚、敲背。
可孩子却并未如妈妈所愿,她的心思并没有放在学习上。
第二种,严厉监管的控制型家长。
为让孩子心无旁骛地学习,家长没收孩子的手机、电脑。
但孩子躲在卧室里,磨磨蹭蹭,并没有学习的效率。
第三种,苦口婆心的唠叨型家长。
他们特别爱碎碎念地讲大道理。
“宝贝,你不好好学怎么办呢?以后只能去扫垃圾。
”孩子却不买账,常常不耐烦地回应:“妈妈,你烦不烦?”
这几种类型的家长都在迫切渴望提高分数的心态之下,用了错误的方式去对待孩子,结果却适得其反。
导致孩子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认为学习是家长的事。
高三孩子情绪波动多半亲子关系不通畅
接触到大量案例之后,我发现高三阶段的孩子,如果出现学习上的波动,大多跟家庭因素有关。
我曾为一个高三学子张东做过学习规划。
张东高三上学期的分数是607分。
他的问题在于无法静心学习。
做完测试之后,我发现张东的学习动力很强。
但因为兴趣很广泛,所以他很纠结以后的专业选择。
结合孩子爱探索和研究的特点,我发现他有成为物理学家的潜力,以后可以选择物理专业。
在做职业规划的过程中,我发现影响张东学习的根源在于——他和父亲的关系。
第二次见面,张东就坦言:“沃老师,我觉得上不上大学
真无所谓。
我现在最发愁的事是——我特不想我爸回家。
因为我爸从来不笑,他一回家,感觉空气都要凝固了。
”
我随后询问张东的爸爸,他给出的解释竟然是:“我在家不能笑,
因为我一笑,张东的成绩就下滑!”
父亲用严厉冷酷的外表,在他与孩子之间竖起一堵厚厚的墙。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张东的爸爸却采用了不
当的方式,导致沟通不良,让孩子受到打击和煎熬。
张东爸爸的问题是很多中国式父亲的问题。
在亲子沟通中,他们
仅仅强调“我是对的”。
这个愿望是好的,但孩子却不接受甚至反感,这种沟通就毫无意义。
沟通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你说得多对都无用,关键在于对方接受多少。
所以,家长必须改变沟通方式,把你想说的话用孩子愿意听的
方式表达出来。
家长要能跟孩子玩到一块,和他能像朋友一样畅所欲言,而不是高高在上。
“我很生气,做不到怎么办?”很多家长会这样问。
但生气于事无补。
家长一定记住一个原则,生气、挖苦、指责、嘲笑这些方式全是错的,要绝对禁止。
无法自控、想数落孩子时怎么办?可以保持沉默。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不用说太多,有时不说比说反而更有用。
“爸爸妈妈到底怎么想的?我这样做,感觉不太好意思。
”高中孩子都具备自我反省的能力,家长
要给他们一个空间。
在改变爸爸观念时,我也告诉张东,人的一生是有规划的,不同
阶段有不同重要的事情。
高三阶段最重要的就是高考,其他事情先放放。
父子同时改变的前提下,带来了奇迹性的变化,张东在高考中取得了701分的好成绩。
当然,分数变化只是一个结果。
我们要探究分数背后需要改变的问题。
首先,给孩子好的心态,要先改善亲子关系或夫妻关系。
很多父母夫妻关系不好,他们奉行“等孩子高考之后就离婚。
”但家长的争吵和不快乐的情绪,必定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他们怎么能安心学习呢?
其次,解决孩子学习的方向问题。
让孩子明白,不是为了爸妈而学习,而是为自己而学。
方向确立之后,家长再帮孩子制定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帮孩子详细规划如何达到目标。
开启内在动力打造美好未来
规划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的潜能优势,才能因材施教。
等到高二左右,孩子基本就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但家长对专业选择的标准是:哪个行业以后好就业,哪个行业工资高。
但热门过几年可能就变成冷门,家长的“功利性”判断过于盲目。
选择的标准,应该放在孩子最擅长最适合的专业上。
脑AT技术可以从个体的36类兴趣、32种潜能、54类人格中,找到最佳的兴趣、最佳潜能优势、最佳人格优势,组合成最佳优势结构模型,为孩子准确全面的了解自己确立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在我眼里没有“差生”这一概念。
所谓差生,是由环境造成的,是因为老师和家长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优势、发展特点、问题根源。
家长最大的一个误区——给孩子很多高难度的挑战。
我接触到一个上初一女孩琪琪,她的数学只有50分,因为从小被奥数挫伤,让她最终放弃了数学这门学科。
作为家长,首先要保证孩子的求知欲望。
孩子的兴趣来自于信心,信心来自不断成功的体验。
但家长往往拿自己孩子的弱势和别的孩子的优势去比较。
甚至因为孩子数学不好,就给她下一个定义“弱智”。
但在训练过程中,我发现琪琪只是学习方法存在问题。
通过不断改进方法,琪琪惊奇地说:“哇喔,原来我是会数学的啊。
”她的那种欣喜不已的表情令人难忘。
所以,家长一定不要挫伤孩子的自信心,要给孩子希望,帮他们找到问题的根源。
比如,“我的孩子太马虎,怎么办?”这是一个家长很关注的普遍性问题。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马虎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好。
但研究之后,我发现孩子马虎的根源有三种:第一孩子的工作记忆能力不够,前面的信息没存储进大脑,后面的信息又涌进来;第二孩子的加工速度是局部加工,表现出审题不够全面;第三孩子的专注力不够,也就是说大脑在扫描知识的过程中,速度太快。
一个小小的“马虎”现象,背后就有这么多的原因。
所以,家长们关注的类似问题:孩子的自控力差、孩子上网成瘾等,也一定要发掘现象背后的根源。
然后,用适合孩子的训练帮他解决问题,最后水到渠成地提高成绩。
成功的家长,是能发掘孩子的优势,能发现孩子问题的根源,开启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有信心有动力地去学习和生活。
无论通过什么方法,父母一定要能发现孩子的优势所在。
如果你发现不了,可以请相关专家帮助。
比如,环度生涯规划利
用独有的四大核心技术,通过对孩子生理及心理、所处环境,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思考和规划,帮助更多的孩子突破障碍,达成目标,走向成功。
名家档案:
沃建中博士,心理学家,生涯规划研究专家,多所重点院校兼职教授。
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长,北京环度智慧智能技术研究所首席专家。
做学习型家长
是一项终身的职业
改变与跟孩子的沟通模式,把孩子当做自己的朋友;成为学习型家长,读读《发展心理学》和《心理发展与教育》,了解孩子发展的规律和教育的规律。
高考临近,特别建议高三学子家长,首先一定要给孩子解压,而非加压,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其次,要帮助孩子制定目标,因很多孩子没有目标。
最后,合理安排时间,对异常情况,提前做好预警。
比如,不熬夜,确保孩子在12点之前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