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牛首中心学校孙志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因此,教师要树立强烈的资源意识,提高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
做为农村教师的我们,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该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一、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手中的教材(教参)。
课前,先钻研、理解文本,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
如果我在备课过程中没有深入挖掘教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会一笑而过,处理问题停留在表面上,主题得不到升华,感受不到作者的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更不要说与作者达到情感共鸣了。
因此,只有教师课前咀嚼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恰到好处地解决一些节外生枝的问题,才能带动学生一起去开发文本资源。
真是“凡事要有备,有备而无患”。
二、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
1、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资源。
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错误,这是很正常的事,如果教师用敏锐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快速作出判断,调整教学思路,便可以将错误成为新的教学的起点,继续引领学生学习、探究。
大量的实践证明,注重课堂上错误资源的生成和利用,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如同一汪清澈的泉水,具有活力,富有生命力。
2、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活起来。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3、充分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质疑的机会。
在讲完每篇课文之后,我都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其提问。
因为,我们在讲课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尽善尽美。
学生的提问不仅可以弥补在课堂中出现的遗漏,而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现语文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在教学中我发现,同一年级的不同学科之间有交叉性和兼容性,将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可以优势互补,开阔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的不足的现状,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四、教师还要开发利用好身边教学资源。
(1)、教师要开发利用教室内的资源。
尽管现代化教学设备在向我们走来,但受现条件制,我们以前用的小黑板、纸条还有用武之地。
上学期,我试着在小黑板上写“每周送你一句话”,先是我来写,几周后,学生便自发的找到许多名言警句、富有哲理的经典句子自己抄写,向同学推荐。
更令人惊喜的是部分学生在课堂发言、写作时恰到好处的利用上“只要用心就能赢得精彩”等佳句;另外,教室周围墙壁的名言等,在都可以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受到思想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
只要教师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做到率先垂范,就会把学生引入积累与运用的轨道上来。
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习惯,在学生丰富了知识,充实了头脑,语文素养得到提高的同时,我们的语文教学的质量也必将得到很大地提高。
(2)、教师要开发利用校园环境资源。
校内的花草树木,一年四季演绎着生命的轮回。
我引导学生注意它们,体会“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含义;结合相关的课文理解和领悟教室墙壁标语“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
长的路”的含义。
这些资源的充分引入和利用,使我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变得有滋有味,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不仅在书本上,而且就在身边,就在眼前。
五、引导学生利用好手中的课外读物
1、利用课前3或5分钟课前可读自己认为课外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最吸引人的部分,还可以读日记……当然,不是每节课课前都背诵,教师可做适当的分配。
上学期,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利用课前诵读《三字经》,天长日久,积少成多,不知不觉中熟读成诵。
既节省时间,又达到了背诵目的。
2、推荐好文章。
班级可以成立图书角,鼓励学生将家中的书带学校来交换读。
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文章(书籍)推荐给同学。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习资源的不足,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资源共享。
在交换读物,获取知识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体会到什么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运用积累本,教会摘录。
语文学习,是一种积累,是一种积淀,没有止境。
积累的内容,更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好词好句,精彩的片段,诗歌、谚语、春联、歌词、广告语。
打开学生的积累本,象万花筒一样,精彩纷呈。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让学生知道积累什么,帮助其养成积累的习惯,展示并引导运用积累成果,及时给予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和信息得到储存,并能在表达中及时提取,学以致用,厚积而薄发,进而体验了积累为自己带来的成功与乐趣。
最后,教师还要开发和利用好自身这一课程资源。
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和利用的程度。
总之,“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
凡是现实生活中有的,且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相信只要我们教师树立强烈的资源意识,勤于探索,敢于实践,语文教学必将会迎来一个百花盛开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