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远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8-2010年)
概况
清远市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属粤北山区。

东部和南部与本省的韶关、广州、佛山相连,西邻肇庆和广西贺州市,北邻湖南省的江华、宜章等县(市)。

地域范围东经110°5′~113°54′,北纬23°27′~25°12′,区域面积19152.9平方公里。

下辖清城区、佛冈县、阳山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清新县、英德市、英红华侨管理区、飞来峡管理区和连州市。

1997年全市总人口为368.5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71.63万人,城镇化水平为19.43%。

人口平均密度为192.44人/平方公里。

人均土地面积为0.52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为0.08公顷。

境内有33个石灰岩乡镇,面积共46.433万公顷,占全省石灰岩土地面积的70%。

本市气温暖湿,降水丰富,属中亚和南亚热带气候。

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除清城区为平原丘陵区外,其余均为山区,主要由山地、丘陵和河谷盆地组成。

境内除北江、连江外,还有潖江、滃江、滨江等河流,自东西两侧流入北江干流。

近年来,全市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1997年的主要指标为:
·国内生产总值:87.63亿元,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下同)。

人均0.24万元。

·工农业总产值:124.8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44.37亿元,工业总产值为80.54亿元。

·粮食播种面积为26.75万公顷,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0.72万公顷,稻谷总产量为124.10万吨。

复种指数为237.90%。

第一章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
根据199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数据汇总,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91.529万公顷,其中已利用土地164.181万公顷,未利用土地27.348万公顷,土地利用率为85.72%。

土地利用现状如下:
1、农用地
全市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面等农用地面积共155.746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1.32%。

(1)耕地:含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和菜地,共29.54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43%。

其中,灌溉水田19.397万公顷,占耕地的65.65%;旱地9.895万公顷,占33.47%;其它0.282万公顷,占0.88%。

(2)园地:含果园、桑园、茶园和其他园地,共2.45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8%。

其中,果园1.533万公顷,占园地的62.37%;茶园0.77万公顷,占31.33%。

(3)林地:林地是本市面积最大的地类,含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材造林地、迹地和苗圃,共119.51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2.40%。

其中,有林地85.255万公顷,占林地的71.34%。

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6.7%。

(4)牧草地:含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共0.02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

(5)水面:含水库水面、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坑塘水面和苇地,共4.198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19%。

其中,河流水面2.366万公顷,占水面的56.36%,坑塘水面1.231
万公顷,占29.32%。

2、建设用地
全市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用地等建设用地共8.435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4%。

(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含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和特殊用地,共6.49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9%。

其中,城市和城镇用地0.919万公顷,占该地类面积的14.14%;农村居民点用地4.458万公顷,占该地类面积的68.61%;独立工矿用地0.693万公顷,占该地类面积的10.66%;特殊用地0.428万公顷,占该地类面积的6.59%。

(2)交通用地:含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民用机场和港口码头用地,共0.85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5%。

其中,公路用地0.477万公顷,占交通用地的52.10%,农村道路用地0.318万公顷,占37.06%,铁路用地0.087万公顷,占10.14%,港口和机场用地0.006万公顷,占0.7%。

(3)水利用地:含水利水工和沟渠用地,共1.07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6%。

3、未利用土地:全市荒草地、沼泽地、沙地、裸岩石砾地、田坎和滩涂等未利用土地共27.34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28%。

其中,荒草地面积20.041万公顷,占未利用土地的73.28%。

二、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特征
1、以农业利用为主,其中利用面积最大的是林地。

农业用地的面积为155.746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1.32%。

其中,林地是我市土地利用面积最大的地类,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2.40%,是广东省的重要林业基地;其次是耕地,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5.43%。

2、耕地中旱地面积大,且分布不均匀,地域差异明显。

由于水源缺乏,耕地多以旱作生产为主。

我市共有旱地9.895万公顷,占全市耕地的33.47%。

我市耕地的64.23%分布在东部和南部的清城、清新、英德、佛冈四个县市,而连山、连南两县的耕地仅占全市耕地的6.32%。

再加上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差异,导致各县市的耕地的质量和利用有较大的差异。

3、石灰岩山区面积大,土地瘦瘠。

我市有33个石灰岩乡镇,其面积共有46.433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4.4%,占全省石灰岩山区土地面积的70%,这些乡镇的裸岩石砾地面积大,山地植被覆盖少,土地干旱瘦瘠、缺水,土地利用率低,效益差。

4、水电资源、矿产资源的利用得到重视,电力、建材工业将成为我市的支柱工业。

5、天然风景资源丰富,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市内有著名的飞来峡风景区、清新温矿泉、银盏温泉游览区、连州地下河、佛冈黄花湖温泉、英德宝晶宫、英西峰林走廊、南山摩崖石刻以及连山、连南少数民族地区风情等自然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基础。

三、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耕地逐年减少,土地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我市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建设用地占用了较多耕地,耕地总量逐年减少。

据统计,1990~1997年,全市耕地净减少0.6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耕地约857.14公顷。

而同期人口增加30.35万人,人均耕地由0.09公顷减少为0.08公顷。

我市是广东省的重点农业区之一,农业生产应稳定,必须确保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而城镇和交通的建设又必然占用一定的耕地,因此,我市建设用地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2、土地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高。

本市未利用土地有27.348万公顷(含滩涂,下同),土地利用率仅为85.72%,是全省土地利用率较低的地级市之一。

以1997年每平方公里土地国内生产总值计,全市平均为45.75万元,远低于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的水平。

另外,全市的中、低产耕地、低产园、低产林、低产水面等约有19.33万公顷,占农用地的12.41%。

3、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受破坏。

本市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较好,但有些地区由于对矿产资源开采不合理或随意取土、挖沙、采石,造成景观破坏,水土流失,引起农村生态环境恶化,造成部分农业资源质量下降。

部分河流受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污染,水质有所下降。

4、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

从1990年到1997年,新增城镇和独立工矿用地约0.79万公顷左右,有的由于资金或对项目落实估计不足等原因,使不少土地征而未用,造成土地闲置和浪费。

另外,旧城区尚需进一步改造和开发利用,城镇和独立工业用地应在盘活存量上多下功夫。

我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68.61%,人均农居用地面积为150.13平方米/人,清城、英德、飞来峡人均农居用地分别高达177.06、211.81、221.85平方米,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不高于150平方米的标准。

这是由于农村建平房多、且分散以及农村居民点中的空闲地和旧宅基地未能充分利用所造成的,在计划安排中,应加以充分利用。

四、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1、未利用土地开发潜力
我市未利用土地有27.348万公顷,其中约23万公顷由于海拔太高、坡度大、缺水或涝渍等原因,近期较难利用;约有4万公顷,近期内可作为农业后备资源开发、整治。

(1)宜耕荒地:这部分荒地约有1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英德、阳山、清新三个市县。

多半由于水源不足、水利设施差、易受洪害或土质瘦瘠等原因造成的,如能进一步扩建、新建一些水利水电工程,增加抗洪、排涝、灌溉能力,则可改造为耕地。

(2)宜林荒地:全市约有2.8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英德、连南、清新、阳山、连山等市县。

这部分荒地土层较厚,土壤肥力较好,坡度在15度以上,可用于造林;坡度在15度以下的,可用于种果。

(3)荒水:全市荒水域面积有0.2万公顷左右。

近期可挖成鱼塘或筑基围塘,增加坑塘面积。

2、已利用土地潜力
近年来,清城、清新、英德、飞来峡城镇用地增加较多,存在一定数量的闲置地,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潜力,盘活存量,千方百计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我市农居用地有4.458公顷,全市人均农居用地150.13平方米。

有的市县人均农居用地偏高,所以,在扩大城镇建设的同时,应有计划地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改造,统一规划,多建楼房,建立中心村,有效地减少农居用地。

规划期间,农村居民点内部挖潜0.716万公顷,这些土地可因地制宜进行退建还耕、退建还林。

第二章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方针
一、土地利用的目标
根据"清远市委关于2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初步设想"及《清远市经济社会"九五"计划》,到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将达163亿元(90年不变价),工农业总产值达20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达148亿元。

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为500亿元,工农业总产值60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达511亿元。

到2000年,全市人口将达384.2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分别达90.42万人和293.8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3.53%。

到2010年全市人口将达422.60万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分别达158.85万人和263.7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7.59%。

到规划期末,全市土地利用的总体目标是:
1、整理、补充耕地0.47万公顷(其中土地整理0.2万公顷,土地开发0.27万公顷),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0.33万公顷以内,灾害毁地、生态退耕控制在0.53万公顷以内。

耕地比1996年净减0.39万公顷,耕地保有量达到29.402万公顷,人均耕地0.07公顷,复种指数达250%,保护好26.67万公顷的农田保护区,改造中低产田5.33万公顷,加强对水土流失地区的治理工作,水土流失治理率达100%。

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主要控制指标见表4。

2、园林牧地面积达126.793万公顷,建设50.825万公顷生态公益林和20万公顷商品用材林基地两大林业体系,自然保护区面积从现有的3.440万公顷增加到9.748万公顷,保持森林覆盖率和绿化达标,使土地利用环境呈现良性循环的状态。

3、水面面积为4.192万公顷,减少0.006万公顷,其中水库增加0.196万公顷,坑塘水面减少0.202万公顷。

4、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达6.170万公顷,减少0.328万公顷,其中城市及城镇用地增加0.479万公顷,独立工矿及特殊用地减少0.091万公顷,农居用地减少0.716万公顷。

5、交通用地达1.541万公顷,增加0.683万公顷,其中公路用地增加0.556万公顷,铁路用地增加0.095万公顷,农村道路用地增加0.029万公顷,港口用地增加0.003万公顷。

新增建设用地为1.411万公顷,其中,城镇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0.388万公顷,交通用地增加0.683万公顷,水利用地增加0.340万公顷。

建设占用耕地0.33万公顷。

二、土地利用方针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决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因此,我市土地利用的总方针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严格实行用途管制制度,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保证重点工程用地,适当发展中心城镇规模,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用地,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1、切实保护耕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根据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保护好26.67万公顷的
基本农田保护区。

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实行建设占用耕地与整理开发耕地挂钩,规划期间,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2、提供必要的建设用地,控制城镇用地规模
优先安排交通、能源、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安排好城乡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严格控制城镇用地规模。

有计划地改造农村居民点,尽量利用空闲地、荒废地、劣地,提高各类建设用地的效益。

3、控制增量和盘活存量土地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增量,实行用途管制,对存量土地,通过拆迁、改造、增容等措施,挖掘潜力,做到地有所值,地尽其用。

4、注意环境保护,改善生态条件
对水土流失区、江河流域和主要水利工程设施进行综合治理和保护,划定必要的水源及其它生态保护地带,防止工业污染。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根据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确定本市1997-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如下:一、农用地
在保护好现有耕地,确保全市粮、油、糖、菜等基本农产品生产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用地结构和布局,加强农地保护和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各业。

1、耕地
按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指标,在规划期内,我市将开发、整理补充耕地0.47
万公顷,建设占用耕地0.33万公顷,如不计生态退耕,耕地总量增加0.14万公顷,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考虑到部分耕地坡度大,不宜耕种,应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

另外,有部分耕地可能因灾毁等减少,预计规划期内退耕和灾毁等减少耕地0.53万公顷,耕地净减0.39万公顷。

划定26.67万公顷的基本农田保护区。

到201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为29.402万公顷。

要确保粮食用地,粮食基地主要分布在英德、连州、清新等产粮市县。

蔬菜生产基地应以清新、连州、英德和清城为主。

此外,尚应重视种植花生等油料作物,这样做不仅可解决食油供应,还可培肥地力,做到用地和养地相结合。

要切实保护好耕地,严格执行规划期内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的控制指标,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弃耕丢荒,控制耕地被占用。

各县(市、区)必须保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各项指标。

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应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三高"农业,以提高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2、园地
到2000年,园地面积达4.15万公顷。

到2010年,达5.4万公顷。

园地主要用于发展水果生产,根据我市的气候、土壤条件和市场供求情况,宜种植龙眼、沙田柚、黄皮等优质水果。

在发展水果生产的同时,适当发展茶叶、药材等。

严禁将耕地改作园地,所增加的园地可通过开发荒山荒地以及改造部分疏林地、丘陵地等途径实现。

水果生产基地将以英德、连州、清新、阳山为主。

3、林地
规划期内,将有2.278万公顷林地改为园地,交通等建设占用林地0.229万公顷,计划开发新林地3.376万公顷。

到2000年,林地面积为119.687万公顷,其中有林地为85.745万公顷;到2010年,林地面积为120.383万公顷,有林地为90.850万公顷。

我市林业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连州、连南、连山和阳山,东南部的英德和清新。

我市虽已绿化达标,但为了有一个更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必须重视保护现有的林业资源,美化城镇环境,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

今后的林业用地的开发方向为:
(1)建立和完善50.825万公顷生态公益林和20万公顷商品用材林基地的两大林业体系。

同时,要扩大和建设好自然生态保护区,其面积由现在的3.440万公顷增加到9.748万公顷。

其中,将在英德建立国家级森林生态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区,面积为3.356万公顷。

在清新、连山和连南建立水源林保护区,面积达1.367万公顷。

在阳山和清新建立石灰岩森林生态保护区,面积为0.323万公顷。

通过各类自然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在本市建立一个真正的林业生态屏障,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以适地适树为原则,种植尾叶桉、任豆、黎索、湿地松等速生树种,建立短轮伐期商品用材林基地,进一步提高林业产值。

(3)加强中、幼林的管理和培育工作,加快对我市低产林改造的进程;同时,进一部强化林政管理,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稳定林区治安,防止乱砍滥伐、山林火灾和病虫害的发生。

4、牧草地
到2010年,牧草地面积达1.01万公顷。

比1997年增加0.981万公顷。

5、水面
2010年,全市水面面积保持在4.19万公顷。

今后严禁占用耕地挖鱼塘,对部分低产鱼塘,在条件许可下,有计划地进行挖潜改造,以提高鱼塘的利用率。

二、建设用地
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按照土地利用方针,合理安排好城乡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严格控制城镇用地规模。

新增城乡建设用地要以"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和"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为原则,到2000年,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达到6.326万公顷,到2010年,为6.170万公顷。

(1)城镇用地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将会不断提高。

预计到2000年,我市城镇化水平为23.53%左右,城镇人口约90.42万人,城市用地0.449万公顷,城镇用地0.558万公顷,人均城镇用地111.37平方米/人;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将达37.59%,城镇人口约158.85万人,城市用地0.680万公顷,城镇用地0.718万公顷,人均城镇用地88.01平方米/人。

规划期间,共增加城镇用地0.479万公顷。

到2010年,清远市市区人口将达45万人,其面积达0.37万公顷,人均用地82.22平方米/人。

英德市英城镇的城镇人口预期达20.00万人,其面积达0.16万公顷,人均用地80.00平方米/人。

连州市连州镇的城镇人口预期达15.00万人,面积达0.15万公顷,人均用地100平方米/人。

此外,清新的城区面积为0.05万公顷;佛冈、阳山两县的城区面积均为0.044万公顷,连山、连南的城区面积为0.025万公顷。

全市10个中心城镇用地控制规模见附表三。

在城镇建设中,要加强旧城(镇)区的改造,有条件的城镇,充分利用原来农村居民点
的土地,加以改造,尽量节约用地,规划期间,城镇建设所占耕地不得超过0.109万公顷。

在城镇建设中,要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应按环境功能要求,合理布局工业区用地计划,并制定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目标和相应管理措施。

另外,要注意到因城镇人口的增加所造成的生活污染,安排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用地。

房地产用地要严格控制在城镇建设用地规划规模控制区内。

要统一管理,统一审批,避免征而不用的现象。

(2)农村居民点用地
随着我市工业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将减少,以及有些农居用地划入县城或镇区。

有些农居用地整理成耕地或园林地,故到200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4.230万公顷,减少0.228万公顷,人均农居用地143.94平方米/人。

到201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3.742万公顷,比2000年减少0.488万公顷,人均农居用地141.88平方米/人。

规划期间,农居用地减少0.716万公顷。

有条件的农村居民点,应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对村镇作统一规划,改造旧宅,提倡建楼房,充分利用已有的农居用地的空间(含地面的空闲地)。

(3)独立工矿用地和其它
随着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大,部分独立工矿用地将纳入城镇用地,到2000年,独立工矿用地和其它将控制在1.089万公顷。

到2010年将控制在1.030万公顷。

规划期间,减少0.091万公顷。

我市的支柱工业有建材、电力、纺织、陶瓷和机械五大类。

规划期内,要加快清城、清新和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等开发区的建设;建设年产500万吨的英德龙尾山水泥生产基地;除了建设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和一批水电工程外,还要分期建设连州粤连火电厂、阳山火电厂和新北江柴油发电厂;在龙腾工业区、清城区和滨江走廊建立新型陶瓷生产基地。

独立工矿用地是城乡居民点以外的工矿企事业用地,这类用地应根据行业特点,以"有利生产,确保安全"为原则,综合考虑各项目对邻近地区可能产生不利的环境影响。

严格控制耗能大、耗水多和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

对被取缔和禁止取土、挖沙、采石的矿区和因工矿建设造成土地损毁、压占、对土地及水资源污染的,要限期由用地单位进行复垦和治理,防止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新的生态破坏。

特殊用地是居民点以外的国防、风景旅游、名胜古迹、墓地、陵园等用地。

我市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如飞来峡风景名胜区、英德宝晶宫、清新温矿泉银盏温泉旅游度假村等旅游点,应予以进一步保护和开发。

开发旅游资源要以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为准则,在珍稀濒危物种保存和繁育扩群基地、水资源保护区,不要安排旅游开发用地计划,其它旅游区的开发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现有的旅游开发区要加强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管理,提高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交通用地
到2000年,交通用地将增加到1.004万公顷,到2010年,交通用地为1.541万公顷。

规划期间共增加用地0.683万公顷。

(1)公路用地
规划期间,将建成京珠高速公路、扩(改)建106、107、323国道和一些省道及地方公
路,到2010年,全市通车里程达9914公里,公路密度将达到52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用地达1.003万公顷,增加0.556万公顷。

(2)农村道路
规划期间,要抓好乡镇道路的建设,较大地改变农村交通落后的情况,实现村村通公路。

到2010年,共新(改)建农村道路5000公里左右,农村道路用地为0.347万公顷,增加0.029万公顷。

(3)港口
规划期间,将在清城区文塔寮附近建设新港,需增加用地0.003万公顷。

(4)铁路
规划期间,将进行京广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和龙柳铁路清远路段建设,龙柳铁路经过英德、阳山、连州、连南、连山各县(市),需用地0.095万公顷,到2010年,铁路用地达0.182万公顷。

交通建设是发展经济的重要保证之一,应优先安排其用地;但也要节约用地并尽量少用或不用耕地。

3、水利用地
为促进北江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大型水利工程----飞来峡水利枢纽和英德白石窑水电厂工程在规划期间建成,两项工程将为我市的工农业发展提供很好的能源条件,并带动我市的水产养殖、航运、旅游等行业发展,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除了飞来峡水利枢纽和英德白石窑水电厂外,规划期间,还要建设锦潭水库、双鱼潭水库等中、小型水库以及北江大堤为重点的堤围建设等工程,以进一步改善灌溉条件,增强防洪,抗灾抗旱的能力。

到2010年,全市水利用地1.419万公顷,增加0.34万公顷。

三、未利用土地
规划期间,全市未利用土地将由27.348万公顷降为22.012万公顷,减少5.336万公顷。

未利用土地的调整,要根据土地的适宜性,优先安排农业用地。

通过农田整理,小田拼大田,减少田坎,增加耕地。

宜林的通过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等防止水土流失,同时也增加园林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规划期末,全市的土地利用率将由原来的85.72%提高到88.51%。

各业用地调整的结果如表三。

第四章土地开发、复垦与整理
规划期间,全市共控制减少耕地8600公顷。

其中,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3300公顷以内灾害损毁耕地和退耕还林(园)等减少耕地5300公顷。

通过土地开发、整理等共增加耕地4700公顷,其中土地开发新增耕地2700公顷,土地整理增加耕地2000公顷。

规划期内,考虑生态退耕,净减少耕地3900公顷。

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重点安排在清城区、英德市、清新县和连州市,主要用于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城镇建设。

开发、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