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三高中地理高考模拟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高三高中地理高考模拟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安徽省某中学气象兴趣小组,根据“亚欧大陆局部岌面天气形势等压线分布图”,探究天气系统的影响。
完成各题。
【1】图示时期
A长江三角洲出现大风、降温天气 B.四川盆地受低压槽控制.阴雨连绵
C.黄海沿海受风暴潮影响,风急浪高
D.日本西部沿海降水多于东部沿海
【2】气象兴趣小组预侧未来几天
A.皖南地区大气污染指数增加
B.皖北地区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
C.大别山区雨过天晴,农作物遭受低温冻害
D.江淮地区出现狂风、暴雨等强对流天气
2.图为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第四座科考站—泰山站(海拔高度2621米),它位于中国南极中山站与昆仑站(80025'S,77007'E)之间.南距昆仑站约715千来,与昆仑站的经度相差不大。
秦山站的建立可为中山站前往昆仑站
考察捉供物资及应急裸障的中堪支律。
完成各题。
【1】泰山站的纬度较接近
A.77040'S B.75032'S C.73051'S D.71015'S
【2】泰山站主体建筑呈高脚式、灯笼状,采用该设计主要目的是
A.利于防寒保暖B.通风防暴雪堆堵
C.防紫外线辐射D.利于天文观测
3.图为欧洲西部某城市1970一1996年气温增幅等值线分布图。
完成各题。
【1】该城市在1970~1996年城市化进程中,地域扩展最快的方向是
A.西北方向B.东南方向
C.东北方向D.西南方向
【2】图示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绿化面积增加B.郊区积极发展农业
C.城市空气质量改善D.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
4.在地质年代校老的柑垃构透地区常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
图为地形倒置形成过程示意圈,完成各题。
【1】“地形倒置”形成的时间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
C.③②④①D.①④③②
【2】“地形倒置”现象
A.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B.改变了上下岩层的新老关系
C.说明表层岩层的佼蚀强度相同D.导致岩层出现断裂错位现象
5.气候变化引起冰川上积累量和消触量的变更,导致冰川物质平衡盈亏、冰面高度和运动速度等变化,最终导致冰川面积增减和末端位置进退。
冰川平衡线高度足冰川上年物质积累与年物质损耗相等位兰处的海拔高度。
图为天山乌鲁木齐河涯1号冰川变化图。
完成各题。
【1】1964一1965年到1980一1981年,冰川平衡线
A.高度上升B.延伸方向与等高线延伸方向一致
C.高度下降D.变化方向与等高线数值增加方向相反
【2】影响冰川平衡线高度的主导因素是
A.气温B.降水C.海拔高度D.地表形态
【3】若某季节冰川平衡线降低,则
A.当地可能为春季B.冰川消融较多,末端后退或冰崖变缓
C.当地可能为夏季D.冰川积累区面积扩大,物质积累为正值
二、判断题
(2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间颐。
材料一:里下河平原位于江苏省中部,又称苏中B#地。
地势低平,且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形态,状如锅底,拓面高程从周国海拔4.5米,逐渐下降到海拔只有l米左右。
材料二:堤田是指我国南方沿湖或河网低湿地区,用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堆积而成
的堤状高田。
材料三:江苏省里下河平原分布示意图(图甲),里下河珠田农业景观图(图乙)。
(1)简述里下河平原地形和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晌。
(12分)
(2)分析里下河平原发展垛田衣耕系统对防治气象灾害的作用。
(12分)
三、综合题
(3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3年四川名在都江堰市东北部蒲阳,毗邻火车站,建设了四川、江苏企业合作平台-—川苏都江堪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机城制造、电子产品、生物制药和特色食品等产业。
材料二:川苏都汉堰科技产业园位置示意图。
(1)简述都江堰市吸引江苏企业投资的有利条件。
(8分)
(2)简述川苏都江堰科技产业园承接产业转移产生的积极影响。
(12分)
安徽高三高中地理高考模拟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安徽省某中学气象兴趣小组,根据“亚欧大陆局部岌面天气形势等压线分布图”,探究天气系统的影响。
完成各题。
【1】图示时期
A长江三角洲出现大风、降温天气 B.四川盆地受低压槽控制.阴雨连绵
C.黄海沿海受风暴潮影响,风急浪高
D.日本西部沿海降水多于东部沿海
【答案】D
【解析】图示地区有两处冷锋,长三角在冷锋前,受暖气团控制,无风和降温天气;四川盆地是高压脊影响,不会阴雨连绵;黄海地区等压线较稀疏,不会出现大风天气,所以不会产生风暴潮;日本地区受到西北风的影响,西部降水大于东部。
【2】气象兴趣小组预侧未来几天
A.皖南地区大气污染指数增加
B.皖北地区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
C.大别山区雨过天晴,农作物遭受低温冻害
D.江淮地区出现狂风、暴雨等强对流天气
【答案】C
【解析】未来几天对于安徽省来说,冷锋过境,大气污染指数降低;如图是冬季,一般降水较少,皖北是平原,地形平坦,所以一般无滑坡、泥石流;冷锋过后,大别山地区会出现降温,天气转晴,农作物遭受低温冻害;而江淮地区没有气旋中心,所以没有对流天气。
【考点】等压线图的判读及天气。
点评:不同的天气系统产生的天气也不同,冷锋过境前后,天气由阴雨转晴,气温降低,气压上升;气旋控制,空
气对流,多阴雨天气。
2.图为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第四座科考站—泰山站(海拔高度2621米),它位于中国南极中山站与昆仑站(80025'S,77007'E)之间.南距昆仑站约715千来,与昆仑站的经度相差不大。
秦山站的建立可为中山站前往昆仑站
考察捉供物资及应急裸障的中堪支律。
完成各题。
【1】泰山站的纬度较接近
A.77040'S B.75032'S C.73051'S D.71015'S
【答案】C
【解析】泰山站与昆仑站经度基本相同,即在经线上相差715千米,大约7个纬度,则泰山站的纬度大约为73°
【2】泰山站主体建筑呈高脚式、灯笼状,采用该设计主要目的是
A.利于防寒保暖B.通风防暴雪堆堵
C.防紫外线辐射D.利于天文观测
【答案】B
【解析】南极地区常年覆盖积雪,且大风日多,高脚式建筑不利于积雪堆积.
【考点】经纬网图上的距离计算及南极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
点评:南极地区由于纬度高,自然地理特征比较特殊,是世界风极、冷极,降雪量很大,自然地理环境恶劣,受到
人类的影响也小,是科考的热点地区之一。
3.图为欧洲西部某城市1970一1996年气温增幅等值线分布图。
完成各题。
【1】该城市在1970~1996年城市化进程中,地域扩展最快的方向是
A.西北方向B.东南方向
C.东北方向D.西南方向
【答案】C
【解析】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气温也不断上升,因此气温上升最快的地区为地域扩展最快的地方
【2】图示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绿化面积增加B.郊区积极发展农业
C.城市空气质量改善D.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
【答案】D
【解析】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工业化的发展。
【考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点评:城市化与工业化有密切联系,二者相互影响和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会对自然和人文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如降低绿化面积和空气质量、地面硬化、水文地貌变化、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变化、消费观念的变化等,需要具体分析。
4.在地质年代校老的柑垃构透地区常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
图为地形倒置形成过程示意圈,完成各题。
【1】“地形倒置”形成的时间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
C.③②④①D.①④③②
【答案】B
【解析】沉积下来的平行岩层由于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发生弯曲,形成背斜山和向斜谷地形,但是由于外力作用的影响,背斜顶部多裂隙,易被侵蚀成山谷,而向斜底部受到挤压、坚硬,最后会形成山峰,即形成地形倒置
【2】“地形倒置”现象
A.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B.改变了上下岩层的新老关系
C.说明表层岩层的佼蚀强度相同D.导致岩层出现断裂错位现象
【答案】A
【解析】地形倒置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考点】地质构造与地形。
点评:地质构造不同,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也不同,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拱形构造能承受较大压力,是建隧道的好地方;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5.气候变化引起冰川上积累量和消触量的变更,导致冰川物质平衡盈亏、冰面高度和运动速度等变化,最终导致冰川面积增减和末端位置进退。
冰川平衡线高度足冰川上年物质积累与年物质损耗相等位兰处的海拔高度。
图为天山乌鲁木齐河涯1号冰川变化图。
完成各题。
【1】1964一1965年到1980一1981年,冰川平衡线
A.高度上升B.延伸方向与等高线延伸方向一致
C.高度下降D.变化方向与等高线数值增加方向相反
【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冰川平衡线所处的海拔由3900~4000米上升到4100~4200米左右.
【2】影响冰川平衡线高度的主导因素是
A.气温B.降水C.海拔高度D.地表形态
【答案】A
【解析】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化,冰川平衡线海拔上升.
【3】若某季节冰川平衡线降低,则
A.当地可能为春季B.冰川消融较多,末端后退或冰崖变缓
C.当地可能为夏季D.冰川积累区面积扩大,物质积累为正值
【答案】D
【解析】当冰川平衡线降低时,代表气温降低,冰川积累面积扩大。
【考点】影响冰川消融的因素
点评:气候变暖的影响很多,其中主要的就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陆地面积减少等一系列的变化。
二、判断题
(2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间颐。
材料一:里下河平原位于江苏省中部,又称苏中B#地。
地势低平,且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形态,状如锅底,拓面高程从周国海拔4.5米,逐渐下降到海拔只有l米左右。
材料二:堤田是指我国南方沿湖或河网低湿地区,用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堆积而成
的堤状高田。
材料三:江苏省里下河平原分布示意图(图甲),里下河珠田农业景观图(图乙)。
(1)简述里下河平原地形和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晌。
(12分)
(2)分析里下河平原发展垛田衣耕系统对防治气象灾害的作用。
(12分)
【答案】(1)里下河平原地势地平,利于发展农业水产养殖;排水不畅,农业生产易遭受洪涝灾害;地形破碎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地处北亚热带地区,农作物一年两熟,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利于夏粮作物生长;冬季寒冷气流南下,农作物易受地温冻害影响。
(没点3分,答出4点得12分)
(2)沟渠、水塘与垛田交织,排水通畅利于防洪,灌溉方便利于抗旱;(4)水体增温和降温的速度比陆地慢,水面与垛田交错分布,可减少气温变化幅度,(4)尤其可提高夜间温度,有效减少地温、冻害对垛田农作物的损害。
(4)
【解析】
(1)地形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即有利与不利影响。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里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有利于农业生产,但是低洼的地形也不利于排水,且地形破碎,不利于大规模生产.
(2)南方的气候温暖,雨热同期,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是北部没有山脉阻挡,易受到冬季低气温的影响。
季风气候下容易形成旱涝灾害,垛田农业把低的地方挖的更低,抬高陆地,有利于减少旱涝影响,同时水域有利于降低当地的昼夜温差,降低低温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
【考点】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及垛田农业的优势
点评:农业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技术、市场、交通、工业基础等。
这些因素一直在发生变化,自然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小,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综合题
(3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3年四川名在都江堰市东北部蒲阳,毗邻火车站,建设了四川、江苏企业合作平台-—川苏都江堪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机城制造、电子产品、生物制药和特色食品等产业。
材料二:川苏都汉堰科技产业园位置示意图。
(1)简述都江堰市吸引江苏企业投资的有利条件。
(8分)
(2)简述川苏都江堰科技产业园承接产业转移产生的积极影响。
(12分)
【答案】(1)都江堰市自然条件优越,天然气、水能等资源丰富;水路交通便利;农业基础好;产业基础良好,
政策优势突出,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较低;基础配套设施较齐全,环境优美。
(每点2分,答出4点得8分)(2)对四川的影响:有利于把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都江堰产业机构调整;带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劳动力外出务工;有利于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科技创新。
对江苏的影响:为江苏省产业升级腾出空间;缓解江苏省劳动力紧张的压力;减轻环境污染;缓解江苏省资源的紧张状况;为江苏省提供了广阔的经济腹地。
(可从四川或江苏分别作答,也可对两省份共同作答。
每点3分,答出4点得12分。
)
【解析】
(1)位于四川省的都江堰市资源丰富、水路交通便利、工农业基础较好、劳动力优势、政策支持等优势,有利于
吸引外来工业投资。
(2)产业转移对双方都有影响,对四川来说,主要是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对江苏省来说,主要是缓解当地的矛盾。
【考点】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及产业转移的影响。
点评:影响工业的因素主要为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工农业基础、政府政策等,
结合实际分析。
由于各地区的优势及工业化的发展,工业会发生转移,转移对转入区和转出区都有影响。
一般转入区经济较落后,产业转入有利于当地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缓解转出区的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