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湘美版五年级下册《10.水墨诗心》课件PPTA017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色浓淡,表现的光影体 现月的位置。
《梅花月影图轴》
小结:月色轻柔,梅枝交 错,环绕着明月,疏影横 斜,虚实相生,一种婉约 的朦胧之美。
中国画
通过分析画面主体 形象、款识明确表 达主题,并围绕主 题拓展想象,来体 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再通过感受用笔、 用墨的方法体会中 国画运用墨色深浅、
三:试说诗意
赏析《蛙声十里出山泉》,体会作品的意境。
思考:“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句诗, 如果是你来画你会如何来表现画 面?
画面没有蛙,何来蛙声?
小结
诗和画都妙在一 个“出”字,山 涧泉水自远处而 来,小蝌蚪在湍 急的水流中欢快 的游动,这自然 让人联想到蛙和 蛙声,可谓意在
《梅花月影图轴》
1、对于这幅画我有一个小 疑问,梅花、月影,可 是我并没找到月,大家 能帮我找找吗?
课堂小结
●在中国画中,诗与画往往相辅相成。画家或 依诗作画,用画的形象体现诗的意蕴,或画上 题诗,让诗意与画意相得益彰,或画透诗味, 不题诗却自有诗意洋溢画面。
布置作业: 1:用本课学到的方法欣赏更多的中国画。 2:尝试用中国画的形式为我们学过的古诗配 图。
教学反思:
●一些抽象的诗词用具象的绘画来表现,对学生来说并不容易.但他 们丰富的想象力给画面创造了很大空间,质朴又不失生动。本课 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绘画的过程中,感 受诗的画面,品味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 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 识。
●1、请学生欣赏课本35页右下角两幅作品,你还能联想到其他的 诗句吗?
●2、请学生尝试用简短的文字指出课本中另两幅作品的诗意。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试说诗意
● 桂花(中国画) 恽寿平
试说诗意
● 秋菊(中国画) 朱屺瞻
尝试用简短文字指出课本中另两幅作品的诗意。
小篷船(中国画)现代 潘天寿
春水归舟(中国画) 张大千
教学重点:
中国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 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 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 文化思想。
1、古诗朗诵《望天门山》并提出问题。
●
望天门山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思考: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如雨般的落叶? 3、在墨色上你又有什么发现?
解析画面
1、中锋、侧锋表现树干, 点画法表现落叶。
2、浓淡不同,表现近实远 虚,干湿变化来表现树 木的纹理。
小结:大家说的太妙了, 我们中国画就是运用 墨色深浅、用笔干湿, 以“托物寓意”之法 来表现画面。
《秋风吹下红雨来》
●李可染先生画的《秋风吹下红雨来》,这只是他众 多的牧牛图中的一幅。漫天飞扬的红叶,概括出整 个秋天的景色,一个牧童悠然骑在牛背上,牛用一 块重墨,使主体突出。这虽然表现的是普通的农家 生活,但在画家的笔下,却满是诗情画意,充分体 现了画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真挚感情。
● 有人把这首诗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了。仔细观察,是什么画?想给自己喜欢的诗配一幅美丽的水 墨画吗?又该怎么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揭晓答案。
《秋风吹下红雨来》
中国画 1985 李可染
思考: 1、你看到了什么?描绘了什么季节?从哪
些地方看出“风吹”和“红雨”? 2、画家用什么笔法来表现这茂盛的树林、
赏析《蛙声十里出山泉》,体会作品的意境。
● 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未画青蛙,只画几只蝌蚪在逆水 游动,旁边是山石。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 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青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们也在大 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 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 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高境界。‛这正切合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句诗的意境。
小学美术湘美版五年级下册 《10.水墨诗心》
类型:获奖课件PPT
水墨诗心
教学目标: 1、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
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2、通过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
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 趣。
3、通过分析中国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 如何感受艺术之美。
《梅花月影图轴》
小结:月色轻柔,梅枝交 错,环绕着明月,疏影横 斜,虚实相生,一种婉约 的朦胧之美。
中国画
通过分析画面主体 形象、款识明确表 达主题,并围绕主 题拓展想象,来体 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再通过感受用笔、 用墨的方法体会中 国画运用墨色深浅、
三:试说诗意
赏析《蛙声十里出山泉》,体会作品的意境。
思考:“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句诗, 如果是你来画你会如何来表现画 面?
画面没有蛙,何来蛙声?
小结
诗和画都妙在一 个“出”字,山 涧泉水自远处而 来,小蝌蚪在湍 急的水流中欢快 的游动,这自然 让人联想到蛙和 蛙声,可谓意在
《梅花月影图轴》
1、对于这幅画我有一个小 疑问,梅花、月影,可 是我并没找到月,大家 能帮我找找吗?
课堂小结
●在中国画中,诗与画往往相辅相成。画家或 依诗作画,用画的形象体现诗的意蕴,或画上 题诗,让诗意与画意相得益彰,或画透诗味, 不题诗却自有诗意洋溢画面。
布置作业: 1:用本课学到的方法欣赏更多的中国画。 2:尝试用中国画的形式为我们学过的古诗配 图。
教学反思:
●一些抽象的诗词用具象的绘画来表现,对学生来说并不容易.但他 们丰富的想象力给画面创造了很大空间,质朴又不失生动。本课 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绘画的过程中,感 受诗的画面,品味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 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 识。
●1、请学生欣赏课本35页右下角两幅作品,你还能联想到其他的 诗句吗?
●2、请学生尝试用简短的文字指出课本中另两幅作品的诗意。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试说诗意
● 桂花(中国画) 恽寿平
试说诗意
● 秋菊(中国画) 朱屺瞻
尝试用简短文字指出课本中另两幅作品的诗意。
小篷船(中国画)现代 潘天寿
春水归舟(中国画) 张大千
教学重点:
中国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 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 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 文化思想。
1、古诗朗诵《望天门山》并提出问题。
●
望天门山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思考: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如雨般的落叶? 3、在墨色上你又有什么发现?
解析画面
1、中锋、侧锋表现树干, 点画法表现落叶。
2、浓淡不同,表现近实远 虚,干湿变化来表现树 木的纹理。
小结:大家说的太妙了, 我们中国画就是运用 墨色深浅、用笔干湿, 以“托物寓意”之法 来表现画面。
《秋风吹下红雨来》
●李可染先生画的《秋风吹下红雨来》,这只是他众 多的牧牛图中的一幅。漫天飞扬的红叶,概括出整 个秋天的景色,一个牧童悠然骑在牛背上,牛用一 块重墨,使主体突出。这虽然表现的是普通的农家 生活,但在画家的笔下,却满是诗情画意,充分体 现了画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真挚感情。
● 有人把这首诗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了。仔细观察,是什么画?想给自己喜欢的诗配一幅美丽的水 墨画吗?又该怎么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揭晓答案。
《秋风吹下红雨来》
中国画 1985 李可染
思考: 1、你看到了什么?描绘了什么季节?从哪
些地方看出“风吹”和“红雨”? 2、画家用什么笔法来表现这茂盛的树林、
赏析《蛙声十里出山泉》,体会作品的意境。
● 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未画青蛙,只画几只蝌蚪在逆水 游动,旁边是山石。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 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青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们也在大 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 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 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高境界。‛这正切合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句诗的意境。
小学美术湘美版五年级下册 《10.水墨诗心》
类型:获奖课件PPT
水墨诗心
教学目标: 1、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
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2、通过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
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 趣。
3、通过分析中国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 如何感受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