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5月)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届河南省南阳高二5月第2次考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文本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宋词的演变发展历程曲折,其经历几个世纪。

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词最初在唐代就开始出现了,词的产生最初源于燕乐,其作为一种与燕乐相配合的唱词,在晚唐五代以后才被人们简称为“曲子词”。

唐代诗人李白的《菩萨蛮》,以及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忆江南》都属于最早的文人词作,它们标志着词体形成的萌芽状态。

这些唐代诗人在词中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曲子词清新流畅、情真意挚的优良传统,不仅增加了词作的底蕴和表现力,而且其沉郁雄放的词风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唐代的这些文人词作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至宋初,在题材与语言风格上,大体已经形成定局。

尤其是以柳永为代表的时期,词的内容、体制、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地步。

柳永不仅发展了长调的体制,而且还丰富了词的创作方法,同时,他还善于吸取民间歌词的养分,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境界,对宋词后来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北宋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日益集中,加上北宋词人懂得音律的更多,不仅自己能调曲,而且尤善作词,因此词调大盛。

这一时期,宋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开始得到快速的发展。

北宋中期以后,苏轼首先举起改革旗帜,开创了豪放一派,不仅打破了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扩展了词的内容,而且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并提高了词的意境。

在这之前,宋词依然流连于写作男情女爱与离愁别恨,而苏轼词的出现开始在词中强烈表现个人的建功立业愿望和明确的爱国主题,其词风开始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精神与气概,并且苏轼敢于“以诗入词”,不仅突破了词在音律方面过于严格的束缚,而且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这极大地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并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词发展到南渡时期,其主要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陈与义等。

由于时代的巨变,这些词人都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他们的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这些都影响到了他们的词作、词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其词作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情感更显得沉郁忧愤。

尤其是李清照的词,更是确立了宋词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她自成一家,独创易安体,词风朴素清新,手法细腻完美,并且雅俗兼用,达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和谐统一。

因此,她被誉为婉约之宗,她的创作不仅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更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词至南宋前期,开始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

这一时期,词坛更是大家辈出,名作纷呈。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词人是辛弃疾、陆游、姜夔等人。

他们继承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使得词的内容越发博大精深,风格更为浑厚雄健,因此把宋词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词人当属辛弃疾,他不仅继承了苏轼的革新精神,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内涵,把词推向了更高的阶段,并且他创新式地以散文化的笔调写词,并且几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尤其是他创作的词风雄壮慷慨,意境阔大,表现出了词人坚定不移的爱国思想。

词发展到南宋后期,由于时代的原因、文人地位的变化等,因此开始走向衰落。

继而被元曲、元杂剧等取而代之。

比如南宋灭亡以后,元政府的文化政策决定了汉族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倍受歧视,他们变得“门第卑微”“职位不振”,这些促使当时写词的文人开始从事戏曲活动。

加上进入元代以后,只有宋的一批遗民还在写词,比如张炎、王沂孙、周密等,但他们的影响毕竟有限,因此,宋词开始日渐衰微,并被元代活泼口语化的、受民众欢迎的新的文学样式——曲代替了。

宋词从唐、五代、北宋初年的诞生期,到北宋中叶到南渡的发展期,再到南宋前期的繁荣期,直至南宋后期的衰微期,其演变发展过程可谓曲折而丰富。

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在深受人们喜爱的同时也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但不可否认的是,宋词在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

1.下面关于词演变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词源于燕乐,始于唐代,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等唐代诗人创作的词作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标志着词的发展进入了萌芽状态。

B.至宋朝初年,词的题材与语言风格大体已定型;北宋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宋词也作为新的文学样式、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得到快速的发展。

C.南渡时期,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使词作、词风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确立了宋词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D.南宋前期,宋词进入繁荣期。

这一时期,词坛大家辈出,名作纷呈。

词人以文为词,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内涵,把词推向了更高的阶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白居易等唐代诗人创作的词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曲子词清新流畅、情真意挚的传统,增加了词作的底蕴和表现力,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B.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丰富了词的创作方法,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境界,对宋词后来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C.李清照、陈与义等亲身经历了时代巨变,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词作内容转而贴近现实生活,情感更显得沉郁忧愤。

D.辛弃疾创新式地以散文化的笔调写词,几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词风雄壮慷慨,意境阔大,表现出坚定不移的爱国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中期,宋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的原因,一是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集中,二是当时词人的音乐素养有了整体的提升,可以自己调曲作词。

B.苏轼词的出现,是词的题材与风格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词的文学地位提高及发展方向改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C.南宋前期,宋词的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与苏轼的豪放词相比,辛弃疾、陆游等人的一些词内容更加博大精深,风格更加浑厚雄健。

D.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备受歧视,一些词作者为生活所迫开始从事戏曲活动。

随着词人数量减少、影响变小,宋词日渐衰微并被元曲取代。

【答案】
1.B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北宋中期”概念表述范围不准。

按照原文理解,宋词“作为新的文学样式”和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不在同一个时期,前者为“北宋中期”,后者为“北宋中期以后”。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转而贴近现实生活”表述有误。

原文表述是“其词作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

可见宋词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的表达,而李清照、陈与义等人的诗作更多的表现了国破家亡的忧愤。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项表述“为生活所迫”不符合作者的观点。

作者认为,促使当时写词的文人开始从事戏曲活动的原因是“门第卑微”“职位不振”。

(二)文本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余冠英先生传略
蔡文锦
余冠英先生,1906年5月16日生于江苏省松江府江南提标中军参将余道生内宅,学名冠英,字绍生,笔名灌婴、白眼。

“五四运动”中,他带领同学走上街头向市民演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编辑了《卧薪尝胆》杂志,发动了全市罢工、罢市,查禁了英货、日货。

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后改国文系。

193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37年8月5日,清华园沦于日寇魔爪,先生一家南逃避难,于9月28日到达昆明。

先生在联大任教,生活艰苦,他不仅要走十余里路去授课,还在一家公司做文字工作贴补家用,在坡上种菜。

在联大,先生讲授中国文学史,并主编了《国文月刊》。

1999年7月17日,南京大学程千帆教授函示:“冠英先生学问文章,可谈者多……独其抗战时期在昆明主编《国文月刊》对大后方学术之推动极为有功。

”余先生在联大发表了《信与达》《谈雅》《谈新乐府》等论文,还发表了《潜广新乐府》,运用新乐府的艺术手法愤怒声讨日寇与汉奸的罪行。

1945年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发生,李公朴、闻一多先生相继被害。

清华等校广大师生多次开展反内战、反独裁、反饥饿斗争,在激烈的历史命运的抉择中,余冠英坚决地站在了人民一边。

他参与组织对闻一多先生的公祭,是“整理闻一多遗著委员会”委员。

1946年清华大学复校,先生任国文系教授,并主编《语言与文学》,其间发表了《乐府歌辞的拼凑和分割》《谈〈西洲曲〉》等论文。

风雨如晦,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先生等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百十师长严正声明,先生名列其前,虽每月损失数百万法币,影响家庭生活至巨,但仍义无反顾。

朱自清先生病殁,他写了《佩弦先生性情嗜好和他的病》,并任朱先生文集编委。

1952年先生调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为资深研究员,后任该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

上世纪50年代先生有《乐府诗选》《诗经选》《三曹诗选》《汉魏六朝诗选》等著作行世。

《中国文学大辞典》等书对《乐府诗选》有高度评价。

《诗经选》被公认为《诗经》选注本的代表性的成果,《中国诗歌大词典》云:“此书为解放后较早,较有权威性的《诗经》选注本。


上世纪60年代初,先生是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的总负责人和上古至隋文学史的主编,该书是中国当代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具里程碑式的成就,成为高等学校的教材。

1966年8月12日,文学研究所的老专家全挨批斗。

我去探望先生,他在天井里拔草,见我来了,让进客厅:“文锦,士可杀不可辱,为国家研究学术何罪之有?可如今我们这批专家斯文扫地,斯文扫地,斯文不如扫地!我想到死!”我立即说:“伯伯,你不能死!”他一挥手:“是啊,我不能死!《唐诗选》才编好,郑西谛先生曾要我编一部《中国大文学史》。

”1978年,《唐诗选》经修订后出版,成为海内外公认的最佳选本。

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期间,在完成种种行政、学术研究任务的同时,还担任了《文学评论》编委、《文学遗产》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编委会委员和《秦汉文学》主编,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顾问,无论是所里的工作还是文学方面的研究,他都做得很好。

尤其是1981年由该所主持、余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通史》(14卷本),这是全国文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之一。

如果说把《中国文学通史》(14卷本)系列作为不可多得的古代文学研究的丰碑来看,先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宝贵的事业心、先生因而所付出的心血,遗泽炳蔚,不可小觑。

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中,对于向他求教的人无不尽其所能。

杨任之著《诗经今译今注》前言云:“本书承前辈余冠英先生,故友李长之先生多所匡正,不胜感激。

”扬州大学顾农教授曾著文纪念先生,说在学生时代写信向先生请教,余先生都回信赐教。

1995年9月2日,先生因肺炎、心力衰竭而归道山。

先生的墓碑上镌刻着“天地悠悠”四个大字,发人深省。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余冠英(1906—1995),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

余冠英先生毕生致力于古典文学和古籍整理工作。

(摘自“百度百科”)
②继《唐诗选》之后,我又当了《汉魏六朝诗选》的责任编辑。

在注释中遇到难解的问题,他不耻下问,要我帮他推敲推敲,我真有点诚惶诚恐。

(摘自林东海《学者余冠英长者风范》)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西南联大及清华大学复校期间,余冠英曾先后主编《国文月刊》《语言与文学》等刊物,对推动当时的学术发展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B.余冠英在清华大学读书,先上历史系,后改国文系,既因为他要顺应时代的需求,同时也因为他在文学方面表现出的才能和造诣超过了历史学。

C.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遇难,在客观上激起了清华等高校师生的斗争激情。

余冠英始终坚定地站在了人民一边,并积极处理闻一多的后事。

D.作为一篇追忆先师的传记,本文语言淳朴、亲切,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余冠英先生的敬佩和赞美之情,表明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把余冠英出生的时间、地点写得详尽,除了符合传记文学开篇介绍传主籍贯等信息的体例外,还暗示了他的出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味。

B.朱自清离世后,余冠英一方面写文章探究朱自清得病的原因,另一方面出任朱先生文集编委,完成朱自清未竟的事宜。

C.上世纪50 年代,余冠英选编的《诗经选》《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等著作流行于世,其中《诗经选》更是得到一致好评,影响很大。

D.文章将余冠英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成就结合在一起,引用传主的语言与大量名人的评论,通过议论、抒情等手法的使用,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学者形象。

E.余冠英近90年的人生之路是极不寻常的,既有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有饱受屈辱的“文革”时期。

他去世后,墓碑上的四个大字“天地悠悠”耐人回味。

6.作为一代学人,余冠英的一生和时代紧密相连,他的身上体现出哪些值得你去学习的精神品质?
【答案】
4.B
5.CE
6.①强烈的爱国精神。

学生时代,余冠英先生就走上街头,向市民演讲,宣传爱国主义, 办杂志,发动工人罢工,查禁日货等。

②不畏艰辛,意志坚定。

清华园沦陷,余冠英先生带着全家老小来到昆明;生活艰苦的时候,步行十余里路去授课,做兼职,还自己种菜。

③践行民主、自由精神。

曾用新乐府的手法作诗声讨日寇、汉奸的罪行;闻一多先生遇难后,不畏处境险恶参与公祭;不计个人得失签名拒领美援面粉等。

④讲气节,为了学术事业忍辱负重。

“文革”期间遭到批斗,也曾想以死明志,但为了未竟的事业,毅然挺了过来。

⑤治学严谨,虚心请教;帮助他人,尽其所能。

在整理、编写古籍中遇到难解的问题,请人推敲,不耻下问;对于向他求教的人,也总是热心帮助。

【解析】
4.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他在文学方面表现出的才能和造诣超过了历史学”的表述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对余冠英先生转系的原因进行说明。

5.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项“还暗示了他的出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味”属于任意揣测,文本只是客观介绍余冠英的生平。

B项“一方面写文章探究朱自清得病的原因”是对余冠英写的《佩弦先生性情嗜好和他的病》的错误理解。

写文章是在表达对朱自清的缅怀之情,不是探究其病。

D项“通过议论、抒情等手法的使用”评价不准,本文主要使用的是记叙手法,议论很少,几乎没有用到抒情。

6.本题考查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回答本题要关注题干要求“余冠英的一生和时代紧密相连”,如此在概括余冠英的精神品质时要注意其时代意义。

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可以按照传记介绍的顺序进行概括,通过传主的行为和语言概括其优秀品质。

如“五四运动”时,他“编辑了《卧薪尝胆》杂志,发动了全市罢工、罢市,查禁了英货、日货”等行为;联大任教期间,他“运用新乐府的艺术手法愤怒声讨日寇与汉奸的罪行”;白色统治之下,他“参与组织对闻一多先生的公祭”“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
取美援面粉宣言》”;文革时期,他因为未完成的《中国大文学史》而坚持活下来;和平时期,他主持编写《中国文学通史》(14卷本)等。

通过这些事件概括他在时代发展中表现出的精神品质。

(三)文本阅读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秋水
田中禾
鸡子叫头遍金保就醒了。

妈起来做饭,风箱呼嗒呼嗒的,猪在院里哼唧。

他睡不着,可又不想起来。

麦种完了。

他早对秋水说过:“种罢麦,一定要找个门儿挣钱。

”可如今,啥门儿也没找到。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格子,直射在金保的床前。

他想起从前在学校可没这么笨,总在前十几名里。

下了学,庄稼种得也不赖。

起先,他想投稿儿,买书,订杂志,没日没夜地写。

寄出去十几篇石沉大海的文章,一场梦也就结束了。

后来他想学修收音机、钟表。

谁知那进修班跟哄人差不多,白扔了30块学费。

“唉,钱难抓呀!”他叹了口气,开始穿毛衣蹬裤子。

“哪云彩眼里有个挣钱门儿呢?”他皱皱眉,“反正今年我的棉花争气,一级就卖了400斤,还不说加价款。

玩去!”
他一脚踏进厨屋,喊:“妈——”厨屋里雾腾腾的。

风箱呼嗒呼嗒,没有人应声。

他又喊“妈”,却听见妈在背后说话:“你瞧你,还不快穿上袜子鞋!真真是……”
妈一手端着糠瓢,一手向屋里指着。

金保听见灶前传来低声的嗤笑,他一看,原来是秋水在那儿拉风箱。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哟,这么早来了?”
“早?太阳晒着……”秋水没把下句话说完,咯咯地笑着使劲拉风箱。

妹妹放早学了。

秋水把馍饭端上桌,妹妹忙忙地喂鸡,妈给猪拌食。

“吃!都吃了再弄。

”秋水这么说着,夺过妈手里的糠瓢。

“二姨!”——没过门,她还不便叫妈。

“今年花收得好呀?”
“好哩。


“卖了多少一级?”
“总有两三百斤吧。


屋里忽然有些沉默。

问到花,就等于问钱。

谈到钱,大家就未免神经紧张。

“金保,我看你别老盘算挣钱,倒不如先盘算到手的钱咋花?”秋水叫着金保的名字,眼睛却望着妈。

秋水的眼睛不大,很秀气,滴溜溜的,很有神儿。

“那还用说,先尽你们办事用呗。

”妈款款地说。

秋水的脸一下子红了——她还和在学校那会儿一样,爱红脸。

“我不是说那……”
“我刷,我刷!”金保站起来去拾掇碗筷,话头就这样打断了。

秋水把扯旗一样搭在屋里绳上的脏衣服收下来,拿了棒槌和棉油皂去下塘。

静静的塘边立刻响起嘭嘭的声音。

银亮亮的水珠迸溅起来,清澈的塘水泛起涟漪。

金保最爱看秋水洗衣服。

她半蹲着,向水里探着身子,短发辫一只向前一只向后,两只手在石条上来回搓,细细的腰肢随着胳膊起伏。

照往常习惯,过了午,金保就推出自行车送她回家。

七里路,走一后晌。

可今天,她竟把脸一摆说:“我不回呢。

”“不”字咬得挺重,连妈都感到诧异了。

她斜着身子,用手指着背后的水塘说:“你瞧这水多好!清得像水晶样。


他很有些茫然,好像读一首朦胧诗。

“俺姨夫在县鱼苗场。

我跟他说了,这一冬,你帮他干义务工去,跟他好好学。

开了春,买千把尾鱼苗,把这口塘承包了。


“那……那靠得住吗?”
“我知道你专走保险门儿。

没听俺爷说:喂猪不如喂羊,喂羊不如养塘。

如今鱼价一年年涨,街上都卖一块二一斤了!”
“这是过水塘,下了雨,鱼都跑了!”
“我知道!”秋水拿火辣辣的眼睛盯着他,“你呢,要你那手干啥!”
“得一笔本钱。


“你呀……那卖花的钱呢!压在箱底能生儿吗?”秋水声气不高,金保却如猛地听了炸雷——天爷,那宝贝钱,他连摸都怕摸脏呢!
妈倒先应了:“保儿!你这上不得山打不得狼的脾性。

秋水说了,你就试试。


“家里你放心。

”秋水说,“我住俩月,等你过年回来再走。


金保咧开嘴笑了,一头扎进屋去收拾行李。

他弯着腰,忙活着。

呼啦,从他肩膀上摔下来一本书,只见那上边有四个字:淡水养鱼。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看你别老盘算挣钱,倒不如先盘算到手的钱咋花?”秋水说这句话时是想要金保家把卖棉花的钱拿来办婚事,这样她就能明正言顺地过来帮助金保家脱贫。

B.面对婆家并不富裕的现状,秋水不嗔不怨,面对不思进取、胆小无能的未婚夫,秋水有批评亦有诱导,最终唤醒恋人潜藏心中的斗志,也燃起一家人新的希望。

C.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哪云彩眼里有个挣钱门儿呢?”“保儿!你这上不得山打不得狼的脾性”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D.小说选取了一段并不复杂的农村恋曲,通过一个个寻常的农村生活场景来一步步诠释贫困的农村生活中的人们抗争的不易,读来平淡质朴,给人真实之感。

8.请简要分析秋水洗衣时环境描写的作用。

9.金保是本文一个重要人物,请结合金保这一人物形象和相关情节谈谈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

【答案】
7.C
8.写出水的清澈和环境的清幽,侧面烘托秋水善良美好的心灵、勤劳(能干)的品格、充满活力的形象,与下文秋水指着水塘说的话相照应,也为写秋水建议金保承包水塘的情节作铺垫。

9.①塑造以金保为代表的农村创业青年形象,金保投稿、学修理都失败了,想创业致富缺少勇气与决心,和秋水有思想有追求,并且敢想敢做形成对比。

②作者借此肯定年轻一代的农民有理想有追求,同时揭示他们创业时缺乏远见,有畏难情绪。

希望他们应像秋水一样,立足实际,积极寻找出路,敢于创业。

③启示读者,人不仅要有理想有追求,而且要审时度势,找准自身的定位(或者“创业只有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头脑与眼光”“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失败不应气馁,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决心”。

【解析】
7.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

A项“想要金保家把卖棉花的钱拿来办婚事”的表述曲解了秋水的意思。

从下文来看,秋水问棉花钱是希望金保将钱用来养鱼致富;B项说金保“不思进取、胆小无能”不准确。

金保写文章,学修电器等都是在不断探索致富之路;D项“诠释贫困的农村生活中的人们抗争的不易”评价不准。

小说背景不是贫困的农村,主题是要表达农民不断探索创业途径,追求美好生活。

8.本题考查鉴赏环境描写的能力。

回答本题要对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基本的了解。

环境描写一般的作用包括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理;交代人物活动场所;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等。

按照这些作用思考本题中关于水塘的描写,自然可以总结出秋水的勤劳的性格,引出下文秋水指点金保,金保找到了创业之路等情节。

9.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的能力。

本题要求探究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先了解主人公金保的性格特征。

金保是一个农村青年,他的庄稼种的很好,但他并不满足于只种庄稼,他还在不断尝试新的挣钱之路。

他写作投稿,学修电器,但都没有成功。

备受打击之后,他就缺少了再尝试的勇气,“反正今年我的棉花争气,一级就卖了400斤,还不说加价款。

玩去!”反映出回归现状的心理。

和未婚妻秋水相比,他没有真正考虑自身的优势,没有科学的眼光。

经过秋水的提醒和指点,他又一次看到了创业的希望。

如此可以推测出作者的创作目的,可能是要提醒农村的创业青年,要有科学的头脑,要实事求是,要因地制宜等。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

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

慰祖解褐奉朝请。

父丧不食盐,母曰:“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

毁不灭性,政当不进肴羞耳,如何绝盐。

吾今亦不食矣。

”慰祖不得已,从之。

父梁州之资,家财千万,散与宗族。

漆器题为“日”字,“日”字之器流乎远近。

料得父时假贳文疏,谓族子紘曰:“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

” 悉火焚之。

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为始安王遥光抚军刑狱,兼记室。

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

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

建武中,诏举士,从兄慧景举慰祖及平原刘孝标并硕学。

帝欲试以百里,慰祖辞不就。

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尝于吏部省中宾友俱集,各问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余事,慰祖口吃无华辞,而酬据精悉,一座称服之。

朓叹曰:“假使班马复生,无以过此。

”慰祖卖宅须四十五万,买者云:“宁有减不?”答曰:“诚异韩伯休①,何容二价。

”买者又曰:“君但卖四十六万,一万见与。

”慰祖曰:“岂是我心乎?”少与侍中江祀款交,及祀贵,常来候之,而慰祖不往也。

与丹阳丞刘渢素善,遥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

城未溃一日,渢谓之曰:“卿有老母,宜出。

”命门者出之。

慰祖诣阙自首,系尚方,病卒。

慰祖着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成。

临卒,与从弟纬书云:“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馀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

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写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