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 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艺
一、选择题:
1.后唐长兴三(932年),中书门下奏请依据唐《开成石经》刻印“九经”(儒家经典),得到唐明宗批准:至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年),“九经”全部刻印成书并开始发售,由此可知,五代时期( )
A. 政府加强印刷技术垄断
B. 印刷产品开始进入市场
C. 创印技术推动文化传播
D. 书写材料发生根本变革
2.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

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

”这说明( )
A.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 B.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
C.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 D.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
3.古代某一时期朝廷设立“军器监”,机构很大,有11个作坊,其中有火药作、火作、猛火油作等。

下列朝代最有可能设置该机构的是( )
A.东晋 B.秦代
C.汉代 D.宋代
4.《全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进无迹,甲铁皆透”。

该科技成就( )
A.由少数民族带到中原 B.由阿拉伯人传到中国
C.金朝开始应用于军事 D.助推了世界文明的转型
5.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被严厉禁止。

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 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6.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制成了眼镜。

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

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 )
A.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 B.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C.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 D.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
7.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土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

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赞述。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B. 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 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D. 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8.周代的采诗官定期到民间收集歌谣。

《诗经》是周王朝约五百年间社会面貌的形象反映,被称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其中《雅》和《风》中有不少篇章是贵族和平民的讽刺诗。

这表明( )
A.周朝统治者非常顺应民情 B.诗歌能够真实地再现社会面貌
C.平民对政治有一定发言权 D.《诗经》是周朝制定政策的依据
9.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

该作品是( )
A.《诗经》 B.《道德经》
C.《春秋繁露》 D.《离骚》
10.汉武帝至成帝年间,是散体大赋的全盛期。

这些赋大都以游猎为题材,描写了宫延的生活,皇宫的雄伟壮丽,游猎队伍的浩大壮观,等等。

篇末则加一些讽谏的话,作为点缀。

这反映出( )
A. 西汉王朝呈现全面繁盛景象
B. 统治集团垄断了文化舞台
C. 文学作品中的批判意识
D. 文学创作背离了主流文化
11.在文化史家的眼中,宋诗是一个思虑精微的宇宙。

在这个宇宙中,宋人忘象得意,以意索理,冷静地对外在物象展开概念化思考,进而从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蕴。

宋诗的这一特色( )
A.反映了宋加强专制集权统治 B.表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节
C.受到了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 D.满足了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
12.“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

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
境。

这反映了明代文学( )
A.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C.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
13.明代短篇小说对社会风俗与人情世界有着非常精彩的描绘。

据统计,在“三言”、“二拍”近200篇作品中,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近70篇,一些商人发家致富的事迹,也成为描述的对象。

这折射了( )
A.重农抑商政策的终结 B.专制王朝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C.社会生活观念的变化 D.市民阶层已成为社会的主力军
14.明中叶至清初,士人不仅参与小说的创作,还积极参与小说的传播。

有的直接受雇于书坊,为其编撰、校订小说。

如邓志谟是个多产的作家,在建阳(今福建省南平市辖区)书坊担任塾师,同时担任编辑工作,长达二十余年。

这反映出当时( )
A. 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沦丧
B. 科举制度影响下降
C. 城市工商业的普遍繁荣
D. 文化的商业性趋势
15.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绵延了三千多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行书变化较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 B.王献之擅长草书和行书,被称为“书圣”C.张旭和怀素的草书作品有极高审美价值 D.秦汉以后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16.考古学家在新疆和田出土的唐代于阗文书中发现了三件《兰亭序》抄本。

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
A.行书是唐代官方文书的标准字体 B.于阗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C.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进一步传播 D.临摹王羲之的行书在唐代成为时尚17.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

这种变化说明( )
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
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
18.在教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

这种变化说明了( )
A. 佛教文化渐趋中国本土化
B. 中外文化具有交融性
C. 壁画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 壁画的内容具有时代性
19.学术界公认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独特境界在宋代的山水画中体现得最为纯粹、充分,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根本所在。

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意在笔先,以形写神
C.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D.真景实现,返璞归真
20.永乐九年(1411年)规定:“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违者杖一百”。

“其神仙及义父、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这一规定的实施( )
A.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 B.促进了官民平等的实现
C.抑制了戏曲事业的发展 D.取消了市民文化的娱乐性
21.以下是清代的观台楹联:“乐备礼明真富贵,臣忠子孝大文章”、“奸雄百计得便宜难免当场唾骂,忠贞一时受困苦须知后世称扬”等。

这主要体现出古代戏曲的( )
A.教化功能 B.娱乐功能
C.程式化特点 D.虚拟性特征
22.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中记述道:“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辞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由此可见( ) A.戏剧表演的内容都是历史事实 B.戏剧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心声
C.戏剧发挥了对民众的社会教化功能 D.戏剧与文人学子的教育形式相同
二、非选择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齐世荣《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概括说明上述两份试题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方面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要求:观点明确;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史论结合)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墨经》中的抽象科学知识与古希腊的理论科学的大起大落,则是人类历史上一切超越时代的早熟文化的共同历史命运。

在两千多年前的生产水平与社会发育水平下,经历深远的精神发展路程而开出的远离社会生活的灿烂纯粹的思想之花,必定是极其脆弱的。

”这是墨家科技思想被排斥和湮没的又一个原因。

墨家学说的思想渊源较为深广,他们具有儒家、道家等没有的优势,一开始就与生产实践十分接近,因而从客观上决定了他们的思想与科学结下不解之缘。

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中最正确而无片面性的思想。

如果避开墨家与周易、老庄的分歧不谈,墨家思想恰好将三个方面的积极面融为一体。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基础:经验、直观、逻辑、人工语言、现实检验,这些正是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须包括的环节。

——摘编自《墨家科技产生的背景及其湮没原因》等
材料二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至少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在经历了20世纪初至四十年代,“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的开创时期”;20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迅速发展的时期”;20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中国科技史研究深入发展并日趋成熟的时期”。

伴随着研究阶段的深入,当前中国科技史的研究需要从思想源头上来获得解决许多悬而未决问题的答案,同时,也是中国科技史研究深度上获得重大突破的迫切需求所在,科学技术思想史的研究成为中国科技史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不搞清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科技史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彻底地解决。

正如科技史家胡道静所说‘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应是科学史研究的核心层’”。

——摘编自吴智《先秦诸家主流技术思想之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墨家科技思想湮没及现今中国重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墨家为代表的古代科技思想对现今中国科技发展的借鉴意义。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和目的,是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
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孤愤”之情,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也是为重振文言小说所作的抗争。

《聊斋志异》中很多篇末缀以“异史氏曰”,议论横生,表面看是仿“太史公曰”的写作方法,究其底里,恐怕还是把自己的小说当“史”来看待,这是高出了以前任何一位文言小说家的。

——摘编自蓝翎《聊斋志异》序附:蒲松龄(1640~1715年)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汉族。

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

《聊斋志异》距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和唐代传奇的兴盛已千年之久,可谓“起文言小说千年之衰”。

文学作为作家对于生活评价性的反映,必然要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社会心理。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利用你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理解谈谈蒲松龄的创作情怀。

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九经”全部刻印成书并开始发售有利于儒家学说的传播,提高儒学的社会影响力,故C项符合题意。

A项,题干不能体现政府对印刷技术的垄断,排除。

B 项,后唐以前已有印刷品,题干不能说明印刷品开始进行市场,排除。

D项,题干信息与书写材料的变革无关,排除。

2.解析:根据“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说明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D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雕版技术革新”,排除B;D不符合材料“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排除。

答案:D
3.解析:根据材料“火药作”,属于唐代火药发明后,故A项错误;秦代早于唐火药发明,故B项错误;同理,汉代尚未发明火药,故C项错误;唐代末期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故D项正确。

答案:D
4.解析:火药传入欧洲对推翻中世纪封建统治,实现社会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A、B、C三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D
5.解析:材料意思是朝廷研究天文,研究官员甚至担任高官,说明有利于天文学研究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天文学研究的作用,故B项错误;如果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政府就不会组织官员去研究天象,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古代中国严厉禁止民间私藏、研习天文学,被政府垄断,可知是统治者对自己政权的一种维护,故D 项正确。

答案:D
6.解析:据材料“眼镜传入中国……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重视实用性,忽视理论研究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中国科技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是解题关键,不能说明中国传统科技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重心也不是说明中国传统科技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故D项错误。

故选C。

答案:C
7.解析:根据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可知,明代后期我国科技重实用的特点,材料“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体现轻视理论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奇器图说》的个例,无法体现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普及”,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外技术差距缩小,排除C;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中西科技的目标,排除D。

答案:A
8.解析:根据材料“《雅》和《风》中有不少篇章是贵族和平民的讽刺诗”,可以看出当时平民对政治有一定的发言权,故C项正确。

答案:C
9.解析:综合归纳材料信息“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理想执着追求”“比兴手法”“南方楚文化”等,这些信息都指向屈原及其著作,《离骚》是屈原的著作,故D项正确;A、B、C项排除。

答案:D
10.解析:根据题干“篇末则加一些讽谏的话,作为点缀”可见汉赋在歌颂宫廷生活的同时,又有对宫廷生活的讽谏,体现了批判意识,故C项正确。

A项,全面繁荣在题干无所体现,排除。

B项,题干不能体现统治者的文化垄断,排除。

D项,赋中讽谏只为点缀,故不能说明背离主流,排除。

答案:C
11.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程朱理学的内容表现在,世界观:“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认识论:在把握“理”的方法上,通过强调“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运用各种知识去体会事物内部的“理”。

人性论:在人性论上,主张在“天理”与“人欲”发生冲突时,应该“存天理,灭人欲”。

从宋词的特点可以看出受到了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故答案选C。

A从政治角度分析,与题干没有关系;B题干没有体现;D指的是明清进步思潮。

答案:C
12.解析:据材料中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三兄弟的作诗原则以及汤显祖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可以得出明代文学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故A项正确。

答案:A
13.解析:中国古代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明清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故B 项错误;根据材料“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近70篇”“商人发家致富的事迹”,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人们生活、价值观的变化,故C项正确;D项不符合历史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C
14.解析:材料“士人不仅参与小说创作,还积极参与小说的传播。

有的直接受雇于书坊,为其编撰、校订小说”说明,当时文化的商业性趋势比较明显,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沦丧”之说绝对化;材料中无法体现出科举地位的下降,故B项错误;C项是材料中现象的原因,排除。

答案:D
15.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书法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的是草书,不是行书,故A项错误;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不是王献之,故B项错误;张旭和怀素是草书的代表书法家,其作品有极高审美价值,故C项正确;魏晋以后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故D项错误。

故选C。

答案:C
16.解析:《兰亭序》是用行书书写的,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于阗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故B项错误;从新疆出土中原的书法抄本,可知是中原文化向外传播的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临摹王羲之的行书在唐代成为时尚,故D 项错误。

答案:C
17.解析:北魏与唐的不同艺术风格分别反映了两朝动乱和稳定统一的社会状况,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C
18.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长期战乱,人民苦不堪言,因此这一时期的壁画大多是对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因此这一时期的壁画则多传达的是幸福与祥和;宋朝时期,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市民文化兴盛,人民普遍追求世俗的快乐,因此世俗场景大量深入佛界。

总之,一个时代的艺术是这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的艺术化的反映,即艺术的内容具有时代性,故D项符合题意。

A项,题干不能反映佛教的本土化历程,排除。

B项,题干未反映外来文化
的影响,排除。

C项,题干并未提及各代壁画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排除。

答案:D
19.解析:依据材料“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可以得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意在笔先,以形写神”,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答案:B
20.解析:根据材料“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可知,这一规定的实施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不符;材料“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违者杖一百”“其神仙及义父、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只是规范了戏曲演绎的内容,并不会抑制它的发展和取消市民文化的娱乐性,故C、D两项错误。

答案:A
21.解析:据材料“乐备礼明真富贵,臣忠子孝大文章”“奸雄百计得便宜难免当场唾骂,忠贞一时受困苦须知后世称扬”可以得出古代戏曲的教化功能,故A项正确。

答案:A
22.解析:据材料“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辞事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戏剧被用作社会教化,影响社会风尚,故C选项正确;戏剧表演的内容不一定是历史事实,故A选项错误;戏剧也不是农民心声的反映,故B选项错误;古代文人学子的教育形式往往是学校教育,不是戏剧教育,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23.解析:第一小问“不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

比如从题目的难度、考查方式、考查角度等多个角度来思考和回答。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1978年和2015年两个时期的时代背景,要注意与题目相吻合,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进行归纳。

答案:示例
不同:1978年题注重革命史的考查,题目简单,考查学生的识记为主;2015年题注重文明史和国内外热点问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概括等综合能力,难度较大。

原因:从高考所处的时代角度分析。

1978年“文化大革命”刚结束,阶级斗争思想仍然较浓,国际上两极格局、意识形态冲突仍然明显,因此高考题目仍注重考查革命史;“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破坏严重,学生知识水平低,高考主要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2015年高考时,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因此高考注重考查文明
史及国内外热点问题;我国经济实力增强,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升;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对人才的要求提高,高考题目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难度较大。

24.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湮没原因,可从中国古代对科技的传统政策分析,如封建统治的“君贵民贱”和“贵道贱器”思想的抑制和扼杀;结合材料“《墨经》中的抽象科学知识与古希腊的理论科学的大起大落,则是人类历史上一切超越时代的早熟文化的共同历史命运。

在两千多年前的生产水平与社会发育水平下,经历深远的精神发展路程而开出的远离社会生活的灿烂纯粹的思想之花,必定是极其脆弱的”得出墨子科技思想超越了时代的认识和接受的程度;墨家科技思想自身的抽象性,使人难以理解等;第二小问重视的原因,可从古代科技博大精深,创造了世界古代科技的辉煌,而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较为落后;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中国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新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取得一定进步;科技思想发展是科技进步的前提条件;政府倡导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等方面回答。

第(2)问,根据材料“伴随着研究阶段的深入,当前中国科技史的研究需要从思想源头上来获得解决许多悬而未决问题的答案,同时,也是中国科技史研究深度上获得重大突破的迫切需求所在,科学技术思想史的研究成为中国科技史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不搞清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科技史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彻底地解决。

正如科技史家胡道静所说‘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应是科学史研究的核心层’”得出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中最正确的思想,进一步了解墨家思想,能为现代中国科技研究提供理论基石和向导;掌握古代科技思想的脉络,才能做到知古通今,深刻认识墨家等古代科技的湮没,对当代中国科技发展有重要借鉴作用。

答案:(1)湮没原因:封建统治的“君贵民贱”和“贵道贱器”思想的抑制和扼杀;墨家科技思想超越了时代的认识和接受的程度;墨家科技思想自身的抽象性,使人难以理解;古代传播方式和技术非常有限。

重视原因:古代科技博大精深,创造了世界古代科技的辉煌,而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较为落后;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中国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新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取得一定进步;科技思想发展是科技进步的前提条件;政府倡导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

(2)意义: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中最正确的思想,进一步了解墨家思想,能为现代中国科技研究提供理论基石和向导;掌握古代科技思想的脉络,才能做到知古通今,深刻认识墨家等古代科技的湮没,对当代中国科技发展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