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安全卫生法实施后的影响
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保护范围
![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保护范围](https://img.taocdn.com/s3/m/068d1ff7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c2.png)
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保护范围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应该对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概念和重要性进行简要说明。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概述部分:职业安全卫生制度是指由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等组成的一系列规定和措施,旨在保护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工作环境。
在现代社会中,职业安全卫生制度已经成为各个行业与企事业单位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它关乎到企业和职工的利益,对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目标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预防和减少职业伤害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它涵盖了对工作场所的各个方面的安全和卫生保障,包括但不限于安全设备、职业危害防控、应急救援、职业健康监测和职业病防治等。
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实施需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从而构建一个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体系。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雇主和雇员在保障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为职工提供了法律保障,提升了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本文中,将探讨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保护范围并从中展示其重要性。
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职业安全卫生制度对于维护职工权益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从而为相关各方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展开,以全面探讨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保护范围: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职业安全卫生制度进行概述,说明其在工作环境中的重要性,并说明本文的目的。
2. 正文:2.1 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定义和意义:通过对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定义进行阐述,解释其在职业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同时,介绍其与员工健康与安全之间的关系,以及制度对保护员工免受工作相关伤害的重要性。
2.2 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法律依据:在本部分,我们将深入研究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法律基础和法律依据。
通过介绍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阐明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合法性和重要性。
新《职业病防治法》详细解读
![新《职业病防治法》详细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6bcc319b7360b4c2e3f644a.png)
新《职业病防治法》详细解读目前网络上有很多职业病防治法的解读版本,但这份职业病防治法解读是最全面,准确的。
职业卫生网,职业卫生行业领跑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自二〇〇二年五月一日颁布以来,经过近十年的实施,对全国职业病防治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职业卫生监督覆盖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率、职业健康检查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职业病危害初步得到了控制,劳动者的健康权益得到了保护。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的确发现有许多地方还须进一步的完善。
职业病防治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并非某一部门的监管和努力就能做好,而必须是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共同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做好。
因此,对《职业病防治法》作进一步的修订,显得非常必要。
于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
现将修改后的《职业病防治法》与原来的《职业病防治法》相比较,对有哪些不同、在哪些方面作了修改,提出以下解读:一、强化了县级以上政府及乡镇政府对职业病预防工作的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工作体制,统一领导、指挥职业卫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加强职业病防治能力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落实职业病防治工作责任制(见第十条)。
二、进一步明确了工会对职业病防治法监管的职能工会组织依法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用人单位制定或者修改有关职业病防治规章制度,应当听取工会组织的意见(见第四条)。
工会组织有权依法代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安全卫生专项集体合同(见第四十一条)。
三、强化了用人单位履行职业病防治法的职责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负责。
建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业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机制(见第三、第六条)。
四、执法主体的转变由原来执法主体卫生行政部门转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称安监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统称职业卫生监管部门(见第九条)。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概述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a914bfec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79.png)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发 展。
提升社会安全意识
通过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推广和实施,可以提升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和健康意识,对于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06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未 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面临的挑战
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所面临的 职业风险更加不确定和复杂,需要更高的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 能力。
员工的安全和健康意识
员工的安全和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要 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更加注重员工参与、培训和教育。
01
保障员工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企业的基本责任,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能够有效 地减少和避免工伤、职业病等危害员工健康和生命的情况发生。
02
实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可以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 ,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03
此外,通过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可以降低企业风险,提高企 业竞争力。
根据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要求,制定管 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明确各项管 理活动的原则、要求、方法和步骤。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实施要点
培训与宣传
加强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培 训和宣传,提高员工的意识和技 能水平。
危害因素识别与评 价
定期开展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工 作,确定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 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制定相应的 控制措施。
目前,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全球范围 内广泛认可和推广的重要安全管理方法之一。
02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核 心理念和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目的和意义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目的和意义是](https://img.taocdn.com/s3/m/79837276e2bd960590c677cf.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目的和意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宪法制定。
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决定,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作出修改。
自2017年11月5日起施行。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职业病防治活动。
本法所称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1]、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第三条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机制,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第四条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工会组织依法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用人单位制定或者修改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应当听取工会组织的意见。
第五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第六条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负责。
第七条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保险。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工伤社会保险的监督管理,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社会保险待遇。
第八条国家鼓励和支持研制、开发、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强对职业病的机理和发生规律的基础研究,提高职业病防治科学技术水平;积极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技术、工艺、设备、材料;限制使用或者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
职业安全卫生“三同时”管理办法
![职业安全卫生“三同时”管理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1a6dc907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cb.png)
职业安全卫生“三同时”管理方法一、引言职业安全卫生“三同时”管理方法是为保障员工职业健康和安全所必要的管理制度,为企业提高员工职业健康和安全保障水平供给基础。
随着企业的进展,管理制度也必需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完善和调整。
本文将认真介绍职业安全卫生“三同时”管理方法,以期为广阔企业供给有益的参考。
二、职业安全卫生“三同时”的概念职业安全卫生“三同时”原指工程建设工作中的三重管理要求,即“设计-施工-使用”同步管理。
后来,这一管理方法渐渐应用于各个行业和企业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中。
简单来说,职业安全卫生“三同时”是指企业在新工艺、新设备、新作业、新材料采纳前,必需对其职业安全卫生影响进行评估,同时进行立项审批、设计审查,批准后,施工单位必需依照设计施工,并组织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生产或使用。
三、职业安全卫生“三同时”的意义1. 保障员工职业健康和安全职业安全卫生“三同时”管理方法是企业保障员工职业健康和安全的紧要举措。
通过评估新工艺、新设备、新作业、新材料的职业安全卫生影响,并实行相应的安全措施和防护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员工的职业健康和安全。
2.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形象职业安全卫生“三同时”管理方法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形象。
通过对职业安全卫生进行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可以削减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和形象。
3. 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实施职业安全卫生“三同时”管理方法可以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在现代经济竞争的背景下,企业的竞争已经转向了质量和安全。
只有实施严格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制度,才能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四、职业安全卫生“三同时”的内容1. 评估职业安全卫生影响企业在引进新工艺、新设备、新作业、新材料前,必需进行职业安全卫生影响评估,评估范围包括对员工健康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环境卫生以及对生产设备和物资的安全影响等方面。
评估内容应依据职业安全卫生相关法规和标精准定,评估报告应报经企业重要负责人审核批准。
职业病防治法2018修订
![职业病防治法2018修订](https://img.taocdn.com/s3/m/2c716a67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cb.png)
职业病防治法2018修订摘要:一、背景与概述1.职业病防治法的历史沿革2.2018年修订的意义和目的二、修订内容概述1.修订的主要方面2.修订后的条款结构三、修订后的亮点1.加强前期预防2.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3.职业病诊断与病人保障4.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四、对企业和劳动者的影响1.企业职责和义务2.劳动者权益保障五、结论与展望1.2018年修订的作用和成果2.未来职业病防治法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正文:一、背景与概述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职业病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近年来,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病防治需求,我国对《职业病防治法》进行了多次修订。
本文主要介绍2018年修订的内容及其对企业和劳动者的影响。
1.职业病防治法的历史沿革《职业病防治法》自2001年颁布实施以来,先后于2011年、2016年和2017年进行了三次修正。
2018年的修订是对原有法律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以更好地应对当前职业病防治的挑战。
2.2018年修订的意义和目的2018年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旨在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修订后的法律更注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企业和劳动者的责任,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
二、修订内容概述2018年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完善:1.加强前期预防修订后的法律规定,企业在建设项目初期就应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估,确保符合职业病防治要求。
此外,企业还需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时发现和控制职业病风险。
2.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修订后的法律明确企业应制定职业病防护措施,为劳动者提供合格的防护用品,并对劳动者进行培训,提高其职业病防护意识。
同时,企业还需建立健全职业病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应对。
3.职业病诊断与病人保障修订后的法律规定,劳动者有权进行职业病诊断,企业应承担相应的诊断费用。
职业病防治法的解读
![职业病防治法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0a2c962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b.png)
职业病防治法的解读职业病是在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或者作业环境中存在有毒、有害等物质或者劳动条件危害而引起的健康问题。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这些潜在的职业病危害,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其中,《职业病防治法》作为职业健康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对职业病的防治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要求和措施。
一、职业病防治的重要性职业病是极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它不仅会给劳动者个人的健康带来危害,也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力造成重要影响。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职业病发病率较高,经济损失巨大。
《职业病防治法》的出台,不仅为职业健康问题的长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更引领了职业健康工作向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的发展方向。
二、职业病防治法的主要内容1.法律适用范围:该法律适用于从事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机构以及其他相关单位和个人。
2.用人单位的主体责任:用人单位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主体责任单位,应当制定和执行职业病防治措施和规定,并负责对工作者进行必要的职业卫生培训。
3.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保障其职业健康,同时也需要遵守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规定和措施,配合用人单位进行职业病防治工作。
4.职业卫生监管机构:职业卫生监管机构是职业病防治的重要保障,其职责主要是进行职业卫生监测、评估、咨询、督促检查等工作,协助用人单位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
5.对职业病防治的经济保障和救助:对于职业病患者,政府应当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和救助,同时也要求用人单位依法向职业病患者支付相应的补偿和赔偿。
6.法律责任:违反职业病防治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和刑事责任等。
三、职业病防治法的实施效果《职业病防治法》的出台和实施,对于职业健康领域的长远发展和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数据,职业病防治工作逐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监管、检查、治理任职期从2013年到2018年已经完成,将继续巩固监管、检查、治理成果。
劳动保护和职业安全卫生范文(二篇)
![劳动保护和职业安全卫生范文(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922b7234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07.png)
劳动保护和职业安全卫生范文劳动保护和职业安全卫生的重要性劳动保护和职业安全卫生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和职业安全卫生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劳动保护和职业安全卫生的重要性进行阐述。
首先,劳动保护和职业安全卫生是保障劳动者健康的基础。
劳动者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如果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无法得到保障,将会出现大量的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症,严重影响劳动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这不仅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也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因此,劳动保护和职业安全卫生是保障劳动者健康的基础。
其次,劳动保护和职业安全卫生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途径。
劳动者的权益包括工资、工时、劳动条件等方面的权益。
只有在劳动保护和职业安全卫生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劳动者才能享受到合理的工资和工时,工作环境也能得到改善。
而如果没有劳动保护和职业安全卫生的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甚至出现超时工作、拖欠工资、违法用工等问题。
这将导致劳动者权益的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进而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再次,劳动保护和职业安全卫生是提高劳动者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安全、舒适、有利于健康的工作环境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工作动力和工作效率。
相反,如果劳动者处于不安全和不健康的工作环境中,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将大大降低。
这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会导致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工作动力下降,从而造成长期的不利影响。
最后,劳动保护和职业安全卫生是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是社会基本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只有劳动者的利益得到适当的保护,他们才能获得合理的收入和待遇,从而维持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而如果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侵害,社会矛盾和不平等问题将不断增加,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因此,劳动保护和职业安全卫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职业卫生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
![职业卫生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f018619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4d.png)
职业卫生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职业卫生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保护职工的健康与安全。
为了确保职业卫生管理的有效实施,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国家法律法规1. 《劳动法》:这是我国职业卫生管理的核心法律,它规定了雇主的职业卫生保护责任,并确立了职工的权利和利益。
在劳动法中,关于职工职业健康方面的规定有助于职业卫生管理的实施。
2. 《职业病防治法》:该法规定了对职业病的防治工作进行全面管理的要求。
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是职业卫生管理的重要内容,这个法律可为职业卫生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3. 《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是职业卫生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个法律规定了对企业和雇主负有的安全生产责任,确保职工的安全和健康。
行业标准1.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这是一项重要的标准,用于对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类及确认。
它可以帮助企业及时识别和评估职业卫生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 《职业病危害因素标准》:该标准详细规定了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限值和监测方法。
企业可以根据这些标准来进行工作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并采取措施保护职工的健康。
3. 《职业病防护设施标准》:这个标准规定了不同类型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要求,例如通风设施、防护设备等。
企业可以根据这个标准来选择和使用合适的职业病防护设施,确保职工的健康。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为了有效实施职业卫生管理,企业应制定适当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 职业卫生管理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职工在职业卫生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
2. 职业卫生风险评估制度:对工作环境进行全面评估,识别和评估职业卫生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3. 职业卫生培训制度:提供相关的职业卫生培训,提高职工的职业卫生意识和技能。
4. 职业卫生监测制度:建立定期的职业卫生监测机制,对工作环境和职工的健康进行监测与评估。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以上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适合自身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确保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职业卫生法律法规
![职业卫生法律法规](https://img.taocdn.com/s3/m/597477f5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1e.png)
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对于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实施效果,并探讨其对企业和员工的影响。
一、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职业卫生问题日益凸显。
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的出台,旨在保护劳动者免受工作环境中的危害,确保他们的健康和安全。
二、主要内容1. 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是中国职业卫生法律体系的核心法规。
该法规规定了职业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管理和赔偿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雇主有责任确保工作场所的卫生安全,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并进行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
2. 远离高危化学品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对高危化学品的使用和管理提出了严格要求。
雇主必须确保工作场所中的高危化学品不超过规定的安全浓度,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员工免受其危害。
3. 作息时间和劳动强度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还关注员工的作息时间和劳动强度。
雇主要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
同时,雇主也不能强制员工进行超负荷工作,以防止出现职业倦怠和健康问题。
4. 个人防护措施雇主必须根据工作环境的特点,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
同时,员工也有责任正确使用这些防护用品,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三、实施效果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的出台和执行,对企业和员工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确保了员工的基本权益,保护他们免受工作环境中的危害。
这使得员工能够在一个安全和健康的环境中工作,减少职业病和其他健康问题的发生。
2. 提高企业形象和声誉遵守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对企业而言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
企业严格遵循相关规定,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不仅可以保护员工的健康,也能提升企业形象和声誉。
3.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员工在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工作,更加健康和积极,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
四、对企业和员工的影响1. 企业责任加重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安全生产职业卫生的意义与管理
![安全生产职业卫生的意义与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c778e23a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97.png)
安全生产职业卫生的意义与管理安全生产是企业的重要管理工作之一,与之相关的职业卫生更是保障员工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安全生产职业卫生的意义和管理。
一、职业卫生对企业的意义职业卫生是指通过预防、控制、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减少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和危害,保障员工身体健康的一项综合性工作。
实施职业卫生对企业具有以下意义:1. 保护员工健康:通过职业卫生管理,降低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对员工身体健康的影响,以防止职业病的发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2. 降低劳动力成本:职业病的发生将导致员工的生产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劳动力,企业需要承担高额的赔偿和福利费用,而通过职业卫生管理,可以有效降低职业病发生的几率,减少相关费用支出。
3. 提升企业形象:优秀的职业卫生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声誉和形象,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吸引更多优秀的员工加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实施职业卫生的管理方法为了保障员工健康,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管理方法:1. 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应了解并积极履行国家和地方关于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制定并执行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员工的职业健康得到保障。
2. 排查工作环境:开展定期的工作环境检测和评估,识别和排查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和控制措施,减少职业病和意外伤害的发生。
3. 健全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明确管理职责和权限,制定完善的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水平和效果。
4. 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根据工作环境的特点,配备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和设备,确保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
5. 培训和宣传教育:加强员工的职业卫生意识和安全意识的培养,定期开展职业卫生的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职业卫生素质和安全素质。
三、职业卫生管理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在职业卫生管理过程中,企业可能面临以下挑战:1. 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职业卫生管理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能存在困难。
职业病防治法解读
![职业病防治法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379b236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98.png)
职业病防治法解读
职业病防治法是中国国家层面上为了保护劳动者健康而制定的一项法律法规。
该法律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权益。
该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 职业病防治的责任和义务:法律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
用人单位有责任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并进行职业病危害的评估和监测。
劳动者有权利了解职业病的防治知识,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 职业病危害的防控措施:法律规定了用人单位应该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控措施,包括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减少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的源头,配备个人防护用品等。
同时,法律还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防治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3. 职业病的诊断和评估:法律规定了对职业病的诊断和评估的程序和要求。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病危害的监测系统,并及时向劳动者提供职业病检查、诊断和评估结果。
4. 职业病的报告和登记:法律规定了职业病发生的报告和登记制度。
用人单位应当将职业病的发生情况及时报告,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职业病登记手续,提供相关数据与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统计和分析。
5. 职业病待遇和赔偿:法律规定了职业病劳动者的医疗待遇和赔偿标准。
如果劳动者确诊患有职业病,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安排其接受治疗,并支付相应的医疗费用。
在一些情况下,劳动者还可以获得一定的伤残赔偿或者遗属赔偿。
职业病防治法的出台为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规范,对于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要求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努力,积极参与职业病防治工作,共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新修订《职业病防治法》前后对比
![新修订《职业病防治法》前后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5e622b0014791711cc791783.png)
(二)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未按照规定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
(三)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未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或者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施工的;
新修订《职业病防治法》前后对比
2016版《职业病防治法》
2012年修订版
第十七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医疗机构建设项目可能产生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预评价报告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审核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未提交预评价报告或者预评价报告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的,不得开工建设。
(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发给建设项目有关证明文件、资质证明文件或者予以批准;
(二)对已经取得有关证明文件的,不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三)发现用人单位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可能造成职业病危害事故,不及时依法采取控制措施;
(四)其他违反本法的行为。
第六十九条建设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责分工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建、关闭:
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其中,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的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施工。
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体系
![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428bfc85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ab.png)
法律法规的宣传与培训
宣传渠道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职业卫 生法律法规,包括政府网 站、媒体、宣传册等。
培训内容
针对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的 培训通常包括法律法规的 基本要求、责任与义务、 违法行为的后果等。
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可以包括企业负 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员工等,以确保他们了 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04
立项
对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的制定或修改进行立项,通常由政府或 相关部门提出。
起草
由专业机构或专家小组负责起草法律法规草案。
审查
草案提交给相关委员会或立法机构进行审查,同时可能需要进行公 众咨询或专家评审。
讨论与修改
在审查过程中,草案可能会进行多次讨论和修改。
投票与通过
经过讨论和修改后,最终的草案会提交给相关立法机构进行投票和 通过。
06
相关法规文件与解读
主要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 防治法》
该法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的基本要求、责任主 体、防治原则、预防措施、诊断与鉴定、监 督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
该目录详细列出了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类型和来 源,为识别和预防职业病提供指导。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
的各种措施,包括防护措施、健康检查、工作环境改善等。
02 03
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
针对劳动保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 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对企业应采取的劳动保 护措施进行了明确规定。
劳动保护的重要性
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是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社 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职业病防治
职业病防治的定义
美国职业安全卫生法
![美国职业安全卫生法](https://img.taocdn.com/s3/m/bdd86aed0975f46527d3e14b.png)
1970年美国职业安全卫生法公法91—596 91国会法令(1970年12月29日)为保证男女劳动者工作条件安全和卫生以及其他诸目的通过授权执行在本法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项标准;帮助并鼓励各州作出努力以保证劳动条件的安全和卫生;为职业安全卫生领域提供科学研究、情报资料和教育训练。
本法业经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并被引称为“1970年职业安全卫生法”。
国会调查结果和目的第二节第一条国会查明由于劳动场所所引起的人身伤害和疾病,给各州之间的经济带来生产停顿、工资损失、医疗支出和伤残补偿费等各方面的沉重负担和障碍。
第二条国会宣布她的目的和政策是通过行使其权力以管理几个州之间和与外国的经济活动;为保证全国每个男女劳动者工作条件达到尽可能的安全和卫生,提供全面的福利设施,保护人力资源。
(1)鼓励雇主和雇员尽可能地减少在受雇场所发生有关职业安全卫生的灾害次数,并促使雇主和雇员为提供安全卫生的劳动条件,制定新的方案或改进现行方案。
(2)规定雇主和雇员为获得安全卫生的劳动条件,双方在责任和权利上既要分工又要互相合作。
(3)授权劳工部长为有关各州之间的经济商业事务,规定带有强制性的职业安全卫生标准,并成立职业安全卫生复查委员会,根据本法令行使裁决权。
(4)依靠雇主和雇员的积极性,在他们已经提出的建议上保障职业安全和卫生的劳动条件。
(5)为开展职业安全卫生领域的科研工作提供条件,包括对心理因素的研究在内,以及为有关职业安全卫生的问题,开发新方法和新技术。
(6)探索发现潜伏性疾病的各种方法,探明劳动条件和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从事其它有关卫生问题的研究,承认这样的事实,即职业卫生标准所提出的问题,常不同于职业安全标准所提出的。
(7)提供医疗标准,尽可能保证不使雇员由于劳动经历而蒙受健康、工作能力、或寿命等减退的结果。
(8)制定培训方案以增加职业安全和卫生领域工作人员的数量和提高能力;(9)为职业安全卫生标准的发展和推广提供便利。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政策解读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政策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33d7b7f6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14.png)
强化预防措施
职业病防治法强调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要求用人单位采 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水平。
加强监管和处罚
职业病防治法加强了职业卫生监管力度,对违反法律法规 的行为将依法进行处罚,有助于维护职业卫生秩序和保障 劳动者健康。
5
02
职业病防治法的主要内容
2024/2/29
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机构和网络,提 高职业病防治能力和水平。
2024/2/29
加强职业病防治监管
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力度,提高违 法成本,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通过减少职业病的发生和保障劳动者 的健康权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可 持续发展。
13
04
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责任
2024/2/29
业病防治机构建设,提高防治能力。
2024/2/29
11
职业病防治法的监管措施
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
要求用人单位及时、如实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存在的职业病危害项目,接受监督。
实施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制度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期检测、评价,确保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符合国家职业卫 生标准和卫生要求。
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02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 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
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02 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劳动者缴纳 保险费,确保劳动者在患职业病时能够获得相应 的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
2024/2/29
21
职业病防治法的法律责任与
14
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义务
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
2024年国内外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发展概况(5篇)
![2024年国内外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发展概况(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6f5c5e7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78.png)
2024年国内外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发展概况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于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2024年,国内外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将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概况。
一、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在国内,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法规体系将更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更加系统化、细化,涉及到职业安全卫生的各个方面都将得到明确的规范。
同时,将加强对违反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增加违法的失信信用记录,进一步规范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行为。
在国外,各个国家将继续加强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进一步完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同时,国际职业安全卫生组织将继续推动全球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促进全球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的一体化。
二、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2024年,职业安全卫生管理领域将广泛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以提高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
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够更加准确地发现和预测职业安全卫生风险,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此外,职业安全卫生管理领域将进一步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用于培训和模拟应急情况。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职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危险情况,并学习正确的应对方法,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三、职业健康管理的普及推广2024年,职业健康管理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企业将更加重视员工的健康和福祉,积极开展职业健康管理。
职业健康管理不再局限于大型企业,也将逐渐普及到中小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职业健康管理将从传统的矫正型管理向预防型管理转变,注重通过健康监测、健康评估、职业病筛查等手段,早期发现和预防职业健康问题的发生。
此外,在职业健康管理的过程中,将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的管理,关注员工在工作中的心理压力和职业倦怠问题,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支持和帮助。
四、国际合作加强2024年,国际间在职业安全卫生管理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强。
职业病防治法修改前后对比
![职业病防治法修改前后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b6f4a6d684254b35effd3407.png)
第二十九条 用人单位对采用的技术、工艺、材料,应当知悉其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对有职业病危害的技术、工艺、材料隐瞒其危害而采用的,对所造成的职业病危害后果承担责任。
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调整并公布。
第三条 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第四条 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劳动者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前款规定,向劳动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并协商变更原劳动合同相关条款。
用人单位违反前两款规定的,劳动者有权拒绝从事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用人单位不得因此解除或者终止与劳动者所订立的劳动合同。
第三十一条 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接受职业卫生培训,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依法组织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第十八条 国家对从事放射、高毒等作业实行特殊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職業安全衛生法實施後的影響高永昆103.08.30.壹、立法意旨相關行業納入《勞工安全衛生法》的時間:86.5.17清潔業,90.3.28保全業,94.8.26不動產管理業和建築物清潔業,然而因主管機關受限於檢查人力,物管業未納入重點檢查範圍,以致物業管理業者大都未依法辦理。
《勞工安全衛生法》於去年7月3日修正公布,更名為《職業安全衛生法》,並以二階段施行方式,103年7月3日施行之第一階段41種附屬法規已配合修正發布,相關新措施如下:一、適用對象擴及各業,保障範圍涵蓋各業受僱勞工、自營作業者(指獨立從事勞動或技藝工作,獲致報酬,且未僱用有酬人員幫同工作者)及其他受工作場所負責人(指雇主或於該工作場所代表雇主從事管理、指揮或監督工作者從事勞動之人)指揮或監督從事勞動之人員(指與事業單位無僱傭關係,於其工作場所從事勞動或以學習技能、接受職業訓練為目的從事勞動之工作者)。
《職業安全衛生法》也考量到事業規模、性質及風險等特殊因素,授權中央主管機關得指定公告某一事業得僅適用該法的部分規定。
換句話說,對於適用有困難的事業,如家庭僱用之幫傭、管家、保母、司機等家事服務業,已參考國外經驗與作法,並邀集相關單位研商,初步所獲共識為僅適用雇主對「合理可行範圍」內,應注意、能注意之一般責任等事項負預防義務,與一般廠場工作場所,雇主應設安全衛生設施、實施安全衛生管理及教育訓練等義務並不相同。
二、強化勞工身心健康保護,雇主對於防止勞工過勞、精神壓力及肌肉骨骼相關疾病,應妥為規劃必要安全衛生措施(參見第6條)。
即明確規範雇主使勞工從事輪班、夜間工作、長時間工作等作業,為避免勞工因異常工作負荷促發疾病,應採取辨識及評估高風險群、安排醫師面談及健康指導、調整或縮短工作時間及更換工作內容、實施健康檢查、管理及促進等預防措施;雇主若未採取相關措施,經通知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將處以新臺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勞工若因此而罹患職業病,可再罰30萬元並公布事業單位負責人姓名。
三、勞工遇有立即危險之虞時,得行使退避權,自行退避至安全場所。
四、基於重傷或失能勞工重建之「及時性」需要,且鑑於目前通訊設備發達,可透過多元通報管道,將重大職業災害(罹災人數在1人以上,罹災者肢體或器官嚴重受損,危及生命或造成身體機能嚴重喪失,且需住院治療連續達24小時以上之災害)通報時限,由24小時縮短至災害發生後8小時內通報轄區勞動檢查機構,除掌握事故發生原因外,俾能儘速提供職災勞工診治與重建的協助(事業單位職災通報網址:.tw/labcbs/dis0001.aspx)。
如未依規定通報,依第43條規定處以新臺幣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
五、明定原事業單位連帶賠償責任及勞工代表會同職業災害調查之權利。
104年1月1日施行之第二階段新措施,則包括建構機械、設備、器具驗證、化學品登錄及分級管理制度、兼顧母性保護與就業平權之母性健康保護措施,及增列高風險事業之定期製程安全評估等監督機制。
貳、實施後對管理業及保全業的影響一、屬第一類高危險的建築物清潔服務業或第二類中危險的保全業,除現場應置職業安全衛生業務主管外,全公司勞工人數五百人以上未滿一千人,應置甲種職業安全衛生業務主管及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員各一人以上;勞工人數一千人以上,應加置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師一人以上。
全公司勞工人數五百人以上應設直接隸屬雇主之一級管理單位,所置管理人員,應為專職,不得兼任其他法令所定專責(任)人員或從事其他與職業安全衛生無關之工作,詳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辦法。
二、由於管理公司和保全公司目前幾無同一工作場所勞工人數在300人以上者,故無需僱用或特約從事勞工健康服務之醫護人員,辦理臨廠健康服務。
但事業分散於不同地區,設有總機構,其勞工總人數達三千人以上者,總機構應視其事業之分布、特性及勞工健康需求,僱用或特約醫護人員,綜理全事業勞工之健康服務事務,規劃與推動勞工健康服務之政策及計畫,並對所屬各該地區之事業,提供臨廠健康服務,必要時得運用視訊等方式為之。
三、保全業係提供每日24小時終年無休服務,管理公司派駐現場人員常工作至深夜,一旦發生職業災害,知悉人員應立即通報管制中心,由管制人員通報各主管,若有死亡、三人以上罹災、一人罹災且住院,管制人員並應在8小時內通報勞動檢查機構。
四、業者對於防止勞工過勞、精神壓力及肌肉骨骼相關疾病,應妥為規劃必要安全衛生措施。
即明確規範勞工從事輪班、夜間工作、長時間工作等作業,並採取辨識及評估高風險群、安排醫師面談及健康指導、調整或縮短工作時間及更換工作內容、實施健康檢查、管理及促進等預防措施。
體格檢查發現應徵勞工不適於從事該工作,不得僱用,即使可勉強從事該項工作,為減少日後職災,亦最好不要雇用。
五、應儘早訂定職業安全衛生管理計畫、設置安全衛生組織與人員、實施安全衛生管理及自動檢查六、各項因應《職業安全衛生法》的措施均將大幅增加業者成本,業者宜及早調漲報價,即使丟掉許多業務,仍然值得如此做,且同時可預為因應明年政府擬修《勞動基準法》,將正常工作時間每兩週84小時降為每週40小時,並限縮保全人員依第84條之1的工時等所導致的薪資成本持續增加的衝擊。
叄、相關法令《職業安全衛生法》第2條「本法用詞,定義如下:一、工作者:指勞工、自營作業者及其他受工作場所負責人指揮或監督從事勞動之人員。
二、勞工:指受僱從事工作獲致工資者。
三、雇主:指事業主或事業之經營負責人。
四、事業單位:指本法適用範圍內僱用勞工從事工作之機構。
五、職業災害:指因勞動場所之建築物、機械、設備、原料、材料、化學品、氣體、蒸氣、粉塵等或作業活動及其他職業上原因引起之工作者疾病、傷害、失能或死亡。
」◎依職業安全衛生法第2條所稱職業災害,對事業單位所僱勞工而言,上述勞動場所之定義,係指於勞動契約存續中,由雇主所提示,使勞工履行契約提供勞務之場所。
故勞工倘係於執行職務(例如送貨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符合上述定義。
(但員工於上下班途中之交通事故雖可視為《勞動基準法》或勞保職災,並非職業安全衛生法第2條所稱職業災害)第5條「雇主使勞工從事工作,應在合理可行範圍(指依本法及有關安全衛生法令、指引、實務規範或一般社會通念,雇主明知或可得而知勞工所從事之工作,有致其生命、身體及健康受危害之虞,並可採取必要之預防設備或措施者)內,採取必要之預防設備或措施,使勞工免於發生職業災害。
機械、設備、器具、原料、材料等物件之設計、製造或輸入者及工程之設計或施工者,應於設計、製造、輸入或施工規劃階段實施風險評估(指辨識、分析及評量風險之程序),致力防止此等物件於使用或工程施工時,發生職業災害。
」。
第6條「雇主對下列事項應有符合規定之必要安全衛生設備及措施:一、防止機械、設備或器具等引起之危害。
二、防止爆炸性或發火性等物質引起之危害。
三、防止電、熱或其他之能引起之危害。
四、防止採石、採掘、裝卸、搬運、堆積或採伐等作業中引起之危害。
五、防止有墜落、物體飛落或崩塌等之虞之作業場所(指工作場所中,從事特定工作目的之場所)引起之危害。
六、防止高壓氣體引起之危害。
七、防止原料、材料、氣體、蒸氣、粉塵、溶劑、化學品、含毒性物質或缺氧空氣等引起之危害。
八、防止輻射、高溫、低溫、超音波、噪音、振動或異常氣壓等引起之危害。
九、防止監視儀表或精密作業等引起之危害。
十、防止廢氣、廢液或殘渣等廢棄物引起之危害。
十一、防止水患或火災等引起之危害。
十二、防止動物、植物或微生物等引起之危害。
十三、防止通道、地板或階梯等引起之危害。
十四、防止未採取充足通風、採光、照明、保溫或防濕等引起之危害。
雇主對下列事項,應妥為規劃及採取必要之安全衛生措施:一、重複性作業等促發肌肉骨骼疾病之預防。
(避免勞工因姿勢不良、過度施力及作業頻率過高等原因,促發肌肉骨骼疾病,其內容應包含下列事項:1.作業流程、2.內容及動作之分析、3.人因性危害因子之確認、4.改善方法及執行、5.成效評估及改善、5.其他有關安全衛生事項。
)二、輪班、夜間工作、長時間工作等異常工作負荷促發疾病之預防。
(內容應包含下列事項:1.高風險群之辨識及評估、2.醫師面談及健康指導、3.工作時間調整或縮短及工作內容更換之措施、4.健康檢查、管理及促進5.、成效評估及改善6.、其他有關安全衛生事項預防計畫。
)三、執行職務因他人行為遭受身體或精神不法侵害之預防。
(內容應包含下列事項:1.危害辨識及評估、2.作業場所之配置、3.工作適性安排、4.行為規範之建構、5.危害預防及溝通技巧之訓練、6.事件之處理程序、7.成效評估及改善、8.其他有關安全衛生事項。
)四、避難、急救、休息或其他為保護勞工身心健康之事項。
前二項必要之安全衛生設備與措施之標準及規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6條第二項第一 ~ 三款旨在要求雇主實施高風險群健康管理及工作條件調整,並無涉因果關係認定。
勞動部業已研議訂定相關附屬規章或實務指引,以提供業者採行事前預防措施之參據。
至於危害暴露與罹患職業疾病因果關係之認定,勞動部已訂定「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認定參考指引」、「工作相關心理壓力事件引起精神疾病認定參考指引」及「職業性肌肉骨骼傷病之認定參考指引」等。
《職業安全衛生法施行細則》第9條至第11條、「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原為「勞工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324條之1至第324條之3,針對過勞、職場暴力與肌肉骨骼疾病預防,明定雇主應辦理之內容與預防措施,為協助事業單位推動,勞動部將陸續公告相關指引供參,事業單位勞工人數達一百人以上者,雇主應依作業特性、風險與組織管理,參照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相關指引,訂定人因性危害、異常工作負荷促發疾病及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等預防計畫,並據以執行、評估成效,再進行改善,並留下執行紀錄;於勞工人數未滿一百人者,得以執行紀錄或文件代替。
◎勞動部針對資訊產業或服務業等因工作樣態衍伸工時認定的疑慮,依《勞動基準法》規定,「工作時間」係指勞工在雇主指揮監督之下,於雇主之設施內,或雇主指定之場所提供勞務或受令等待提供勞務之時間;雇主有記載工時義務。
若勞工下班後在工作場域外,雇主還透過通訊軟體、電子郵件、電話等要求工作,勞工可記錄工作的起訖時間,輔以對話、通訊紀錄或完成文件交付記錄等佐證,要求雇主補登載工時並計算加班費。
如雇主堅持不登錄,勞工可向各地勞工行政主管機關申訴;惟為避免勞資雙方對於工時認定之爭議,事業單位如因事業經營所需訂定之相關內部規範而使用網路軟體作為工作交辦之工具,應依《勞動基準法》規定,訂定於工作規則中,並報請主管機關核備後並公開揭示,以為勞資雙方遵循之依據。
◎勞工過勞主要源於超時工作,其預防對策仍在於落實勞動基準法工時規定,而職安法之「預防」,係以「高風險群」勞工之健康管理為主,課以罰鍰,較為合理,且實務上過勞疾病多為個人原因及職業原因等多重因素所致,職業因素僅為「促發」(非引起)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