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答题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答题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宋志平
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1年第23期
语言准确,逻辑严谨,是《高考历史考试说明》关于文字表达能力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答题语言的要求。
学生在回答历史主观题时,答题语言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学生只可意会,难以言表。
学生对问题也能理解,却很难用准确文字表达出来,只能用自己的大白话来表达,往往答题不到位。
2.在答题文字上会而不全,会而不准,会而不透,泛泛而论,漫天撒网,罗里啰唆,语焉不详。
主要是答题叙述不完整,缺乏全面考虑;对问题思考不透彻;答题文字不精练。
这与学生学习过程中懈怠、散漫等习惯相关。
比如对于材料内容的概括归纳方面的问题,往往都是照抄材料或用自己的话说,即便是从材料概括,也只是片言只语,不能完整地表达出真实的含义。
在具体的句子中,往往偷工减料,看似简洁,却忽视完整,导致不能准确切中问题要害。
3.主次颠倒,逻辑推理不够。
这与学生语言常识的缺乏相关,也与历史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的淡薄有关,在分析问题或概括问题时表现得较为突出。
比如对某个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直接原因的分析,常常犯本末倒置的毛病,从而把握不住问题的实质所在。
有的学生答题有提纲,但书写起来遇到自己记得比较熟悉的地方就忘乎所以,尽兴发挥,造成主次颠倒,详略不当。
还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容易“走调”,突如其来地插入其他内容。
4.史论脱节。
这主要表现在用史实说明历史观点或结论的答题中,部分学生不善于用史实作论据来支持题目的论点或结论,或有史无论,或有论无史。
再就是在论证或分析问题的时候,不注意所述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本应完整的知识框架变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
5.文字表达缺乏学科特点。
学生的文字表达存在严重缺乏学科特点的问题,总是习惯于一步一步的推理,过分追求完整,讲道理多,摆事实少,结果是空话太多,废话太多,言之无物,缺乏鲜活的历史史实,也就是抓不住得分点、关键词。
或者是学生对课本不太熟悉,那就根本谈不上运用课本语言答题。
语言不简练,东拉西扯,认为答得越多越好,即使答不对也能碰上一些。
教师在发现学生答题语言存在以上问题后,要能够及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解决。
其对策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要提高自身学科语言表达素养。
对于提高学生历史答题文字表达水平或能力,教师自身的历史语言表达素养的高低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没有教师较高的垂范作用和营造的历史语言表达环境,学生是无从下手的。
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不断地涉猎历史学科相关理论性著作,阅读历史教材,学习历史专业规范化语言;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加以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描述或是得出的结论都力求完整准确,对概念分析要能区分内涵与外延。
对现象的探究,要能把握广度与深度,做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并理解其中的含义。
2.要及时纠正学生有误的历史语言。
对学生不准确的历史语言表达,教师应多鼓励准确的地方,不要挫伤他们对已有历史语言的成就感,这样就会增添他们继续学习的信心。
同时对不确切的地方予以及时地指正,可以变换不同的角度或方式给以对比,让学生自己感悟历史语言中存在的问题。
这方面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或在每次考试后,对存在这方面问题比较明显的学生给予专门的指导等。
3.灵活运用教材历史语言。
解答历史试题,必须运用学科语言,说白了,就是尽量运用课本中的语言。
教学过程中,教材是基石,离开教材中的语言无疑会使学生迷茫,会使其陷入一种盲目。
这样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对教材的解读,要能够给学生指明哪些是表述性语言,哪些是评价性语言等,给学生明晰或直接的语言界限,学生也就能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通过背诵来掌握现有的规范性语言,也会积极地通过模仿来纠正自身历史语言体系中的一些缺陷。
4.加强练习。
要增加考试练习的次数,提高考试练习的质量,因为高考毕竟是通过试卷来衡量学生成绩的。
通过考试练习,让学生在形成书面语言表达时,注意表达的层次性、逻辑性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对练习后的结果应及时给予评价,总结进步之处,找到失误所在。
提高学生历史答题语言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学生的内在素质的整体提高。
努力提高历史答题语言水平,无论是对高考还是对学生将来都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