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直论(中)----王正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灸法直论(中)----王正龙
二、中脘穴:
【穴位取法】:脐上四寸,当鸠尾与神阙连线的中点取之。

【主治】:
《会元针灸学》上说:“主治胃疼、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黄疸、癫狂、便血,绀积、脾胃虚弱。


《类经图翼》说:“主治心下胀满,伤饱食不化,五隔五噎,翻胃不食,心脾烦热疼痛,积聚、痰饮、癫痫、面黄,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温疟,霍乱吐泻,寒热不已,奔豚气,寒癖结气,凡脾冷不可忍,饮食不进不化,气结疼痛雷鸣者,皆宜灸之。


中脘:属任脉,为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也是任脉、手少阳、手太阳、足阳明经之交会穴。

以我的临床体会,不论胃热胃寒,重灸中脘,能引胃中生气强行(阳明实热除外)。

因为西医是靠外力作用于人身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比如:用抗菌素来杀死人体内的有害病菌,或用手术方法将坏死的脏腑组织去除。

而传统中医是通过激励人体自身脏腑组织的功能去消灭有害病菌或恢复(修补)受到伤损的部分。

对于胃来说,其功能是以降为顺,即使阳明燥火强盛(但没有燥屎),也是因寒邪凝胃而产生的,应该辅助阳明燥火来去除寒邪,寒邪既祛,阳明燥火自消。

所以不论胃寒还是胃热,只需一味的放手灸下去,待邪气祛除,胃的正常功能自然会恢复。

但是,因太阳病而误用汗下法将热邪引入阳明经者,则不宜灸中脘,可用灸足三里或内庭以疏导之。

《伤寒论》中的承气汤,并不是清热泻火的方剂,所谓“承气”,是顺承疏导气机的意思。

以治疗癫狂为例。

在《灵枢经·经脉篇》上说:“胃足阳明之脉,……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

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

”经文中分明说,只有
病轻(病至)和病重(甚则)的差别,而没有寒热的差别。

既然寒热都是因为寒邪引起的,用温补法就可以通治,而在用药方面,《伤寒论》将治法分为温补(四逆汤、附子理中丸)和疏导(大、小承气汤)两种途径,这是因为温热裹挟着的寒邪必须在经脉畅通的前提下才能排出体外。

所以,不论是局部还是全身,虚则温补而实宜疏导,这是治病的原则。

由于经脉暂时不通,就必然会因瘀滞而出现实热,倘若继续使用温补法,就是在暂时没有疏泄的情况下进行补充,就会助热邪而损真阳,这才是所谓的“壮火之气衰”。

此时必须用疏导法将经脉疏通,使热邪得以排泄,而后“(迎之随之,)以意和之”。

然而,使用灸法则都是用温热法,是直接作用在经脉和穴位上的疗法,腧穴具有“井、荥、输、原、经、合”的不同性能,再由于取穴的不同,就可以同时具有温补和疏导两种功能。

虽然在施灸的时候暂时有燥热或痛热的感觉,但在4小时内就可以解除,这就是经脉被疏通的表现。

如果医生能够根据输穴的不同性能进行随症取穴施灸,就不会出现错误。

注意:操作的医生必须精通经络学说,不可死认一两个穴位而蛮干。

而且,在灸中脘时,患者哪里有病,艾炷的热量就会主动“通窜”到哪里,“通窜”的痛感要比烧灼皮肤的痛感强烈的多。

一般会首先“通窜”到十二指肠的位置,然后“通窜”到贲门、胃部、幽门,若有肝病的患者,艾炷的热量就会自然“通窜”到肝区(这就是灸中脘可以治疗各种胃病、肝炎或胃癌、肝癌的原因)。

此时患者会觉得喉咙异常干痛,这是病邪(寒邪)逐渐外发时的必然症状(病邪被驱赶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西医所谓的炎症,此时许多中医专家都会任认为灸过火了,会立即停止治疗,使得功亏一篑),待灸至二三百壮以后,胃部会在忽然间有一股清凉的感觉向下
流动,“通窜”感就会在瞬间消失,津液会在同时涌上来,喉咙干痛的感觉也就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后,患者就会觉得胃部温热舒服,腹中就像有个热水袋一样,或有温水流动的感觉,此时绝对不会感到疼痛。

从此,再灸50~100壮巩固一下即可。

西医所谓的髌骨软化症完全可以不用动手术,通过重灸中脘(500壮)和足三里(300对壮),就可以治愈。

因为此症是胃气亏损的表现,其无力的大腿前侧的肌肉正是足阳明胃经所经过的路线。

而且,“髌骨软化症”这个名词起得就不科学,因为不是由于髌骨软化,而是由于足阳明胃经经气虚弱所引起的股直肌无力造成的,通过恢复胃气就可以将次病症治愈。

据我观察,现在将近有三分之二的人(包括3岁的孩子),鼻子旁边、眼睛下边的脸蛋儿部分,都有一个或几个很突出的黑痣、肉疙瘩或较密集的斑点,这就是很严重的胃病,这就是常年饮食不节或常吃冷饮的结果,这些人平时都爱喝凉水、喝可乐,而且,还要“加冰的”(广告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而且,著名的大明星们也推波助澜,在广告中常见他们“潇洒痛快”地喝着刚从冰块里拿出来的饮料,实在是害人不浅)。

因为黑痣和肉疙瘩有碍美观,就用激光或冷冻法去除,但多数人还在旁边长出新的。

这是因为足阳明胃经的起始循行部分正好在脸蛋儿部分,鼻翼旁就是迎香穴,胃的病邪会通过经脉在脸部表现出来(其实,在哪条脏腑的经脉上长有黑痣或红点,哪个脏腑就必然已经或将要患病),黑痣、肉疙瘩虽然可以用手术方法去掉,但病邪并没有去掉,所以还会长出新的。

要想除根,只有重灸中脘的方法,可以治愈胃病,黑痣、肉疙瘩也就会自行脱落,但必须终生戒除一切冷饮。

在此讲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天气炎热或心中燥热时,人们用吃冷饮的方法来解除身体所感受的热量。

虽然一时痛快,却越吃越渴,越吃越热。

这是因为人们虽然感觉到胃里燥热,但腹中的温度并没有超过37℃,而冷饮的温度却都低于10℃或5℃,甚至低于0℃;由于冷饮入胃,人体为了保持正常的体温,就必然会产生热量以使胃的温度
升高恢复到37℃,这样,本想抑制或减少腹中的热量和温度,却反而刺激人体继续产生热量,并使体温有所升高,这就是“越吃越热”的原因。

并且,常吃冷饮还会造成胃寒。

而常和热饮的人,由于热水的温度高于人体的温度,为了保持正常的体温,就会激发人体的排热功能,并将胃中的一点儿余热也带了出去,人体的温度反而会降低1~2℃,这就是越喝热水就越感觉凉爽的原因。

据我的临床实践,治疗常年喝冷饮所造成的胃寒,只有重灸中脘才能完全治愈。

其它如“香砂养胃丸、荜拔良姜散、附子理中丸”等治疗胃寒的药物,只能治疗较轻的胃寒疾病,对于非常严重的胃病,只能治愈一半,不可能完全治愈。

而重灸中脘则非常快捷,并且非常彻底,只是痛苦一些。

据宋代窦材《扁鹊心书》记载:治疗癫痫病,重灸中脘穴,必可治愈,疗效甚佳。

临床及理论皆可相互验证。

中医称癫痫病属于“痰迷心窍”。

所谓“心窍”,就是能够通行无阻的经脉。

“痰”为湿邪。

也就是说,由于湿邪阻塞经脉,造成气血上壅而不能下降,造成脑缺氧而昏迷,下焦还不甚虚弱的元气不能与上焦交通而鼓动憋胀,刺激中枢神经而造成身体抽搐、口鼻发出怪声。

交通上焦和下焦的关键在于发挥中焦的输布功能。

所以,重灸中脘穴,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造成癫痫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心情忧郁、性情孤僻,好的医生必须在生活的自理自立和心理的调整方面多做工作。

(可参考《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和原则》一文“癫狂”栏)
三、膏肓穴:
【穴位取法】:四椎下1分,五椎上2分两旁相去脊各3寸,四肋三肋间,令人正坐曲脊向前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臂端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动摇以取之。

若重按此穴,自觉牵引胸中或中指发麻。

开始施灸以后,绝对不能改换姿势。

【主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身形赢瘦(肺结核),梦遗失精,完谷不化,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怔仲,胎前产后痨瘵传尸等,无所不治(《千金方·杂病第七》语)。

膏肓,属足太阳膀胱经。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
“昔秦缓不救晋候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针药所不及,即此穴是也。

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疴难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


因此穴有左右两个,所以施灸时艾炷当以“对”计算,应灸600对或1000对。

灸至不觉疼痛为止,其实会感觉到从两穴处有似热水一样的感觉流向两肾,才算足量。

需要灸膏肓的患者大都是虚劳之人,施灸时,其坐姿不能坚持长久,可以灸完5对时休息一下,灸完10对时喝口水,以缓解疲劳。

不论是否口干舌燥,都应继续灸下去,待出现有温水流向两肾的感觉时,一切不适都会消失。

虚劳、咳嗽、潮热、咳血,多是由于真阳不足、阴邪过盛、虚火上炎所致,灸关元和膏肓,功能“引火归元、潜阳育阴”。

对于一般虚弱的病症,灸关元和中脘即可,先天和后天都能得到治疗。

而对于脏腑功能极为虚弱、真阳将要衰竭、收敛功能微弱的病症,对膏肓施灸较为稳妥,不容易出现阴阳离绝的情况。

但是,病已至此,即使灸膏肓穴,治愈率也一定会很低的。

本文只是重点论述关元穴、中脘穴、膏肓穴的功能和用法,至于其他腧穴的功能和用法,可以学习有关灸法的书籍,对于“井、荥、输、原、经、合”的不同性能必须谙熟于心,具体内容在此不赘。

现代的许多中医专家认为:对于“阴虚”的虚火上炎和“阳虚”的虚寒证的灸法应有所不同。

就是阴虚火旺的虚火,应该按照古法用麦粒大的艾炷灸之,且初灸宜少,逐渐加量,轻灸适度,才能达到引
火归元、潜阳益阴的作用。

如果灸量过度,反助虚火上炎,灼阴耗气,必使病情加重。

灸的火候,是否适度,应观察患者灸后的反应。

如果发现口干、唇燥、目涩,即为过度,应立即停灸,待不良反应消失后再灸,且宜减量,以不出现不良反应为度。

此说似为稳妥,但我通过临床体验认为:关元、中脘、膏肓这三大补穴,不论阴虚阳虚,都可以重灸(因为“阴阳一气”,阴虚岂有阳不虚的说法?阳虚哪有阴不虚的道理?)。

所谓“口干、唇燥、目涩”等症,都是艾火驱赶阴邪即将散尽的表现,应该快马加鞭,不可迟疑(参考关元穴、中脘穴灸法)。

如果只是重灸关元穴500壮乃至1000壮,才出现嘴唇、舌尖起泡的症状,说明关元穴的位置太低,底力不足,患者的寒邪过重,上焦的寒邪才刚被化开。

所以,一般施灸,最好关元穴和中脘穴同时进行,就可以加快祛寒的速度,上火的症状就会很早出现并很快消失,基本上没有必要灸足三里穴来“引火下行”。

如果出现喉咙干痛难忍的现象,不必担心,等寒邪被驱逐出去以后,自然就会在瞬间出现清凉的感觉。

如果“通窜”的范围比较大,又疼又痒又热,必须继续灸下去,最后不知是第几壮,痛苦的感觉瞬间消失,温热舒适感会重新汇聚到穴位上。

一般来说,患者以前有手淫习惯或性欲强烈的人,施灸时阴茎或阴蒂会极痒难忍,第二天会有遗精现象(妇女会有白带增多的现象),这是淫浊败精被化动的必然表现,灸至100壮以后症状就会消失,千万不要认为灸法会造成持续不断的遗精或白浊。

由于患者的病邪很深,并非灸100壮就可以解决的。

当灸至200壮时,可能患者就会不觉得疼痛了,但腹中不觉温热,这只是浅层的寒邪被驱出的表现,而藏在深层的寒邪还没有被触及,必须耐心地灸下去,真正的反应在300~500壮以后才会出现。

而且,在灸二三百大壮以后,穴位上烧成的焦黑糊痂会翘起,痂与肉之间有脓,糊痂会滑动,此时可以将糊痂揭掉,将艾炷坐在小坑儿里继续施灸,不必担心,绝不会将腹腔烧穿。

当患者担心快要“烧穿”的时候,也正是元气开始强盛的时候,此时伤口恢复的速度也是令人吃惊的。

如果一直
隔着糊痂灸,虽然痛苦少一些,治疗效果也就比较差了。

窦材《扁鹊心书》上说:
孙思邈当年亦毁灸法,待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


或曰:“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壮,岂有不焦枯皮肉乎?”
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壮,其肉便焦,无血容养故也。

若真阳元气未脱之人,自然气血流行,荣卫环绕,虽灸千壮,何焦烂之有哉?”
故治病必先别其死生,若真阳元气(有形之精)已脱,虽灸亦无用矣。

对于医生本人来说,必须首先自己给自己施以重灸。

《扁鹊心书》又说:“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

所谓现身说法,其言诚真,其心诚切,其论诚千古不磨之论,无如天下之不信何?”
如果医生没有自己给自己灸过300大壮以上,就不可能知道患者的感觉(医生自己灸三五十大壮,的各种感觉都不算数,都不是真正的感觉),就不可能知道艾灸的真正作用,也就没有胆量为患者施以重灸。

如果医生没有胆量(把握)为患者施灸超过300大壮,也就没有资格说自己懂得灸法。

如果对患者施灸没有超过300大壮,连一半的治疗效果也达不到,邪气不能除尽,病邪仍会继续作怪,患者的疼痛也就白白忍受了。

而且,患者体力之虚非短期所能康复,以后每年必须再灸一次,壮数可以逐次减少(比如今年灸500大壮,明年可以只灸300大壮),但每次以灸至不痛、腹中温热或四肢末梢麻胀为准,以巩固疗效,充实体质。

另外,由于皮肤具有弹性,开始时伤疤会变得很大,成椭圆形,待愈合后又会缩小,第二年再施以重灸,伤疤就会变得更小,成横线状。

并且,在灸至300大壮以后,有些患者会在施灸过程中出现穴位
出血的现象,这是经脉里的瘀血被化开的表现,因为被化开的瘀血是不会再凝固的,所以,不必担心,只是用卫生纸将黑血暂时吸干,继续灸下去就是了,等瘀血化尽,正常的血液自然会将伤口凝固住,不必惊慌。

此时可以将一些艾灰填入出血处以继续施灸,绝对不会出现西医所担心的任何情况。

最后说明一点,灸至不疼后,还应再灸100大壮,直到灸得感觉冷气从脚下出尽,腹中温热(艾火熄灭以后依然温热),浑身快活难以抑制,甚至出现“性高潮”的感觉,此时表明阴邪已经全部散尽,继续施灸就会产生多余的阳火,此时必须马上停止施灸(否则会出现阳极伤阴的情况,会变得狂躁)应该马上服两盒六味地黄丸(每盒十大蜜丸,2次/日,10丸/次)以收敛余火,至此方为全功。

许多患者灸至一两百壮时就会感觉不疼,这是假象,只是祛除了浅层的病邪,继续施灸至300壮,疼痛又会复发,这是深层的阴邪被搜出的表现,医生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必须达到腹中温热的状况时才是痊愈的表现。

这也是医生没有为自己施灸超过300壮就没有资格为患者施灸的原因。

一般施灸的患者的感受是有其明显的次序的:
1.皮肤灼痛;
2.腹内钻痛;
3.患处绞痛;
4.周身痒痛(或外生殖器极痒);
5.能够忍受疼痛;
6.患处不痛;
7.灸处不痛;
8.灸处发热,但艾火熄灭后热感随即消失;
9.灸处发热,而且艾火熄灭后热感仍能保持;10.整个腹腔都有热感,而且彻夜保持(到此时必须及时停灸,并服用几剂具有收敛性质的药物,而后以“虚痨”证治之)。

个别患者可能不符合上述顺序,但全身出现通窜感也属于大功告成,不必拘泥以上顺序(若出现手指脚趾发麻等血虚精伤证,则必须及时停灸)。

如果初学者不能把握,对于施灸者不超过800~1000壮就停止,也是比较恰当的。

另外,患者平日通过对自己身上疤痕的观察,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元气是否充足。

如果…(灸)疤痕的颜色变深,而且,发痛发痒,就是元气开始虚弱、寒邪势力开始抬头的征兆。

如果(灸)疤痕的颜色
变淡,就是元气充足、身体健康的表现。

西医所说的“疤痕体质”,实际就是元气虚弱的体质,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疤痕体质”,西医如是说,只是一种无能的托词而已。

西医只知道给疾病起名字而不明其所以然,也就更不知道治疗方法了。

而西医所说的“药物过敏”,也都是由于患者平素“阴盛阳虚”造成的。

西医的消炎药物,都是可以抽取人体真阳的药物,被激发起来的真阳会驱赶阴邪外出,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实际就是西医所说的“过敏”现象。

瘢痕灸又叫化脓灸,化脓灸与隔姜灸相比,可以“以一当十”,9壮可抵隔姜灸100壮之功,而且,4小壮或2大壮可以抵1剂四逆汤(这只是一个比喻,没有绝对的定量关系)。

灸后形成局限性深度灼伤,以达到化脓的目的。

如果施灸的壮数不足,化脓的时间很有可能长达二三个月之久。

如果一次(每天50大壮,连续10天就是500大壮)能灸足壮数(以灸至不痛、腹中发热为止),半月之内,伤口就可以封口,而且,疤痕很小。

如果壮数不足,不但化脓时间很长,而且,疤痕也会很大。

所以,隔姜灸的效果绝对不能与化脓灸的效果相比,虽然也有效果,但犹如“隔靴搔痒”,疾病很容易复发。

至于伤口的处理,只需要“云南白药”或“绿药膏”每天涂敷(或根本就不用任何药物),用干净的纱布封住即可,以免弄脏内衣。

而且,不妨碍洗澡,甚至可以泡澡,洗澡液浸在伤口上也绝对不会感染。

有的人可能会不放心,可以在洗澡以后再揭掉纱布换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我不适对患者不负责任,这确实是不可思议的事实。

这就是真阳元气杀菌消毒、增强免疫力的真实体现,因为穴位具有汇聚精气的作用,局部强壮的真阳元气,就可以杀灭一切细菌病毒,灸法可以通调全身的经脉,激发元气运行,根本用不着有针对性地研究什么抗体、疫苗。

这也是身上有灸疮可以避瘴气的原理。

用一个稍微夸张的比喻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活人躺在野外不会腐烂,而死人却会很快发臭,同样都有细菌病毒的作用,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别呢?
既然上面说2大壮可以抵1剂四逆汤(附子30g),那么,是否
可以只服四逆汤而不用灸法呢?这样不就可以减少很大的痛苦了吗?
按腧穴逻辑是可以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不可以的。

因为按照数学计算,500大壮就是250大剂,每天服1剂,就需要至少250天。

然而在250天内,患者能否坚持服药,能否不吃生冷,能否杜绝房事,能否按时起居,能否不生闷气,能否把生命放在第一位,把工作放在第二位,……等等。

这些问题,有谁能做到呢?既然做不到,邪气就不可能完全去掉,即使坚持服药,邪气能去掉一半也就不错了。

而对患者施以重灸,每天就三五十大壮,10至30天就可以解决问题,以上所说的问题也就都不成问题,而且,经过痛苦的磨炼,对生命就会倍加珍惜,不良习惯就会改掉很多,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只服四逆汤而不用灸法也可以的,只是四逆汤的计量必须非常大。

其中,每1剂中的附子必须用至100克以上,才有可能在两个月内基本达到目的,但未必有几位医生敢于将附子用到如此剂量。

另外,在《方药阐真》一文的最后,所列举的的服用回阳药物所出现的“反常”情况,在重灸的过程中,基本不会出现的那么强烈只是出现的时间很短。

如果一次没有灸透,在服药恢复期间,也还会出现一些“反常”现象,继续服用回阳药物就可以解决。

所以,一个人若要干一番大事业,若不能经受这种痛苦的磨炼,其豪言壮语就是一句空话,就什么也干不成,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另外,许多患者都会觉得服药过多,或灸的时间过长。

此时医生必须提醒患者,服用“四逆汤”和灸法,都是最热的方法,用最热的方法治疗都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就可以知道患者的寒邪有多么深重!因为寒证必须用最热的方法治疗,其他方法都是错误的。

打个比方:在一锅水下面填土(而不是添煤炭或木柴),或用勺在锅里搅和,这一锅水是永远不会沸腾的;而不断在锅底添加煤炭或木柴,总有开锅的那一天(小火是不能将水烧开的,因为人总是有欲望和消耗的,就好比没有锅盖,散热的速度大于吸热的速度)。

除此之外,要让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严重,而不要见怪于服药多和时间长。

对体质虚弱而怕疼的患者,有人建议先局麻再施灸,但我认为效果很差,因为“气随意走”,疼痛可以使患者的意念集中在所灸的穴位上,人的气血也就会贯注到穴中。

而且,“世上没有受不了的罪”,疼痛都是可以忍受的,凡是不能忍受疼痛的,就是不知道“无常”将至的人,也就不必为此人施灸。

否则,半途而废时,患者反会诬陷医生“野蛮”或“恶治”。

话说回来,患者所患的重病都是由于本人的坏思想和不良习惯造成的,老天爷也不可能让他舒舒服服地治愈,必须给患者留下一个深刻的教训,使之不敢再犯。

总之,艾灸的疼痛完全是可以忍受的。

而且,对患者施以重灸,一般需要10至20天,每天四五个小时,长时间注射麻醉药物或服用止痛片,会严重损伤患者的中枢神经和真阳元气,这是很不现实的。

虽然在《扁鹊心书》中有“睡圣散”可以用来止灸痛,但此方药却是极不容易获得的,而且,此方药主要是为癫狂之人准备的。

圣睡散药方:
曼陀罗花、大麻两味等分,阴干为末,每次热酒调服10g,一服后就昏睡,可容灸50壮的时间。

注意:医生在施灸的时候,对患者的语言应该或尖酸刻薄,或玩笑幽默,或鼓励比喻,或置之不理,绝对不能对患者说任何怜悯的话。

若有丝毫怜悯,患者就会立刻打退堂鼓。

一般来说,患者的直系家属是不能为患者施灸的。

医生也不能用商量的口气,对于“非灸不愈”的疾病,医生说话必须非常绝对,千万不能说“也可以吃药”之类的话。

要知道,医生的“狠毒”是针对患者体内的“恶鬼冤魂”而不是针对患者本人,患者的痛苦就是身体内部“恶鬼”的哀号,通窜的力量就是对地狱“冤魂”的昭雪。

医生对于“恶鬼”若有丝毫怜悯,就
等于给了“恶鬼”东山再起的机会,就等于使“冤魂”继续蒙受苦难。

对患者施以重灸,就相当于地藏菩萨在超度(患者)地狱里的众生。

另外,读者对于“壮”的概念可能还不太清楚。

“壮数”就是每次施灸所点燃的艾炷的数量。

凡施灸时点然一个艾炷,就叫做一“壮”。

一般医生所用的艾炷大小如麦粒,所以称为“麦粒灸”。

这种灸法给患者的痛苦小,但所用的总体时间长,“通窜力”和“通窜深度”也显得不足,并会占用医生和患者很长的时间,也容易受到生活琐事干扰。

虽说“麦粒灸”力量较小,但只要是壮数足够,每天坚持,并能灸到不疼、腹中发热的程度,我也不会有异议的,尤其是将此法用于元气很虚弱的老人,每天不超过10对儿(关元、中脘两穴为一对儿),并能持之以恒,却是非常适宜的。

所谓“大壮”,就是底座直径在一厘米左右的、窝头形状的、坚实的艾炷,一般大小如莲子即可。

倘若艾炷做得过大、过高,则热量就会向外耗散许多,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这就像瓢泼大雨和蒙蒙细雨的差别,瓢泼大雨会大量流失,渗入土中的雨水会很少,而蒙蒙细雨则会全部渗入土中却不会流失一样。

有人说如果有储存三年以上的艾绒,治疗效果会更好。

根据是孟子(而不是《内经》)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但孟子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治疗已患7年的沉疴痼疾,必须每年灸三五百壮,并要连续灸三年,才有可能治愈。

如果把“三年之艾”理解为储存了三年的艾草,就有些牵强附会了。

因为根据临床经验,当年的艾草和储存了三年的艾草相比,其治疗功效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如果将这句话加上一两个字也就很好理解了:“治七年之病,需求三年之艾灸。


有些患者,尤其是学习理科的知识分子,受洋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太深,认为中医书上没有写出灸法能治疗某某疾病,如:强制性脊柱炎、糖尿病等,而且,西医说强直性脊柱炎、糖尿病是不治之症,于是此人宁肯等死,也认为灸法不能治疗这种疾病,除非看到某医学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