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初一初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初一初中语文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面这段话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老扬州”眷①(juàn)恋小巷深处的惬②(xiá)意:清茶一杯显淡泊③(pō),扬剧一曲真造诣④(zhǐ),“啊哟喂,刮刮叫”,方言俚语间流露的是真诚的赞誉⑤(yù)。
“小扬州”的骨子里涵着扬州的风韵⑥(yùn),秀出来的却是别样的风采:一句“你真棒”,融洽⑦(hé)了你我他;一声“我能行”,洋溢⑧(yì)的是自信。
“老扬州”“小扬州”,都是优雅扬州人。
A.①③⑦B.②④⑧C.①⑥⑧D.④⑤⑦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这是值得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B.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人们总要用吃粽子、划龙舟等方式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C.“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们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
D.今年暑假,爸爸打算带我到小说“边城”中故事发生的原型地——湘西茶洞镇去旅游。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苹果 iPhone7 一时间炙手可热,但由于价格方面的原因,其仅对特定的人群具有吸引力。
B.在庆祝“六一”儿童节那天,学校操场上,沸沸扬扬,人山人海,热闹极了。
C.这种人专爱传播那些耸人听闻的消息,我们都不喜欢他。
D.即使在走投无路时,人也不要放弃生的机会,因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语言是否通顺是衡量一篇好作文的基本标准。
B.在同犯罪分子的搏斗中,他身中数刀,浑身遍体鳞伤。
C.经过冬季北京修学营活动,使我们学生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
D.一段时间以来,校园里开展的汉语言规范大赛、汉字书写比赛、古诗词诵读等活动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学生所认知。
5.根据课文内容,选出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
A.《社戏》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构思全文,写了鲁迅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经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议论文,它的中心论点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论述了只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具备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坚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C.《三峡》选自《水经注》,这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作者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散文家。
本文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
D.小说《安恩和奶牛》作者是英国小说家约翰尼斯▪延森,1944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有《漫长的旅途》等。
6.根据语境,下列各选项中填入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4 月14 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洞。
一路迎着溪流。
入山大约5
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①山路盘曲而上。
②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③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④出金华城大约5 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⑤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⑥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A.④⑤⑥②③①B.①⑥②③⑤④C.④①⑥②⑤③D.③⑤⑥②①④
二、其他
阅读下面的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那朝天举着lǎ()叭筒的高 liáng()、玉米,那 pú fú()()前进的瓜
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里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
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最后的冲刺。
三、默写
默写名篇名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2)____________,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朱自清《春》)
(3)________________,首先要相信这一点。
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
(罗迦.费.因格《事物的正确
答案不止一个》)
(4)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山尖全白了,________________。
(老舍《济南的冬天》
(6)郦道元《三峡》中从侧面描写三峡山高而陡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郦道元《三峡》中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
本周初一年级要开展一次“我爱文学”课外语文活动,以表达同学们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请你完成下面题目。
【1】以“我爱文学”为主题,某班分小组合作编辑一份小小文学手抄报。
请你仿照例子为其中一个小组的小报从不
同角度再设计两个栏目
例子:名家简介
【2】小兰同学在摘抄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当然,我们是理解生活的人,我们才不会把数字放在眼里呢!我喜欢以讲童话的方式讲这个故事。
我喜欢这样讲:‘从前有个小王子,他住在小行星上,这颗行星比他自己大不了多少。
他需要一个朋友。
’对于理解生活的人,这样讲似乎要真实得多。
”
这段话选自名著《小王子》,作者是(国籍)的(姓名),这段话中作者给这颗小星球标号(B612),表面上是迎合人们喜好枯燥数字的口味,实际上是讽刺人们。
【3】上语文课时,小明同学偷偷地阅读名著《小王子》,作为他的同桌,你该如何劝说他呢?(2分)
五、诗歌鉴赏
阅读理解
十五夜望月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王建(唐)柳宗元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①柳宗元早年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积极进行政治活动,不幸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十年之后,又被贬到更遥远的边远之地的柳州。
这首诗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
②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州到柳州会见作者。
“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1】《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一诗中“割”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请比较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乙)喻皓父女,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①甚精,都料匠喻皓所造也。
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
人怪而问之,皓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
”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喻都料为法。
有《木经》三卷,行于世。
世传皓惟一女,年十几岁,每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木经》三卷,今行于世者是也。
注释:①制度,规划,设计。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标一处)。
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喻都料为法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方两三级()(2)人皆伏其精练()
(3)京师诸塔中最高()(4)如此越年()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此易耳。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其用心之精盖如此。
【4】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喻皓是个怎样的人。
【5】《梵天寺木塔》和《喻皓父女》都写了喻皓的高超技艺,比较两文记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七、现代文阅读
1.阅读《北极昆虫的绝技》一文,完成下题。
①北极地区,环境严酷,气候恶劣,昆虫们要存活下去,就得有一身绝技。
②大的动物和鸟类,可以靠身上的长绒毛抵御严寒,但昆虫却永远只能赤身裸体。
绝大多数昆虫,在一年当中大约有9个月的时间身体都处在冷冻状态,它们存在于土壤、泥巴或沼泽里,和周围物质冻在一起。
我们知道,冰是一种晶体,但是,如果昆虫的身体结晶的话,就有可能扭断它们的脉管,从而破坏其肌体。
为了防止这一点,北极的昆虫们演化出一技妙招,就是它们能够自动地将其细胞中的水分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有效地避免结晶。
③北极的牛蝇,是一种极可怕的寄生昆虫。
它将卵下在驯鹿的绒毛里,孵化出来之后即钻进驯鹿体内,顺着血管周游全身,长大之后又回到驯鹿的脊梁骨附近,穴没而居,而且开了一个天窗,以便呼吸新鲜空气,直到长成之后钻出驯鹿体外,进行新的一轮繁衍生殖。
按理说,小驯鹿细嫩鲜美,又无防御能力,是最好的美食佳肴,但牛蝇却从不攻击它们。
因为如果牛蝇在小驯鹿身上产卵繁殖,虽然要容易得多,但却有可能导致驯鹿群的锐减甚至灭种,到那时,牛蝇本身也就难以生存下去了。
小小的牛蝇,竟早在人类数十万年之前就懂得如此深奥的道理,不得不引起人类去深思。
不仅如此,牛蝇在每群驯鹿中下卵的数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它们使受卵驯鹿的头数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也尽量避免在同一头驯鹿身上下卵过多。
如果在一群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驯鹿群的灭绝。
而如果在同一头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其死亡,或者由于体弱而被天敌吃掉。
这样,它们的后代也就会随之同归于尽。
④北极地广人稀,连动物也很稀少,昆虫怎样才能找到自己进攻的对象呢?据生物学家研究表明,蚊子身上有一种
非常先进的红外线探测器,能在相当远的距离,准确无误地遥感到人和动物身上发射出来的红外线,从而顺藤摸瓜,群起而攻之。
而人类所用的红外线探测器,只是最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不仅庞大笨重,而且所显示出的图像还模模糊糊。
若与小小的蚊子相比,人类落后了不知有多少个世纪。
【1】文中从哪些方面说明了北极昆虫的绝技,请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第④段,完成下列两小题。
(1)“据生物学家研究表明”中“生物学家”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读选文第③段,谈谈文中“深奥的道理”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养蚕
丰子恺
那是我五六岁时,我祖母在世的事。
我祖母是一个豪爽而善于享乐的人,良辰佳节不肯轻轻放过。
养蚕也每年大规模地举行。
其实,我长大后才晓得,祖母的养蚕并非专为图利,叶贵的年头常要蚀本,然而她喜欢这暮春的点缀,故每年大规模地举行。
我所喜欢的,最初是蚕落地铺。
那时我们的三开间的厅上、地上统是蚕,架着经纬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饲叶。
蒋五伯挑了担到地里去采叶,我与诸姐跟了去,去吃桑葚。
蚕落地铺的时候,桑葚已很紫而甜了,比杨梅好吃得多。
我们吃饱之后,又用一张大叶做一只碗,采了一碗桑葚,跟了蒋五伯回来。
蒋五伯饲蚕,我就
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祖母忙喊蒋五伯抱我起来,不许我再走。
然而这满屋的
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是有趣。
这真是一年一度的难得的乐事!所以虽然祖母禁止,我总是每天要去走。
蚕上山之后,全家静静守护,那时不许小孩子们噪了,我暂时感到沉闷。
然而过了几天,采茧、做丝,热闹的空气又浓起来了。
我们每年照例请牛桥头七娘娘来做丝。
蒋五伯买枇杷和软糕来给采茧、做丝、烧火的人吃。
大家认为现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时候,应该享受这点心,都不客气地取食。
我也无功受禄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与软糕,这又是乐事。
七娘娘做丝休息的时候,捧了水烟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给我看,对我说:“做丝的时候,丝车后面,是万万不可走近去的。
”她的小指,便是小时候不留心被丝车轴棒轧脱的。
她又说:“小囡囡不可走近丝车后面去,只管坐在我身旁,吃枇杷,吃软糕。
还有做丝做出来的蚕蛹,叫妈妈油炒一炒,真好吃哩!”然而我始终不要吃蚕蛹,大概是我爸爸和诸姐都不要吃的缘故。
我所乐的,只是那时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气。
日常固定不动的堂窗、长台、八仙椅都收拾去,而变成不常见的丝车、匾、缸。
丝做好后,蒋五伯口中唱着“要吃枇杷,来年蚕吧”,收拾丝车,恢复一切陈设。
我感到一种兴尽的寂寥。
然而对于
这种变换,倒也觉得新奇而有趣。
现在我回忆这儿时的事,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蒋五伯、七娘娘和诸姐都像童话里、戏剧里的人物了。
且在我看来,他们当时这剧的主人公便是我。
何等甜美的回忆!只是这剧的题材,现在我仔细想想觉得不好:养蚕做丝,在生计上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数万的生灵的杀虐!《西青散记》里面有两句仙人的诗句:“自织藕丝衫子嫩,可怜辛苦
赦春蚕。
”(注:赦,赦免,免除。
)安得人间也发明织藕丝的丝车,而尽赦天下的春蚕的性命!
我七岁上祖母死了,我家不复养蚕。
不久父亲与诸姐弟相继死亡,家道衰落了,我的幸福的儿时也过去了。
因此这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
节选自丰子恺《忆儿时》
【1】请简要概括作者回忆儿时养蚕中的三“乐”。
(每点不超过5 个字)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是有趣。
”
【3】“因此这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
”这句话中作者“神往”“忏悔”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
合文章分析。
【4】文中“安得人间也发明织藕丝的丝车,而尽赦天下的春蚕的性命!”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这种情感一定引发了你深入的思考,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八、作文
那是一张慈祥的脸,让我感受了生活的温暖;那是一张疲惫的脸,让我明白了生活的艰辛;那是一张陌生的脸,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那是一张阳光灿烂的脸……
生活中,我们见过无数张脸。
请以“难忘那张的脸”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②文章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④请工整书写。
江苏初一初中语文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下面这段话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老扬州”眷①(juàn)恋小巷深处的惬②(xiá)意:清茶一杯显淡泊③(pō),扬剧一曲真造诣④(zhǐ),“啊哟喂,刮刮叫”,方言俚语间流露的是真诚的赞誉⑤(yù)。
“小扬州”的骨子里涵着扬州的风韵⑥(yùn),秀出来的却是别样的风采:一句“你真棒”,融洽⑦(hé)了你我他;一声“我能行”,洋溢⑧(yì)的是自信。
“老扬州”“小扬州”,都是优雅扬州人。
A.①③⑦B.②④⑧C.①⑥⑧D.④⑤⑦
【答案】C
【解析】“惬”应读作qiè/“泊”应读作bó/“诣”应读作yì/“洽”应读作qià。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这是值得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B.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人们总要用吃粽子、划龙舟等方式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C.“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们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
D.今年暑假,爸爸打算带我到小说“边城”中故事发生的原型地——湘西茶洞镇去旅游。
【答案】(2分)B
【解析】A句不是疑问句,应该把问好改为逗号;C句冒号改为逗号;D句中“边城”上的引号应为书名号。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苹果 iPhone7 一时间炙手可热,但由于价格方面的原因,其仅对特定的人群具有吸引力。
B.在庆祝“六一”儿童节那天,学校操场上,沸沸扬扬,人山人海,热闹极了。
C.这种人专爱传播那些耸人听闻的消息,我们都不喜欢他。
D.即使在走投无路时,人也不要放弃生的机会,因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要想正确的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
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含贬义,与语境不符。
【考点】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语言是否通顺是衡量一篇好作文的基本标准。
B.在同犯罪分子的搏斗中,他身中数刀,浑身遍体鳞伤。
C.经过冬季北京修学营活动,使我们学生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
D.一段时间以来,校园里开展的汉语言规范大赛、汉字书写比赛、古诗词诵读等活动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学生所认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句子语病是历年中考必考题型,是语句考查最重要的题型,学生了解常见语病,能学会用修改符号对病句进行修改尤为重要。
修改病句试题侧重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修改病句的能力。
修改病句以改正确、改通顺为原则,不作语言修饰,不变句子原意,正确地把握句子结构,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是基本的应对策略。
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对、结构混乱四个方面的语病。
A两面对一面,去掉“是否”;B词语重复使用,去掉“浑身”;C缺主语,去掉“通过”或“使”。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
5.根据课文内容,选出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
A.《社戏》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构思全文,写了鲁迅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经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议论文,它的中心论点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论述了只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具备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坚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C.《三峡》选自《水经注》,这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作者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散文家。
本文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
D.小说《安恩和奶牛》作者是英国小说家约翰尼斯▪延森,1944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有《漫长的旅途》等。
【答案】C
【解析】A小说中的“我”一般不是作者本人;B.《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议论文,它的中心论点是:
事实是证明论点的最有力的武器。
D.小说《安恩和奶牛》作者是丹麦小说家。
【考点】识记文化常识。
6.根据语境,下列各选项中填入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4 月14 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洞。
一路迎着溪流。
入山大约5
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①山路盘曲而上。
②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③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④出金华城大约5 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⑤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⑥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A.④⑤⑥②③①B.①⑥②③⑤④C.④①⑥②⑤③D.③⑤⑥②①④
【答案】C
【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
观察语境“我在浙江金华”,已知
从金华城出发,可确定④为首句,排除B.D项;然后观察选项,根据信息上递下接,应该“入山→顺山而上→山
上开映山红→油桐也正开花→山上沙土呈粉色→粉色的山… ”。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二、其他
阅读下面的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那朝天举着lǎ()叭筒的高 liáng()、玉米,那 pú fú()()前进的瓜
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里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
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最后的冲刺。
【答案】喇粱匍匐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三、默写
默写名篇名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2)____________,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朱自清《春》)
(3)________________,首先要相信这一点。
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
(罗迦.费.因格《事物的正确
答案不止一个》)
(4)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山尖全白了,________________。
(老舍《济南的冬天》
(6)郦道元《三峡》中从侧面描写三峡山高而陡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郦道元《三峡》中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沾衣欲湿杏花雨(2)一年之计在于春(3)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要经常保持好奇心(4)独怆然
而涕下(5)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7)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
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而理解性默写则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
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四、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
本周初一年级要开展一次“我爱文学”课外语文活动,以表达同学们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请你完成下面题目。
【1】以“我爱文学”为主题,某班分小组合作编辑一份小小文学手抄报。
请你仿照例子为其中一个小组的小报从不
同角度再设计两个栏目
例子:名家简介
【答案】美文天地写作技巧读书感悟
【解析】开放题,围绕文学主题,四字短语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小兰同学在摘抄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当然,我们是理解生活的人,我们才不会把数字放在眼里呢!我喜
欢以讲童话的方式讲这个故事。
我喜欢这样讲:‘从前有个小王子,他住在小行星上,这颗行星比他自己大不了多少。
他需要一个朋友。
’对于理解生活的人,这样讲似乎要真实得多。
”
这段话选自名著《小王子》,作者是(国籍)的(姓名),这段话中作者给这颗小星球标号(B612),表面上是迎合人们喜好枯燥数字的口味,实际上是讽刺人们。
【答案】法国作家安托万•圣埃克•苏佩里只关注抽象的数字而不注重问题的实质。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名著阅读的题型。
解题方略:名著导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
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课标推荐的中外
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考点】识记文学名著内容。
【3】上语文课时,小明同学偷偷地阅读名著《小王子》,作为他的同桌,你该如何劝说他呢?(2分)
【答案】称呼理由,语言委婉、得体
【解析】对于交际类题目,要注意审清题目,注意人称、措辞和说话的语气。
另外,还要注意要充分利用题干中的内容,把最基本的要求达成,如交际的目的、字数的要求等。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五、诗歌鉴赏
阅读理解
十五夜望月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王建(唐)柳宗元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①柳宗元早年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积极进行政治活动,不幸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十年之后,又被贬到更遥远的边远之地的柳州。
这首诗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
②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州到柳州会见作者。
“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1】《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一诗中“割”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案】“割”是截断的意思,照应了上句“剑芒”的比喻,像剑一样的山峰截断愁肠,表达出作者的愁苦之深。
【解析】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通过鉴赏诗句,了解秋水的特征:清、寒。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
【2】请比较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同: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异:柳诗除思乡之愁外,还表达了贬谪之恨。
王诗则没有这种感情。
【解析】明月”也是这类诗歌的常用意象。
明月传情,万里同辉。
明月见证了闺房的孤独与旅馆的落寞。
借明月倾
吐衷情,传递相思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柳宗元写作此诗之时,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当时,他正当壮盛之年,政治上不断遭受到沉重的打击,使得他心情愤激不平,终年生活在忧危愁苦之中。
故此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