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案例模板范文:关于“纸的系列活动”反思随笔(三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教学案例模板范文:关于“纸的系列活动”反思随笔
(三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目录:
幼儿园教学案例模板范文:关于“纸的系列活动”反思随笔一
幼儿园教学案例模板范文:关于综合活动〈舞动的小脚丫〉的反思二
幼儿园教学案例模板范文:初见成效的教学反思三
- 1 -
案例:关于“纸的系列活动”反思随笔
这样孩子很快就可以回忆已有的经验,便于幼儿分析归纳提炼总结内化经验。
从杭州回来,受到“会开放的莲花”这个活动的启发,我在班里开展了关于纸的系列活动,先让孩子收集了很多种类的纸,然后做成标本投放在活动区内,装饰在墙面上,让孩子感知纸的种类繁多。
还关于纸的来源、用途、性质等话题与孩子进行了多次的讨论,讨论中,当我问到纸有什么作用时,很多孩子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可以叠飞机,我发现了他们特别喜欢用纸叠飞机来玩,于是,我就给孩子布置了一个任务,请他们回家搜集家中的各种纸,然后作一个飞行比赛,看看那一种纸飞机飞的最远,请家长帮助进行文字记录或是孩子自己用图画的方式进行记录。
第二天,孩子们都欣喜的将记录纸和飞机一同带来了,用什么纸折的都有,五花八门,记录的形势也很多,可见家长参与的很认真投入,我们从孩子带来的飞机里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几种在大家面前进行飞行比赛,以示公正,我把每一个飞机都投掷完了,问孩子们谁飞的最远,根据飞机落地的情况,一看就是报纸飞机飞的最远,我问孩子:为什么报纸飞机会飞的远呢,孩子异口同声的说:应为它大。
原来,比赛的飞机大小不同,报纸飞机最大,所以飞的远,孩子发现这样不公平,我们就把所有的飞机都叠成一样大小的,又进行飞行,结果发现卡纸的飞机飞的最远,孩子又提出:我也想试试的要求,于是我就请了几个孩子代表投掷飞机,但是他们每个人的投掷结果都不一样,这是问什么?孩子们又分析出来,石誉文投掷的时候总是把飞机向下,所以飞不远,得出结论,飞机的远近也和投掷的人的动作有关,为了公平,就多请几个孩子投掷,结果才会公平,最后终于得出了结果,孩子们非常的高兴,可是为什么卡纸的飞机比别的飞的远呢?孩子们说:应为它重,他头大……(详见谈话记录)。
接下来我们又一起玩了纸船盛水的的游戏,水中花的游戏等,让幼儿对纸的吸水性有了一定的经验,随着活动的发展,为了验证
幼儿对纸的吸水性的认识,我们又引发了用纸来运水的游戏,一般的纸都是怕水的,然而让孩子用纸运水?这真的是一个富有挑战的任务,对于孩子来说,既有挑战性,也有兴趣性,孩子们别提多高兴了,于是,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纸,进行运水比赛,在这次活动中,孩子真是兴致勃勃,他们不去考虑纸的吸水性,也不去考虑如何更好的去运水,只是拿起一张纸就放到水中,尧起水就运,不是纸烂在水中,就是水洒的满地都是,真是热闹极了,不一会儿满地就都是水了,很容易滑倒,现场非常的乱,就听着水哗哗的漏着,但是孩子真的是非常的感兴趣,原本还策划用这个内容进行干部三项展示的,这种结果,似乎很不尽人意,大家都表示担心。
我在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去运水呢?为什么和我想象的方法不太一样,我想的是孩子应该选择渗水慢的纸,折叠成容器,装上水去运,或者干脆改变纸的性质,运用辅助材料,可是孩子为什么没有想到呢?通过分析,觉得就是经验不够,关于水、容器的经验没有,所以无法迁移到运水中来,再加上又是比赛,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快速运水上,根本没有时间考虑如何去运,就开始了运水。
其实孩子的表现是正常的,真实的反应。
到底这个活动
能不能成功,我当时真的不知道,但是,孩子感兴趣,孩子的投入,给了我信心,我相信只要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一定会最终成功的。
于是,我又进行了相关的铺垫活动,让他们用纸来运沙子,如何运的多?如何不漏?让孩子收集纸制品,看看为什么纸制品就不怕水?孩子具备了这些经验后,再次进行运水,也没有比赛任务,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思考氛围,孩子们竟然完全不同了。
我将这个任务告诉孩子后,先请孩子进行事先计划讨论,将自己的方法说出来,给同伴听,也让自己有一个思路,然后就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践,去验证自己的计划是否成功,孩子小心翼翼的选择自己需要的纸,大部分选择的是手工纸,用它来折叠成小纸杯或小纸船进行运水,还有的孩子在小纸杯的外面粘贴上透明胶带,还涂上厚厚的一层蜡笔色,想让他防水,臭臭与众不同的选择了宣纸来
运水,他整齐的折叠了一艘小船,我问他,你这艘船能运水吗?他说能运,我说那你试一试,结果他刚盛上水宣纸就湿透了,他没有放弃,又用透明胶带修补,但是还是没有成功,这时他看到别的孩子拿了一张塑料薄膜的纸运水一点也不漏,也选择了这样的纸进行运水,结果成功了,他非常的高兴。
在这次活动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孩子的那种探索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看到孩子那专注的神情,那种成功后的欣喜,我在想,这个活动的目的达到了。
对于一个科学活动,什么样的才是成功?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我以前想象的是完美,教师表现的完美才成功,通过这次“纸的系列活动”后,我知道了,对于科学活动来说,孩子感兴趣、孩子愿意做的,能让孩子真正体验到探索的活动就是成功的科学活动,也许最终孩子探索没有成功,但是至少他去尝试了,他学会了如何去探索,如何去用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这才是科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即萌发幼儿的科学意识,培养幼儿的良好的探究能力。
在这个活动中,也使我对科学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科学活动,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首先要具备科学的探索精神
如果没有教师的坚持、教师的探索,也许这次运水活动在第一次那样的情况下,是很容易夭折的,作为教师,要学会面对每一个活动的成功和失败,尤其是在面对失败的活动时,更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去探索问题的根源,坚持下去,才能和孩子一起成功。
二、科学活动,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观察力、洞察力,准确地分析孩子的兴趣走向
纸的活动是一个系列的活动,在谈话中、在与孩子一起游戏探索中,教师一定要具备良好的洞察力,这样才能发现更有价值的教育素材,然后冷静的结合目标去分析下一步活动的走向,例如:飞机的实验、水中花试验、纸船实验等,细细看来,都有一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关系,是探索的层层深入,这样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还要有很强的分析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住活动的走向,才能引导孩子一步一步的发展。
三、科学活动,不适宜采取比赛的形势
科学活动,需要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如果加入了比赛的环节和因素,虽与大班的孩子来说,
争强好胜自然就排到了第一位,这样,就很难集中精力去探索和研究,只会追求一种时间效应,量的效应,不利于幼儿的探索,所以在科学活动中,要根据活动谨慎使用比赛的形势,以活动的最终目标为基础。
四、科学活动,教师要准确把握孩子已有的经验
科学活动是严谨的,孩子的思维也是严谨的,往往孩子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都是综合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整合来进行的,因此我们在设计一个科学活动的时候,为幼儿提出了一个任务让幼儿去完成,作为教师,一定要考虑到这个任务涉及到那些方面的,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经验,如果没有,前期要进行铺垫活动,循序渐进的进行,不要一下子布置出难度较大的任务,孩子的经验少,那么成功的几率会很小。
类似我第一次运水活动的那种情况,以孩子当时的经验,这种表现是十分正常的,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对于科学活动来说,最好在一个活动中新的经验不要太多,这样更便于孩子总结、归纳、内化自身的经验。
五、科学活动,教师要把握好指导的重点
在第二次的运水活动中,孩子们在用纸制作容器的时候,我观察的很仔细,越看越觉得孩子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用的办法真的很多,但是当第一个孩子的容器做好后,运第一次的水时,我没有关注到,当很多孩子都开始运水时,我观察的中心还是在制作容器上,这时候,对孩子的指导,尤其是运水孩子的指导就明显的不够了,因此,孩子在运水的时候所出现的问题和情况我了解的究不够清楚了,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科学活动一定要把握好观察、指导的重点,什么时候观察什么,什么时候在那里观察也是需要教师考虑的问题,这样你才能更好的控制活动,更好的了解每个幼儿的活动情况。
六、科学活动,要注意资料的积累
科学活动的资料积累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要培养幼儿自己进行记录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资料积累的意识,资料的积累可以是多种方法的,照片、录像、录音、谈话记录,甚至是孩子操作的原始材料都是保存的资料,例如用来做实验的小船、孩子折的纸飞机、运水的容器,在活动后都可以保留,并制作成题板,将活动的过程进行展示,这样孩子很快就可以回忆已有的经验,便于幼儿分析归纳提炼总结内化经验。
案例:关于综合活动〈舞动的小脚丫〉的反思
幼儿在分享经验时,表达的语言较简单、单一,还有待平时进一步引导。
小脚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可小脚在我们的脚下却很少能自由运动,且幼儿对它的了解还不够,对它的用途还不太清楚,只知道保护小脚步。
平时,我们在艺术活动中较重视手部运动,却很少注意脚步运动。
正逢天气渐渐转暖,我们的小脚也开始解开层层束缚。
给小脚自由,给它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真正让它跳起来动起来,这就是本次活动开设的宗旨。
在活动中,我让幼儿先穿着袜子跳,小脚活动开之后再脱掉袜子。
这样既保护孩子又促进孩子的发展。
因为健康教育首先要保护,然后才是促进幼儿动作和能力的发展。
如果发展建立在置幼儿身体保护于不顾的前提下,那么发展是毫无价值。
在幼儿发言并示范动作时,我要求幼儿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有利于幼儿学习动作,也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同时,在“画小脚印”这一环节,我力求体现动静反搭配。
幼儿站在自己的小脚印上跳舞和自由舞蹈是两种不同的体验,我要求幼儿能随着音乐变化做小脚的动作,不间奏的地方应放慢速度,进行调整,在音乐结束时站在自己的小脚印上,这样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让幼儿在圆板上画出自己的跳法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本班幼儿已有过排列队形的经验,本次活动我注意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画标记,让幼儿在学习中不断尝试,将自己以前的经验迁移,并且建构新的经验,幼儿的尝试是成功的,我们在
活动中也惊喜地看到幼儿画也的标记是多种多样的,富有创意的。
与幼儿进行完活动,我通过反思,认为还有以下不足之处:
1、活动在关注个体与关注群体还有待我今后进一步进行探讨。
幼儿在分享经验时,表达的语言较简单、单一,还有待平时进一步引导。
案例:初见成效的教学反思(2)
知识是在合作中与分享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所以教师的成长必须在一种开放的、对话的教师团体中得以实现。
1、教学反思促使每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促进角色的变换
教学反思是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全面发展的过程,与一般的面向学生的教学方法不同,它不仅仅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也全面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使其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在反思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确立这样几种角色:观察者,即教师要善于发现教育实践中的各种典型事件以及有价值的教育问题;记录者,即教师要及时记录下教学中的一些事件、经验,为反思积累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学习者,即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把自己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外化为文字,勤做读书笔记,并通过新知识的学习,增强自己的问题意识,使自己更善于发现问题。
在反思中,教师学会了了解孩子,学会了了解自己,也学会了怎样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从只关注教育目标逐渐向关注孩子的表现转变,教学计划从单纯的静态执行逐渐向动态调整转变(执教者根据现场听课老师的建议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幼儿的需求)。
在大班科学活动《光和影》中,当执教者高燕老师提出“小朋友两两合作,利用影子编出一个好听的故事”,幼儿的兴趣仍停留在玩影子游戏上,对“编故事”的要求熟视无睹。
根据听课老师的建议,这一环节,高燕老师马上调整为“自己利用影子造型在墙上出现‘半座桥’,然后抛出‘高老师只搭了半座桥,谁来帮忙完成另一半呢’”,于是,幼儿争先恐后的来演示自己的影子造型——“小鸭”游来了、“小船”摇来了、“青蛙”蹦蹦跳跳来了……霎时一出丰富的影子戏开场了,幼儿一个个愿说愿演。
教师教学策略的改变为目标的顺利达成作出了多大的贡献呀!
教师从一个被动的教学策略“执行者”逐渐向“决策者”转变,其中的众多困惑的产生与走出的过程也正是教师成长的过程。
2、教学反思促使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出现了众多困惑:什么是新型的师幼关系?如何提高有效的师幼互动?教师怎样提问?生成课程与预设课程如何协调?如何进行反思?教师如何适时地接过幼儿“抛过来的球”?凡此种种,不一而是。
这些问题是教师实实在在的困惑,但自己又无力解决。
此时大家才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理论离自己那么近,而用起来却“捉襟见肘”。
此时,迫切需要理论武装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在全园各教研组开展的理论学习中,借书、上网查资料成了教师们的主动行为,大家学得快,理解得也透。
理论的价值在这个时候发挥得最充分,而且,理论与实践在这个时候也结合得最紧密。
这样一来,理论就成了教师自己的理论,因为有她们自己经验的
3、教学反思成就每位教师成为勤于笔耕的总结者
我园自开展教学反思后,取消了以往的教育教学笔记和保教
笔记,以减轻教师的案头工作,取而代之的是反思记录,使教师有更多时间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师们结合主题教学中的某个片段或一个主题进行反思,对发现的问题、自己的感受感想记录下来,保持与自我对话,抓住这些转瞬即逝的思想火花,在记述中理出问题的头绪,在思考中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保证了自我反思的经常化、系统化。
“教研园地”的“反思与体会”一栏更是为教师们的经验与困惑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
4、教学反思使每一位参与者成为合作的伙伴
反思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实践证明,教师在反思的时候最容易得到的帮助是来自同伴(同事)和园长们都参与的园内教研活动。
因为自我记录的反思是单纯的内省反思,通常难以深入,但借助同伴(同事)的观察和行动研究开展交流性的反思活动,会使教学者思路更清晰明确,而来自交流对象的反馈又会激起教师更深入的反思。
每位教师都渴望成长,更渴望理解,因为教师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需要的首先是一个真诚的倾听者,希望别人能和自己真诚交流,在此基础上分析研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在集体的帮助下,教师们能更
快的找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管理者与实践者在一起,集思广益,形成观点的碰撞与交流,使反思更加全面和深入。
教师的合作将成为教师个人成长的良好环境,传统的教师文化表现出较浓厚的封闭色彩,教师间缺少交流与合作,这使得教师的生长往往处于一种孤立无助、独立奋斗的艰难状态中,现代知识观表明:知识是在合作中与分享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所以教师的成长必须在一种开放的、对话的教师团体中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