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交替传译听辨过程中的词块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xical Chunking in the Listening and Identifying Process of E-C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A Case Analysis of Open Course Modern History of England by
Yale University
By
Du Hang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Associate) Professor Wang Yu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ochow University
May 2014
英汉交替传译听辨过程中的词块运用摘要
摘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原本为各名校所独有的世界顶尖课程现已对全世界各地的网民公开。

耶鲁大学的英国近代史公开课为全世界的历史爱好者们提供了一场学术盛宴,以宏观且新颖的视角展现了15世纪晚期到18世纪早期的英国社会发展。

“词块”是表达一定意义的固定结构,预先被人们以整体的形式存储在记忆,形成“程式化”语言,即时交际时被人们快速提取,不因语境的变化或者语法的限制发生本质变化。

英汉口译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译员而言,最大的难点即听辨过程,即将源语中的语言单位与译员的长时记忆进行配对的过程。

主要体现在无法抓住长难句的中心思想、被动听辨、译前准备不足这三点。

研究表明,“词块”理念的运用可以极大提高听辨中语言单位的配对效率,因而提高听辨质量。

就本案例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策略:以词块为单位进行意群切分,使用词块进行猜测和联想,以及进行译前准备。

最终达到减轻译者心理压力,缩短听辨时间的目的。

关键词:词块,听辨,英汉交传
作者: 杜航
指导教师:王宇
Abstract Lexical Chunking in the Listening and Identifying Process of E-C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globalization, the courses once delivered only within the campuses of world-renowned universities are now accessible to internet use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posing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us interpreters. Modern History is an academic treat from Yale University to history lovers, providing a broad and novel vision in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Britain from the late 1400s to the early 1700s.
Lexical chunks are utterances formed by repetition, modification, and concatenation of previously known phrases consisting of more than one word. These “lexical chunks” are stored in a “phrasal lexicon” and are adapted by our productive processe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different social situations. For an interpreter with Chinese being his mother tongue, the utmost difficulty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E-C) is undoubtedly the part of listening and identifying, in other words, matching the linguistic units in source language with the information stored in his long-term memory. The difficulties emerging in listening and identifying are that interpreters are unable to catch the key message delivered in source language, thus causing passiveness. Lack of solid preparation also makes this process even harder. Regarding this case, lexical chunking can benefit interpreters in listening and identifying in that it can help them segment sense groups as well as conjecture and prepare in advance. In conclusion, the pressure of interpreters can be decreased and the listening and identifying quality increased by lexical chunking.
Key words: Lexical Chunk, Listening and Identifying, E-C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Written by Du Hang
Supervised by Wang Yu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任务描述 (1)
第一节任务背景 (1)
1.背景知识 (1)
2.语言特点 (2)
第二节理论依据 (2)
第二章任务实施 (4)
第一节实施过程 (4)
第二节需解决的难点 (4)
第三章案例分析 (5)
第一节解决问题的原则 (5)
第二节案例分析 (5)
第四章结论 (16)
第一节对该案例的认识 (16)
第二节该案例的实际意义 (16)
参考文献 (17)
附件:源语及译语文本 (18)
致谢 (34)
英汉交替传译听辨过程中的词块运用第一章任务描述
第一章任务描述
第一部分“任务描述“中将对本次口译任务进行总体描述,介绍所选案例,包括该案例的内容、长度以及分析该案例的可行性。

除此之外,阐明分析该案例所采用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总结相关学者和专家在这方面所作的研究。

第一节任务背景
本文所选案例为耶鲁大学英国近代史公开课视频第3集《家庭:结构、优先权、策略、角色》。

该公开课视频共包括25集,以新颖的视角涵盖了15世纪晚期到18世纪早期的英国社会发展。

本文所选取的第3集《家庭:结构、优先权、策略、角色》主要讲述了15世纪晚期英国贵族及平民家庭的构成,家庭成员所承担的义务,以及婚姻和繁育等内容。

主讲人为Keith E Wrightson,现为英国社科院院士、皇家历史学会会士、剑桥耶稣学院荣誉院士。

Wr ightson教授以风趣幽默的授课形式向听众们展现了15世纪近代英国的家庭观。

本文以该视频为案例,研究如何将词块运用到英汉交替传译的听辨过程中,以词块理念应对该案例中出现的难点,以期为今后的口译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1.背景知识
2010年11月1日,中国领先的门户网站网易推出“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
,首批1200集课程上线,其中有200多集配有中文字幕。

用户可以在线免费观看来自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级以及国内名校的公开课课程。

从8月份起,网易开始组织国内外的优秀翻译人才有计划地翻译其中的精选课程,希望用户能够无成本、无障碍地了解到世界前沿的新知、新思。

耶鲁大学英国近代史公开课课程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社会结构的沿革、家庭、区域团体、性别角色、经济发展、城市化、宗教改革到信仰自由法案间宗教信仰的变迁、都铎和斯图亚特王朝、叛乱斗争、猎巫运动、文化教育和印刷、犯罪和法律、财产与社会福利、政治参与方式、议会制政府的产生等,以新颖视角囊括了15世纪晚期到18世纪早期的英国社会发展。

第一章任务描述英汉交替传译听辨过程中的词块运用
2.语言特点
公开课主讲人Keith E Wrightson教授语速较快,善用信息密度大的长难句,并且好用口语中不常见的修饰词,所授内容中包含大量历史专业术语。

尽管交替传译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译员还可以借助笔记,但是交替传译仍然面临时间紧张,压力巨大的挑战。

尤其是应对诸如公开课这种信息密度大的案例。

笔者对公开课进行了交替传译,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听辨是最大的障碍。

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口译活动的研究分析,探讨词块的运用对于英汉交替传译听辨过程的影响,为今后的口译训练和实践活动提供有效指导。

第二节理论依据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词块”与“听辨”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具体分析之前,应对这两个概念做简单定义并探讨分析两者关系的可行性。

所谓“词块”,即“作为整体储存在语言使用者的记忆中,允许一定语言形式的变化存在的结合体。

”(Nattinger 1992)著名语言学家Michael Lewis在其专著Lexical Approach (1993)中提出词块教学法,为词块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在书中将词块分为以下四类:1)聚合词块(poly-words),由一个以上单词组成的固定短语,不允许发生变化。

2)搭配(collocations),以较高频率出现的单词组合,如形容词和名词、动词和名词的搭配。

3)惯用话语(institutionalized utterances),指形式固定或者半固定,具有固定语用功能的单词组合。

4)句子框架和引语(sentence frames and heads ),此类词块通常作为篇章组织的结构,亦被称为“话语的衔接词”(discourse markers),能够暗示出话题的转变和语句之间的关系,如转折、过渡、顺承、因果和假设等,如,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等。

所谓“听辨”,与传统意义上的“听力”有所不同。

简单说来,听力一般止于语言层面的理解,而听辨则要达到信息层面的理解,且要对信息进行便于存储和译
语搜觅的各种加工(卢信朝 2009)。

听辨中最为核心的一个环节就是进行意群切分和关键信息识别与浓缩,即译员对摄取的意义进行便于存储的初加工,将意群切分为便于加工的单位,即建构意义单位,并对意义单位中的核心语进行有利于存储的集约化加工,即关键信息的浓缩。

英汉交替传译对于译员而言最大的障碍就是听辨,译员在听辨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分为两种:言内障碍及言外障碍,由于词块属于语言单位,因此本文将着重研究如何运用词块应对听辨过程中的言内障碍。

综上,对于译员而言,“听辨”的过程即为将源语中的“词块”与自己的心理预制词库相匹配,以词块为信息处理单位并辨析其所携带意义的过程。

“我们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从大脑的词汇库中调出那些‘预制’的短语,经过细微的加工,就可组合成比较符合语法的句子,并使它们变成流利的语言来填充我们概念上的某些空白。

”(Becker,
1975)可见,语言的存储和输出并非以单词为单位,那些固定和半固定的“词块”结构才是人类语言交际的重要单位。

译员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口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输入的源语信息必须与记忆中储存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才能得以被译员理解。

如果缺乏相关信息,或者未能激活记忆中的有关信息,就不能或者难于实现对言语的理解,更不用说用译语进行再创造。

本案例所选源语音频中囊括了大量长难句,因而在听辨过程使用词块减轻压力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章任务实施
第二部分“任务实施”中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过程及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为第三部分的“案例分析”提供实例。

第一节实施过程
首先,观看各大著名广播公司制作的英国史纪录片,比如BBC、Discovery Channel以及CCTV-
1制作的《大国之路》等,熟悉介绍历史进程时惯用的英语词块及其在中文中的匹配释义。

除此之外,搜集大量历史术语,进行译前储备。

第二,对《英国近代史》公开课视频进行交替传译并录音,听辨时以词块为单位进行意群切分,并结合前文对下文进行预测,记录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重点;停顿间隔控制在30秒内,以防信息密度过大而对听辨造成极大的困难,使得研究失去意义。

第三,将原文演说词及其译文口译音频进行转写,以文本形式呈现。

第四,把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标注听辨过程中遗漏的信息,总结具体的翻译技巧。

第二节需解决的难点
首先,发言人操持英音,元音脱落现象比较明显,而笔者使用的听力材料一般都是美语,所以在听辨时有不适感,给听辨过程带来难度。

笔者将听辨的内容与源语相对比时,发现影响听辨的原因主要来源于辨音错误。

第二,中英历史观相去甚远,源语视频中出现的大量历史专业术语,无法在中文语料库中找到完全对等的内容,因而只能用解释性的语言进行译语输出。

尽管本文研究的是听辨过程,但是倘若译员在听辨时无法在预制词块库中找到匹配的内容,极易影响到译语的输出质量。

第三,听辨过程是思维发生变化的过程,与认知心理学和哲学有关,在撰写论文时需得斟词酌句才能将中心思想传达到位。

第三章案例分析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阐明了解决问题的原则,从三个方面阐述词块与听辨的关系:以词块作为意群切分的单位,以词块作为猜测和联想的基础,进行译前准备。

第一节解决问题的原则
首先,听辨过程中,译员对摄取的意义进行便于存储的初加工,将意群切分为便于加工的意义块(卢信朝,2009)。

在此过程中,词块可以作为信息提取的单位。

第二,衔接性是词块的一个重要特征,表现为词块可作为语篇中提出话题、转换话题、总结话题、举例、评价等的重要信号,与单词相比,词块可以提供更高层次的语篇信息。

因此,预制词块可以促使译员在听辨环节结合既定语境对源语内容进行积极主动的猜测,以弥补由于现场干扰等因素导致的错误,还可以降低认知负荷。

第三,译前准备是口译工作的必要环节,其中,背景知识和术语是最难掌握的。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鲍刚曾提出“术语强记”的概念,即有意识地将术语与临时性的专业知识、主题知识一并记忆存储,以便及时提取(鲍刚,1996)。

术语属于词块的范畴,译员在听辨之前存储大量专业术语以及相关背景知识,有助于减轻听辨压力,提高听辨质量。

第二节案例分析
(1)以词块作为意群切分的单位
根据卢信朝的理论,英汉口译听辨中最为核心的一个过程即意群切分和关键信息识别与浓缩。

译员对摄取的意义进行便于存储的初加工,将意群切分为便于加工的意义块,即建构意义单位,并对意义块中的核心语束进行有利于存储的集约化加工,即关键信息的浓缩。

在听辨时,我们可以以词块为单位对听取的内容进行意义切分,视各个意义单位为个体,逐个理解,然后迅速在脑中进行整合、浓缩。

例句1:
Well, in many ways it sound very modern, but one must not forget that①a large majority of households living in this period, ②although their center core was a nuclear family,③ were also much larger than average ④not because they had kinsfolk living with them⑤but because they came to include people ⑥who were linked to the household ⑦not by blood or birth but by contract⑧: servants, apprentices.
意群切分:
听起来很现代,但我们不能忘了①当时很多家庭②尽管核心组成是夫妇和孩子③也比普通家庭大得多④并非跟亲戚住一起⑤而是包括其他成员⑥这些成员跟整个家族紧密相连⑦不是血缘关系,而是契约关系⑧仆人和学徒。

译文:
听起来很现代,但我们不能忘了,当时的很多家庭规模都很大,尽管其核心组成还是夫妇和孩子。

这并非是由于有亲戚同住,而是家里还住着一些有契约关系的人,比如仆人和学徒,他们与整个家族非亲非故。

分析:
本例中共包括69个单词,语言结构层次多,属于英语中的长难句式。

根据Nida
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个句子无论多长,语法和语言结构多复杂,其意义总能在目的语中得到最大化对等(Nida,2004)。

由此,译员在进行听辨时就应该以听取“意义”为主而非听取词语,意群是集束化的意义,词块便是其载体。

本例中出现了“b ut、although、not only…but also”三个关键连词,在听辨时可将它们作为意群分割的“起点”,以便理顺各自承载的意义。

例句2:
And despite their legal subordination,① it was② of course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complex roles---adapted to circumstances—③that women’s standing as individuals ④depended amongst their neighbors, within their families, ⑤and from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roles ⑥doubtless that they derived their self-esteem. ⑦
意群切分:
尽管她们在法律上处于被统治地位①正是②自然是她们复杂角色的表现----
根据不同的情况③妇女作为独立的个体④依靠她们的邻居,家人⑤通过她们的表现⑥她们毫无疑问自尊自强。

译文:
尽管法律规定妇女处于被统治地位,然而正是她们在邻居、家人面前所承担的复杂角色以及她们的表现才给她们赢来了自尊。

分析:
本例中出现的“it was…that…”属于词块中的句子框架(sentence
frames),语法上属于强调句。

译员在听辨该句时,应将其切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
分句。

即“当然是她们所担任的复杂角色”和“她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在邻里家中生存”,然后在译文中加入相应的连接词,以便按照原句的顺序进行译语输出,以节省整理句子的时间,并且使句意顺畅。

例句3:
The household ①can be defined ②in the first instance ③as being a unit of residence, ④ of course, but also,⑤ as I indicated last time,⑥ it was a unit of authority. ⑦It’s a group of people, some related, some unrelated, ⑧living under the same roof ⑨under the authority of a household head ⑩, usually a man, sometimes a widowed woman.意群切分:
家庭①可以被解释为②首先③作为居住的单位④当然,还是⑤正如我上次所说的⑥权力的单位⑦是一群人,有的沾亲带故,有的非亲非故⑧住在一起⑨受制于家庭首领⑩通常是男人,有时是遗孀。

译文:
家庭首先是居住的单位,正如我上次所说的那样,也是权力的单位。

家庭是由一群人组成的,有的沾亲带故,有的非亲非故。

他们都住在一起,听命于一位家庭首领
,这位首领一般是男性,有时也由遗孀担任。

分析:
句中出现了包含多个聚合词块(poly-words)的长句“It’s a group, some related, some unrelated, living under the same roof under the authority of a household head, usually a man, sometimes a widowed woman”,在对此句进行听辨时,即可将切分成“It’s a group”“some related”“some unrelated”“living under the same roof”“under the authority of a household head”“usually a man”“sometimes a widowed woman”7个意群,在脑海中浮现“群体”“有关”“无关”“住在同一屋檐下”“受同一家长管制”“通常是男人”“有时是女人”7个释义,然后选择合适的连词进行译语输出。

例句4:
They were organized to maintain① not only a noble family② at an expected level of magnificence③, and to be magnificent was one of the qualities of a nobleman in contemporary thought④, but also ⑥they were the centers for administering landed estates.意群切分:
它们的组成是用来保持①不仅是一个贵族家庭②达到人们预期的那般富丽堂皇③富丽堂皇在当代人的眼里本就是贵族家庭的一个特征④也是⑤它们是管理地产的中心。

译文:
它们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构,不仅是用来维持其富丽堂皇的声势,也是用来管理土地财产的中心。

分析:
例4与例1都出现了关键连词“but
also”,对于译员而言,此类关键连词在听辨时相当于警钟,提醒译员以其作为界点进行意群切分。

例句5:
So overall women’s tasks ①extended well beyond②the domestic sphere③, to include a host of forms ④of self-provisioning or supplementary earning⑤,according to ⑥the circumsta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household.
意群切分:
所以,总的来说妇女的任务①范围超过②家庭范畴③包括一系列的形式④自给自足或者额外收入⑤根据⑥不同家庭的不同情况。

译文:
所以,总的来说妇女肩负的任务不仅包括家务活,还包括一系列其他内容,比如满足家人基本需求以及赚取外快,不同家庭情况各不相同。

分析:
此例属于句式简单,词块短小的类型,在听辨时需以各类介词为界点,厘清每个词块的释义,然后整理语言进行译语输出。

(2)猜测和联想
释意派理论认为,译员在把握源语内容时,需要将“话语主题、语境、交
际环境、语言的前后句法关系、各种副语言信息和其他‘认知库’信息纳入理解轨道;利用译前准备或译员预先储存、积累的口译经验为口译现场提供一定的参照值”(Seleskovitch,1984),即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并非单向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带有某种已有的知识进行接受和产出的过程。

听辨和理解的过程就是运用已知信息不断追逐发言人思路,揣摩发言人意图的过程。

本案例视频中频频出现描述16世纪英国人日常生活的名词或短语,倘若译员对历史不了解,很容易由于听不懂而给自己带来心理压力,从而影响接下来的听辨。

因此在听辨中运用词块意识进行猜测和联想,至关重要。

例句6:
In 1523, a man called Anthony Fitzherbert wrote a book called The Book Of Husbandry and in it he describes the domestic tasks of a rural woman, and what he describes is a myriad of activities involving the self-provisioning of a household at this time: keeping the pigs and the poultry, running the dairy, growing hemp and flax, spinning it into yarn for making the linen for the family, preparing the wool clip, laboring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barn when needed, and marketing.
译文:
1523年,一位名为安东尼·菲兹波特的男作家写了一本名为《农用之书》,书里描写了一名农妇的家庭任务。

他形容该农妇需要从事的活动如同“金字塔般”繁重,包括为家人准备衣物,饲养猪和家禽,给奶牛挤奶,种植亚麻和烟草,将亚麻纺成线并用其制作床单,修剪羊毛,必要时到庄稼和谷仓里帮忙,到市场上售卖。

分析:
例6中,当译员听到了“a myriad of activities involving the self-provisioning of a household”一句时就应警觉,发言人接下来可能要一一列举有哪些“self-provisioning”(家庭日常所需)。

尽管中英两国历史进程各不相同,但16世纪的农耕生活大同小异,无外乎下地干活、饲养牲畜、种植果蔬等。

考虑到英国人的饮食习惯,译员可能还能预测到“挤牛奶”等活动。

而且经验丰富的译员应该预测到,描述这一系列活动的语言结构应该是“动词+名词”的形式,也就是Becker所说的词块种类之一——
搭配(collocations)。

当译员听到“keep”一词时,应该结合语境迅速反应出后面
的名词极有可能与家禽牲畜有关,这样即便译员没能成功听辨“poultry”一词,也可以以预制词块库中的内容弥补该空白。

再如例5中的“growing hemp and flax,spinning it into yarn for making the linen for the family”一句,其中的“hemp and
flax(大麻和亚麻)”对于口译初学者而言属于生僻词,可能难以成功听辨,从而给心理施压。

然而发言人接着说了一句“spinning it into yarn(纺成线)”,类属聚合词块(poly-
words),这样译员便可以结合语境发动头脑风暴,联想到一切与“yarn”有关的植
物,填补信息上的空白。

例句7:
So, housewifery as they understood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was concerned not so much with managing a domestic environment as managing the daily needs of the household. Food preparation of course was central but also making and mending clothes and bedding and general provision for the maintenance of the household.
译文:
16世纪的家庭妇女负责的是家庭成员的日常需求而不是整理家务。

其中,提供饮食是核心部分,此外还包括缝补衣物、被褥及其他日常生活需求。

分析:
例7中出现了“not so much
with…as”这样一种结构,在词块中属于句子框架(sentence
frames),当译员听到“not so
much”的时候就应该在脑海中浮现出相应的中文译语句子框架“不是,而是”。

同理,下一句中的“of course…but also”虽不如“not only…but
also”出现频率高,但同属句子框架,为译员进行意群切分和联想预测提供了基础。

这主要体现了词块的衔接性功能,即为语篇提出话题、转换话题、总结话题、举例、评价等明显信号。

在此例中,两个句子框架分别提供了比较和递进的功能。

例句8:
Women were formally excluded from the apprenticeship which would enable them to learn one of the trades, but very often they learned many aspects of it informally and the records reveal many glimpses of women active in various aspects of their husband’s trades,assisting their husbands as bakers and butchers, carrying water and sand for husbands who were in the building trade, buying raw materials on their husbands’ behalf, selling the finished goods and so forth.
译文:
妇女通常不在正式学徒范围之列,这也就意味着她们学不了一门手艺,但是她们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学到各方面的知识。

有记录表明妇女在她们丈夫做生意时也能够积极参与,在他们烘焙面包或者屠宰猪羊时打打下手,在他们搞建筑的时候抗水送沙,替丈夫买原材料,出售成品等等。

分析:
笔者在进行听辨时将“excluded”误听为“included”,误以为16世纪的妇女属
于正式学徒范围之列,因此未能抓住例8的中心思想。

当回溯时注意到“but very often”这个词块才发现自己的听辨错误,得以及时纠正。

此外,“various aspects of their husband’s trades”这个聚合词块也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说明接下来发言人可能要一一列举活动的具体内容,译员应当做好预测的准备,以便听辨出现失误或者漏听时尽量弥补信息。

再如“carrying water and sand for husbands who were in their building trade”一句中,“building
trade”表示“建筑行业”,而中国译员普遍使用“architecture”一词,因此在将源
语和译语进行匹配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差错,然而前文中出现的“carrying water and sand”则弥补了译员头脑中的空白,有助于译员联想到“建筑行业”这一信息。

例句9:
Such participation wa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ir education for life and children tended to be introduced to tasks at an appropriate stage. There’s also plenty of evidence of them playing. But some aged from 7 to 8 you find them regularly engaged in tasks that they were able to manage: herding sheep and cows, reaping, gathering fuel, fetching and carrying, picking fruits, scaring birds in the fields, and so on and so forth.
译文:
孩子们这样的参与对于他们的一生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了适合的阶段,孩子都需要担负各种各样的职责。

当然据史记载,他们也会玩耍。

7到8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完成各项力所能及的任务,比如放羊放牛,收割,捡柴火,摘水果,驱赶田地里偷吃谷物的鸟儿等等。

英汉交替传译听辨过程中的词块运用第三章案例分析分析:
例9中出现的“be introduced
to”是一个两端开放的词块,通常译员听到“introduce”这个单词,脑海中浮现的译语是“介绍”,而此例中“introduce”与“task”的搭配明显不能翻译成“介绍”,如何处理这种多义词块可以体现一名译员的语言功底。

再如其中的“gathering fuel”,其实就是汉语里的“捡柴火”,如果译员在听辨时未以词块为单位理解而是单纯地将两个单词分别理解为“收集燃料”,会让听众感觉一头雾水。

此外,例9中出现的“reap”与“rape”两个单词读音十分接近,译员在进行听辨时容易混淆,此时需结合上下文语境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

(3)术语储备
译前准备是口译工作的必要一环,主要是“强记”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

根据巴黎释意派方法论,专业口译的译前准备是必须从专业知识入手的,因为没有专业知识的术语强记不堪使用(鲍刚,1996)。

本文所选取案例属于历史学术口译,涉及大量历史学名词,必须进行译前识记,否则仅凭译员自身词块储备和预测能力也无法成功听辨如此大信息密度的句子。

术语的识记也有助于译员在听辨时进行思维的整合,如果一时想不起与源语相匹配的译语,也可以借助图式背景知识进行解释。

然而译员需注意,在识记过程中,应当使用词块策略和发散性思维,而不是像背字典那样识记单个的单词。

具体如下图所示。

例句10:
In most areas there was a minority of those large yeoman farmers I mentioned last time.
例10中出现了历史专业术语“yeoman
farmers”,业界将其翻译为“自耕农”,实际上它与中国封建历史中的“自耕农”地位是完全不同的,16世纪英国的自耕农拥有的耕地不少于40公顷,且有投票选举骑士的权力,甚至可以担任教区的管事。

译员的知识底蕴是个很大的概念。

针对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