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后训练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历史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选择题
1.1949年,我国华北地区出现旱灾,粮食、棉花供应困难,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希望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物资能运到中国。

此外,他认为提供大批借款和进行贸易,对中国工业化也会有帮助。

中国外交人员告诉他,美国在断绝与国民党的关系上没有正式表示,实现这些并非易事。

此事件表明当时()
A.美国改变了其扶蒋反共的政策
B.美国企图以经济封锁威胁新中国
C.新中国对美交往的原则基本形成
D.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即要求美国在断绝与国民政府外交关系的基础上,同新中国政府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1949年,中国共产党方面拒绝美国的援助,就是这种外交政策的最初体现。

答案:C
2.导学号68970130周恩来在解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某一外交方针时曾说:“帝国主义总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想钻进来。

有几个国家想同我们谈判建交。

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

”新中国的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A.捍卫世界和平
B.打破美国的封锁
C.彰显社会主义性质
D.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题干材料正反映了这一外交方针的目的,故选D项。

答案:D
3.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体现了明显的时代特色。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最能体现当时国际关系格局特点的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解析:新中国成立之初,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日趋明显。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新中国,中国政府“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明显体现了对资本主义阵营的反击。

答案:C
4.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部长周恩来曾强调,我们决不能依靠旧外交部的一套人马办外交,必须创建新型的外交队伍。

新中国体现此精神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和平共处
解析:新中国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另起炉灶”。

答案:B
5.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教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

”文中的“礼物”指的是()
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
B.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
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解析:由“1950年除夕”可排除A、C、D三项。

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该条约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大意义。

答案:B
6.导学号68970131毛泽东在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所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出,新中国的外交“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当时新中国要走的外交道路必须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冷战”局面和美国对中国的包围封锁,要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就必须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即“一边倒”。

答案:A
7.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中国提出这些原则的场合是()
A.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建交谈判
B.同印度、缅甸等邻国协调关系的外交会谈
C.解决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D.讨论亚非国家发展问题的万隆会议
解析: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重申了这一原则。

印度、缅甸都是中国的邻国,因此,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8.史学界认为,“日内瓦会议开创了我国外交活动的新天地”。

“新天地”主要是指()
A.以发展中国家的姿态步入国际外交舞台
B.以世界大国的身份步入国际外交舞台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D.迫使美国公开承认新中国的合法地位
解析: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本身就为中国开辟了外交的“新天地”。

答案:B
9.“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新闻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
A.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
B.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
C.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代表对中国的评价
D.美国官员对万隆会议上的周恩来的评价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印度支那”,讨论“印度支那”问题的会议是日内瓦会议。

答案:C
10.一位美国记者在《时代》周刊上评述万隆会议上的周恩来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主要表现在会议朝着( )
A.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方向发展
B.团结合作的友好方向发展
C.拥护和同情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D.不结盟和非集团的方向发展
解析: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亚非国家撇开分歧,加强团结,为会议的圆满成功而努力。

因此,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1,对毛泽东在中国之外的形象,是个丰收的时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

在这个时代,毛泽东脚踏两只船。

”“脚踏两只船”是指( )
A.既坚持“一边倒”的方针又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既同社会主义国家又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C.既同苏联友好又在同美国密切接触
D.既参加五大国会议也参加亚非会议
解析:“万隆时代”,即20世纪5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中国在同社会主义国家保持友好关系的同时,也积极发展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并根据材料中“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可知选B项。

答案:B
12.1955年,一位西方记者报道说:万隆会议“最重要的结果是共产党中国变得强大了,她赢得了很多朋友和善意”。

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适时的外交方针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
B.中国已成为新独立民族国家的领导者
C.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第三世界出现了联合反殖反霸的局面
解析: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这一方针得到了许多亚非国家的认同,会后许多亚非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就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材料二1949年10月,新中国政府宣布:“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材料三(1949年12月,毛泽东访苏)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斯大林70寿辰庆典,同斯大林会谈有关两国关系问题及其他问题;二是处理1945年同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个条约是二战后,美、苏、英三国首脑背着中国所达成的有损中国利益的《雅尔塔协定》的产物。

……(1950年2月)两国外长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即由中苏共管改交中国,修正了《雅尔塔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
(1)据材料,分析新中国初期对外政策的原则。

(2)据材料,归纳新中国推行了怎样的外交方针。

(3)据材料,评价新中国初期的对外政策。

参考答案:(1)平等、互利、尊重领土主权。

(2)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方针,同苏联发展友好关系。

(3)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发展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这是为打破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政策,维护国家利益而作出的正确选择。

它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增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实力,有利于保卫中国的国防安全。

但这一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不具有广泛适用性。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55年,在这里(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指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1)材料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这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
(3)简要说明万隆会议对当时的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1)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同:大多数国家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

(2)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有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

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3)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