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
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A. “君权神授”思想
B. “大一统”思想
C. 反专制思想
D. 理学思想
【答案】B
【解析】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体现出“大一统”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故B正确;“君权神授”思想是符合君主专制的需要,故A错误;材料是加强专制,故C错误;理学是宋代出现,故D错误。

点睛:汉武帝时代,董仲舒吸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改造儒学,儒家思想适应了政治统一和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 西汉时期司法审判时,是以儒家思想为断狱的指导思想,要求司法官吏在审判案件的时候,用儒家经典,特别是《春秋》作为分析案情、认定犯罪的根据。

又称“引经断狱”。

由此可见
A. 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
B. 西汉时期的司法程序已经相当完善
C. 《春秋》是司法审判唯一依据
D. 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司法审判领域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用儒家经典作为分析案情、认定犯罪的根据,体现了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司法审判领域,据此可知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司法程序已经相当完善,B错
误;材料反映了《春秋》是司法审判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根据所学知识,春秋决狱是汉代的一种司法制度,汉代以董仲书为代表儒家学派为了改变法家思想主宰司法领域的现状,通过皇权的力量要求司法官在遇到律无正文或虽有条文但不符合儒家道德的案子时,根据《春秋》经义断案,实际上赋予《春秋》经义极高的法律效力。

3.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

其源头是
A. 宗法制
B. 君主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忠孝观念与血缘宗族紧密相连,所以其源头是宗法制,故A项正确;B项是政治统治方式,排除;CD项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

点睛:注意解题的关键在于“源头”;忠孝观念与血缘有关;从而分析出答案。

4. 读图,公元前221年,我国政治文明历程出现拐点,有关说明错误的是
秦朝疆域图
A. 从分裂割据到实现统一
B. 从分封制发展为郡县制
C.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D. 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夏朝时期王位世袭制取代禅
让制,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

故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秦朝政治的特点
5.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

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A.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 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 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答案】D
【解析】由“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宰相委员制,相互分工、相互制约,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不选,“宰相一致原则”需要时间,不会提高行政效率;B项不选,皇帝真正的决策权在皇帝手里;“宰相一致原则”是针对宰相实行的,并非针对皇权,C项不符合题意。

【名师点睛】“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结合“宰相一致原则”可以判断出体现了分权制衡。

6. 若你想做有关明代内阁的研究,最有价值的资料应该来自
A. 记录片
B. 《明史》记载
C. 民间传说
D. 经过证实的带有“票拟”和“批红”的奏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明代内阁的特点之一是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故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内阁制度的形成
7. 下图为意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来华时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摹本,这张中国最早的“世界地图”佐证了
A. 中国仍处在世界中心的地位
B. 传教士迎合中国“天朝上国”的心理
C.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
D. 西方人接受中国“天圆地方”的观念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利玛窦为意大利传教士于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西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完全是为了迎合中国“天朝上国”的心理,故B项正确,A项错误;B项是20世纪初,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天圆地方”的思想,故D项排除。

8.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词语,渐成报纸文章的常用词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词语命名。

原名胡嗣糜的胡适,也是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

这反映了
A. “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C. 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D. 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维新变法时期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萌发,故D 项正确;“开眼看世界指的是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故A项排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的是洋务派的主张,故B项排除;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是新文化运动的消极影响,故C项排除。

点睛:“‘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
头禅”是解题的关键;并结合严复的阶级属性;从而得出答案。

9. 美国学者CW.沃特森认为,任何文明都是历史的产物,有其内在和特定的价值体系,没有一种文明可以宣称比其他更为优越,也没有理由以主流文明自居,并歧视、否定甚至取代其他文明。

对此观点理解不确切的是
A. 肯定文明的独特性和价值
B. 主张文明之间的平等
C. 强调对不同文明的尊重
D. 认同西方文明的优越感
【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一种文明可以宣称比其他更为优越,也没有理由以主流文明自居”认为不同文明之间是平等的,没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故其不可能认同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感,故D 项错误,符合题意;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作者肯定文明的独特性和价值、认同文明之间是平等的,文明之间要相互尊重,故ABC项正确,排除。

10. 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

有人将辛亥革命称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这主要是基于
A. 学习了英国的先进经验
B. 建立了共和制度
C. 各方相互妥协实现和平
D. 结束了君主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并未推翻英国王室,而是保留了英王室的名号,是资产阶级与旧封建势力的一种妥协;辛亥革命灭亡了清王朝,使中国的封建制度被推翻,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也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的妥协;故C项正确。

辛亥革命更多地向美国学习,排除A。

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共和制度,而英国则为君主立宪制,排除BD。

所以选C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是理解两个“光荣革命”的意思,运用所学知识可知都是各方势力相互妥协实现和平。

11. 图中箭头所指的阴影部分为历史上先后形成的贸易中心区。

造成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丝绸之路的演变
B. 新航路的开辟
C. 工业革命的影响
D. 全球化的推进
【答案】B
【解析】丝绸之路是以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并无图中阴影地区,故A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使意大利城邦失去了对东方贸易的垄断,欧洲的经济重心转移到伊利比亚半岛上。

19世纪,法、英、荷三国开始活跃,主导了大西洋的经济活动,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发生在贸易中心转移之后,故C项错误;全球化此时尚未真正形成潮流,且全球化的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故D项错误。

12. 对如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A. 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
B. 科学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C. 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
D. 信息化普及贯穿全过程
【答案】A
【解析】据图片信息可知,每次工业革命都引起了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A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技与生产未紧密结合,排除B项;C、D两项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片形式切入,考查四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历史综合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对四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进行综合分析。

13. 在一场灾难过后,几位学者对欧洲前途发出这样的感叹。

“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欧洲之没落。

”、“欧洲已进入艰困的时代。

”请你推断这场使欧洲开始衰落的灾难是
A. 俄国十月革命
B. 第一次世界大战
C. 美苏冷战
D. 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
【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中的“一场灾难”及几位学者的对话,可以看出这场灾难给欧洲造成深远的影响,欧洲的国际地位下降,社会政局动荡,经济发展困难,再联系历史上欧洲战争,可以判断是一战的影响,故B项正确;ACD项都晚于B项,排除。

14. 在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冯桂芬等人认为,中国必须对各种先进器物“能造、能修、能用”,“始可自立于天下”,否则利器尽在他人之手,“适足取败而已”。

这里,他们的核心主张是
A. 师夷长技
B. 维新变法
C. 民主革命
D. 民主科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对各种先进器物‘能造、能修、能用’”“始可自立于天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冯桂芬等人的主张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达到自立自强的目的,这是师夷长技的思想,A项正确。

维新变法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B。

民主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与材料不符,排除C。

民主科学是传播西方思想文化,与材料不符,排除D。

点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读懂材料信息“对各种先进器物‘能造、能修、能用’”“始
可自立于天下”等,根据材料信息比较分析四个选项,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15. 有关抗日战争的起始及持续时间的争议颇多:除八年、十四年外,还有四年、十年等。

2017年“十四年抗战”概念取代以往的“八年抗战”说在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中落实。

下列说法最有可能的是
A. 此学术争论就此盖棺定论
B. “十四年抗战”重在肯定国民党的抗战贡献
C. 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
D. “十四年抗战”认识到局部抗战的重要意义
【答案】D
16. 下图是1895年英国《PUNCH》杂志刊登的一副时政漫画,漫画所涉历史事件后,中国政府被迫接受了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
点睛:关键时间点是“1895年”。

17. 布克哈特说:“精神枷锁打破后,意大利人通过航海事业和科学研究发现了新世界,而通过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自我感情的欣赏发现了自己。

”对材料中“发现了自己”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人性的复苏
B. 理性的胜利
C. 教权的退场
D. 君权的消亡
【答案】A
【解析】据“精神枷锁打破后,意大利人通过航海事业和科学研究发现了新世界,而通过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自我感情的欣赏发现了自己”可知,材料中事件是指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材料中“发现了自己”的理解正确的是人性的复苏,故A项正确;B项是启蒙运动,故排除;C项是宗教改革,排除;D项说法错误。

点睛: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反对封建宗教神学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在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

18. 如图是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对外贸易出现逆差
B. 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鸦片走私猖獗
D. 自然经济的顽强性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看1843-1847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要高于1848-1852年,等于先高后低,先高是因为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了五口通商,所以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但很快就降下来的根本原因应该取决于中国的经济为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对华商品输出的情况,没有反映出中国对外商品输出的情况,所以看不出顺差和逆差,故A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已经”;材料中无法体现出鸦片走私的情况,故C项排除。

19. 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夙愿。

20世纪80年代初,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的伟大构想是
A. “一国两制”
B. “和平统一”
C. “九二共识”
D. “国共合作”
【答案】A
【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一国两制”,选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提出“一国两制”而非仅仅“和平统一”,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九二共识”和邓小平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提出“一国两制”而非“国共合作”,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0.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下列哪一演变过程
A. 英日式﹣美法式﹣俄国式
B. 英日式﹣俄国式﹣美法式
C. 美法式﹣英日式﹣俄国式
D. 俄国式﹣美法式﹣英日式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英日式指维新变法仿效英日,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美法式是辛亥革命,主张效法美法,通过暴力革命实行民主共和;俄国式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效法俄国,走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结合所学,A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变法·主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辛亥革命·主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影响
二、综合分析题(60分)
21. 朝代的政制、民族特征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代有更迭,时有创新,帝王居间,厥功甚伟。

历代中原王朝采用的民族政策不尽相同,衍生出了一系列典型事件。

(1)请将下列不同朝代的政制特征与相应的帝王进行匹配。

(用序号表示)
(2)请完成下列表格中左右两列信息的匹配。

(答案填符号)
【答案】(1)
①周公:C②秦始皇:F
③汉武帝:G④唐太宗:B
⑤宋太祖:A⑥元世祖:D
⑦明成祖:E
(2)
①C②D③A④E⑤B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公建立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的文官制度;元世祖推行行省制度;明成祖设置内阁。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修筑长城;汉朝设置河西四郡;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北宋时订立澶渊之盟;南宋时发生崖山之战。

22. 上海与社会转型
“中国历史一百年看上海”,上海历史见证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历程。

下列是研究上海现代化的史料,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请判断史料的属性:
①上述史料中属于非直接史料的是:____________
②上述史料中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___________
③上述史料中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___________
④上述史料中兼具文献与实物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 (2)某学者要研究下列课题,请帮助他选择最佳参考资料。

①研究上海租界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研究上海近代民族工业:___________________
③研究上海与洋务运动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
④研究西方思想在上海的传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你如何认识上海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答案】(1)①图5②图4、图5③图1、图3④图2
(2)
①图2②图3③图1④图3、图4
(3)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业的发源地,无论是轮船招商局代表的洋务运动,还是商务印书馆代表的民族工业,都离不开上海的哺育。

上海也见证了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历程,汇集了多种先进思潮,例如新文化运动即以在上海创刊的《青年杂志》为宣传阵地。

近代上海的开埠是伴随着西方殖民侵略,所以上海现代化进程也刻上半殖民地化的烙印,上海工部局发行的债券反映了租界脱离中国的行政管理,是“国中之国”,而淞沪会战则留下了近代中国人追求民族独立的印记。

可见,上海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缩影。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属于非直接史料的是图5“关于淞沪会战的研究著作”;属于文献史料的是图4“《青年杂志》与《新青年》”和图5“关于淞沪会战的研究著作”;属于实物史料的是图1“轮船招商局旧址”和图3“早期商务印刷馆的印刷车间”;兼具文献与实物性质的是图2“上海工部局发行的债券”。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研究上海租界史有图2“上海工部局发行的债券”;研究上海近代民族工业是图3“早期商务印刷馆的印刷车间”;研究上海与洋务运动的关系是图1“轮船招商局旧址”;研究西方思想在上海的传播是图3“早期商务印刷馆的印刷车间”和图4“《青年杂志》与《新青年》”。

(3)根据五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业的发源地,无论是轮船招商局代表的洋务运动,还是商务印书馆代表的民族工业,都离不开上海的哺育;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来论证即可。

23. 史家论改革
材料一:“改革的动力是西化。

……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二:“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结构。

相反他是
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他恢复健康。

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奏效,他才使用了试验性疗法。


——(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材料三:“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

……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民国二十四年,商务印书馆版)问题:
(1)写出上述历史学家笔下改革的名称。

(2)依据材料,概括上述三场改革的特点。

(3)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近现代改革的看法。

【答案】(1)要求国名与事件匹配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
材料二美国罗斯福新政
材料三晚清或中国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
(2)
结论从材料中推出,符合下列选项或意思相近可赋分。

材料一:是一场较为全面的西化改革;或有选择性地学习西方长处;或将西方现代化的成果与日本国情相结合。

材料二:是资本主义框架内的改革;或以国家干预的办法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材料三:是一场激进的改革;或改革的执行者缺乏政治经验。

(3)
观点,史实和材料,论述,逻辑与组织。

改革是兴利除弊的方式,但改革也是利益的重新调整,充满风险。

改革是推进现代化的方式,但改革也伴随着新旧力量的斗争和妥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方的改革。

从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和戊戌变法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1)材料“(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反映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材料“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结构”表明的是罗斯福新政;材料“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反映的是戊戌变法。

(2)从材料“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他恢复健”“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改革的兴利去弊、改革的艰难性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