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清河县王官庄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清河县王官庄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洪涝等自然、地质灾害历来是危害文物安全的重要因素,古老的文物建筑在严重的自然地质灾害面前尤为脆弱。

受自然环境侵蚀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古桥梁、古城墙、古民居等文物建筑,都是历经岁修、大修以及灾后重修才得以保存至今。

我国文物建筑多为木构架结构,且分布区城复杂,许多位于山区、河流湖泊、沟谷区域,更容易在自然地质灾害中受损。

一旦赶上极端天气,文物安全压力更是大增。

2016年中秋,受台风“莫兰蒂”影响,浙江泰顺的文兴桥、文重桥、薛宅桥被洪水冲毁。

我们当时第一时间通知当地居民注意抢救保护被冲散的廊桥木构件。

在大家的努力下,三座廊桥大部分木构件、石构件第一时间被搜寻回来,保证了廊桥后期的修复可以使用原构件,再对抢救回来的原构件进行检测分析。

我们综合考虑构件受力特征和构件残损的情况后,对糟朽和开裂严重的伸臂梁、木拱架、木平梁等构件采用墩接、镶补、拼接和铁件加固的方法进行处理。

保证其可以再次使用。

如今,廊桥以崭新面貌重新回到老百姓身边。

要持续发挥古建筑的作用,需要付出巨大的维护成本。

从李冰修建都江堰以来,后人坚持每年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维护。

形成了包括岁修、大修、特修和抢修在内的维护保养机制。

每年岁末,堰官利用枯水期对工程进行“体检”和“治疗”称之为岁修。

隔几年,对整个工程“全面体检”,对看不见的水下破损进行修理,就是大修。

都江堰成为世界遗产后,对它的日常监测更加科学化。

岁修与大修,对古老的文物建筑安全十分必要。

要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将文物建筑的抢险加固和保护性设施建设纳入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

总之,我国不可移动文物需要细致的呵护,形成一套完整的预防灾害方案,方能“延年益寿”。

(摘编自黄滋《岁修机制为古建“延年"》)材料二:
随着贴金工序的结束,沈阳故宫大政殿彩画工程日前竣工,这也意味着沈阳故宫古建筑油饰彩画保护修复一期工程全部完成。

该工程于2013 年初正式启动,工程范围为大清门、崇政殿、左翊门、右翊门及大政殿共5处建筑。

沈阳故宫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 年,自上世纪50年代修缮后,大政殿彩画已近70年没有修缮。

由于保护不善和管理不当,以及当时的经济能力有限,上世纪50年代的修缮改变了部分彩画纹饰,新
绘制纹样质量较差、笔触祖糙,而且部分使用了现代材料。

而这部分现代材料劣化性状与传统材料不一致,导致出现了起甲、变色、发黑的状况。

又进一步影响了原有彩画的保存现状。

古建筑修缮的第一个原则就是不改变文物的原状,尽量使用原材料、原工艺来进行修缮,什么地方坏了就修什么地方,而不是进行整体、全面修缮。

第二是遵循可逆性的原则,就是维修之后要让别人知道哪些修过,哪些是原始的。

大清门,崇政殿、大政殿油饰彩画保护修复工程的保护设计和修缮工作严格遵守“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原则。

在材料上,坚持使用传统矿物质原材,主要有群青、石绿等;在形制上,一方面以原有彩画为基础,同时参考历史资料并结合清代官式做法进行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大清门、崇政殿、大政殿的历史原貌;在工艺做法上,多次组织召开油饰彩画工程专家论证会,聘请国内具有优秀彩画施工技术的匠师参与,坚持采用传统的清代官式彩画工艺做法,确保地仗及彩画的质量。

(摘编自辛阳《古建修缮,不求“返老还童”》)材料三:
据统计,山西73%以上的古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险情。

古建告危,附属在古建筑上的壁画情况亦岌岌可危。

山西现存壁画约2.4万平方米,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及外在环境的改变,这些珍稀罕有的文化遗存出现了断裂起甲、空鼓酥碱等多种病害,其中相当一部分险情严重。

此外,一些古村落虽未废弃,但村中现代化新房比比皆是,传统风貌被破坏殆尽。

虽然山西古建筑保护一再被媒体及各地文物管理部门重视,但真正实施起来难上加难。

文物主管部门也承认,大量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尚未得到应有的保护。

原因有二:一是缺少资金;二是缺少人才和技术。

为了拓宽融资渠道,山西省曲沃县2010年出台了《古建筑认领保护暂行办法》,组织、鼓励、引导民间资金认领保护古建筑。

古建认领,有效破解了“文物部门有心无力,民间力量有力无门”的难题,为文化遗产保护找到了一条好出路。

山西文物部门拟将核心、精华的古建筑保护起来,把省保以下的文物全部放开,借助社会力量来维护。

而山西省文物局则建议,地方政府应负起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

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市县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让文物建筑有人负责、有计划、有钱养护和维修。

此外,山西拟出台《文物建筑构件保护管理办法》,让有关部门在监管时“有法可依、有理可循”,对破坏行为进行制约。

“许多本应挽救与保护的古建筑,却在城镇化建设浪潮中遭到破坏。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门就城镇化过程中古建筑及古村落保护与利用进行过调研,指出:对于古建保护,首先要摸清存在的问题,梳理出当地古建筑及传统村落的分类、分布及发展变化趋势,研究其发展客观条件和内在相关因素。

其次要立足于当地经济文化特点,确立“古建筑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驱动力模式,形成兼顾各方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体系。

第三是在规划建设上进行探索,在保持古建筑和村落特色、特征和时代风貌的基础上,形成城镇
化建设类型和利用模式。

(摘编自邢兆远、李建斌如何留住历史的记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自然环境侵蚀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古桥梁、古城墙、古民居、古庙宇、古戏台等文物建筑都会存在严重险情。

B. 李冰自修建都江堰以后,坚持每年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维护,形成了包括岁修、大修等在内的维护保养机制。

C. 沈阳故宫古建筑自上世纪50年代修缮后,已近70年没有进行任何修缮,主要是因为国家当时的经济能力有限。

D. 山西古建认领有效破解了“文物部门有心无力,民间力量有力无门”的难题,为文化遗产保护找到一条好出路。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建筑是国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文物部门、民族建筑研究会等各方面共同维护。

B. 要持续发挥古建筑的作用,需要付出巨大的维护成本,但由于资金不足,大量古建筑尚未得到应有的保护。

C. 被洪水冲垮的古廊桥可以再次使用,得益于大部分构件被及时寻回和有关部门再对原构件进行检测和修复。

D. 为避免古建筑在城镇化建设中遭到破坏,要进行专门调研,探索建设规划,形成合理建设类型和利用模式。

3. 如何有效保护古建筑并继续发挥其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坟场救人
茹志鹃
新四军北撤后的第二年,十月尾的一个阴天。

在镇东五里多远的地方,大路边有一大片乱坟场。

这就是有名的“穷鬼滩”,后来这里又成了清剿队的刑场;不过那时被杀害的人也都是穷人,所以大家还是叫它“穷鬼滩”。

这里的坟堆大都只有二三尺高,四周稀稀散散地站着几株秃树。

来上坟的人很少,野草长得遍地都是,齐齐地有半人高。

草已枯黄,给风吹得瑟瑟沙沙地响。

离大路较远,有一座坟,坟上还按了个定胜糕似的坟帽,土色是新的。

坟前插着一炷香,放着一碗饭,那饭早已凉了。

新烧的一堆纸灰,给风一吹,夹杂着枯叶,一起旋转着直升起来。

天色阴沉,黯淡。

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也没唉声叹气,也没号哭,只是发愣。

她老觉得桂平还穿了那件白粗布单褂,敞开了怀,五花大绑地给人押着站在自己面前,响亮地说着:“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别想我,可要记住这个仇……”
乌云一团接着一团,满天灰沉沉地见不到一块蓝天,只有一只老鹰在低空盘旋着。

关大妈眼睁睁地瞪着远处,耳朵里嗡嗡地响着儿子说的那句话:
“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啊……”
自从大军北撤以后,儿子一直好像背着自己在做些什么事。

常常深更半夜的在外跑。

去年年底,一天晚上,一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提了一个硬小包来找他,那小伙子住了半宿,就悄悄地走了。

哪知天刚放亮,清剿队下乡来清乡了,她急忙起来,脚还没跨出房门,就看见桂平高高地爬在屋梁上,正在把那硬包里的纸片,往屋顶上二梁木里塞。

关大妈一想起这事,又把儿子临死前的那句话,跟他临死时那不慌不忙的样子一对,心里好像明白了许多。

叭!一声清脆的枪声,像打在耳朵跟前似的,吓得关大妈急忙站起。

可四周静悄悄的,不见个人影,风仍在摆弄那一片野草。

掉头望望通到镇上去的那条大路,连个过路人也没有,只是在远处扬起了尘土。

关大妈放下心,正要坐下来,忽又听到“砰砰”两下,接着就看到靠近大路那边的草,乱纷纷地朝两边倒。

关大妈不由自主地走上几步去看,只见一个人,脸朝下,趴在地上直喘,肩膀上一大片血,把件蓝布褂子都渗透了。

关大妈给怔住了。

那人听到响动,就一跃站起来想走,却正好和关大妈打了个照面。

那人呆住了,关大妈也抽了一口冷气。

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在我家跟桂平住过半宿的吗?……唉!这孩子顶多比桂平大两三岁,看他淌的这些血,淌得脸都变了色……
砰砰,枪声又在大路那头响起来,关大妈眯起眼朝大路上一望,隐约地看见跑来了十多个人。

回头一看,那小伙子,一弯腰正想走。

突然,关大妈自己也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力气,一伸手,拉住他就朝桂平坟前跑。

清剿大队上的两个家伙,满身臭汗,吆五喝六地跑进坟场,只见两个老太婆,一个趴在坟上,一个正在一边哭嚷:
“好了!哭两声就算了,你总算也对得起他了……”
“喂!老太婆,看见有人朝这里跑没有?”
“啊?人哪?--诺!死了呀!是她的小儿子,死了两个月了。

”关大妈大声说着,连自己听着,也觉得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

敌人跺着脚,又对着关大妈的耳朵叫了一遍。

“人?……”关大妈恐怖地叫了一声,说道:
“啊呀!老总啊!你把我的汗毛都说得竖起来了,你们难道不知道,这里是个多年的乱坟场,有名的‘穷鬼滩’?到了月初月半,碰到天阴下雨,连大白天都会出来游魂的,我们上坟的都不敢单身来,老总,你可不能这么吓我这个老太婆呀!……”
天色更黯淡,更阴沉了,枯草瑟瑟地摇摆着。

叭的一声枪响,划破了死般的沉寂,敌人对空放了一枪,壮了壮胆,又对准趴在坟上的老太婆,踢了一脚,正要开口,关大妈就接口道:“她哭得晕过去好几回,恨不得跟了她儿子去呢!还管什么人跑不跑的。


这时,天上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

两个贼兵向四周瞅了两眼,走了几步,又紧走了几步,就慌慌张张地跑起来,活像后面有人在追似的,一直跑出了坟场。

关大妈看他们走远了,赶紧拉着那个戴着她的头巾草帽,穿着她的大褂的小伙子说道:
“孩子,我们快回吧……”
关大妈活了五十多岁,很少这样喜欢过,原来自己救的这个小伙子,就是倪老虎。

(选自《关大妈》,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儿子桂平曾说“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正是这朴素的阶级觉悟,成了关大妈临危救助革命者倪老虎的直接动力。

B. 关大妈第一眼见到受伤的倪老虎,“那人呆住了,关大妈也抽了一口冷气”,这是因为倪老虎的伤势太严重了,让关大妈手足无措。

C. 关大妈的儿子桂平牺牲后,他的革命战友倪老虎坚持敌后斗争,遭到清剿大队的追捕,中弹受伤后,冲进了桂平新坟附近的草丛中。

D. “她哭得晕过去好几回,恨不得跟了她儿子去呢!还管什么人跑不跑的”一句含有“她都气糊涂了,可能又晕过去了”的潜台词。

5.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坟场救人》为题,直接点明作品叙写的中心事件,这样拟题,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又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B. 小说脉络清晰,环环相扣。

关大妈祭坟、关大妈忆儿、关大妈救人、关大妈与倪老虎回家分别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C. 小说引人人胜,先后三次用拟声词“叭”砰砰”“叭”描写清剿大队追兵的枪声,营造越来越紧张的故事氛围,使读者的心越揪越紧。

D. “穷鬼滩”是关大妈与倪老虎的交汇点,小说通过关大妈智救革命者的故事,着力展示她与清剿大队斗智中所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的品质。

6. 小说中写关大妈应付清剿大队盘问时,“关大妈大声说着,连自己听着,也觉得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这表现了关大妈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7. 小说开头和情节展开后有多次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文学因何而伟大
李建军
对托尔斯泰而言,艺术就是为了生活而存在的,为了现实中的人而存在的,所以,它天然地有着“功利主义”的性质——只有对生活有效用,只有成为人们之间交流情感的有效手段,它才是有价值、有生命的,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

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是巨大的,他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包含了作者终其一生都不曾放弃的“对真理和博爱的渴求”。

无视真理、博爱、苦难和拯救等重大的问题,仅仅追求“文学”价值的文学,是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文学的。

事实上,文学没落和破败的显著标志,就是作家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文学”上,只追求技巧的新奇和形式的完美,或者,就放在自己身上,只满足于对肉体快感的叙写和阴暗情绪的宣泄。

在那些褊狭、平庸的作家看来,文学与他人是没有关系的,与政治是没有关系的,与道德是没有关系的,与苦难的历史、沉重的现实、茫远的未来,都是没有关系的,总之,文学只为“文学”本身而存在。

文学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是人的生存境况。

真正的作家把文学当作讨论生活的一种方式。

他关心、同情弱者。

他把写作当作帮助人们摆脱苦难的伟大的伦理行为。

他大胆地抨击罪恶,无畏地追求真理,执著地探寻生活的意义。

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文学的这些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常常被当作一种陈腐的教条和失效的纪律。

为他人而写作,而不是仅仅为自己写作;为真理而写作,而不是单单为荣利写作;敢于对抗邪恶,而不是与之同流合污;勇于直面苦难,而不是视若无睹;充满拯救不幸者的焦虑;而不是陶醉于掉臂而游的逍遥——这就是俄罗斯文学的精神传统,也是俄罗斯文学显得伟大和高贵的根本原因。

对比起来看,中国文学则呈现出与俄罗斯文学完全不同的精神气质,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文章被视为“经国之大业”,诗歌则被当作“观风俗”的镜子和“正得失”的手段。

我们的文学被夸大了政治作用,写文章的人反倒失去了自由感和余裕心,而统治者则因为多疑和恐惧,常常通过“文字狱”等手段,在控制写作者的
灵魂,长此以往,很多作家便恂恂然如辕下驹,完全失掉了灵气、朝气。

然而,大地上总有巨石压不住的竹笋,总有野火烧不尽的春草。

从批判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角度来看,中国也有与俄罗斯大师一样伟大的作家。

我们的优秀作家例——如司马迁、曹雪芹和鲁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高贵气质,他们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成熟经验,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作家和作品相比,都毫不逊色。

对那些被市场绑架、被欲望劫持、被时尚挟的作家来讲,司马迁和俄罗斯文学意味着方向和出路。

只有像太史公和俄罗斯大师那样勇敢地生活,那样无畏地写作,我们才有可能写出有价值的作品,才有可能使自己时代的文学显得高贵而伟大。

(有删改)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真正对生活有用、促进人们情感交流的文学,是有价值、有生命的艺术。

B. 托尔斯泰的创作贯穿对真理和博爱的渴求,体现了他的批判和责任意识。

C. 在我们的时代,文学常为文学本身而存在,它的重要使命和责任被漠视。

D. 中国文学与俄罗斯文学呈现出不同的精神气质,但是二者精神传统相同。

9.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要成就伟大作品,社会要给予作家充分的自由感和余裕心。

B. 司马迁、曹雪芹和鲁迅的作品提升和发展了传统文学的软实力。

C. 中国文学生存文化语境中,文学时常受政治影响,负担极重。

D. 文章将俄罗斯文学和中国文学进行对比,揭示文学伟大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0.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没有
B.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
C. 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
D.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益:更加
1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吾从而师之
C.小学而大遗
D.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12.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A.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C.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3.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师说》以贻之
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下圣人也远矣
D 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
1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河阳人。

唐代著名散文家,明人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 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既是一场复兴儒学的运动,也是倡导古文、反对骈文的文学革新运动。

古文运动的理论,对于开创作家自由抒发的文风,拨正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和学问。

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D.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 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 其皆出于此乎?
B. 吾未见其明也
C. 其可怪也欤
D.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16.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
B. 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7.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 大王来何操?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不拘于时,学于余
18. 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 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 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 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19. 翻译文中的句子
(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各题。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曹雪芹
秋花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1】短檠【2】,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3】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4】
苏轼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

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

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注释:【1】爇ruò:点燃。

【2】檠qíng:灯架,蜡烛台。

【3】脉脉:细雨连绵。

【4】此词创作于公元1094年8月。

是时,作者由定州贬往英州、惠州。

20. 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诗人眼中,蜡烛也具有灵性。

曹诗中它会同主人公一起因悲愁而流泪,在这里,外界的物象被赋予了强烈的主观情感,正像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B. 曹诗共用了十五个“秋”字,五个“风”字,五个“雨”字,对秋意极力铺陈渲染,反复咏叹,形成一种“秋”气弥漫、“秋”味浓郁的诗境。

C. 苏诗中“更听寒蛩促机杼”一句深秋蟋蟀的鸣叫,引出似在催促妇人织布之意,表现诗人沉浸于田园生活,不畏贬谪的达观态度。

朴中见真,实中见情。

D. 苏诗中“夜凉枕簟已知秋”这句明写秋凉,实写人心之凄凉,与李清照的词“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有异曲同工之妙。

21. 比较两首诗,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同时空的两位诗人,面对萧瑟的秋景,各选角度,倾诉心怀,曹诗描写了风雨之夜的情境,苏诗描写了雨夜梦醒的情景,共同表达了主人公伤秋的悲情。

B. 两位诗人都描写了秋雨之凉,并擅长以声写雨。

曹雪芹描写了秋雨伴着漏声潇潇而下的情形,苏轼则被梧桐叶上的秋雨声惊破梦境。

C. 两位诗人都擅长化用前人诗句表达情感。

曹诗中“罗衾不奈秋风力”巧妙地化用李煜词句“罗衾不耐五更寒”;苏诗中“梧桐叶上三更雨”一句化用了温庭筠词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D. 同是写秋,但两首诗体裁并不相同。

曹诗是一首拟乐府诗,“代”,犹“拟”,“仿作”之意。

而苏诗由语言形式可判定是一首七言律诗。

22. 两首诗都因秋雨引发悲秋之情,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主旨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