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5.《封锁》:陌生的视角 同步测试之达标训练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封锁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我达标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A.曲蟮.(shàn)盹.着 (zháo) 噤.住(jìn) 敷衍.(yàn)
B.絮叨.(dāo) 讣.告 (fǔ) 抨.击(pēng) 涨.红(zhàng)
C.心腹.(fù) 瞥.见(piē) 睃.人(suō) 炽.热(chì)
D.搭讪.(shàn) 水渍.(zì) 倚.仗(yī) 窠.里(kē)
解析:A项中“衍”读“yǎn”;B项中“讣”读“fù”;D项中“倚”读“yǐ”。
答案:C
2.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
A.蠕动孺子牛嘹亮鸦鹊无声
B.零落谨慎搓手大声急呼
C.谦卑摇撼糟塌出其不意
D.希罕淑女端凝萍水相逢
解析:A项中“鹊”应为“雀”;B项中“急”应为“疾”;C项中“塌”应为“蹋”。
答案:D
3.为下列语段序号处填上标点,依次最恰当的一项是()
她是你自己的一部分①她什么都懂,什么都宽宥你②你说真话,她为你心酸③你说假话,她微笑着,仿佛说:“瞧你这张嘴④”
A.①,②。
③;④!
B.①。
②。
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③,④!
解析:第一句话看似完了,但后面有补充,应加逗号断开,而前后有并列关系的两部分,须用分号分开。
答案:A
4.下列不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街上渐渐地也安静下来,并不是绝对的寂静,但是人声逐渐渺茫,像睡梦里所听到的芦花枕头里的纟卒纟祭。
B.这庞大的城市在眼光里盹着了,重重地把头搁在人们的肩上,口涎顺着人们的衣服缓缓流下去。
C.她的手臂,白倒是白的,像挤出来的牙膏。
她的整个人像挤出来的牙膏,没有款式。
D.在宗桢的眼中,她的脸像一朵淡淡几笔的白描牡丹花,额角上两三根吹乱的短发便是风中的花蕊。
解析:所谓比喻,是指用某一有相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另一事物,以便更为鲜明生动。
B项是拟人,将无生命的城市拟成巨人,很形象。
答案:B
5.下面对《封锁》一文的解说和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选自《张爱玲文集》中的短篇小说集《传奇》,是一篇采用陌生的视角改变人们对现实的认识,试图超越传统重现现实的方法,具有开拓意义的现代实验小说。
B.“封锁”时期的车厢扩而大之,就是当时的整个社会;翠远与宗桢对情感的态度,正是当时战乱时期人们仓促茫然心态的缩影。
C.张爱玲的处女作是1942年发表在《西风》杂志上的《沉香屑》(第一、二炉香)。
D.张爱玲在这篇小说中使用了反讽的写作艺术手法。
解析:张爱玲的处女作是1942年发表在《西风》杂志上的散文《我的天才梦》,《沉香屑》是她的小说处女作。
答案:C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封锁开放了。
“叮玲玲玲玲玲”摇着铃,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点,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时间与空间。
一阵欢呼的风刮过这大城市。
电车当当当往前开了。
宗桢()站起身来,挤到人丛中,不见了。
翠远偏过头去,只做不理会。
他走了。
对于她,他等于死了。
电车加足了速力前进,黄昏的人行道上,卖臭豆腐干的歇下了担子,一个人捧着文王神卦的匣子,闭着眼霍霍地摇。
一个大个子的金发女人,背上背着大草帽,露出大牙齿来向一个意大利水兵一笑,说了句玩笑话。
翠远的眼睛看到了他们,他们就活了,只活那么一刹那。
车往前当当地跑,他们一个个的死去了。
翠远烦恼地合上了眼。
他如果打电话给她,她一定管不住她自己的声音,对他分外的(),因为他是一个死去了又活过来的人。
电车里点上了灯,她一睁眼望见他遥遥坐在他原先的位子上。
她震了一震——原来他并没有下车去!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
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的梦。
开电车的放声唱道:“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可怜啊可怜……”一个穷婆子慌里慌张掠过车头,横穿过马路。
开电车的大喝道:“猪猡!”
吕宗桢到家正赶上吃晚饭。
他一面吃一面阅读他女儿的成绩报告单,刚寄来的。
他还记得电车上那一回事,可是翠远的脸已经有点模糊——那是天生使人忘记的脸。
他不记得她说了些什么,可是他自己的话他记得很清楚——温柔地:
“你——几岁?”慷慨激昂地:“我不能让你牺牲了你的前程!”
6.文中括号内应填入合适的词语是哪组()
A.切断忽然热情不近情理
B.隔断突然热烈不可理喻
C.切断忽然热情不近情理
D.切断突然热烈不近情理
7.“封锁开放了。
‘叮玲玲玲玲玲’摇着铃,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点,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时间与空间。
”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仅做现实性陈述,说明封锁结束了。
B.照应前文,首尾呼应,使叙事集中在一个封闭隔绝的空间,以陌生化来透视现实。
C.暗示生活从非常态回到了常态。
D.引起下文情节发展,同时照应下文“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
8.“宗桢()站起身来,挤到人丛中,不见了。
翠远偏过头去,只做不理会。
他走了。
对于她,他等于死了”。
对这句话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翠远这时已经识破了宗桢的逢场作戏,以为他没有一点真情。
B.翠远瞬间的激情已经消失,不再对宗桢有任何幻想和眷恋。
C.两人在封锁结束后,突然意识到事情的突兀和可笑,作为女性维护自身尊严的需要和害羞心理,于是决定将这件事忘掉。
D.封锁结束也是两人非正常情感发展的结束。
9.对于“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发生的一切,等于没发生。
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的梦。
”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在现实面前,翠远终于认识到两人情感的错位:自己的多情,宗桢的调情。
B.她明白他的意思了:作为有妇之夫,他不能陷她于世人不齿的境地,而应该将感情压抑埋藏。
C.在一个封闭隔绝的空间里,她和他突然发现了自身缺乏的许多东西,并在对方身上发现了
自我,于是产生了恋情,但当这个空间消失了,这恋情也就随之消失了。
D.体现了战乱浮世中生存的人们的无奈、无助和空虚的心情。
10.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山东乞丐的歌谣:“可怜可怜啊!一个人啊没钱!”有什么喻意,下面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与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穿插并行并最终将这个歌谣当丧钟敲响,具有反讽意味。
B.乱世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如何生存而非思想和精神,情感是奢侈的,思考是多余的。
C.对于穷困和无助,人们只做表层上的怜悯,有的也只是旁观者的冷漠和学舌。
D.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的发展。
6.解析:“切断”是指完全的断开,不再会有联系,而“隔断”只是指暂时的分开。
“突然”更强调动作的快和决绝。
“不可理喻”是指态度愚昧或蛮横;“不近情理”是指事物发展不符合正常的规律,不符常情。
答案:D
7.解析:铃声深含寓意,在于提示一个非正常状态的结束,A项所作的理解过于简单。
答案:A
8.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男女主人公在封锁这个非常态的状况下,情感发展的尾声,这也是最能显示主旨的地方。
答案:D
9.解析:宗桢是根本不可能产生那种体谅的心情,宗桢的那句话只不过是一个苍白的掩饰,B 项所表达的意思不正确。
答案:B
10.解析:这句话并非文章的线索,只是将读者的思绪重新唤回到现实当中去,起到实现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结合的作用。
答案: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火驹
谢志强
他的居室,贴满了千姿百态的马的图片。
最醒目的是卧室床头的一幅徐悲鸿的奔马图,那丹青极为传神,仿佛能听到马蹄得得和昂首嘶鸣。
他一直期望能有一匹活生生的马相伴。
他一生无所作为,平平庸庸,却独爱马。
他说,要能亲眼看见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就好了。
他豁不出去,既没有去草原,更没见骏马,直到年老病卧不起。
整天,唯一的生活乐趣就是欣赏壁上那静立或奔腾的马。
他恍惚觉得死亡之神即将降临。
我多么虚弱、衰老呀!他想。
他遥想了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和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
一天,他对在一旁照料他的儿子说:“院子里进来一匹马。
”
儿子说:“哪儿可能?城里没有马,有也是公园里的马,驯服得再老实不过了。
”
他说:“你上院子里去看看。
”
儿子回来说:“院子里空空的,恐怕是风吹梨树发出的声音。
”
他固执地说:“我分明听得马蹄声,像踏在我的心里。
”
儿子倒出砂锅内的药汁:“该吃药了。
”
喝了苦涩的药汁,他像是经过一番长途跋涉,疲乏不堪,垂下眼皮。
儿子问他晚餐的蔬菜,他说没有胃口,于是,儿子告辞了。
可是,他认定院子里有匹马,甚至在撞击门,欲闯进他的卧室。
他担心门没上锁。
闯进居室多麻烦,他想。
他甚至想象室内践踏得乱糟糟的情景,他受不了。
他一向讲究清洁、整齐。
只是,现在,他身不由己,无力起来阻止那匹野性勃勃的马了,他甚至想象出那匹马像红绸缎一样的皮毛。
这种担忧持续到钥匙在锁孔内咯噔一声,他说:“那匹马折腾了一个下午,它要冲进来。
”
儿子诧异地说:“门关得很牢。
”
他说:“你去把马赶远点,我心里很不舒服。
”
儿子出去片刻,说:“我已经把它赶出院门外了。
”[甲]
他舒了一口气:“一下午,它又是叫,又是撞,它闯进来,我还真拿它没办法。
”
“怎么可能?”儿子说,“爸爸,你可能太乏了,以往,你那么喜欢马。
”
“我讨厌和马一道,它太喧闹。
”
“爸爸,你先喝药还是先吃饭?”“我嘴里发苦。
”他想撑起身子,终于没起来,他指指墙壁上的画,“揭下来。
”
“这……”
“闯进院子的那匹马可能有什么感应,我这儿有这么多马,马喜欢合群……”停了片刻,他又说,“对,全部揭下来,你带走。
”
“怎么处理?”
“随你。
”他说,“我曾想抛开一切,去牧场,我连这也没勇气,现在……”隔两日,他咽了气。
送葬时,儿子将他搜集了一生的马的图片点燃。
儿子默默看着火苗渐渐大起来,形成很猛的火势,最旺时,仿佛一匹辉煌的火驹脱颖而出,原地挺立、嘶鸣,似乎一只无形的手在扯拉缰绳,那是爸爸。
[乙]儿子想。
末了,火驹离去,留下纸烬,翩翩起舞,儿子看着父亲的遗像,默默地说:“爸爸,你安息吧!”
11.小说写他“独爱马”,所以他的居室,贴满了马的图片。
在年老病卧不起时,他唯一的乐趣就是欣赏壁上的马。
可是,他后来又要把画都“揭下来”。
看似矛盾的描述中,反映了老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12.请根据文中[甲]、[乙]两处画线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处:儿子并不相信院子里进来了一匹马,但他为什么要说“我已把它赶出院门外了”?(30字之内。
)
(2)[乙]处:这时儿子心目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30字之内。
)
13.两次“吃药”的细节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4.对这篇小说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中的“他”虽然一生无所作为,平平庸庸,但内心同样有执著、强烈的追求,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如愿。
表现了作者对许许多多平凡的小人物命运的理解和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关注。
B.小说中的“他”也曾是意气风发的少年,朝气蓬勃的青年,但是由于没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晚年是在悔恨和痛苦中度过的。
表现了作者对“他”的同情和批评,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C.小说以“他”病重、去世前的心理活动为表现重点。
通过对马的想象,表现了他理想的执著和理想最终没能实现的痛苦,又通过他与儿子的对话将“他”内心为摆脱困扰所做的抗争生动地外化,构思巧妙。
D.小说用了荒诞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了一个普通人在生活的挤压下扭曲的病态精神世界。
情节表现上虽然离奇怪异,本质上却是符合真实的。
E.小说的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点燃的图片化为“火驹”,表现了“他”对命运中一切曾压制“他”的外部力量的征服和“他”灵魂的再生。
11.解析:回答此题要注意根据下列语句,揣摩出“马”的象征意义:“他一直期望能有一匹活生生的马相伴”“他说,要能亲眼看见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就好了”“他遥想了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和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
另外再结合“我多么虚弱、衰老呀!”“我曾想抛开一
切,去牧场,我连这也没勇气,现在……”,即不难揣摩出老人的内心世界。
参考答案:他爱马,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
贴画、赏画正是这种爱马之情的体现。
揭画表现他想摆脱因理想最终没能实现而带来的痛苦和困扰,同样体现出他对理想的执著。
贴画、赏画与揭画尽管方式不同,但爱马之情是始终不渝的。
12.(1)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
结合后面送葬时,儿子的想象以及说的话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他这样说是想帮助父亲从痛苦和困扰中解脱出来。
(2)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中形象的赏析能力。
分析作品中的形象要注意文中重要的描写。
解答此题,要注意前面的语句:“他豁不出去,既没有去草原,更没见骏马,直到年老病卧不起”(理想一直没有实现),然后和此处的“火苗渐渐大起来,形成很猛的火势,最旺时,仿佛一匹辉煌的火驹脱颖而出,原地挺立、嘶鸣,似乎一只无形的手在扯拉缰绳,那是爸爸”进行对比,就可以感知到此时此刻儿子心目中的父亲的形象。
参考答案:这时儿子心目中的父亲是一位终于实现了自己理想的胜利者。
13.解析:注意结合下列语句:“我多么虚弱、衰老呀”“喝了苦涩的药汁,他像是经过一番长途跋涉,疲乏不堪,垂下眼皮”“隔两日,他咽了气”。
参考答案:①表现“他”病得很重,为“他”病中的心理活动和幻觉提供背景和条件。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他”的“咽气”作铺垫。
14.解析:B项“表现了作者对‘他’的同情和批评,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错;D项“荒诞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了一个普通人在生活的挤压下扭曲的病态精神世界”错;E项“表现了‘他’对命运中一切曾压制‘他’的外部力量的征服,和‘他’灵魂的再生”错。
答案:AC
二、语言运用
15.(2006四川成都模拟)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一定的方位,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
(字数不得增减。
)
成都平原地处川蜀腹地,北有青铜文化的三星堆奇观,东有龙泉桃花盛会的风景优美,更有西南石象湖闻名全川的白鹭之乡,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西有西岭雪山银光闪耀的气势恢弘,南有一代文豪的东坡故里三苏祠。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题目要求的“一定的方位”“句式整齐,结构一致”。
参考答案:北有青铜文化的三星堆奇观,南有一代文豪的东坡故里三苏祠,西有气势恢宏银光闪耀的西岭雪山,东有风景优美的龙泉桃花盛会,西南更有闻名全川的白鹭之乡石象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按“东南西北”的方位排列也可。
)
16.仿照示例句式,选择新的表述对象,另写一组句子。
(不要求与原句字数完全一样。
)
浪费
不意味腰包充实
只昭示头脑空虚
挥霍
不象征行为潇洒
只暴露思想粗鄙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的仿写能力。
仿写句子,既要注意形式上保持一致;又要注意内容上的一致,比如前后的两个概念意义上互为补充。
答案示例:傲慢/不意味品行超群/只昭示精神贫乏/狂妄/不象征充满自信/只暴露浅薄无知
读书做人
战乱时期,包含交通管制、戒严等内容的“封锁”是经常发生的,但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人来说“封锁”则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感觉。
其实今天在这个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封锁”
仍然时刻在发生:大到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封锁、政治封锁、军事封锁,如美国对古巴的封锁,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封锁;小到一个地方的交通封锁、疫情封锁,如台风“葛美”造成福建铁路中断,交通封锁;湖北仙桃发现禽流感导致全县封锁;还有数不清的其他诸如网络封锁、信息封锁、IP封锁……封锁的后果是信息的隔断、交流的阻碍、环境的压缩,还带来看不见的变化,那就是:人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和人性的变异。
张爱玲的小说《封锁》正是再现了这种“封锁”状况下人们情感和关系发生的令人惊异的变化。
你生活、学习中是不是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封锁”,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种“封锁”,又是怎么应付这种种“封锁”的呢?请写下你的体会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