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高于自然——我的学术自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高于自然 我的学术自传
黄裕生
黄裕生先生近照

这是一个人人都找不到童年世界的时代㊂
历史的加速运动把所有地方都变得面目全非,
每个人回到出生地,都只能茫然地伫立在一个
全然陌生的家乡面前,再也找不着伴随自己童
年的任何标识物㊂
山腰上百年的老屋前,伸展着蜿蜒的小路㊂
春天,桃李在门前盛开,随着一阵微风拂起,粉
红的桃花与雪白的李花在烟雨中飞扬,或落入
小溪,随着叮咚流淌的溪水漂向远方,或落在绿
叶上,再相拥着飘落在泥地里㊂屋后的水渠,穿
过满山遍野的杜鹃花,把山上的万道泉水都庇
护在自己不急不迫的从容里,再注入连绵不断
的梯田㊂那里,总翻动着年复一年的金色稻浪㊂
这些与我的童年息息相关的周遭事物也都永远
从这个世界里消失了㊂
不过,童年萌生的好奇与困惑却一直伴随
着我,甚至成了高中时从理科生转为文科生的
一个内在动因㊂老祖屋的门朝东南方向,我喜
欢坐在门槛上,倚望对面的森林,看着阳光在森
林上移动,在明亮的片区旁边总留下一个暗区
连接着森林的边际线㊂这个暗区成了我童年的
一个想像空间,让我觉得森林是一个神奇的世
界,里面不仅出没着各种神奇的动物,而且还隐
匿着各种神灵鬼怪,甚至隐藏着无法解开的秘
密㊂虽然后来不再对森林有神秘感了,但是,森
林不只是在明区里的印象却一直挥之不去㊂这
[作者简介]黄裕生(1965-),男,哲学博士,清华大
学人文学院教授(北京100084)㊂
让我直到现在,在思考诸如本原㊁绝对㊁整体这些第一哲学的问题时,不断唤起童年的经验㊂跟很多人不一样的是,我上大学第一志愿选的就是哲学,而不是被调剂的㊂不过,中学时我一直被老师视为理科生,我也一直把自己归为理科生㊂因为中学我最喜欢的是数学㊁物理,还有生物㊂在我就读的那所中学里,我的数学成绩从初二到高中毕业,年级里就没有人超过我,所以,我高考数学接近满分㊂但是,高二分科时,我却成了文科生,其中缘由与我那一届的班主任密切相关㊂他是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一个很有见识的老师㊂在带了几届毕业班之后,他很敏锐地发现,数学好的学生考文科,一定能考上好大学㊂所以,为了我们那个中学的升学率,他让学校强迫我们所有数学好的同学都转到文科班㊂我们一帮理科好的同学心里都很抵触,因为就没想过要考文科㊂在我自己心目中,我数学㊁物理那么好,怎么会去考文科呢?从来没想过㊂
但是,在这个关节点上,童年和中学时代埋在心中的几个困惑似乎突然被唤醒,这个时候我发现,理科似乎解决不了这些困惑,相反,它们与文科更贴近㊂这一发现几乎一下子消解了我对转文科的抵触心理,于是,在没有太不自愿的情况便转到了文科班㊂
进大学哲学系之前,心里就一直有三个问题困扰我,它们都跟我童年与少年的经历有关㊂第一个问题就是,农民种粮食为什么经常没有足够的粮食吃大概六七岁的时候,我看城里的亲戚们每天都能吃上米饭,至少能够吃饱㊂但是农村里的农民只能顿顿喝稀粥,特别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连粥都喝不饱,这是农民长期的处境㊂我当时很困惑:为什么农民辛辛苦苦种粮食,却总没有足够的粮食吃?城里人不种粮食,他们为什么反而能够吃饱饭?我问过当队长的父亲,他却说,你以后读书自己思考就会知道

2016年与父亲
第二个困惑与一位亲戚的遭遇有关㊂有一个叔外公对我非常好,我心目中当然觉得他是大好人㊂但他被划成富农,在那个年代,经常被叫去批斗,而且干最脏最累的活㊂有一天,他跑来跟我父母说,他来告个别,不想再活了,觉得自己活在这个世上太没有人样㊂他说话时那绝望与悲凉的神情,重重撞击了我的童年世界,似乎一下把我撞进了少年时代,让我产生了代入感,担心自己以后会不会也被那样对待㊂所以,心里开始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有人可以那样恶待这么好的一位老人?他们凭什么可以这么做?
第三个困惑是高中时代萌生的㊂1980年读初三的时候开始住校,每周都要回家拿米(那时候学校食堂只提供蒸煮服务,不直接提供米饭,所以学生得自己带粮食),每逢这个时候,心里都忐忑不安㊂因为我在学校住宿,一餐要吃半斤米,可是家里七八个人一餐吃的也就一斤米,我拿多了,留给家里人自然就少了,他们喝的粥会更稀㊂但是,到1982年,安徽包产到户
的 改革”推行到福建后不到一年,我再回家拿米的时候,母亲说你爱拿多少就拿多少,不要有思想负担㊂欣喜之余,我心里却产生了一个困惑:为什么同样的土地,同样的人力,结果却如此不一样问题出在哪里?
这些处境性问题不仅促动我接受转文科的安排,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促动我在填报大学专业志愿时选择了哲学系,并最终促动着我在研究第一哲学时会很自觉地延伸到对政治哲学的思考㊂

不过,让我选择哲学系还基于一个 知识”,那就是从一个早我三年考进厦门大学哲学系的学兄那里知道,进哲学系还要上高等数学等理科内容,这让我很好奇,觉得可以找回一点不能学理科的缺憾㊂1983年进了厦大哲学系后,果然还要上高等数学㊁生物学,还有大学物理(主
要是狭义相对论)㊂这几门课特别是物理学对我后来思考时间问题有很大帮助㊂
刚接触哲学系本专业的课程时,觉得枯燥无味㊂有些原理类课程与中学内容多有重复,还有一些显然看起来就与哲学没什么关系,所以有时会逃课,自己到图书馆找书看,很多文学㊁历史类书籍就是那个时候看的㊂不过,我还是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哲学类作品,像休谟的‘人性论“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㊁黑格尔的‘小逻辑“等这些书,一打开,就感到有一种智力挑战的味道㊂虽然看不太懂,但总是模糊而又坚定地感觉到,他们是在探讨真问题,他们的思想才是真正的思想㊂记得有一次借来一本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看,读到康德对时间与空间的讨论,非常惊讶:原来时间和空间竟然可以这样理解!这个时候联想起物理学课上狭义相对论关于 时间和空间总是与测量者的运动速度相关”的讨论,更让我豁然开朗㊂
真正对哲学系课程产生兴趣,是从二年级修习中㊁西哲学史开始㊂很多哲学概念之所以让人觉得晦涩难解,就在它们被抽离出了具体的思想语境,要真正理解这些概念需要在哲学史上的哲学家思想中去赋义或充实㊂接受哲学史训练就是接受哲学的训练,而不是接受历史学训练㊂因为哲学史是哲学的发生活动(D i e G e s c h i c h t ed e rP h i l o s o p h i e),而不是关于哲学
的历史(D i e H i s t o r i eu e b e rd i e P h i l o s o p h i e)㊂所以,真正的哲学史要尽可能地呈现哲学家的哲学思考,呈现不同哲学家如何以相同或不同的概念去理解世界㊁去思考与面对那些根本性的问题㊂在这个意义上,接受哲学史训练就是接受以概念去理解㊁思考世界的训练,这样的训练就是人们常说的理论训练㊂经受过这种训练的人从中得到的益处不仅差异很大,而且这种差异很难被量化地标识出来;人们从中感受到的益处也是没有经过这种训练的人所难以理解的㊂这就是哲学这个专业比较特别的地方㊂对两大哲学史的修习,特别是对西方哲学史的学习,让我感受到哲学的理论性的同时感受到哲学的切身性:哲学用专有概念所讨论的那些问题并非远离人们的生活,相反,所有那些问题都是每个人生命中最深切的问题㊂学习哲学史就是把历史上的哲学家所讨论的问题与自己在生命中所遭遇的问题对接起来,或者进一步说,就是以自己的生命-生活经验去验证-见证哲学家们的思考㊂所以,后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开设康德哲学研究班期间,我把哲学称为 亲证的科学”,一个渊源就来自这里对哲学的 切身性”的感受㊂
大学期间遇到不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我想留待以后有机会再交待㊂不过,这里我先要提一下教我们现代外国哲学的王善钧教授,因为正是他建议我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
青年时期的黄裕生
学研究所的研究生㊂王老师对学生永远带着微笑,在他面前,你什么都不用装,一切都不用掩饰,在可信任的友善面前,你不仅可以畅所欲言,也有愿望畅所欲言㊂所以在他的课上,我属于比较爱发言和提问的学生㊂这种交流延伸到课堂之外,便构成了师生之间的交往㊂王老师当时是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的理事,每年参加一次全国性的学术年会㊂在还比较闭塞的年代,参加学术年会是了解学界动态㊁认识学术同行的主要途径㊂我就是从他那里了解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更多情况,知道那里是当时著名老学者与杰出中青年学者最集中的地方㊂他看我对那里有向往之意,就把我推荐给了我后来的硕士导师贾泽林教授㊂
观察或反思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如果你看重外在因素,那么它看似就由许多外在因素规定的,但是,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实际上更与自己的决断相关,因为即使放弃决断或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也是你自己的决断㊂闽南人有一些观念是很传统的,一个家族里的长子长孙通常会被要求不远离家乡㊂上大学的时候,祖母与父母就要我只报福建的学校㊂但是,我很早就想远离家乡,甚至向往着北方的冰天雪地,只是中学毕业时,迁就了家人的意志,留在了福建㊂虽然没有后悔,但决定从此以后要自己作主㊂所以,大学三年级决定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时,我事先没有通报家人㊂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个完全出自自己的大决断,开启了自己规定自己的人生轨道㊂尽管后来回看,当时的决断是有些盲目的,因为只知道自己所报考的专业方向只有一个名额,但究竟有多少人报考则一无所知㊂不过,无论你信息多么全面,实际上都不可能全知所以,无知,永远是我们每个人在决断时的处境㊂也正因为总有所不知,我们才需要决断,决断也才成为人的决断㊂人的决断永远是一种冒险,我们正是通过这种冒险来规定或塑造自己的未来,直至影响周遭世界㊂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决断与冒险是我们的存在方式㊂

就上个世纪最后二十年而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无疑是当时全国的学术中心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据说是全国第一所人文-社科类研究生院,但是它的各系都设在中国社科院各研究所,比如我所在的哲学系就设在哲学研究所㊂所以,所有专业课程都不在研究生院,而是在建国门内大街5号的本部上课㊂不过,除了现代逻辑课以外,大部分专业课都是研读导师指定的经典原著与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写研读笔记,然后与导师进行交流,期末再交一篇课程论文㊂刚到研究生院最不适应的就是,导师贾泽林教授一开始就要求我直接看外文书,还不时让我翻译一些文章或词条㊂第一次拿回译稿,他在上面修改得密密麻麻,几乎面目全非㊂看到我沮丧的神情,贾老师带着他一贯的开朗与善解人意说: 翻译是没有止境的,总是要改㊂你能翻成这样就不错了㊂”贾老师翻译过很多书,其中他主译的古留加‘康德传“与‘谢林传“,曾一时流传学界,广为所知㊂就是从他这里,我理解了翻译不仅对于研究外国哲学这个专业是基础性的工作,而且对于学术训练也是一项基
本功㊂
有最初的翻译训练,后来参加梁存秀教授
为我们外国哲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德国哲学原著
研读与翻译课,才轻松一点,也更有信心了㊂有
一次课上,梁老师给我们布置一个任务:发给我
们一份德文材料,上面一段段德语,没有标明来
源与作者,要求我们译成中文后下次带回课堂㊂
第二周上课时,梁老师发下一份 中译答案”让
我们对照自己的译文㊂然后,他问: 根据这份
译文答案,你们翻译得如何呢?”大家沉默,我怀
着疑虑承认: 梁老师,我发现自己的翻译与您
发的答案很不一样,有的甚至是相反的㊂”梁老
师脸上绽开笑容,爽朗地呵呵两声,然后宣布: 翻译得与这份答案不一样,就可能翻对了!”原来这份德文材料大部分片断来自布洛赫等人的
作品,而 中译答案”则来自一位中国学者一部
作品里的引文翻译㊂这次课在让我们直接看到
原文原著的研读能力对于外国哲学研究的重要
性之余,更让我们意识到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一
旦学者苟且,则学术沦陷㊂如果只是为了头衔
与功名,甚至不惜为此投机取巧,那么学者的工
作不仅无益于学术,甚至有害于社会㊂
虽然在大学时就喜欢康德,但到北京后发
现海德格尔有特别的吸引力㊂打开他的‘存在
与时间“,没有一页能完全看懂,却让我感到里
面隐藏着不同以往哲学的新洞见,翻开任何一
页,都会有一种吸引我的魔力㊂这让我下决心
要把德语学好㊂而在读到叶秀山先生的‘思㊃
史㊃诗“时,则大受启发,也大受鼓舞,因为叶先
生这部作品既印证了我自己对海德格尔的一些
理解,并深化了我对整个现象学的理解,也纠正
了我的一些误解㊂这部作品拉近了与整个现象
学哲学的距离,给了我进入海德格尔与现象学
一个全新起点㊂这也是我为什么后来选择在他
指导下继续读博士的一个原由㊂
虽然海德格尔比康德更吸引我,但是,读博士之前对康德的研读对我进入海德格尔哲学还
是起了关键作用㊂汉语思想界最初对海德格尔
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的萨特存在主义
思潮热的影响,所以对海德格尔的理解与兴趣
主要停留在‘存在与时间“的上篇(第一篇),也
就是对D a s e i n之为E x i s t e n z所做的准备性分析,而对于更重要的部分(至少在我看来更重
要),也就是真正讨论时间问题的第二篇反而不
受重视㊂正是对康德时间观及其在整个‘纯粹
理性批判“中的地位的理解,让我一开始就认定‘存在与时间“进入时间问题的第二篇更为重要㊂所以,博士一年级我就把 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主题确定下来㊂出版于1997年的‘时间与永恒 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就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的㊂在这部作品里,通过追问时间在海德格尔哲学里如何成为理解S e i n(存在)之意义的 视域”(d e r H o r i z o n t),不仅讨论了时间如何由 物理学”问题成了 存在论”问题,同时澄清了时间的本真到时方式如何使 此在”从关联世界退身出来而回到自身成为可能,而时间的非本真到时方式又如何把 此在”带入关联世界而分身为各种角色㊂这部研究性作品实际上想借此揭示,如果海德格尔把时间阐释为理解 存在”之 视域”是成功的,那么也就是意味着,需要且能够在时间基础上重新审视㊁讨论所有第一哲学的问题,包括真理㊁自由㊁本原(起源)㊁根据与历史等等这些所谓 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特别还提示了海德格尔关于存在者与存在之间的存在论差异如何以他的时间观为基础㊂实际上,这一工作也构成了我自己后续在第一哲学层面上展开的几乎所有讨论的源头㊂写完博士论文之后,有一种急切要回来重新理解康德的巨大冲动㊂因为讨论了海德格尔哲学的时间问题之后,反过来让我感到,康德对时间问题的变革性理解对于他的整个哲学来
说,比他自己意识到的可能更重要,而把他的第一批判理解为知识论,把第二批判理解为伦理学,而第三批判是美学,这种看似很有 道理”的流行看法更让我满怀疑虑㊂因为如此理解康德哲学,康德就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哲学家㊂而我确信,一流的哲学家从来都会自觉地追求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㊂这让我下决心试图重新研究阐释整个康德哲学㊂第一版出版于2002年的‘真理与自由 康德哲学的存在论阐释“就是
一部尝试的阶段性作品㊂这部作品不仅试图改变以知识论去理解‘纯粹理性批判“的范式,而且想以存在论范式去统一对整个康德哲学的研究与阐释㊂不过,这部作品主要还只是对第一批判的阐释,对第二㊁三批判以及政治哲学㊁宗教哲学领域只是做了方向性的提示㊂按原写作计划,紧接着就是沿着这个方向性提示,写作‘自由与希望 康德哲学的存在论阐释续篇“㊂
不过,在准备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些困惑,其中之一就是自由意志这个问题在哲学史上是怎么被提出来的?同时还有就是如何理解与面对马克斯㊃舍勒的质料的价值伦理学对康德的批评与挑战?我从对希腊哲学的有限了解中知道,希腊哲学并没有以主题化的方式讨论意志问题,更没有触及自由意志,虽然亚里士多德的自愿理论已经逼近了这个问题,但终究还是从旁滑了过去㊂那么,在没有自由意志的前提下,希腊哲学是如何讨论与解决伦理问题的是否会因自由意志的缺席而留下无法解决的难题这些困惑与问题迫使我放下了原先的写作计划,带着它们回到希腊哲学与早期基督教神学㊂这一停顿便是将近二十年,于最近才开始写作‘自由与希望“㊂可以说,‘宗教与哲学的相遇 奥古斯丁与托马斯㊃阿奎那的基督教哲学研究“一书,以及‘论亚里士多德的自愿理论及其困境“‘ 理性神学”的原则与美德伦理学的困境“等专论,还有有关马克斯㊃舍勒的专题讨论,都是为写作‘自由与希望“所做的准备㊂
不过,放下‘自由与希望“的写作,也有一个外部的客观原因㊂世纪初,我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时,叶秀山先生与王树人先生要主编一套八卷本学术版的‘西方哲学史“,其中第三卷‘中世纪哲学“一时没找到合适的学者来主编㊂叶先生知道我当时在研究奥古斯丁等基督教哲学家的思想,并通过平时的私下交流了解了我的一些思考,觉得有些新意,便决定让我负责这一卷的主编工作㊂由于整个课题组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我也不得不集中精力于这一卷的工作㊂‘宗教与哲学的相遇“这部作品就是在‘中世纪哲学“卷里我所撰写的部分基础上增补修订出来的

在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工作时,与叶秀山先生㊁王树人先生㊁姚介厚先生及部分同事合影
这三部作品虽然都是对我最喜欢的哲学家的研究,但也都并非只是对他们的文本的阐释,而是都一样带着我自己的问题线索来讨论他们的思想,也就是说,是为探讨我自己感兴趣的那些第一哲学的问题去面对他们的文本㊂无论是关于海德格尔㊁康德,还是对奥古斯丁或古希腊哲学家的研究,抑或近年涉猎的中国先秦思想,我首先着眼和讨论的都不只是文本的内容,而是我关切的问题在文本里是怎么讨论的㊂一个哲学家之所以让我感兴趣,一定是我发现可以
通过借助于对他的著作的讨论来深化自己对相
关问题的思考,或者印证自己对相关问题的思
考㊂我把这种研究方式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
学研究所从贺麟㊁金岳霖到叶秀山㊁李泽厚㊁王
树人㊁薛华等学者所开创与遵循的一种学术传
统①㊂这种研究方式既是专业性的,也是思想性的㊂所以,在完成这三部作品的过程中,同时
形成了我自己对一系列第一哲学问题的思考㊂2019年出版的‘摆渡在有-无之间的哲学:第一哲学问题研究“就是对这一思考的一次阶段性呈现㊂在这部作品里,关于自在物与自身同一物㊁概念思维与本原思维㊁本相与角色的这三大区分,以及有关自由与真理㊁自由与让-存在等问题的讨论,都贯穿着基于对自由的一些基本思考㊂在这部作品里,人们可以看到,这里开始了一种思想尝试,那就是:所有问题都被置于自由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讨论㊂自由不再只是实践哲学里的问题,而是成了哲学的核心与基点㊂当然,这还只是一个开始㊂在完成‘自由与希望“之后,准备更系统地完成一部第一哲学著作‘自由的原理体系“㊂
2015年参加巴黎 中欧人文主义思想学术研讨会”

我到清华大学哲学系之后,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一些朋友曾问我是不是从第一哲学转向了政治哲学㊂实际上,对我而言,不存在这样的转向,因为我一直都在关注㊁思考政治哲学㊂只是到清华之前公开发表的论文比较少直接涉及(政治哲学)㊂我在第一节里实际上已交待了我关注政治哲学的根由㊂
‘权利的形而上学“(2019年)这部作品是对我自己的政治哲学思考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㊂我觉得我为自己找到了童年困惑的答案:一切皆系于权利㊂这本书之所以叫‘权利的形而上学“,就在于我想为权利寻找超经验性的根据,完成对权利的公理性论证㊂
在汉语世界,从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自己是有一系列权利的行为主体,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并且仍在进步之中㊂但是,人们为什么有这一系列权利呢这是需要论证的㊂尽管汉语世界对权利问题有了百年的思考与讨论,但始终未真正自觉而系统地论证过这个问题㊂这防碍了人们在现实中自觉地相互捍卫与相互尊重那些普遍的权利㊂这本书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完成这个论证㊂虽然我的工作是在康德哲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在这里,我在重构了对自由意志的严密证论的同时,通过引入相互性关系环节,也重构了从自由意志演绎出普遍道德法则,并且通过引进自主的行动空间概念,完成了对道德法则的转换性表达,从而更为清晰㊁准确地论证和表达了权利法则㊂
从自由意志演绎出构成现代性社会秩序基
①这非常明显地体现在叶先生的‘思㊃史㊃诗“等作品里,还有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等书里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